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頁
大帳兀立草原,如綠氈上一枚孤獨的雜麵包子。楚翊拒絕前往沙雅城,楚獻忠又不肯來鷹嘴關,所以才有了這處行轅。
一射之地外,旗幡招展,上萬兵馬嚴陣以待,以保無虞。喀留那邊亦是如此。什麼只帶百人,傻瓜才信。楚翊敢僅帶一百人來,楚獻忠就敢把他扣下。
「寧親王駕到——」一個異族裝扮的武官高聲通稟。顯然,楚獻忠已在帳中。
衛兵列隊兩旁,羅雨冷著臉率先進帳,確認安全後,才將楚翊請入。
葉星辭感到腳下一軟,發現地面鋪著一種花紋曼妙的羊毛地毯。嶄新的氈布和皮革氣息撲鼻而來,兩排矮几羅列左右,左側已坐滿了喀留官員。香爐青煙裊裊,瓜果點心散發著清甜。
正中一張主案,被一個鬚髮半白的華服老者占據。他輪廓深邃,眼睛幾乎被眉骨蓋住。髮絲編成繁複的髮辮,綴有點點珠寶,像一棵寺廟裡的許願樹。
葉星辭上回見此人,還是世宗皇帝的喪禮,老傢伙哭得情真意切鼻涕冒泡。才一年多,就起了異心。
見皇叔駕臨,楚獻忠絲毫沒有讓位的意思。他打量年輕的攝政王,故作病歪歪,以主人的口吻笑道:「九王爺來了,快坐。恕本王舊疾復發,有失遠迎。」
楚翊沒動,似笑非笑負手而立。若在旁落座,就被壓了一頭,還未交涉氣勢便輸三分。
楚獻忠比約定時辰早至,重新布置並占據唯一主位,就是想給他難堪,試探他的性情。他咽下這口氣,便有更多的氣等著他受。
「尊駕怎麼沒與本王商量,就自己上座了。」
「老夫年紀大了,又生著病,不便挪動。」楚獻忠操著一口流利的江北官話,「你我都是親王,不分高低,何必在意區區座次呢。」
「只有一人,能坐得比本王高。」楚翊朝上一拱手,「便是當今聖上。」
「老夫累得動不了啦。」楚獻忠不動如山,笑眯眯道,「我從王城趕到這,花了六天。你從鷹嘴關而來,不過兩三個時辰。你年紀輕輕,就體諒我一下。」
再怎麼著,楚翊也沒法一屁股把對方擠開。葉星辭想,至少得讓楚翊和這老小子平起平坐。他掃過一眾隨行者,心裡一動。
他拽過四舅,上前一步,落落大方道:「喀留王爺,卑職認為,該由這位大人上座。寧王府長史陳大人是九爺的舅舅,論輩分,比您大。敬長,義也。」
陳為整整衣襟,不禁嘆服於外甥媳婦的急智。
不給長輩讓位,是為不義。楚獻忠愣了須臾,悻悻然起身,對陳為略一抱拳,之後同自己的隨從一併坐在左側,端詳著葉星辭。
他沒認出,這俊美少年便是當初混在一眾妃嬪中守靈的齊國公主。他哭得如喪考妣時,少年正在後面擠眼淚,往臉上塗口水。
楚翊嘴角帶笑,在右首落座。葉星辭持槍立於其後,感覺許多道視線落在自己身上,似乎在說:呦,這小子反應挺快。
陳為高居主位,有點緊張。說了句「你們聊」,便不再開口,顧自喝茶。
「本王今天想說的,和你曾和聖旨中讀到的一樣,且不會動搖。」楚翊率先出聲,不卑不亢,「擒獲馬匪,賠償百姓的損失,並立即納貢。今年的三千匹戰馬,兩萬隻羊,十萬斤羊毛,一丁點都不能少。」
「好,先說頭件事。」楚獻忠的神情頗為真誠,「剿匪,正在剿。喀留地廣人稀,尚未查到馬匪蹤跡。」
砰——楚翊自袖中掏出一塊蹄鐵,丟在地毯正中。
他的目光比鐵更冷,一上來便撕破臉:「這是被射殺的馬匪坐騎的蹄鐵,是你軍中之物吧?不如,在眼皮底下找一找。是哪個將領治軍不嚴,縱兵劫掠。」
楚獻忠愣了一下,喀留世子和部下也都目光閃爍,透出心虛,像剛把屎拉在了褲兜里。
楚獻忠平靜道:「或有人污衊,容我細查。」
楚翊輕嗤一聲。
這蹄鐵是他命人偽造的,為了在交涉中給對方施壓,且將來師出有名。他清楚,楚獻忠不會查,也不會交出任何一個馬匪,送回擄走的民女。
「至於納貢,恕難從命。」楚獻忠繼續故作真誠,還為民請命,「去歲有多冷,九爺也知道。牲畜凍死無數,繁殖不旺,民生艱難。喀留百姓亦為大昌子民,萬歲仁善,何故椎膚剝髓,針頭削鐵?」
楚翊一針見血地駁斥:「可是,權貴卻有閒錢廣募壯丁,為你擴充兵馬。你為何不用這些錢糧,來改善民生?據我所知,今年你還增加了賦稅,針頭削鐵的是你!」
楚獻忠被噎了一下,不得寸也想進尺。他撕破笑臉,狂妄道:「想讓本王納貢,可以。將鷹嘴關劃入喀留州界,由本王治理。否則,就沒有談下去的必要了。」
氛圍劍拔弩張。
羅雨險些拔刀,被葉星辭按住手腕。
楚翊目如死水,沉沉注視著對手。看來,楚獻忠鐵了心反叛,斷定他為了南境穩固,不敢貿然用兵。就算開戰,也很快便會妥協。
「楚獻忠,你很會把握機會,但你把握不了我。」楚翊從容一笑,「言盡於此,唯有一戰。」
他霍然起身,朝帳外走去,卻被刺耳的話栓住腳步。
「這就走了?年輕就是沉不住氣,還未交鋒,便氣短了。」楚獻忠怪笑。
當會談破裂,便無所顧忌。葉星辭也不再客氣,嗆道:「是氣短啊,這裡空氣污濁,得出去才能呼吸到新鮮的。」
楚獻忠未將這毛頭小子放在眼裡,繼續揶揄楚翊:「你剛做了幾個月攝政王,就決然用兵,不顧境內民心思定?」
「民心思定,卻不軟弱。好戰必亡,忘戰必危。」楚翊不屑回頭,迎著帳外捲入的秋風而立,絳紅的團龍袍飄動如火,「你不必多慮,百姓剛開始議論戰事,我便得勝還朝了。」
「想戰便戰吧,你不是早就整兵備戰了嗎?」楚獻忠又尋釁,鬍子亂顫地說道,「你年紀輕,野心卻重,向來鍾愛鬥爭。為了爭攝政王,還有一個絕色佳人,逼得兩個兄長出家的出家、上吊的上吊。為了權力和女人,連手足親情也不顧,還好意思在聖旨中對本王大談忠恕之道和禮義廉恥?笑話!」
楚翊猛然回身,死死瞪著對方,嘴唇蒼白髮顫。這話如銳利的鐵鉤,勾起沉在心底,僅在夜晚浮現的夢魘。
見他被刺痛,楚獻忠開懷一笑。
葉星辭亦心如刀絞。他瞧出來了,楚獻忠不是臨時起意,而是要攪亂敵人的心。哪怕叫楚翊失眠一回,急躁激進一回,也能為戰局添一絲勝算。
可惡的老狐狸!
「道聽途說,德之棄也。」葉星辭搶步護在夫君身前,銀槍一頓,不緊不慢地搶白,「瑞王出家,是因兼併田地,貪得無厭。慶王遭貶自盡,是因結黨營私,污衊帝師,侵吞內帑。九爺能獲得美人青睞,坐在這個位置,恰恰是因為他不爭,行端表正。尊駕貴為親王,說起話來,倒像村頭搬弄是非的長舌婦。」
楚獻忠老臉一黑。
年約四十、身材魁梧的喀留世子拍案而起,髮辮上的寶石噹啷作響,怒指少年:「你算哪根蔥,這裡沒你說話的地方!」
「我是九爺的傳令官!」葉星辭亮出腰牌,凌厲地瞪視對方,「喀留王敢指摘皇上,人人可責,我怎麼不能說?」
「你——我父王何時指摘皇上?」
葉星辭不屑一笑,鏗鏘道:「攝政王是皇上欽立,令尊公然詆毀九爺,就是侮辱君父識人不明。聖人云,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楚獻忠老臉更黑。喀留世子不甘地切齒,敗下陣來。楚翊抿起嘴唇,饒有興致地欣賞心上人即興罵人的英姿。
第240章 舌戰群敵
又一文臣模樣的人款款起身,拱了拱手,有禮笑問:「說到『君父』,那麼,敢問君父是否該遵天道?」
「那是自然。」葉星辭冷眼斜睨對方,看看這是挖的什麼坑。
那人狡獪地眯眼,順勢說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天子該順應自然,不與萬物爭利。我們部族本自成一國,自由自在地牧馬放羊,受雪山神明眷顧。這『君父』,是後來才加於我等。我們不再納貢,是上承天道,下順民心。」
楚獻忠微笑點頭,整了整衣袖上點綴的獸皮。
「還有臉說!」葉星辭噴出一聲冷笑,從對方挖的坑上一躍而過,「是喀留先違背天道,軍紀廢弛,『自由自在』地打草谷,常年侵擾邊界百姓。世宗仁皇帝隱忍幾年才出兵,平蠻攘夷,還民安寧。以有道伐無道,這才叫順承天道!替天行道!」
他的聲調愈發激昂,猶如在用言語狂扇對手的耳光。那人氣勢頹靡,回了句「年少無知,無理取鬧」便坐了下去。
一旁的楚翊挑起嘴角,曾與王妃激烈交鋒過的陳為也頻頻點頭,似乎在說:你們惹他幹嘛,吃點啥不好,非吃癟。
作為隨從的督撫的屬官都難以置信,原來王爺身邊這花瓶似的傳令兵竟如此機敏,慧心妙舌。
一射之地外,旗幡招展,上萬兵馬嚴陣以待,以保無虞。喀留那邊亦是如此。什麼只帶百人,傻瓜才信。楚翊敢僅帶一百人來,楚獻忠就敢把他扣下。
「寧親王駕到——」一個異族裝扮的武官高聲通稟。顯然,楚獻忠已在帳中。
衛兵列隊兩旁,羅雨冷著臉率先進帳,確認安全後,才將楚翊請入。
葉星辭感到腳下一軟,發現地面鋪著一種花紋曼妙的羊毛地毯。嶄新的氈布和皮革氣息撲鼻而來,兩排矮几羅列左右,左側已坐滿了喀留官員。香爐青煙裊裊,瓜果點心散發著清甜。
正中一張主案,被一個鬚髮半白的華服老者占據。他輪廓深邃,眼睛幾乎被眉骨蓋住。髮絲編成繁複的髮辮,綴有點點珠寶,像一棵寺廟裡的許願樹。
葉星辭上回見此人,還是世宗皇帝的喪禮,老傢伙哭得情真意切鼻涕冒泡。才一年多,就起了異心。
見皇叔駕臨,楚獻忠絲毫沒有讓位的意思。他打量年輕的攝政王,故作病歪歪,以主人的口吻笑道:「九王爺來了,快坐。恕本王舊疾復發,有失遠迎。」
楚翊沒動,似笑非笑負手而立。若在旁落座,就被壓了一頭,還未交涉氣勢便輸三分。
楚獻忠比約定時辰早至,重新布置並占據唯一主位,就是想給他難堪,試探他的性情。他咽下這口氣,便有更多的氣等著他受。
「尊駕怎麼沒與本王商量,就自己上座了。」
「老夫年紀大了,又生著病,不便挪動。」楚獻忠操著一口流利的江北官話,「你我都是親王,不分高低,何必在意區區座次呢。」
「只有一人,能坐得比本王高。」楚翊朝上一拱手,「便是當今聖上。」
「老夫累得動不了啦。」楚獻忠不動如山,笑眯眯道,「我從王城趕到這,花了六天。你從鷹嘴關而來,不過兩三個時辰。你年紀輕輕,就體諒我一下。」
再怎麼著,楚翊也沒法一屁股把對方擠開。葉星辭想,至少得讓楚翊和這老小子平起平坐。他掃過一眾隨行者,心裡一動。
他拽過四舅,上前一步,落落大方道:「喀留王爺,卑職認為,該由這位大人上座。寧王府長史陳大人是九爺的舅舅,論輩分,比您大。敬長,義也。」
陳為整整衣襟,不禁嘆服於外甥媳婦的急智。
不給長輩讓位,是為不義。楚獻忠愣了須臾,悻悻然起身,對陳為略一抱拳,之後同自己的隨從一併坐在左側,端詳著葉星辭。
他沒認出,這俊美少年便是當初混在一眾妃嬪中守靈的齊國公主。他哭得如喪考妣時,少年正在後面擠眼淚,往臉上塗口水。
楚翊嘴角帶笑,在右首落座。葉星辭持槍立於其後,感覺許多道視線落在自己身上,似乎在說:呦,這小子反應挺快。
陳為高居主位,有點緊張。說了句「你們聊」,便不再開口,顧自喝茶。
「本王今天想說的,和你曾和聖旨中讀到的一樣,且不會動搖。」楚翊率先出聲,不卑不亢,「擒獲馬匪,賠償百姓的損失,並立即納貢。今年的三千匹戰馬,兩萬隻羊,十萬斤羊毛,一丁點都不能少。」
「好,先說頭件事。」楚獻忠的神情頗為真誠,「剿匪,正在剿。喀留地廣人稀,尚未查到馬匪蹤跡。」
砰——楚翊自袖中掏出一塊蹄鐵,丟在地毯正中。
他的目光比鐵更冷,一上來便撕破臉:「這是被射殺的馬匪坐騎的蹄鐵,是你軍中之物吧?不如,在眼皮底下找一找。是哪個將領治軍不嚴,縱兵劫掠。」
楚獻忠愣了一下,喀留世子和部下也都目光閃爍,透出心虛,像剛把屎拉在了褲兜里。
楚獻忠平靜道:「或有人污衊,容我細查。」
楚翊輕嗤一聲。
這蹄鐵是他命人偽造的,為了在交涉中給對方施壓,且將來師出有名。他清楚,楚獻忠不會查,也不會交出任何一個馬匪,送回擄走的民女。
「至於納貢,恕難從命。」楚獻忠繼續故作真誠,還為民請命,「去歲有多冷,九爺也知道。牲畜凍死無數,繁殖不旺,民生艱難。喀留百姓亦為大昌子民,萬歲仁善,何故椎膚剝髓,針頭削鐵?」
楚翊一針見血地駁斥:「可是,權貴卻有閒錢廣募壯丁,為你擴充兵馬。你為何不用這些錢糧,來改善民生?據我所知,今年你還增加了賦稅,針頭削鐵的是你!」
楚獻忠被噎了一下,不得寸也想進尺。他撕破笑臉,狂妄道:「想讓本王納貢,可以。將鷹嘴關劃入喀留州界,由本王治理。否則,就沒有談下去的必要了。」
氛圍劍拔弩張。
羅雨險些拔刀,被葉星辭按住手腕。
楚翊目如死水,沉沉注視著對手。看來,楚獻忠鐵了心反叛,斷定他為了南境穩固,不敢貿然用兵。就算開戰,也很快便會妥協。
「楚獻忠,你很會把握機會,但你把握不了我。」楚翊從容一笑,「言盡於此,唯有一戰。」
他霍然起身,朝帳外走去,卻被刺耳的話栓住腳步。
「這就走了?年輕就是沉不住氣,還未交鋒,便氣短了。」楚獻忠怪笑。
當會談破裂,便無所顧忌。葉星辭也不再客氣,嗆道:「是氣短啊,這裡空氣污濁,得出去才能呼吸到新鮮的。」
楚獻忠未將這毛頭小子放在眼裡,繼續揶揄楚翊:「你剛做了幾個月攝政王,就決然用兵,不顧境內民心思定?」
「民心思定,卻不軟弱。好戰必亡,忘戰必危。」楚翊不屑回頭,迎著帳外捲入的秋風而立,絳紅的團龍袍飄動如火,「你不必多慮,百姓剛開始議論戰事,我便得勝還朝了。」
「想戰便戰吧,你不是早就整兵備戰了嗎?」楚獻忠又尋釁,鬍子亂顫地說道,「你年紀輕,野心卻重,向來鍾愛鬥爭。為了爭攝政王,還有一個絕色佳人,逼得兩個兄長出家的出家、上吊的上吊。為了權力和女人,連手足親情也不顧,還好意思在聖旨中對本王大談忠恕之道和禮義廉恥?笑話!」
楚翊猛然回身,死死瞪著對方,嘴唇蒼白髮顫。這話如銳利的鐵鉤,勾起沉在心底,僅在夜晚浮現的夢魘。
見他被刺痛,楚獻忠開懷一笑。
葉星辭亦心如刀絞。他瞧出來了,楚獻忠不是臨時起意,而是要攪亂敵人的心。哪怕叫楚翊失眠一回,急躁激進一回,也能為戰局添一絲勝算。
可惡的老狐狸!
「道聽途說,德之棄也。」葉星辭搶步護在夫君身前,銀槍一頓,不緊不慢地搶白,「瑞王出家,是因兼併田地,貪得無厭。慶王遭貶自盡,是因結黨營私,污衊帝師,侵吞內帑。九爺能獲得美人青睞,坐在這個位置,恰恰是因為他不爭,行端表正。尊駕貴為親王,說起話來,倒像村頭搬弄是非的長舌婦。」
楚獻忠老臉一黑。
年約四十、身材魁梧的喀留世子拍案而起,髮辮上的寶石噹啷作響,怒指少年:「你算哪根蔥,這裡沒你說話的地方!」
「我是九爺的傳令官!」葉星辭亮出腰牌,凌厲地瞪視對方,「喀留王敢指摘皇上,人人可責,我怎麼不能說?」
「你——我父王何時指摘皇上?」
葉星辭不屑一笑,鏗鏘道:「攝政王是皇上欽立,令尊公然詆毀九爺,就是侮辱君父識人不明。聖人云,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楚獻忠老臉更黑。喀留世子不甘地切齒,敗下陣來。楚翊抿起嘴唇,饒有興致地欣賞心上人即興罵人的英姿。
第240章 舌戰群敵
又一文臣模樣的人款款起身,拱了拱手,有禮笑問:「說到『君父』,那麼,敢問君父是否該遵天道?」
「那是自然。」葉星辭冷眼斜睨對方,看看這是挖的什麼坑。
那人狡獪地眯眼,順勢說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天子該順應自然,不與萬物爭利。我們部族本自成一國,自由自在地牧馬放羊,受雪山神明眷顧。這『君父』,是後來才加於我等。我們不再納貢,是上承天道,下順民心。」
楚獻忠微笑點頭,整了整衣袖上點綴的獸皮。
「還有臉說!」葉星辭噴出一聲冷笑,從對方挖的坑上一躍而過,「是喀留先違背天道,軍紀廢弛,『自由自在』地打草谷,常年侵擾邊界百姓。世宗仁皇帝隱忍幾年才出兵,平蠻攘夷,還民安寧。以有道伐無道,這才叫順承天道!替天行道!」
他的聲調愈發激昂,猶如在用言語狂扇對手的耳光。那人氣勢頹靡,回了句「年少無知,無理取鬧」便坐了下去。
一旁的楚翊挑起嘴角,曾與王妃激烈交鋒過的陳為也頻頻點頭,似乎在說:你們惹他幹嘛,吃點啥不好,非吃癟。
作為隨從的督撫的屬官都難以置信,原來王爺身邊這花瓶似的傳令兵竟如此機敏,慧心妙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