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同時,丘長春又把握許多機會,對於成吉思汗,加以機會感化。如本傳載:

  一日雷震。太祖以問處機。對曰:雷,天威也。人罪奠大於不孝,不孝則不順乎天,故天威震動而震之。似聞境內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威,以導有眾。太祖從之。歲癸未,太祖大獵於東山,馬踣。處機請曰:天道好生,陛下春秋高,數畋獵,非宜。太祖為罷獵者久之。

  成吉思汗既賜給丘長春以虎符璽書,在過去中國帝王的習慣上,便算是等於列土封侯的榮寵。在某種情形之下,他憑這些東西,就可以便宜行事的。丘長春以間關萬里之行,換得虎符璽書而歸,不但為道家文化,增長聲威。而且他們師徒,還憑此服務戰地救了許多自己國民的生命,不使死於元兵的兇殘淫掠之下,這更是值得大書而特書的一件事,如《元史·釋老傳》載:

  時國兵(元兵)踐蹂中原,河南北尤甚。民羅俘戮,無所逃命。處機還燕,使其徒持牒,招求於戰伐之餘。由是為人奴者,得復為良。與濱死而得更生者,毋慮二三萬人。中州人至今稱道之。

  後來忽必烈統一中國的時期,其徒尹志平等,世奉璽書,襲掌其教。其餘的門人,分符領節,各據一方,執掌他的教化,也庇護了多少國民的生命財產。而且到了元武宗至大三年(公元一三一○年)還加賜金印。當國家有難,受異族統治之下,一個新興的道教宗派,做了許多保存民族命脈的工作,追懷千古,實在應當稽首無量。

  全真教傳授源流表

  王嚞重陽— ——馬 鈺丹陽 ——於志道洞真 ——李道謙天樂 ——孫德彧開玄

  ——楊明真碧虛 ——李志遠無欲

  ——譚處端長真

  ——劉處玄長生 ——於道顯高峰 ——孫伯英

  ——王志明

  ——崔道演真靜 ——張志偉天倪

  ——王志深

  ——丘處機長春 ——尹志平清和

  ——王志坦淳和 ——張志敬誠明

  ——樊志應重玄

  ——宋德方披雲 ——祁志誠洞明

  ——秦志安通真

  ——申志貞洞元

  ——李志全純成

  ——李志方重玄 ——霍志真寂然

  ——陳志益重顯

  ——劉道寧真常 ——禇志通伯達

  ——房志起沖虛

  ——王處一玉陽

  ——郝大通廣寧 ——范圓曦玄通

  ——王志謹棲雲 ——徐志根洞陽 ——孫履道明德

  ——張志信消遙

  ——姬志真知常

  ——孫不二清淨

  全真教歷任掌教表

  姓 名 號 藉 卒年或掌教時代 壽數

  王 嚞 重陽 咸陽 金大定十庚寅卒 五八

  馬 鈺 丹陽 寧海州岳 大定廿三癸卯卒 六一

  譚處端 長真 寧海州盎 大定廿五乙已卒 六三

  劉處玄 長生 東萊 疊豢和三癸亥卒 五七

  丘處機 長春 登州 元太祖廿二丁亥卒 八十

  尹志平 清和 萊州 元憲宗元辛亥卒 八三

  李志常 真常 開州 元憲宗六丙辰卒 六四

  張志敬 誠明 安次 元至元七庚午卒 五一

  王志坦 淳和 湯陰 元至元九壬申卒 七三

  祁志誠 洞明 元至元三十癸巳卒 七五

  張志仙 玄逸 元至元卅一至大德六

  苗道一 凝和 元至大三

  孫德彧 開玄 眉山 元至治元辛酉卒 七九

  藍道元 元至治二

  孫履道 明德 元泰定元二

  苗道一 凝和 元天曆二至元統元

  完顏德明 重玄 元元統三

  第二節 元代敕封天師道與其他

  元代立國之初,由於全真道丘長春的影響,朝廷內外,雖篤信西藏密宗的喇嘛教,亦曾有毀道教經典的事件,但對於儒家的孔子,與世居龍虎山的天師道,卻能仍循宋代故事,又加敕封,而正其名為正一教主。元朝尊封孔子的敕文,有云:“先孔子而聖,非孔子無以明。後孔子而聖,非孔子無以法。”不但為元朝增加不少光采,同時也為歷代尊崇孔子的頌詞中,無出其右的贊評。至於敕封張天師的經過與事實,如《元史·釋老傳》所載云:

  正一天師者,始自漢張道陵,其後四代曰盛,來居信之龍虎山,相傳至三十六代宗演,當至元十三年,世祖已平江南,遣使召之,至則廷臣郊勞,待以客禮。及見,語之日:昔歲己未,朕次鄂渚,嘗令王一清往訪卿父,卿父使報朕曰:後二十年,天下當混一,神仙之言,驗於今矣。因命坐,錫宴,特賜玉芙蓉冠,組金無縫服,命主領江南道教,仍賜銀印。十八年、二十五年,再入覲,世祖嘗命取其祖天師所傳玉印寶劍觀之,語侍臣曰:朝代更易已不知幾,而天師劍印傳子若孫,尚至今日,其果有神明之相矣乎?嗟嘆久之。二十九年卒。子與棣嗣為三十七代,襲掌江南道教,三十一年入覲,卒於京師。元貞元年,弟與材嗣為三十八代,襲掌道教,時潮齧鹽官、海鹽兩州,為患特甚。與材以術治之,一夕大雷電以震,明日見有物魚首龜形者磔於水裔,潮患遂息。大德五年,召見於上都幄殿。八年,授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籙。武宗即位,來覲,特授金紫光祿大夫,封留國公,錫金印。仁宗即位,特賜寶冠,組織文金之服。延祐三年卒。四年,子嗣成嗣為三十九代,襲領江南道教,主領三山符籙如故。

  此外,金元之際,在黃河以北,尚有劉德仁創立的大道教,蕭抱珍創立的太乙教。皆不備述。

  普及民間道教觀念的兩部書

  元明之際,中國文學的趨向,已由漢文、唐詩、宋詞、元曲的演變,到了明代,遂流行語體小說。自元代羅貫中著《三國演義》以後,關羽、諸葛亮都變為聰明正直的天神。繼之又有《西遊記》與《封神演義》的出現。從此而使道教的天、人、神三種關係的觀念,普遍傳布,永為後代中國民間社會的共同崇奉,對於道教天神信仰的宣傳,最為有力。《西遊記》的故事,以唐代佛教的高僧玄奘法師為主角,借用他留學印度的事實,演成唐三藏西天取經的經過,襯托道家修行煉丹成道的宗旨。《封神演義》則以歷來道家所崇拜輔助周武王開國的姜尚(子牙)為主角,演成人與天神之間的關係,充分表現行善得道,作惡受報,褒揚聰明正直,死而為神,天人合一的中國宗教精神。這兩部小說真正的作者,現代學者雖有考證,但都仍有問題。據道佛兩家歷來相傳的觀念,認為《西遊記》的作者,是站在道教立場來讚揚佛家的解脫。《封神演義》的作者,是站在佛教立場來贊成道家的精神。但無論如何,明代以後,中國民間宗教信仰的觀念,以及對道、佛兩教的認識,都由於此二書而來,乃至一般知識分子,亦附會因襲,始終不加深究,故對宗教思想,產生許多可以發噱的誤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