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

  丁景煥越是這麼盤算,眼睛就越是明亮。

  說白了,他會提議先登基,再出兵收復燕雲,是因為他擔心北伐失敗會有損太后的威望,進而影響到太后的登基。

  畢竟,紙面實力終究是紙面實力。

  只要是打仗,就沒有人敢拍著胸口說自己一定能勝利。

  但是,如果不考慮北伐失敗的後果,單從現在的局勢去分析,現在是發動北伐,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最好時機嗎?

  毫無疑問。

  是的。

  大穆這位康寧帝,年紀雖不大,行事性情卻頗有其父之風,甚至可以說,他比其父還要乖戾殘暴不少。

  換做一般人親政以後,就算再不滿自己的舅家,都不會立刻對舅家喊打喊殺,可康寧帝偏不,他還沒親政呢,就從不掩飾自己對舅家的不滿,等到親政以後,那就更加不用收斂了。

  臨時被叫進皇宮的無鋒開口道:「這位康寧帝的行事,初看之下行事瘋狂,毫無章法,實則未必。」

  丁景煥露出洗耳恭聽之色:「此話何意。」

  無鋒看了一眼高台上的霍翎,才道:「我們這邊的情況,瞞不住大穆,也瞞不住康寧帝。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我們正在想方設法讓聖人突破社會傳統、更進一步。這種時候,其實更應該求穩,誰又能想到,聖人會決意發動一場北伐呢。」

  畢竟就連丁景煥這位絕對心腹,在聽說霍翎有意發動北伐後,都按捺不住進宮相勸,想請霍翎先登基。

  大穆那邊肯定也想不到,大燕居然有意在此時展開北伐。

  如果大燕接下來的精力完全放到太后稱帝一事上,那麼首先要做的就是百官上書進勸太后稱帝,民間百姓自發聯名請求太后稱帝。

  等到朝廷和民間的稱帝聲勢都發動起來後,還有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幽禁在太和殿多年的天子,要寫下禪讓詔書,自願將皇位讓給自己的親生母親,請太后稱帝。

  一場場政治作秀下來,太后才能正式準備自己的登基大典。

  而且女人稱帝,禮法要不要變動,規制要不要變動。

  如果要改朝換代的話,季燕宗廟該如何處理,季姓宗室要如何安排。

  還有那些追隨在霍翎身後,為她登基出過不少力的功臣要不要進行封賞?

  這裡面需要掰扯和博弈的地方不知凡幾。

  每一條禮法,每一項規矩,都是千百年來經過無數次實踐後定下來的。

  想要改變禮法,突破男尊女卑的傳統,霍翎最大的敵人是誰?

  已經不是她的親生孩子了。

  她最大的敵人,是這世間所有反對女人稱帝的聲音。

  是無數既得利益者搭建起來並運行千年的遊戲規則。

  更是這千百年歷史留下來的文化慣性 。

  即使她向前邁出了最後一步,真正登上了權力至巔,身後也會有無數雙手試圖將她重新拽落下來。

  他們在等待她衰老,等待她虛弱,等待著歷史,重新回到原本的軌跡上。

  和這樣的歷史慣性進行較量,那是持續一生也未必能分出勝負的戰爭。

  甚至有可能她前腳剛駕崩,後來者就會大肆污名化她的存在。

  鬥爭,鬥爭。

  權力是永恆的鬥爭。

  在和這千百年來的歷史慣性進行一場徹底的鬥爭之前,霍翎要先把自己心心念念了幾十年的事情做完,再攜此不世之功,登基稱帝,改朝換代。

  再然後,就是窮儘自己最後的歲月、精力、心血,逆歷史之潮流和文化之慣性,重新構建遊戲規則。

  ***

  北伐的決議,以最快速度通傳下去。

  時隔十數年之久,兩國再宣戰事,而這一次,是由大燕主動發起。

  「昔前朝昏庸無道,割燕薊以賂契丹。朕每覽輿圖,豈忍漢土分裂,遺民泣血。今海清河晏,國富民強,當揮師北狩,橫絕大漠,完我金甌,再勒燕然。」

  燕北邊境,主將周嘉慕單膝跪地,聽著從朝廷派來的欽差宣讀太后的旨意。

  「末將領旨。」

  周嘉慕雙手高舉過頭頂,從欽差手中,接過這道宣戰的詔書。

  他捧著聖旨,站起身來,回身望著自己身後的一眾親信將領。

  「自燕雲十六州被割讓出去後,這百年來,我燕北將士忍辱負重,厲兵秣馬,從未有一刻懈怠,只為有朝一日能一雪前恥,光復河山。」

  周嘉慕振臂一呼,語氣鏗鏘激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諸將,隨我出征,北狩大穆!」

  一眾親信將領跟著振臂高呼:「出征!北狩!出征!北狩!」

  與此同時,同樣的聖旨,也送到了燕西行唐關,送到了更遠的羌州。

  先帝一朝,大燕和大穆的綜合國力其實相差無幾,也許大燕的經濟實力更強,百姓更富庶,但邊境線上沒有天險可守,這讓大燕在面對大穆鐵騎時,總顯得底氣不足。

  等到霍翎成為太后,執掌朝中大權後,這種情況才慢慢有所改變。

  而在大燕順利吞併羌戎後,大燕的綜合國力已經高出大穆一截。

  等到大燕集結好軍隊,準備從燕北、燕西、羌州三路發兵時,大穆中京才收到消息。

  無鋒沒有猜錯,從康寧帝再到他身邊的所有人,都不認為大燕會在這個節骨眼上多生事端。

  在他們看來,雖然女人稱帝是十分大逆不道的事情,但不可否認的是,大燕這位攝政太后,距離稱帝確實是只剩最後一步了。

  此時的她,難道不應該將所有精力放到鎮壓國內的反對派系,然後為自己的登基大典做準備上嗎?

  正是因為做出了這樣的判斷,康寧帝才會迫不及待地對自己的舅家下手,甚至是下旨逼死了蕭國英這位在軍中具有極高威望的齊王。

  如今面對著來勢洶洶的燕軍,再看著中京這一團亂麻的局勢,就算康寧帝行事再不計後果,也知道形勢對大穆來說十分不利。

  三路兵馬,共計二十萬精銳開赴燕雲,氣勢如虹,萬眾一心。

  大穆在燕雲十六州駐紮的兵馬只有十萬,面對來勢洶洶的三路燕軍,穆軍難免顧此失彼。

  不過穆軍的反應也不算慢,在最初的倉惶過後,也很快據城而守,組織反抗,試圖阻攔燕軍。

  但與二十萬精銳,三路齊出的大燕相比,大穆的十萬守軍實在有些不夠看,很快就左支右絀起來。

  西京大同府被圍困。

  大同府去信中京,請求派兵增援。

  然而,康寧帝握著求援信,也覺頭疼。

  這些年裡,大穆統治下的各族,一直在頻頻暴動反叛,多虧了蕭國英四處奔波救火,才勉強穩住局面。

  蕭國英在世時,可是殺得各族人頭滾滾,令各族對他聞風喪膽,最嚴重的時候,單是看到蕭國英麾下那面迎風招展的軍旗,各族就忍不住兩股戰戰。

  如果蕭國英還活著,有他的威名在,即使抽調其它地方的軍隊前去增援燕雲,短時間內也不用擔心各族會生亂。

  但蕭國英死了。

  這位殺神,被康寧帝親自下旨逼死了。

  各地的駐軍不能調動,那能夠調動的,就只有拱衛中京的駐軍了。

  可是康寧帝敢對蕭家下手,底氣正是來源於中京的駐軍。

  如若將中京的駐軍調走,誰來拱衛他的安危?

  各地駐軍不能動,中京駐軍不能動,於是西京大同府就被圍得動也不能動,終至陷落。

  圍繞著大同府興建的關隘、堡壘,全部都被燕軍掃蕩占領。

  原本與自己互為犄角的西京淪陷,只剩燕京苦苦支撐。

  比起西京,燕京這邊的守軍更為強大精銳,而且康寧帝也是勉強抽調了一些軍隊過來增援燕京。

  西京已失,燕京就決計不能有失了。

  兩國精銳在戰場上來回廝殺,互有傷亡,但隨著大燕三路兵馬陸續抵達燕京城外,將燕京圍困,所有人都能看得出來,穆軍大勢已去。

  僵持數月,燕軍將燕京城外修築的所有堡壘據點悉數掃蕩占據,只余燕京一座孤城獨木難支。

  天狩二十四年三月,燕京城破,燕軍正式進駐燕京。

  這意味著,被前朝割讓出去整整一百年的燕雲十六州,在天狩二十四年三月,成功光復。

  從此以後,中原王朝終於重新有了一片完整的,可以阻擋異族鐵騎南下的山河屏障。

  消息傳回大燕,傳回京師洛城,百姓雀躍,朝廷震動。

  ***

  太和殿的海棠花又開了。

  西府海棠的花香從庭院飄進緊閉的大殿,為冷清的大殿添上了一絲春意,卻無法驅散大殿的寂寥。

  再華美的宮殿,一旦沒有了人氣,即使日日勤於打掃,也難免顯出幾分衰敗之感。

  這座建立在皇宮最中心的太和殿,原本也應該是整座皇宮裡最引人矚目的存在,但在過去幾年裡,這裡就仿佛被所有人刻意遺忘了一般。<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