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頁
這使我聯想起一件小事。這些年中國大陸文化市場上盜版猖獗,盜版最早就叫“海盜版”,因此在名稱上與挪威海盜有一些關聯。我一度曾寬心痴想,這些人的行徑也許能衝擊一下出版體制上的“蒙昧時代”,然後由“野蠻時代”進入“文明時代”吧,因此曾在報紙上對他們好言相勸,說如果及早改邪歸正,也有可能成為一個生龍活虎的出版家。但事實證明我想錯了,他們不存在挪威海盜那樣的“歷史的誠實”,而是熟知文明規範,還要連篇累牘地證明被害者是如何地該殺該盜。既然文明已經被搓捏在他們手上,他們也就不會再向文明進化了。
與他們相反,挪威海盜不大為自己申辯,因此那個時代變得沉默和神秘,差一點讓後代茫然於它的存在。千百年來這樣的群落一定還有許多,由於無法以文字語言進入歷史,歷史也就把它們刪除了。幸好挪威海盜一個小小的習慣不經意地給歷史留下了確切的痕跡,那就是當時小王國的統治者去世時常常以船載棺來埋葬,使一些漂亮的海船埋進了沙土深層,獲得了真空保存。海盜博物館裡的三條船,就是從沙土中挖出來的。因為其它材料不多,這個海盜博物館的正式名稱應該多加一個字,叫海盜船博物館。
挖掘出來後立即引起了高層學術界的廣泛興趣,這不是獵奇,而是因為獲得了解讀歷史的一個新鮮角度。正統的歷史往往過於矯飾,而另外的角度又缺少實際材料的左證。左證一來,當然欣喜莫名。對這種興趣我非常理解,多年來我在實地踏訪中國歷史腳印時深感許多文字記載之外的鮮活歷史被人們擱置、遺忘了。當時我就想搜集草莽文化、青樓文化、乞丐文化的材料,認為那是一片特別珍貴的文化邊緣地帶。後來由於工作繁忙,抽不出時間研究這個地帶,至今還恨恨不已。
挪威的海盜文化卻有一批學者在認真研究,陪我參觀的館長麥可遜EgilMikkelsen博士就是奧斯陸大學的教授,他說他周圍專門研究海盜時代的學者就有十餘名。我問他最近研究的興趣點,他居然說是在研究那個時代的北歐與佛教的關係。這當然讓我興奮,問他有什麼起點性的依據,他說在斯德哥爾摩郊外出土一尊佛像,據測定是海盜時代從東方運來的。另外,還在海盜船和地下發現貝類串成的項鍊,很可能是佛珠。我建議他不要對後一項研究花費太多精力,因為佛教反對殺生,一般不會用貝類來串佛珠,而在其它原始部落的遺物中,我也經常看到這種貝類項鍊。
他又說,海盜時代與伊斯蘭教的交流,已有大量證據。
我知道,館長先生一直著眼於宗教,是想進一步解析從野蠻走向文明的外來精神條件。
這種研究,既屬於歷史學和考古學,更屬於人類學和哲學。
於是,海盜這個猙獰的名詞,在這裡產生了深厚而斯文的內涵。這個小小的博物館支橕起了超越人們常規思維模式的文化反差,因此很有精神力度,虎虎有生氣地屹立在海邊。
恬然隱者
終於要去冰島了。
中文對外國地名歷來用音譯,只有極少數例外,冰島是一個。冰島———僅僅兩個字,把寒冷、孤僻、遙遠全然付諸人們的直覺。但這種例外的譯法也會帶來麻煩,如果讀者根據意譯所產生的文字直覺向那些音譯的地名推衍,會造成很多誤會。要是德國、法國被誤會成了以道德和法律治國的楷模,那麼西班牙、葡萄牙可真要咬“牙”切齒了。
當初那個叫紅色埃里克的人因殺人而被冰島放逐,渡海找到了格陵蘭,格陵蘭Greenland這個地名就是他起的,意為綠島,與冰島對著幹,想以一個對比性的名字把冰島人吸引過去。但在中國翻譯者手裡,格陵蘭還是用了音譯,只讓冰島單個兒冷著。我想這主要是因為冰島實在太不重要,又比格陵蘭小了許多,幾乎不會進入國際視聽,開頭隨口叫了一聲也就不去更改了。
對於這種永遠被忽略的邊角地位,冰島人並不氣惱。我讀到過一本由冰島學者寫的小冊子,開篇就是這樣一段話:
一個被遺忘的島國,有時甚至被一些簡易地圖所省略。連新聞媒體也很少提到,除非發生了重大自然災害,或碰巧來了別國元首。
它的歷史開始於九世紀,由於海盜。它自從接受了來自挪威的移民之後,長期與歐洲隔離,以至今天的冰島人能毫無困難地閱讀古挪威文字,而挪威人自己卻已經完全無法做到。
它不可能受到外國攻擊,因此也沒有軍隊,形不成集權。它一直處於世界發展之外,有人說,如果冰島從來沒有存在過,人類歷史也不會受到絲毫影響。
用這樣的語言來談論自己的國家,有一種我們很少領受的涼爽。我當時就想,隱者的恬淡總是讓人動心。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人和多少事能影響人類歷史好人還是壞人好事還是壞事遠離熱鬧,有何不好不僅保全了一個純淨的自我,還替別人保全了祖先的語言,冰島,像是一口遠山老井,一座荒地冰窖。
世上不少故意的恬淡往往是一種掩飾性的表演,但冰島不是。這次我們出發前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歐洲各國都有外交人員和新聞記者前來參加,而冰島來的是大使本人。奧拉夫·埃吉爾松大使是一位學者,在發布會結束後找到我,話不多,很誠懇,說要送我一套書。這套書叫《薩迦選集》,厚厚兩冊,一千多頁,掂在手上重重的。薩迦Saga是冰島中世紀的一種敘事散文,我以前略有所聞,卻不知其詳。此刻手上的分量又一次提醒我,很多並不張揚的文明,在遠處默默地厚重著。
冰島不想在世界上斗奇爭勝,只是得知有人要來進行文化考察,二話不說,先捧一點早已遠去的祖先聲音給你們聽聽。捧持者就是駐外大使,這是人家對外交往的第一話語。相比之下,反倒是一些堂堂大國找不到自己的第一話語了,在滔滔不絕的浮言豪語中失落了本真。
這套薩迦裝進我的行篋,掐指算來也已顛簸了歐洲幾十個國家。照理這樣的旅行應該多帶一些圖書數據作為參照,但遠路只能輕裝,何況天天換地方,要帶多少纔夠我根據上一次在人類古文明遺址進行數萬公里考察的經驗,知道越是缺少資料裝備,反而越能喚醒生命底層的感悟,因而這次臨走只隨手挑了幾本小冊子,全部分量還抵不過這套薩迦。我放不下薩迦,是因為自己對冰島過於無知,又找不到別的數據。至於它到底講了些什麼,卻因一路辛勞,沒有去翻閱。只料想那是一個陌生的世界,輕易不能去騷擾。
到了斯德哥爾摩,在繁忙的採訪日程中悄悄擠進了另一番緊張:為冰島之行作準備。當地朋友一再勸阻我們:“即使夏天到冰島都要帶足禦寒的衣服,你們怎麼會選一個隆冬去冬天,連最後一點苔蘚也沒有了,看什麼你們有沒有聽說過哪一個重要人物冬天去冰島”
我的意見恰恰相反:不去冰島則罷,要去一定要趕一個冰天雪地。嚴冬是它的盛世,寒冷是它的本相,夏天反倒是它混同一般的時候,不去也罷。
與他們相反,挪威海盜不大為自己申辯,因此那個時代變得沉默和神秘,差一點讓後代茫然於它的存在。千百年來這樣的群落一定還有許多,由於無法以文字語言進入歷史,歷史也就把它們刪除了。幸好挪威海盜一個小小的習慣不經意地給歷史留下了確切的痕跡,那就是當時小王國的統治者去世時常常以船載棺來埋葬,使一些漂亮的海船埋進了沙土深層,獲得了真空保存。海盜博物館裡的三條船,就是從沙土中挖出來的。因為其它材料不多,這個海盜博物館的正式名稱應該多加一個字,叫海盜船博物館。
挖掘出來後立即引起了高層學術界的廣泛興趣,這不是獵奇,而是因為獲得了解讀歷史的一個新鮮角度。正統的歷史往往過於矯飾,而另外的角度又缺少實際材料的左證。左證一來,當然欣喜莫名。對這種興趣我非常理解,多年來我在實地踏訪中國歷史腳印時深感許多文字記載之外的鮮活歷史被人們擱置、遺忘了。當時我就想搜集草莽文化、青樓文化、乞丐文化的材料,認為那是一片特別珍貴的文化邊緣地帶。後來由於工作繁忙,抽不出時間研究這個地帶,至今還恨恨不已。
挪威的海盜文化卻有一批學者在認真研究,陪我參觀的館長麥可遜EgilMikkelsen博士就是奧斯陸大學的教授,他說他周圍專門研究海盜時代的學者就有十餘名。我問他最近研究的興趣點,他居然說是在研究那個時代的北歐與佛教的關係。這當然讓我興奮,問他有什麼起點性的依據,他說在斯德哥爾摩郊外出土一尊佛像,據測定是海盜時代從東方運來的。另外,還在海盜船和地下發現貝類串成的項鍊,很可能是佛珠。我建議他不要對後一項研究花費太多精力,因為佛教反對殺生,一般不會用貝類來串佛珠,而在其它原始部落的遺物中,我也經常看到這種貝類項鍊。
他又說,海盜時代與伊斯蘭教的交流,已有大量證據。
我知道,館長先生一直著眼於宗教,是想進一步解析從野蠻走向文明的外來精神條件。
這種研究,既屬於歷史學和考古學,更屬於人類學和哲學。
於是,海盜這個猙獰的名詞,在這裡產生了深厚而斯文的內涵。這個小小的博物館支橕起了超越人們常規思維模式的文化反差,因此很有精神力度,虎虎有生氣地屹立在海邊。
恬然隱者
終於要去冰島了。
中文對外國地名歷來用音譯,只有極少數例外,冰島是一個。冰島———僅僅兩個字,把寒冷、孤僻、遙遠全然付諸人們的直覺。但這種例外的譯法也會帶來麻煩,如果讀者根據意譯所產生的文字直覺向那些音譯的地名推衍,會造成很多誤會。要是德國、法國被誤會成了以道德和法律治國的楷模,那麼西班牙、葡萄牙可真要咬“牙”切齒了。
當初那個叫紅色埃里克的人因殺人而被冰島放逐,渡海找到了格陵蘭,格陵蘭Greenland這個地名就是他起的,意為綠島,與冰島對著幹,想以一個對比性的名字把冰島人吸引過去。但在中國翻譯者手裡,格陵蘭還是用了音譯,只讓冰島單個兒冷著。我想這主要是因為冰島實在太不重要,又比格陵蘭小了許多,幾乎不會進入國際視聽,開頭隨口叫了一聲也就不去更改了。
對於這種永遠被忽略的邊角地位,冰島人並不氣惱。我讀到過一本由冰島學者寫的小冊子,開篇就是這樣一段話:
一個被遺忘的島國,有時甚至被一些簡易地圖所省略。連新聞媒體也很少提到,除非發生了重大自然災害,或碰巧來了別國元首。
它的歷史開始於九世紀,由於海盜。它自從接受了來自挪威的移民之後,長期與歐洲隔離,以至今天的冰島人能毫無困難地閱讀古挪威文字,而挪威人自己卻已經完全無法做到。
它不可能受到外國攻擊,因此也沒有軍隊,形不成集權。它一直處於世界發展之外,有人說,如果冰島從來沒有存在過,人類歷史也不會受到絲毫影響。
用這樣的語言來談論自己的國家,有一種我們很少領受的涼爽。我當時就想,隱者的恬淡總是讓人動心。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人和多少事能影響人類歷史好人還是壞人好事還是壞事遠離熱鬧,有何不好不僅保全了一個純淨的自我,還替別人保全了祖先的語言,冰島,像是一口遠山老井,一座荒地冰窖。
世上不少故意的恬淡往往是一種掩飾性的表演,但冰島不是。這次我們出發前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歐洲各國都有外交人員和新聞記者前來參加,而冰島來的是大使本人。奧拉夫·埃吉爾松大使是一位學者,在發布會結束後找到我,話不多,很誠懇,說要送我一套書。這套書叫《薩迦選集》,厚厚兩冊,一千多頁,掂在手上重重的。薩迦Saga是冰島中世紀的一種敘事散文,我以前略有所聞,卻不知其詳。此刻手上的分量又一次提醒我,很多並不張揚的文明,在遠處默默地厚重著。
冰島不想在世界上斗奇爭勝,只是得知有人要來進行文化考察,二話不說,先捧一點早已遠去的祖先聲音給你們聽聽。捧持者就是駐外大使,這是人家對外交往的第一話語。相比之下,反倒是一些堂堂大國找不到自己的第一話語了,在滔滔不絕的浮言豪語中失落了本真。
這套薩迦裝進我的行篋,掐指算來也已顛簸了歐洲幾十個國家。照理這樣的旅行應該多帶一些圖書數據作為參照,但遠路只能輕裝,何況天天換地方,要帶多少纔夠我根據上一次在人類古文明遺址進行數萬公里考察的經驗,知道越是缺少資料裝備,反而越能喚醒生命底層的感悟,因而這次臨走只隨手挑了幾本小冊子,全部分量還抵不過這套薩迦。我放不下薩迦,是因為自己對冰島過於無知,又找不到別的數據。至於它到底講了些什麼,卻因一路辛勞,沒有去翻閱。只料想那是一個陌生的世界,輕易不能去騷擾。
到了斯德哥爾摩,在繁忙的採訪日程中悄悄擠進了另一番緊張:為冰島之行作準備。當地朋友一再勸阻我們:“即使夏天到冰島都要帶足禦寒的衣服,你們怎麼會選一個隆冬去冬天,連最後一點苔蘚也沒有了,看什麼你們有沒有聽說過哪一個重要人物冬天去冰島”
我的意見恰恰相反:不去冰島則罷,要去一定要趕一個冰天雪地。嚴冬是它的盛世,寒冷是它的本相,夏天反倒是它混同一般的時候,不去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