第5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密教自稱,佛教的“真言密語”是不能公開傳播的,以前流行佛教 諸家,其觀點只是佛祖為一般人所講,屬於初級層次,故稱之為“顯宗”。 而真正要成佛,則需要得到“法身佛”(三身佛之一,另二為“報身佛” 盧舍那佛,“現身佛”釋伽牟尼佛)毗盧遮那佛所傳“真言”。這些真 言佛是不會輕易傳人的,只有受過“灌頂札”(密教的入教儀式)的人 才可傳授。如果眾生按照“三密加持”的方法修行,便可即身成佛。所 謂“三密加持”是:手結契印(特定的手勢),口誦真言(咒語),心 觀佛尊,就能使身、口、意“三業”清淨,與佛相通。密教很重視宗教 修習實踐,對設祭壇,供養,誦咒,灌頂都有嚴格的規定,煩瑣複雜, 並且非常神秘,吸引了不少群眾。

  公元 8 世紀以後,密教大量吸收了印度教中性力派的思想,主張性 力瑜伽。他們把密教的修行分成四個階段,稱為“密教四部”,即事部、 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無上瑜伽部是密教修習的最高階段,只對 有上等根器的人傳授。其實質是利用女人作“樂密雙運”的男女雙修, 以一裸體女人為本尊,教徒尊之為“明妃”、“佛母”,圍繞她飲酒、 食肉、食魚,期待性交,最後以男女雜亂性交為終結,稱之為“聖輪”。

  密教認為:人心本自清淨,但為“染欲”所污,為達到“離欲”的目的, 必須採用“以染害欲”的方法,在男女交媾的過程中體悟“萬法皆空” 的真理。

  公元 11 世紀以後,密教在民間廣為流行,教理、教規更為通俗、簡 便,稱之為“易行乘”,其行為也更加污穢不堪,漸為群眾所不齒。

  4.伊斯蘭教的傳入和佛教的滅亡

  公元 8 世紀以後,伊斯蘭教在波斯、阿富汗一帶逐漸站穩了腳跟, 並開始蠶食印度。公元 712 年,大食國伊斯蘭軍隊占領信德,1190 年, 阿富汗穆斯林的廓爾王朝侵入德里,在北印度建立了統治。1290 年,突 厥人的卡爾王朝又征服了南印度,此時印度大多數地區都被置於穆斯林 的控制之下。伊斯蘭教教義中有排斥異端的傾向,特別反對偶像崇拜, 佛教、印度教都成為他們攻擊的對象。波羅王朝也曾想利用佛教和印度 教作為工具,反抗伊斯蘭教的入侵,但都歸於失敗。穆斯林運用刀槍和 異教稅強迫群眾加入伊斯蘭教,所以教徒隊伍擴大很快,成為印度的主 要宗教之一。公元 13 世紀初,伊斯蘭軍隊將印度僅存的超行寺燒毀,標 志著印度佛教的滅亡。

  十三、隋唐佛教的繁榮

  隋唐是中國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高僧、大德求法、譯經、撰述、

  傳教活動十分活躍,教義哲理有重大的創造和飛躍,並且形成了中國化

  的佛教流派。從世界範圍講,佛教的中心已經轉移到了中國。隋唐佛教

  繁榮局面的出現,首先是和統治者的倡導、扶植分不開的。一個寬鬆開

  放的文化環境,對於儒、釋、道三教的發展都有巨大的好處。其次,佛

  教的傳入和普及固然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的動亂有關,但真正高潮的

  出現,還有賴於國家的安定和繁榮。過時貴族和平民才有可能給予僧侶

  更多的布施,使他們有充裕的物質條件營造塔寺,刻印經籍,探討玄理。

  最後,唐代佛教的繁榮也是和佛教徒長期辛苦經營,創造積累分不開的。

  總之各種因緣和合,孕育了隋唐兩朝發達的佛教文明。

  1.帝王的好惡與佛教的沉浮

  中國封建社會是高度中央集權的,各種宗教都是君主治國的工具,

  帝王個人的意志,可以決定一門宗教的榮辱興衰。一般而言,隋唐兩代

  大多數帝王都推行三教並獎,三教並用的政策,但在執行過程中又有畸

  輕畸重的情況,導致三教地位的此起彼伏。隋文帝楊堅誕生在寺院之中,

  自幼由尼姑智仙撫育長大,因此對佛教有著特殊的感情。他掌權以後,

  立即著手復興因北周武帝“滅佛”而殘敗的佛教。他廣建寺塔,普度僧

  尼,大辦佛事,使佛教迅速恢復到南北朝的高潮水平。有資料表明,楊

  堅一代共度僧 50 余萬,建寺 3793 所,抄經 46 藏,造石像 106,580 尊,

  佛教事業由此走向繁榮。

  唐太宗李世民本人是正統的儒學信奉者,自稱:“朕今所好者,惟

  在堯舜之道,周孔之教。”①但他作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從利用宗教的

  角度出發,給予佛教很大的扶植。他在舊戰場建寺七所,度僧 3000 人,

  超度雙方亡靈。玄奘西行求法歸來,太宗組織了隆重的歡迎儀式,在長

  安慈恩寺為玄奘建立了有 3000 人的譯經場,使其得以高質量地新譯、重

  譯了 75 部,1335 卷佛經。唯識宗在唐太宗的支持下,最為流行。不過,

  由於唐朝是李氏王朝,出於神話其統治的需要考慮,太宗把道教置於佛

  教之上。

  武則天執政時期,把佛教崇拜推上了一個空前的高潮。她想當女皇

  帝,但中國傳統文化是重男輕女的,她只好把目光轉向了佛教。據《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