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本條是說,間不涉及兩旁,間就是離中的夾者,像幾何學的線,獨立存在,不夾在點和面之內(及,不是齊等之齊)。

  (13)[糹盧]〔lu盧〕

  《經上》:“[糹盧],間虛也。”

  解一:《經說上》:“[糹盧],間虛也者。兩木之間,謂其無木者也。”這裡是線縫,是虛的。[糹盧],無厚之面。間虛,說只有長、廣而無厚,是間之虛。

  解二:是二間之中的虛線。虛是兩木之間,無木的夾縫。

  (14)盈

  《經上》:“盈,莫不有也。”

  《經說上》:“盈,無盈無厚。”

  盈,器滿則盈。故說“莫不有”。盡,器中空。器空則盡,故說“莫不然”。厚,有長、寬、高的立體。莫不有,即長、寬、高俱備。盈,充實彌滿,無所不有。“無盈”當於無厚處求之。無厚者至小無內。

  (15)攖

  《經上》:“攖,相得也。”

  《經說上》:“攖,尺與尺俱不盡,端與端俱盡,尺與(端)或盡或不盡,堅白之攖相盡,體攖不相盡。”⑨

  攖,體積的增加。增加後成為新的體積,所以說“體盈不相盡”。盡,即一致。線與線長短不一,故曰“不盡”。點與點沒什麼不同,故曰“為盡”。至於點與線,因線由點組成,就點而論,它有盡,就線而論,就不盡。

  (16)仳〔pi匹〕

  《經上》:“仳,以有相攖。”

  《經說上》:“仳,兩有端而後可。”

  解一:仳,並,比。幾何學的割線。相攖,即相交。一體分割為二,成為兩體。它與割線相交,是為相攖。如果兩體已經分離,就是不相攖。說“仳,有兩端而後可”,是割線的界說。

  解二:仳,比的繁文。以,和謂同義。從有兩端看,是比較線段的長短。

  攖是黏合。比較線段的長短有黏合與不黏合兩種。圖26甲,A線短,B線長。把A線放在B線之上,AB即是長出之數。這是黏合。圖26乙,用圓規,以DA為半徑,在BD線測量,使AD、CD都等於A線長,這時A、B線不黏合。

  圖 26

  解三:《經上》:“似,有以相攖,有不相攖也。”

  《經說上》:“似,兩有端而後可。”

  似,應作仳。有,應作目。似,即幾何學的相似形。相似形有相攖不相攖兩種。

  圖27,△AOB、AOC都相似,而又相攖。各邊都可疊合。但△ABC與△AOB和△AOC只相似,不相攖,因不能重合。比較相似,必須有兩個條件相等,所以說“故兩目端而後可”。

  圖 27

  ∠A為直角。AB=AC,AO是從A至BC的垂線,O是圓心,AO、OB、OC是半徑。

  (17)次

  《經上》:“次,無間而不相攖也。”

  《經說上》:“次,無厚而後可。”

  解一:次,即幾何學所謂相切。攖,即幾何學所謂相交。相交,即屬割線。二體相切時,其中沒有間隔,也不相交。所以說“次,無間而不相攖也”。“無厚而後可”,也是切線。切線與圓相交,只有一個切點。

  圖 28

  CB線是圓的切線,切點是A,A無厚。BC線與圓無間。

  解二:《經上》:“次無聞而不攖攖也。”

  《經說上》:“次無厚而厚可。”

  這裡,攖攖當作相攖。

  這是哲學解釋,而不是幾何學解釋。要點是:相次無間而不相攖,只有宇宙符合這一條件。宙彌異時,宇彌異所。無所不在,方為無間。宇宙至小無內,至大無外,故以厚擬之。厚與無厚通而為一。

  “有厚、無厚”是戰國時的一個辯題。《荀子·修身》也說:“有厚無厚之察。”所以有厚無厚聯用,不必改。

  (18)

  《經上》:“儇、[禾具]、祗。”

  《經說上》:“儇、昫、民也。”⑩

  解一:如29圖中,柢是切線與圓相切之點。圓的一周都可作切點,所以說“俱柢”,儇即圓。輪轉一周即為一環。

  圖 29

  解二:儇、[禾具]、秪當為環□柢。在《經說》中[禾具]作□,柢作民,當作氐,即柢,本也。氏與本義同。至於環之為物,旋轉而專耑,若互相為本,故曰“俱柢”。

  墨子及其後學,長於理論,紮根實踐,講求實效。在數學、力學、光學之外,他們對於聲學、機械、土木等方面也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比如具有起重作用的桔槔,發射巨箭的連弩車,投擲武器和炭火的轉射機,監聽敵人動靜的罌聽,都是當時的重要發明。當前,對於墨子及其後學的實際貢獻,還知之不多,有待進一步研究和發掘。[11]

  ——————

  注釋:

  ①體,一個整體的部分。兼,眾體為兼,分之為體。端,1.發端,初生。2.點,可理解為最基本的,不可分割的,所以端無間(沒有間隙)。二之一,是半數的意思。

  ②經說原缺。譚戒甫據曹耀湘移補於此。台,即抬。抬一重量,兩頭重量相等。借譬為“平同高”。兄弟,也是比喻負擔相等的意思。

  ③[木疌],誤作捷、楗。楗是“門閂之木”。狂,即框,如門框。盡,莫不然,相一致。

  ④規,圓規。一中,中是圓心,凡穿過同一圓心的直徑一定等長。寫交,用圓規劃線,從甲點出發,又交於甲點。

  ⑤柱,方形的四邊。隅,方形的四角。讙,直角。矩,畫方形的儀器。寫交,原誤為見攴。

  ⑥一自加為二,就是“倍”。“二尺與尺”即“二尺”與“一尺”。去即減。

  ⑦門耳二字誤合一為聞。耳是佴的省文,副、貳的意思。夾,左右相持。之,指夾的中間。

  ⑧“及,及非齊之及也”是後人批語,誤入正文。“不及旁”,夾者兩旁不相交。區穴,解釋有四:1.穴為壞字,應為字,區宇即區域。上下四方為宇,區宇在《經說下》“傴宇不可偏舉”(《墨子校注》)。2.區六即“零”零是線段的開始。但線段夾於兩點之間,所以說“不夾於端與區穴”(《墨子研究論叢》二,第8頁)。3.穴是衍文,應刪去(《墨經分類譯註》)。4.《經說上》“區者虛也”。區穴猶雲空穴。“區穴若”即“若這穴”。

  ⑨攖,原義是觸,擾的意思。這裡作為幾何學的“相交”。二是聯繫、黏合。相得,二者相交即為相得。尺,即線。線與線相交仍為線,故云“尺與尺俱不盡”。端,點。點與點相交,交處仍為點,所以說“俱盡”。線與點相交,線不盡而點盡,點不復存。所以說“或盡或不盡”。堅、白,墨家認為堅與白不能分。白中有堅,堅中有白,所以說“堅白之攖相盡”。

  ⑩儇,圓,環。[禾具]是俱。秪是柢,通作氐,本也,今文作胝。

  [11]附錄部分為中國老教授協會會員任繼亮先生撰寫。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