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頁
自從來到村里,杜翰明每天清晨都到這棵樹下來練琴。我第一次見到杜翰明時,不知為什麼有一種似曾見過的感覺。我回想了很久,想起了一個遙遠的冬天。那一次媽媽帶我坐火車回家,我很想哭,我的病沒治好。我使勁忍著,不讓淚水流下來,那一會兒我很怕自己忍不住流淚……忽然,一陣悠揚悅耳的琴聲在近旁響起。仿佛有一隻手牽來了一片明淨而遼闊的藍天,接著,花兒開了,鳥兒也飛來了,各種各樣的小動物都蹦蹦跳跳地跑來了,啼聲,叫聲,歡唱聲匯成了一片活潑喧鬧的合鳴……我抬頭看看,一個男孩子正晃悠悠地站在窄窄的過道上拉小提琴,人們讚賞的目光落在他身上。他戴著一頂毛茸茸的大皮帽子,蓬鬆的茸毛一直遮到眼上,就像眼前多加了一層長長的睫毛。我出神地望著他,被他的模樣,還有他靈活的手指奏出的美妙琴聲吸引了。後來,他在我的不遠處坐下,見我看著他,他笑了。他的眼睛又黑又亮。我看他的時候,發現他也在那一刻看著我,我趕忙轉過頭,他也是。好幾次我又想看他,我使勁兒管住自己,不看他,可我沒管住自己,隔一會兒我們就互相看看,就互相微笑……我常想起他,我不知道他去了哪裡,他是不是也想起過我……
我好幾次偷偷打量過杜翰明,他的眼睛,他的微笑,他拉小提琴的身影……不,我搖搖頭,不可能……我不能把眼前這個高個青年和那個一臉稚氣的男孩子聯繫起來。我很想問問杜翰明,是不是在一個冬天坐過火車,我猶豫著,我不願聽他說沒有,我寧願保留這個疑問。也許有一天我會問他,也許永遠不問……
杜翰明的琴聲在響,我被他熱情洋溢的演奏吸引著,被那些感情濃烈的樂曲打動著。我趴在小窗口一動不動地聽著,忘記了一切。杜翰明的琴聲給春天增添了明朗的節奏,我仿佛聽見音樂家們與大自然的親切交談。我沒想到,離開城市,離開那座紅色的樓房,我會在陶莊——這個貧窮偏遠的地方進入另一個音樂世界。
他今天又在演奏什麼呢?我看見琴弓在琴弦上輕快又有力地滑動,而且時時從琴弦上躍起,彈跳,震顫,歡快明朗的節奏從琴弦上流出,像春天的田野,大地蔥蘢,陽光和煦,鮮活的生命在奔跑,跳躍,飛舞,歌唱,仿佛是生命的童年,無拘無束,無憂無慮。天是這麼藍,糙是這麼綠,大地是這麼寬闊,生命盡情展現著它的蓬勃茁壯,美麗和自由……多美啊!我不禁在心裡讚嘆著,覺得這樂曲像清亮溫暖的小溪跳蕩著流過我的心間,讓我的心像乾涸的泥土吮吸清水一樣舒暢。
忽然,琴聲出現了一個很不協調的跌宕,明麗的色彩黯淡下去,仿佛使人陡然間從光明中跌進了冷森森的黑谷。一陣如泣如訴、憂傷哀婉的主旋震顫著,在纖細的琴弦上嗚咽著划過,杜翰明的手停住了,琴弓並沒有拿下來,片刻他又重複起這段旋律,可又一次次停下來,他的手好像怎樣也找不准把位,他蹙起眉頭,好像忘了下面的樂譜。我不由地想像著樂譜,輕輕哼唱著,我發現,我沒有這個才能,我哼出的旋律甚至比杜翰明的更沉悶,更傷感。對,我想這是傷感,正因為傷感……可是,杜翰明是個多麼明朗的人啊。他不同於維嘉,也不同於黎江。維嘉像風中的雲,不停地變幻,黎江像一泓沉靜的湖水,偶爾才泛起一絲漣漪。此前,我覺得杜翰明像一縷陽光,他總是明亮的,包括他在他的小提琴上震響的音符。可這支琴曲和以往的不同,仿佛彌散著一團傷感……人與人也許能共同欣賞同一首樂曲,卻不可能理解同一種內在的情感,就像我知道杜翰明的琴曲是傷感的,卻不懂得它為什麼傷感。
54
春天是所有自然之聲組成的交響樂中最優美動聽的樂章,它把大地解凍,生命復甦的躁動,春雨滋潤,綠色回歸的期待組合成旋律,叩響人們的心扉,讓心靈之門向著一望無際的綠色敞開。春天是溫暖的,風兒輕輕吹過田野,新芽在柳枝上萌出,小糙拱出了泥土,它讓綠色一天比一天更鮮艷,更濃烈,它讓被嚴寒封凍在意識深處的記憶之河冰消雪融,潺潺的流水聲匯入春天的旋律。童年是穿越綠色田野小河的歡唱,此刻,杜翰明正用他的心弦為這歡唱伴奏……
五十年代初期,美國,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剛學會蹣跚走路的杜翰明正在院子裡的綠色糙坪上玩耍,父母來到他身邊,牽起他的小手,告別了掩映在綠蔭里的白色小樓房,那裡曾是他們的家。他隱約記得父母帶他下了汽車又乘上飛機,經過漫長的旅程,輾轉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媽媽抱著他走下飛機的舷梯,第一眼看到晴朗明麗的藍天,淚水從媽媽的腮邊流下來。孩子,這就是我們的祖國,我們的……媽媽指著一面在旗杆上飄揚的五星紅旗說。他長大了一點,媽媽告訴他,這兒才是他們真正的家……
杜翰明一遍遍地重複著在他心弦上奏出的這組旋律,每一個音符都是那樣的親切,遙遠……
那時他的父母都是機械工程師,回國後他們放棄了大都市的生活,帶著杜翰明來到黑龍江的國營農場,在那裡和蘇聯專家一起研製新型的農業機械。每當看到一輛輛嶄新的聯合收割機奔向無邊的田野上,杜翰明和他的小夥伴都要盡情地歡呼雀躍。他們為自己的父母驕傲自豪。國營農場的大糙甸子成了哺育杜翰明成長的搖籃,他常常想起那一望無際的綠色,躺在又厚又軟的糙地上,仰望著藍天上被朝陽染紅的白雲,聽著媽媽用這把小提琴奏出一支支樂曲,媽媽用藍天白雲在琴弦上匯成了一支支無字的歌,那琴聲震顫著杜翰明幼小的心靈。媽媽曾牽著他的小手在大糙甸子上滿懷期望地對他說,孩子,長大當個音樂家吧。
從那時起,杜翰明就開始學習小提琴了,他的理想就萌生在那一片綠色的世界裡。他嚮往長大後能用媽媽的小提琴奏出自己譜寫的樂曲,去讚頌他所熱愛的一切,也讓琴聲常常把他帶回美好的往昔。他曾天真的希望,地球從此不再旋轉,日月星辰都靜止在那一瞬間……可那只是他的願望,生活中的一切在不斷地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蔥綠的大糙甸子變成了白雪皚皚的莽原,被打成右派分子的爸爸背著一個小背包,踏著雪原上的小路走向勞改農場。不久,媽媽帶著杜翰明在一個白雪茫茫的日子,乘著火車回到了祖籍山東。從此,生活仿佛蒙上了一層濃重的陰影。媽媽臉上失去了笑容,家裡再也聽不到她的琴聲了。小提琴更多的時間都在陪伴勤學苦練的杜翰明。小提琴成了他的夥伴兒,是他傾訴心曲的知音。每當樂曲如流水般從心田裡往外奔涌,他眼前就仿佛又看見了晴朗的天空,淡淡的白雲……
當又一個春天來到的時候,他和千千萬萬知識青年一起,匯成一股浩浩蕩蕩的洪流,湧向了農村的廣闊天地。到農村來,並不是他選擇的道路,而是非走不可。在歷史的進程中,哪一個人能夠牢牢地把握自己的命運呢?在這場轟轟烈烈的上山下鄉運動中,不管你過去有多麼遠大的抱負,現在都要紮根泥土了。父輩中曾有多少人,為了追尋新的生活,背著包袱,打著紙傘,踏著泥濘的小路,從封閉和愚昧的鄉間走向外面的世界,甚至漂洋過海,到國外求學,而今,自己卻要放棄前輩們的追求,踏著他們走出去的道路又走回來。杜翰明的琴聲仿佛在苦苦地追問著,為什麼?為什麼?他感到煩悶,琴曲低沉得無法再繼續下去。
他停下來,舒展著雙臂。就在這時,他似乎感覺到了,在不遠處那個小小的窗口,閃動著一雙聰明秀氣的眼睛。他轉過臉,發現方丹正出神地望著他。他覺得,那雙眼睛裡有一種很熟悉的神情,他覺得在他的記憶深處閃動過這樣一雙眼睛。在哪裡呢?他實在想不起來了。
杜翰明非常同情這個被疾病困在小窗里的臉色蒼白的女孩子,每當在這裡看到她的眼睛,他就希望自己能有一種改變天地萬物的力量,如果真能那樣,他將把這個小窗口變成一隻萬花筒,讓方丹看到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他收起小提琴,邁著長腿,向那個小窗口走去。
55
方丹,想什麼呢?
杜翰明在我的窗外微笑著問我。他什麼時候站在這兒的?我覺得臉上熱了一下,我的臉一定紅了。我很怕別人看出我臉紅,可我卻總是臉紅。我想我是怕別人看出我在想什麼,我不願讓別人看出來,我只想自己知道。不過這很難,我常在杜翰明面前臉紅,其實,我心裡明白,我怕他覺得我是一個無所事事的女孩子,還有什麼能比這件事更讓我難堪的呢?
我沉默了一會兒,直到覺得自己的臉不熱了,才對杜翰明說,我在看那片麥地。我指指遠處,我說,前些天那些麥苗還無精打采的,現在好像一下就長這麼高了……
我好幾次偷偷打量過杜翰明,他的眼睛,他的微笑,他拉小提琴的身影……不,我搖搖頭,不可能……我不能把眼前這個高個青年和那個一臉稚氣的男孩子聯繫起來。我很想問問杜翰明,是不是在一個冬天坐過火車,我猶豫著,我不願聽他說沒有,我寧願保留這個疑問。也許有一天我會問他,也許永遠不問……
杜翰明的琴聲在響,我被他熱情洋溢的演奏吸引著,被那些感情濃烈的樂曲打動著。我趴在小窗口一動不動地聽著,忘記了一切。杜翰明的琴聲給春天增添了明朗的節奏,我仿佛聽見音樂家們與大自然的親切交談。我沒想到,離開城市,離開那座紅色的樓房,我會在陶莊——這個貧窮偏遠的地方進入另一個音樂世界。
他今天又在演奏什麼呢?我看見琴弓在琴弦上輕快又有力地滑動,而且時時從琴弦上躍起,彈跳,震顫,歡快明朗的節奏從琴弦上流出,像春天的田野,大地蔥蘢,陽光和煦,鮮活的生命在奔跑,跳躍,飛舞,歌唱,仿佛是生命的童年,無拘無束,無憂無慮。天是這麼藍,糙是這麼綠,大地是這麼寬闊,生命盡情展現著它的蓬勃茁壯,美麗和自由……多美啊!我不禁在心裡讚嘆著,覺得這樂曲像清亮溫暖的小溪跳蕩著流過我的心間,讓我的心像乾涸的泥土吮吸清水一樣舒暢。
忽然,琴聲出現了一個很不協調的跌宕,明麗的色彩黯淡下去,仿佛使人陡然間從光明中跌進了冷森森的黑谷。一陣如泣如訴、憂傷哀婉的主旋震顫著,在纖細的琴弦上嗚咽著划過,杜翰明的手停住了,琴弓並沒有拿下來,片刻他又重複起這段旋律,可又一次次停下來,他的手好像怎樣也找不准把位,他蹙起眉頭,好像忘了下面的樂譜。我不由地想像著樂譜,輕輕哼唱著,我發現,我沒有這個才能,我哼出的旋律甚至比杜翰明的更沉悶,更傷感。對,我想這是傷感,正因為傷感……可是,杜翰明是個多麼明朗的人啊。他不同於維嘉,也不同於黎江。維嘉像風中的雲,不停地變幻,黎江像一泓沉靜的湖水,偶爾才泛起一絲漣漪。此前,我覺得杜翰明像一縷陽光,他總是明亮的,包括他在他的小提琴上震響的音符。可這支琴曲和以往的不同,仿佛彌散著一團傷感……人與人也許能共同欣賞同一首樂曲,卻不可能理解同一種內在的情感,就像我知道杜翰明的琴曲是傷感的,卻不懂得它為什麼傷感。
54
春天是所有自然之聲組成的交響樂中最優美動聽的樂章,它把大地解凍,生命復甦的躁動,春雨滋潤,綠色回歸的期待組合成旋律,叩響人們的心扉,讓心靈之門向著一望無際的綠色敞開。春天是溫暖的,風兒輕輕吹過田野,新芽在柳枝上萌出,小糙拱出了泥土,它讓綠色一天比一天更鮮艷,更濃烈,它讓被嚴寒封凍在意識深處的記憶之河冰消雪融,潺潺的流水聲匯入春天的旋律。童年是穿越綠色田野小河的歡唱,此刻,杜翰明正用他的心弦為這歡唱伴奏……
五十年代初期,美國,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剛學會蹣跚走路的杜翰明正在院子裡的綠色糙坪上玩耍,父母來到他身邊,牽起他的小手,告別了掩映在綠蔭里的白色小樓房,那裡曾是他們的家。他隱約記得父母帶他下了汽車又乘上飛機,經過漫長的旅程,輾轉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媽媽抱著他走下飛機的舷梯,第一眼看到晴朗明麗的藍天,淚水從媽媽的腮邊流下來。孩子,這就是我們的祖國,我們的……媽媽指著一面在旗杆上飄揚的五星紅旗說。他長大了一點,媽媽告訴他,這兒才是他們真正的家……
杜翰明一遍遍地重複著在他心弦上奏出的這組旋律,每一個音符都是那樣的親切,遙遠……
那時他的父母都是機械工程師,回國後他們放棄了大都市的生活,帶著杜翰明來到黑龍江的國營農場,在那裡和蘇聯專家一起研製新型的農業機械。每當看到一輛輛嶄新的聯合收割機奔向無邊的田野上,杜翰明和他的小夥伴都要盡情地歡呼雀躍。他們為自己的父母驕傲自豪。國營農場的大糙甸子成了哺育杜翰明成長的搖籃,他常常想起那一望無際的綠色,躺在又厚又軟的糙地上,仰望著藍天上被朝陽染紅的白雲,聽著媽媽用這把小提琴奏出一支支樂曲,媽媽用藍天白雲在琴弦上匯成了一支支無字的歌,那琴聲震顫著杜翰明幼小的心靈。媽媽曾牽著他的小手在大糙甸子上滿懷期望地對他說,孩子,長大當個音樂家吧。
從那時起,杜翰明就開始學習小提琴了,他的理想就萌生在那一片綠色的世界裡。他嚮往長大後能用媽媽的小提琴奏出自己譜寫的樂曲,去讚頌他所熱愛的一切,也讓琴聲常常把他帶回美好的往昔。他曾天真的希望,地球從此不再旋轉,日月星辰都靜止在那一瞬間……可那只是他的願望,生活中的一切在不斷地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蔥綠的大糙甸子變成了白雪皚皚的莽原,被打成右派分子的爸爸背著一個小背包,踏著雪原上的小路走向勞改農場。不久,媽媽帶著杜翰明在一個白雪茫茫的日子,乘著火車回到了祖籍山東。從此,生活仿佛蒙上了一層濃重的陰影。媽媽臉上失去了笑容,家裡再也聽不到她的琴聲了。小提琴更多的時間都在陪伴勤學苦練的杜翰明。小提琴成了他的夥伴兒,是他傾訴心曲的知音。每當樂曲如流水般從心田裡往外奔涌,他眼前就仿佛又看見了晴朗的天空,淡淡的白雲……
當又一個春天來到的時候,他和千千萬萬知識青年一起,匯成一股浩浩蕩蕩的洪流,湧向了農村的廣闊天地。到農村來,並不是他選擇的道路,而是非走不可。在歷史的進程中,哪一個人能夠牢牢地把握自己的命運呢?在這場轟轟烈烈的上山下鄉運動中,不管你過去有多麼遠大的抱負,現在都要紮根泥土了。父輩中曾有多少人,為了追尋新的生活,背著包袱,打著紙傘,踏著泥濘的小路,從封閉和愚昧的鄉間走向外面的世界,甚至漂洋過海,到國外求學,而今,自己卻要放棄前輩們的追求,踏著他們走出去的道路又走回來。杜翰明的琴聲仿佛在苦苦地追問著,為什麼?為什麼?他感到煩悶,琴曲低沉得無法再繼續下去。
他停下來,舒展著雙臂。就在這時,他似乎感覺到了,在不遠處那個小小的窗口,閃動著一雙聰明秀氣的眼睛。他轉過臉,發現方丹正出神地望著他。他覺得,那雙眼睛裡有一種很熟悉的神情,他覺得在他的記憶深處閃動過這樣一雙眼睛。在哪裡呢?他實在想不起來了。
杜翰明非常同情這個被疾病困在小窗里的臉色蒼白的女孩子,每當在這裡看到她的眼睛,他就希望自己能有一種改變天地萬物的力量,如果真能那樣,他將把這個小窗口變成一隻萬花筒,讓方丹看到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他收起小提琴,邁著長腿,向那個小窗口走去。
55
方丹,想什麼呢?
杜翰明在我的窗外微笑著問我。他什麼時候站在這兒的?我覺得臉上熱了一下,我的臉一定紅了。我很怕別人看出我臉紅,可我卻總是臉紅。我想我是怕別人看出我在想什麼,我不願讓別人看出來,我只想自己知道。不過這很難,我常在杜翰明面前臉紅,其實,我心裡明白,我怕他覺得我是一個無所事事的女孩子,還有什麼能比這件事更讓我難堪的呢?
我沉默了一會兒,直到覺得自己的臉不熱了,才對杜翰明說,我在看那片麥地。我指指遠處,我說,前些天那些麥苗還無精打采的,現在好像一下就長這麼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