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頁
韓軻:「......那個人——他就站在那裡什麼都不做......就如此奪我目。」他停頓了一會兒,繼續道,「我願用所剩無幾之命數,換他萬世高枕以無憂。」
他微微地抬起手掌,掌中未乾涸的血被雨水沖刷殆盡,所餘留處,塵埃沾染不到。眯起雙眼,他仿佛看到了口中所說的那個人,在五年前那個雨夜,和自己匆匆擦肩而過。
「陳......應......闌......」韓軻支撐著最後的意識,繼續寫下了山盟海誓,「我願用所剩無幾之命數,換你萬世高枕以無憂。」
這時,花滿樓這才意識到,韓軻在野心勃勃,權力交錯的背後,也會面對一個人露出不該有的軟肋,甚至將那個人放於自己心口處心尖的位置。
*
漠北陳府中,到處都是昨晚索命門刺客所留下的殘骸。那面佛尊好似受到了什麼保佑一般,這麼大火熊熊燃燒,竟然只是掉落了斑駁的顏料而已,整個佛尊經歷過烈火的炙烤,似乎更加的神威。
天色暗沉,不見熹微。
陳應闌茫茫然轉醒,他曲起手臂,晃晃悠悠地坐起身,看到了一旁趴著的一個人。那個人身著夜行衣,脖頸處還有傷痕,渾身上下都是鮮血和疤結,唯獨手下的一柄銀劍,倒是使陳應闌驚醒一番。
他將那個人翻轉過來,面容朝上,撥開他雜亂無章的頭髮,看到了布滿塵埃的面龐。可是,任憑塵埃再怎麼沉重,卻也無法阻止陳應闌看到那張離別多天的面孔。
是沈木衾,是沈念聞,是他昔日舊友——
可如今,卻碧落黃泉,陰陽兩隔。
「念聞——醒醒——起床了!」陳應闌揉了揉他的胳膊,可無論陳應闌再怎麼用力,都搖不醒他,因為他早已沒了呼吸,心臟也不會再跳動,血液冰冷,渾身蒼白泛青紫狀,再也不會起床了。
「念聞——」
陳應闌大哭起來,雙手支撐著身體,半跪在地上,抱起沈木衾的身體,一步一步走到佛尊前,他叩拜道:「爹娘說......陳府里這座佛像很靈,爹娘曾在您面前,祈禱漠北生靈安穩,所以近些年來,一直沒有什麼災荒戰亂。既然您這麼靈,為何就不能救救他......救救他......求您了,佛祖,救救他......」
這時,他卻看到在沈木衾身下,有著一行血紅的字。
「生也北明,死也北明。」
陳應闌依稀記得,不久前,他曾在甘州的驛站內,坐過一場大夢。
*
那日春光和煦,他正和沈木衾同船飲酒。
陳應闌那時南下江州,與沈木衾相見。
沈木衾問道:「驚澤,如果有一天你身處之地出現變故,連你都逃不開,你該如何?」
那時,陳應闌年少輕狂,他從不管什麼身前身後事,只是一仰頭,一喝酒,一笑帶過。烏篷船依舊向前行駛,穿過鵲橋橋洞,船夫問他們去哪裡,他們都沒個目的,想下船的時候就下船,按照船夫的費用結帳走人。
「哪怕什麼!有我在,北明的江山不會完的。」陳應闌還得意地拍拍胸脯,十分自傲自信地道,「我不僅會是御史,我還能成為朝廷丞相,專門為帝王出謀劃策,共同治理天下。我坐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到時候你要多少銀子金子或者是珠寶,要多少有多少,我都會給你!」陳應闌說完,將酒壺中最後一口酒喝完,颯爽道。
沈木衾捧腹大笑道:「你呀!你可真是太驕傲了,容易出事的!」
陳應闌躺在烏篷船上,閉著眼睛,感受著烏蓬窗行駛在江州河道上那搖搖晃晃的感覺,感受到楊柳的葉片隨風飄落,掉落在他的衣襟上,鼻樑上,嘴唇上,他一吹,楊柳葉片便又旋上了天。
夢境不斷紊亂變化,烏篷船行駛不是在江州河道上了,而是在有著驚濤駭浪拍打著的大江大河上。原本笑著的沈木衾表情猙獰,只見自己換上了黑色的影衛裝束,青花劍穿過沈木衾的胸膛。
沈木衾搖搖欲墜地掛在青花劍的劍身上,烏篷船又一抖動,沈木衾從劍身上滑落,滾落到大江大河的最深處。
最後一刻,他還看著陳應闌笑了出來,對他唇語道:「生也北明,死也北明。」
世事一場大夢,夢裡幾度秋涼。
*
人類最可悲的一點就是,明明知道事已至此,所做的一切皆都無濟於事,卻還是執拗無比,非得得到一個和內心所想,大相逕庭的一種結果妄念。
陳應闌最終悲傷離開佛堂,在陳府的斷壁殘垣之中,找到一處清淨之地,簡單地為沈木衾挖了個墳。
其實,在看到沈木衾來到這裡,身著夜行人他就知道了所有,沈木衾心懷著對於荊青雲過往的不舍,重走荊青雲這條路,投奔索命門。
荊青雲身為索命門的刺客,恰好索命門有一規矩,刺客身死後,絕不留墳,絕不留墓。
可是沈木衾身上的傷口,也讓陳應闌改變了解時臣曾說的這份念想。他身上這些大大小小,密密麻麻的傷口,都是為了保護自己而受到的凌遲,所以在最後一刻,他還是為了昔日感情,拋棄了索命門,只為護自己一刻安定。
沈木衾值得一座墳墓,為他波瀾壯闊的一生,劃下一顆沉甸甸的句號。
將沈木衾的屍體放進去後,將土堆起來,陳應闌由衷地拜了拜,便背負起沈木衾的銀劍,對著墳墓作揖。
「前路茫茫,風霜浩蕩,我願負銀劍,行世間。攜手念聞,匡扶北明江土。」
說罷,他轉過身,面對著初升的朝陽,晨曦初透,照耀著府邸的廢墟。
他這一路上,背負著人命太多,陳自寒不知所蹤、生死未卜,戚鶴堂香消玉殞,陳從連身死殞命,沈木衾葬於府邸,死於佛堂......這些年,這些人,每一個人都曾陪伴在自己左右,給予自己最熾烈的照顧。
他去了信坊,寫了幾封信,分別傳給了陳自寒,韓軻,還有薛雀。
可是信使聽完,卻滿腹哀愁地看著面前的陳應闌,道:「府主大人或許可以,然韓督主和薛大使怕是不行。」
陳應闌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連忙抓住了信使的手,顫抖地道:「什......什麼?為何?」
「不知大人知曉一二,前日臨安九旋塔之下,韓子安殺了魏德賢成功上位東廠督主,然才高登不久,就被桓玄侯戚風明殺死......其實也不能說是殺死吧,只能說是暈倒了,他的手下替他在北明尋上等良醫,在坊間都傳瘋了。」信使說完,再次看向陳應闌的雙眼,似乎比方才更加恐怖了。
「那、那薛大使呢?」陳應闌眼神躲閃,不想再聽到更加令他垮掉的消息。
「薛大使替韓督主擋刀,命喪於九旋塔之下。」信使道,「我看大人也是一位當官之人,昨晚漠北陳府和都護府遭遇刺客襲擊,屠殺滿門之事想必已經聽到滾瓜爛熟的程度了吧?這陳府主不知生死,可小的還是希望府主平安無事——畢竟,偌大的漠北,若是沒了統領,恐怕早晚會被厥緇鐵騎踏成廢墟。」
聽到陳自寒尚未有危險,陳應闌心跳這才平復了點兒。
他又問:「皇子,周博雲,就是周泉玉,他如何?」
信使聞言抬眸,只是擺擺手,隨後翻了個白眼,無奈道:「這皇家之事,又豈是小的能打聽得來的?」
陳應闌聞言,點點頭,什麼都沒說,默默地將寄給陳自寒的信遞給了信使,又默默地將寄給韓軻和薛雀的兩封信收回自己背後的行囊里,轉身離開,欲要抬腳出門,卻被信使叫住。
信使滴溜溜地小跑湊上前,一臉意味深長地看著陳應闌,神秘兮兮地問道:「小的看大人背著兩把不同的劍,一把是青花劍,乃是出自影衛之手;另一把看樣子像是私人劍,劍光凌厲,劍鋒流轉,光彩奪目——敢問持劍者是何許人也?」
「是一舊友的。」陳應闌從背後將銀劍拔出來,握在手中掂量了方寸之久。
信使又問:「那大人此番,可要是承舊友恩情,前去遊歷,看遍千山萬水?」
陳應闌沒有說話,但是從心裡回答了信使的話。
「並非遊歷,只是事已至此,該去久違的宮城內,前去闖蕩一番。」
「眾人志向皆所酬,唯獨自己卻還在踽踽獨行,這是不應該的。」
「前路茫茫,風霜浩蕩,我願負銀劍,行世間。攜手念聞,匡扶北明江土。」
信使又道:「大人不說,小的也心知肚明幾分。」他頓了頓,繼續說,「只是天有卦象,不測風雲,下一年恐怕是個不平年。若是有任何閃失,怕是會落得個『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下場。」
說完,陳應闌和信使分道揚鑣,一個向東而行,一個向西而去。
遠處,重山嶂嶂,樓闕幢幢。
眾人妄想尋千山,可是這條山路,註定是條艱險阻塞的通天道。
兩個人的影子被朝陽拉扯千萬里。
可是千帆未了,人也應當放下生死,逆命而行。
他微微地抬起手掌,掌中未乾涸的血被雨水沖刷殆盡,所餘留處,塵埃沾染不到。眯起雙眼,他仿佛看到了口中所說的那個人,在五年前那個雨夜,和自己匆匆擦肩而過。
「陳......應......闌......」韓軻支撐著最後的意識,繼續寫下了山盟海誓,「我願用所剩無幾之命數,換你萬世高枕以無憂。」
這時,花滿樓這才意識到,韓軻在野心勃勃,權力交錯的背後,也會面對一個人露出不該有的軟肋,甚至將那個人放於自己心口處心尖的位置。
*
漠北陳府中,到處都是昨晚索命門刺客所留下的殘骸。那面佛尊好似受到了什麼保佑一般,這麼大火熊熊燃燒,竟然只是掉落了斑駁的顏料而已,整個佛尊經歷過烈火的炙烤,似乎更加的神威。
天色暗沉,不見熹微。
陳應闌茫茫然轉醒,他曲起手臂,晃晃悠悠地坐起身,看到了一旁趴著的一個人。那個人身著夜行衣,脖頸處還有傷痕,渾身上下都是鮮血和疤結,唯獨手下的一柄銀劍,倒是使陳應闌驚醒一番。
他將那個人翻轉過來,面容朝上,撥開他雜亂無章的頭髮,看到了布滿塵埃的面龐。可是,任憑塵埃再怎麼沉重,卻也無法阻止陳應闌看到那張離別多天的面孔。
是沈木衾,是沈念聞,是他昔日舊友——
可如今,卻碧落黃泉,陰陽兩隔。
「念聞——醒醒——起床了!」陳應闌揉了揉他的胳膊,可無論陳應闌再怎麼用力,都搖不醒他,因為他早已沒了呼吸,心臟也不會再跳動,血液冰冷,渾身蒼白泛青紫狀,再也不會起床了。
「念聞——」
陳應闌大哭起來,雙手支撐著身體,半跪在地上,抱起沈木衾的身體,一步一步走到佛尊前,他叩拜道:「爹娘說......陳府里這座佛像很靈,爹娘曾在您面前,祈禱漠北生靈安穩,所以近些年來,一直沒有什麼災荒戰亂。既然您這麼靈,為何就不能救救他......救救他......求您了,佛祖,救救他......」
這時,他卻看到在沈木衾身下,有著一行血紅的字。
「生也北明,死也北明。」
陳應闌依稀記得,不久前,他曾在甘州的驛站內,坐過一場大夢。
*
那日春光和煦,他正和沈木衾同船飲酒。
陳應闌那時南下江州,與沈木衾相見。
沈木衾問道:「驚澤,如果有一天你身處之地出現變故,連你都逃不開,你該如何?」
那時,陳應闌年少輕狂,他從不管什麼身前身後事,只是一仰頭,一喝酒,一笑帶過。烏篷船依舊向前行駛,穿過鵲橋橋洞,船夫問他們去哪裡,他們都沒個目的,想下船的時候就下船,按照船夫的費用結帳走人。
「哪怕什麼!有我在,北明的江山不會完的。」陳應闌還得意地拍拍胸脯,十分自傲自信地道,「我不僅會是御史,我還能成為朝廷丞相,專門為帝王出謀劃策,共同治理天下。我坐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到時候你要多少銀子金子或者是珠寶,要多少有多少,我都會給你!」陳應闌說完,將酒壺中最後一口酒喝完,颯爽道。
沈木衾捧腹大笑道:「你呀!你可真是太驕傲了,容易出事的!」
陳應闌躺在烏篷船上,閉著眼睛,感受著烏蓬窗行駛在江州河道上那搖搖晃晃的感覺,感受到楊柳的葉片隨風飄落,掉落在他的衣襟上,鼻樑上,嘴唇上,他一吹,楊柳葉片便又旋上了天。
夢境不斷紊亂變化,烏篷船行駛不是在江州河道上了,而是在有著驚濤駭浪拍打著的大江大河上。原本笑著的沈木衾表情猙獰,只見自己換上了黑色的影衛裝束,青花劍穿過沈木衾的胸膛。
沈木衾搖搖欲墜地掛在青花劍的劍身上,烏篷船又一抖動,沈木衾從劍身上滑落,滾落到大江大河的最深處。
最後一刻,他還看著陳應闌笑了出來,對他唇語道:「生也北明,死也北明。」
世事一場大夢,夢裡幾度秋涼。
*
人類最可悲的一點就是,明明知道事已至此,所做的一切皆都無濟於事,卻還是執拗無比,非得得到一個和內心所想,大相逕庭的一種結果妄念。
陳應闌最終悲傷離開佛堂,在陳府的斷壁殘垣之中,找到一處清淨之地,簡單地為沈木衾挖了個墳。
其實,在看到沈木衾來到這裡,身著夜行人他就知道了所有,沈木衾心懷著對於荊青雲過往的不舍,重走荊青雲這條路,投奔索命門。
荊青雲身為索命門的刺客,恰好索命門有一規矩,刺客身死後,絕不留墳,絕不留墓。
可是沈木衾身上的傷口,也讓陳應闌改變了解時臣曾說的這份念想。他身上這些大大小小,密密麻麻的傷口,都是為了保護自己而受到的凌遲,所以在最後一刻,他還是為了昔日感情,拋棄了索命門,只為護自己一刻安定。
沈木衾值得一座墳墓,為他波瀾壯闊的一生,劃下一顆沉甸甸的句號。
將沈木衾的屍體放進去後,將土堆起來,陳應闌由衷地拜了拜,便背負起沈木衾的銀劍,對著墳墓作揖。
「前路茫茫,風霜浩蕩,我願負銀劍,行世間。攜手念聞,匡扶北明江土。」
說罷,他轉過身,面對著初升的朝陽,晨曦初透,照耀著府邸的廢墟。
他這一路上,背負著人命太多,陳自寒不知所蹤、生死未卜,戚鶴堂香消玉殞,陳從連身死殞命,沈木衾葬於府邸,死於佛堂......這些年,這些人,每一個人都曾陪伴在自己左右,給予自己最熾烈的照顧。
他去了信坊,寫了幾封信,分別傳給了陳自寒,韓軻,還有薛雀。
可是信使聽完,卻滿腹哀愁地看著面前的陳應闌,道:「府主大人或許可以,然韓督主和薛大使怕是不行。」
陳應闌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連忙抓住了信使的手,顫抖地道:「什......什麼?為何?」
「不知大人知曉一二,前日臨安九旋塔之下,韓子安殺了魏德賢成功上位東廠督主,然才高登不久,就被桓玄侯戚風明殺死......其實也不能說是殺死吧,只能說是暈倒了,他的手下替他在北明尋上等良醫,在坊間都傳瘋了。」信使說完,再次看向陳應闌的雙眼,似乎比方才更加恐怖了。
「那、那薛大使呢?」陳應闌眼神躲閃,不想再聽到更加令他垮掉的消息。
「薛大使替韓督主擋刀,命喪於九旋塔之下。」信使道,「我看大人也是一位當官之人,昨晚漠北陳府和都護府遭遇刺客襲擊,屠殺滿門之事想必已經聽到滾瓜爛熟的程度了吧?這陳府主不知生死,可小的還是希望府主平安無事——畢竟,偌大的漠北,若是沒了統領,恐怕早晚會被厥緇鐵騎踏成廢墟。」
聽到陳自寒尚未有危險,陳應闌心跳這才平復了點兒。
他又問:「皇子,周博雲,就是周泉玉,他如何?」
信使聞言抬眸,只是擺擺手,隨後翻了個白眼,無奈道:「這皇家之事,又豈是小的能打聽得來的?」
陳應闌聞言,點點頭,什麼都沒說,默默地將寄給陳自寒的信遞給了信使,又默默地將寄給韓軻和薛雀的兩封信收回自己背後的行囊里,轉身離開,欲要抬腳出門,卻被信使叫住。
信使滴溜溜地小跑湊上前,一臉意味深長地看著陳應闌,神秘兮兮地問道:「小的看大人背著兩把不同的劍,一把是青花劍,乃是出自影衛之手;另一把看樣子像是私人劍,劍光凌厲,劍鋒流轉,光彩奪目——敢問持劍者是何許人也?」
「是一舊友的。」陳應闌從背後將銀劍拔出來,握在手中掂量了方寸之久。
信使又問:「那大人此番,可要是承舊友恩情,前去遊歷,看遍千山萬水?」
陳應闌沒有說話,但是從心裡回答了信使的話。
「並非遊歷,只是事已至此,該去久違的宮城內,前去闖蕩一番。」
「眾人志向皆所酬,唯獨自己卻還在踽踽獨行,這是不應該的。」
「前路茫茫,風霜浩蕩,我願負銀劍,行世間。攜手念聞,匡扶北明江土。」
信使又道:「大人不說,小的也心知肚明幾分。」他頓了頓,繼續說,「只是天有卦象,不測風雲,下一年恐怕是個不平年。若是有任何閃失,怕是會落得個『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下場。」
說完,陳應闌和信使分道揚鑣,一個向東而行,一個向西而去。
遠處,重山嶂嶂,樓闕幢幢。
眾人妄想尋千山,可是這條山路,註定是條艱險阻塞的通天道。
兩個人的影子被朝陽拉扯千萬里。
可是千帆未了,人也應當放下生死,逆命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