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
《臨海縣誌》云:
宋,張用誠,邑人,字平叔。為府吏,性嗜魚,在官辦事,家送膳至,眾以其所嗜魚戲匿之梁間。平叔疑其婢所竊,歸撲其婢,婢自經死。一日蟲自梁間下,驗之,魚爛蟲出也。平叔乃喟然嘆曰:“積牘盈箱,其中類竊魚事,不知凡幾!”因賦詩云:“刀筆隨身四十年,是非非是萬千千。一家溫飽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紫綬金章今已矣,芒鞋竹杖任悠然。有人問我蓬萊路,雲在青山月在天。”賦畢縱火,將所署案卷悉焚之。因按火燒文書律遣戍。先是郡城有鹽顛,每食鹽數十斤,平叔奉之最謹,臨別囑曰:“若遇難,但呼祖師三聲,即解汝厄。”後械至百步溪,天炎,沿溪中遂仙去。至淳熙中,其家早起,忽有一道人進門坐中堂,叩其家事歷歷,隨出門去。人以平叔歸雲,百步嶺舊有紫陽真人祠,扁云:紫陽神化處。今廢。《山西通志》云:
張伯端,天台人,少好學,晚得混元之道。宋神宗熙寧間,游蜀,遇劉海蟾授以金液還丹之訣,乃改名用誠,宇平叔,號紫陽山人。英宗治平中,隨龍圖陸公,寓桂林後,轉徙秦隴,久之,訪扶風馬處厚,默於河東,乃著《悟真篇》授處厚曰:“平生所學,盡在是矣。願公流布此書,當有因書而會意者。”元豐五年夏,屍解而去,住世凡九十九歲。弟子火燒化,得所謂耀金姿者千百粒,大如芡實,色皆紺碧。後七年,劉奉真遇紫陽於王屋山,留詩而去。紫陽嘗謂己與黃勉中、維揚於先生皆紫微星,號九皇真人,因誤校勘劫運之籍,遂謫人間。今紫微垣光耀可見者,六星而已,翼城紫陽宮即其修煉處。《陝西通志》云:
張用誠,號紫陽,嘗有一僧修戒定慧,能入定出神,數百裡間頃刻即至,與紫陽雅志契合。一日,紫陽曰:“禪師今日能與遠遊乎?”僧曰:“可,原同往揚州觀瓊花。”於是同處靜室,相對瞑目趺坐出神。紫陽至時,僧已先至,繞花三匝。紫陽曰:“可折一花為記。”少頃欠伸而覺。紫陽曰:“禪師瓊花何在?”僧袖手皆空。紫陽乃拈出瓊花,與僧把玩,弟子問曰:“同一神遊,何以有有無之異?”紫陽曰:“我金丹大道,性命兼修,是故聚則成形,散則成氣,所至之地,真神見形,謂之陽神。彼之所修,欲速見功,不復修命,直修性宗,故所至之地,無復形影,謂之陰神,神不能動物也。”元豐五年夏,趺坐而化,壽九十有九。
二、白玉蟾與朱熹
南宗丹道至於北宋末期,負傳承的道統者,即是白玉蟾。白玉蟾隱於福建武夷山潛修,從之日眾。其時朱熹亦正在武夷講學,彼此師弟之間,互有往來。朱熹外示儒術,內慕道法,屢次想從白玉蟾處討教丹道,都被白玉蟾婉轉拒絕,猶明代王陽明問道於道人蔡蓬頭,幾遇呵斥,如出一轍。朱熹晚年化名崆峒道士鄒,竭力研究《參同契》而無所獲,引為終身遺憾,後來雖有白玉蟾的啟示,卻礙於一代儒學宗師的身份,不能誠懇謙虛請教,所以始終不得其門而入。陶弘景所謂:“神仙有九障,名居其一。”甚矣,名心之難除,良可慨嘆! 《續文獻通考》云:
白玉蟾,名葛長庚,母以夢呼玉蟾,瓊州人。年十二,舉童子科於黎母山中,遇異人授洞元雷法。後居武夷山,嘗自贊曰:“千古蓬頭跣足,一年服氣餐霞。笑指武夷山下,白雲深處吾家。”嘉定中,詔征赴闕,對御稱旨,命館太乙宮,一日,不知所在。後往來名山,入水不濡,逢兵不害,神異莫測,詔封紫清明道真人,有《上清》、《武夷》二集行世。玉蟾自號海瓊子,或號海南翁,或號瓊山道人,或號蠙庵,或號武夷散人,或號神霄散叟。人云屍解於海豐縣。《九江府志》云:
白玉蟾,瓊州人,姓葛,名長庚。嘗任俠殺人,亡命之武彝,事陳泥丸為道士,自稱靈虛童景洞天羽人。善幻,好詭誕之行,往來廬山間,揮灑文墨,信筆而成。山南北諸佳勝,並有題詠,而太平宮為多,嘉定己未冬解化,賜號養素真人。
第六章 宋元時期新興的道教
第一節 北宋道教全真道的建立
道教自北宋之末,有南宗丹道的崛起,禪、道合一的途徑,已極其明朗。到南宋時期,在北方的民族,長期受困於遼、夏、金、元的動盪局面,國家民族感情,與傳統文化精神交相激發,便有王重陽、丘長春師徒的全真道的建立,一變歷來神仙方士、符籙法術的道術,提倡敦品勵行,修心養性的漸修教化,成為黃河南北聲勢顯赫的新興道派,威名遠布。他們與成吉思汗,及元朝開國之初的政策,並元代以後的道教,都有極大的關係。明、清以後的道教,即以全真道為其中堅骨幹,是為開北宗龍門派的翹楚。全真道的學理與方法,完全近於禪宗北宗漸修的路線,而且又富有儒家與宋代新興理學家的精神。他們生當衰亂之世,華夏丘墟,以民間講學傳道的姿態,盡力保持國家民族文化的元氣與精神,可謂用心良苦,功德無量,而古今學者,依樣畫葫蘆,一律指為釋老的異端,管窺陋見,卑不足道,實在有點辜負聖賢,非常可笑。
一、創始全真道的祖師王重陽的事跡
當宋徽宗政和二年間(公元一一一二年),這位皇帝正在玩他那一套書畫、蹴球、修煉神仙道術的時候,在陝西的終南山下劉蔣村中,便出了一位為後世道教全真道的祖師王重陽。他原名中孚,字允卿。後來修道,改單名為嘉,字知名,道號曰重陽。他自幼便慷慨好義,不拘小節。而且在二十歲左右,便中過進士,很有文名。到了徽、欽二帝做了金人的俘虜,金人又利用劉豫稱齊王,定都山西大名府的時期,由此便結束了北宋的王朝,也是南宋的開始。他在這一段時期,故園家國都算完了,如本傳稱:“當南宋建炎四年,金太宗天會八年,封劉豫為王,國號齊,改元為阜昌初年。撫治河外,不及於秦,歲屢餓,人至相食。時咸陽醴泉,惟師家富魁兩邑,其大父乃出余以周之,遠而不及者,咸來劫取,鄰里三百戶,余亦因侵之,家財為之一空。有司率兵捕獲,將置之法。師曰:鄉人餓荒,拾路所得,吾不忍置之死地。有司賢之,遂釋不問,人服其德。金海陵煬王正隆四年,師忽自嘆曰:孔子四十而不惑。孟子四十而不動心。予猶碌碌如此,不亦愚乎?自是之後,性少檢束,親戚惡之曰:害瘋來。師受而不辭。關中謂狂者為害瘋。”因此便自叫自己曰王害瘋。不久,便遇呂純陽化身的點化,就修道了。
本傳又說他此後五年中秋,再遇呂純陽於醴泉。“師趨拜之。眾笑言曰:是害瘋。安得識真仙師?其人邀師飲。師問其鄉閭年姓。答曰:濮州人,年二十二,而不告其姓。留秘語五篇,令師讀畢焚之。且曰:去東海,投譚捉馬。已而,俄失所在,師乃捐棄妻孥,送次女於姻家,竟委而去。行乞於(虖阝)社終南間,舉止亦若狂。人莫測也。後別構庵於南時村,起封高數尺,壙深丈余,以活死人目之。又號曰:行菆。以方牌掛其上,書云:王害瘋靈位。自作歌曰:‘活死人兮王瘋乖,水雲別是一般諧。道名喚作重陽子,謔號稱為沒地埋。來者路不忘懷,行(歹贊)須是掛靈牌。’又於庵四隅,各植海棠梨一株。同庵和公,怪而問之?師曰:吾欲使他日四方教風為一,亦如此。”“俄一夕,自焚其庵,村里驚救之。師方舞躍而歌曰:‘數載殷勤,謾居劉蔣,庵中日日塵勞長,豁然真火瞥然開,便教燒了歸無上,奉勸諸公,莫生悒怏,我咱別有深深況,惟留灰爐不重遊,蓬萊路上知往來。”
宋,張用誠,邑人,字平叔。為府吏,性嗜魚,在官辦事,家送膳至,眾以其所嗜魚戲匿之梁間。平叔疑其婢所竊,歸撲其婢,婢自經死。一日蟲自梁間下,驗之,魚爛蟲出也。平叔乃喟然嘆曰:“積牘盈箱,其中類竊魚事,不知凡幾!”因賦詩云:“刀筆隨身四十年,是非非是萬千千。一家溫飽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紫綬金章今已矣,芒鞋竹杖任悠然。有人問我蓬萊路,雲在青山月在天。”賦畢縱火,將所署案卷悉焚之。因按火燒文書律遣戍。先是郡城有鹽顛,每食鹽數十斤,平叔奉之最謹,臨別囑曰:“若遇難,但呼祖師三聲,即解汝厄。”後械至百步溪,天炎,沿溪中遂仙去。至淳熙中,其家早起,忽有一道人進門坐中堂,叩其家事歷歷,隨出門去。人以平叔歸雲,百步嶺舊有紫陽真人祠,扁云:紫陽神化處。今廢。《山西通志》云:
張伯端,天台人,少好學,晚得混元之道。宋神宗熙寧間,游蜀,遇劉海蟾授以金液還丹之訣,乃改名用誠,宇平叔,號紫陽山人。英宗治平中,隨龍圖陸公,寓桂林後,轉徙秦隴,久之,訪扶風馬處厚,默於河東,乃著《悟真篇》授處厚曰:“平生所學,盡在是矣。願公流布此書,當有因書而會意者。”元豐五年夏,屍解而去,住世凡九十九歲。弟子火燒化,得所謂耀金姿者千百粒,大如芡實,色皆紺碧。後七年,劉奉真遇紫陽於王屋山,留詩而去。紫陽嘗謂己與黃勉中、維揚於先生皆紫微星,號九皇真人,因誤校勘劫運之籍,遂謫人間。今紫微垣光耀可見者,六星而已,翼城紫陽宮即其修煉處。《陝西通志》云:
張用誠,號紫陽,嘗有一僧修戒定慧,能入定出神,數百裡間頃刻即至,與紫陽雅志契合。一日,紫陽曰:“禪師今日能與遠遊乎?”僧曰:“可,原同往揚州觀瓊花。”於是同處靜室,相對瞑目趺坐出神。紫陽至時,僧已先至,繞花三匝。紫陽曰:“可折一花為記。”少頃欠伸而覺。紫陽曰:“禪師瓊花何在?”僧袖手皆空。紫陽乃拈出瓊花,與僧把玩,弟子問曰:“同一神遊,何以有有無之異?”紫陽曰:“我金丹大道,性命兼修,是故聚則成形,散則成氣,所至之地,真神見形,謂之陽神。彼之所修,欲速見功,不復修命,直修性宗,故所至之地,無復形影,謂之陰神,神不能動物也。”元豐五年夏,趺坐而化,壽九十有九。
二、白玉蟾與朱熹
南宗丹道至於北宋末期,負傳承的道統者,即是白玉蟾。白玉蟾隱於福建武夷山潛修,從之日眾。其時朱熹亦正在武夷講學,彼此師弟之間,互有往來。朱熹外示儒術,內慕道法,屢次想從白玉蟾處討教丹道,都被白玉蟾婉轉拒絕,猶明代王陽明問道於道人蔡蓬頭,幾遇呵斥,如出一轍。朱熹晚年化名崆峒道士鄒,竭力研究《參同契》而無所獲,引為終身遺憾,後來雖有白玉蟾的啟示,卻礙於一代儒學宗師的身份,不能誠懇謙虛請教,所以始終不得其門而入。陶弘景所謂:“神仙有九障,名居其一。”甚矣,名心之難除,良可慨嘆! 《續文獻通考》云:
白玉蟾,名葛長庚,母以夢呼玉蟾,瓊州人。年十二,舉童子科於黎母山中,遇異人授洞元雷法。後居武夷山,嘗自贊曰:“千古蓬頭跣足,一年服氣餐霞。笑指武夷山下,白雲深處吾家。”嘉定中,詔征赴闕,對御稱旨,命館太乙宮,一日,不知所在。後往來名山,入水不濡,逢兵不害,神異莫測,詔封紫清明道真人,有《上清》、《武夷》二集行世。玉蟾自號海瓊子,或號海南翁,或號瓊山道人,或號蠙庵,或號武夷散人,或號神霄散叟。人云屍解於海豐縣。《九江府志》云:
白玉蟾,瓊州人,姓葛,名長庚。嘗任俠殺人,亡命之武彝,事陳泥丸為道士,自稱靈虛童景洞天羽人。善幻,好詭誕之行,往來廬山間,揮灑文墨,信筆而成。山南北諸佳勝,並有題詠,而太平宮為多,嘉定己未冬解化,賜號養素真人。
第六章 宋元時期新興的道教
第一節 北宋道教全真道的建立
道教自北宋之末,有南宗丹道的崛起,禪、道合一的途徑,已極其明朗。到南宋時期,在北方的民族,長期受困於遼、夏、金、元的動盪局面,國家民族感情,與傳統文化精神交相激發,便有王重陽、丘長春師徒的全真道的建立,一變歷來神仙方士、符籙法術的道術,提倡敦品勵行,修心養性的漸修教化,成為黃河南北聲勢顯赫的新興道派,威名遠布。他們與成吉思汗,及元朝開國之初的政策,並元代以後的道教,都有極大的關係。明、清以後的道教,即以全真道為其中堅骨幹,是為開北宗龍門派的翹楚。全真道的學理與方法,完全近於禪宗北宗漸修的路線,而且又富有儒家與宋代新興理學家的精神。他們生當衰亂之世,華夏丘墟,以民間講學傳道的姿態,盡力保持國家民族文化的元氣與精神,可謂用心良苦,功德無量,而古今學者,依樣畫葫蘆,一律指為釋老的異端,管窺陋見,卑不足道,實在有點辜負聖賢,非常可笑。
一、創始全真道的祖師王重陽的事跡
當宋徽宗政和二年間(公元一一一二年),這位皇帝正在玩他那一套書畫、蹴球、修煉神仙道術的時候,在陝西的終南山下劉蔣村中,便出了一位為後世道教全真道的祖師王重陽。他原名中孚,字允卿。後來修道,改單名為嘉,字知名,道號曰重陽。他自幼便慷慨好義,不拘小節。而且在二十歲左右,便中過進士,很有文名。到了徽、欽二帝做了金人的俘虜,金人又利用劉豫稱齊王,定都山西大名府的時期,由此便結束了北宋的王朝,也是南宋的開始。他在這一段時期,故園家國都算完了,如本傳稱:“當南宋建炎四年,金太宗天會八年,封劉豫為王,國號齊,改元為阜昌初年。撫治河外,不及於秦,歲屢餓,人至相食。時咸陽醴泉,惟師家富魁兩邑,其大父乃出余以周之,遠而不及者,咸來劫取,鄰里三百戶,余亦因侵之,家財為之一空。有司率兵捕獲,將置之法。師曰:鄉人餓荒,拾路所得,吾不忍置之死地。有司賢之,遂釋不問,人服其德。金海陵煬王正隆四年,師忽自嘆曰:孔子四十而不惑。孟子四十而不動心。予猶碌碌如此,不亦愚乎?自是之後,性少檢束,親戚惡之曰:害瘋來。師受而不辭。關中謂狂者為害瘋。”因此便自叫自己曰王害瘋。不久,便遇呂純陽化身的點化,就修道了。
本傳又說他此後五年中秋,再遇呂純陽於醴泉。“師趨拜之。眾笑言曰:是害瘋。安得識真仙師?其人邀師飲。師問其鄉閭年姓。答曰:濮州人,年二十二,而不告其姓。留秘語五篇,令師讀畢焚之。且曰:去東海,投譚捉馬。已而,俄失所在,師乃捐棄妻孥,送次女於姻家,竟委而去。行乞於(虖阝)社終南間,舉止亦若狂。人莫測也。後別構庵於南時村,起封高數尺,壙深丈余,以活死人目之。又號曰:行菆。以方牌掛其上,書云:王害瘋靈位。自作歌曰:‘活死人兮王瘋乖,水雲別是一般諧。道名喚作重陽子,謔號稱為沒地埋。來者路不忘懷,行(歹贊)須是掛靈牌。’又於庵四隅,各植海棠梨一株。同庵和公,怪而問之?師曰:吾欲使他日四方教風為一,亦如此。”“俄一夕,自焚其庵,村里驚救之。師方舞躍而歌曰:‘數載殷勤,謾居劉蔣,庵中日日塵勞長,豁然真火瞥然開,便教燒了歸無上,奉勸諸公,莫生悒怏,我咱別有深深況,惟留灰爐不重遊,蓬萊路上知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