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頁
“四公子”之一方以智,“南都陷,以智徒步走江、粵,顧自是無仕宦情……放情山水,觴詠自適,與客語,不及時事。楚、粵諸將多孔炤(方孔炤,前湖廣巡撫,以智父),欲迎以智督其軍,以智咸拒謝之。永曆三年,超拜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不拜……平樂隱,馬蛟麟促以智降,乃舍妻子,為浮屠去。”[54]
錢邦芑在黔為巡撫,張獻忠舊部孫可望至,他退居餘慶縣蒲村講學,孫逼他出來做官,於是祝髮拒之,號大錯和尚,學生中追隨者竟多達十一人。其《祝髮記》云:“是晚,余遂祝髮於小年庵……是時門下同日祝髮者四人……次日祝髮者又五人……時諸人爭先披剃,呵禁不得,余委曲阻之,譬曉百端,余乃止。先後隨余出家者,蓋十有一人,因改故居為大錯庵,俾諸弟子居之,共焚修焉。”[55]
尚有大批知識分子逃往海外。其中最著名的是朱舜水,本名之瑜,舜水是他的號。南都亡,東渡日本,“思乞師”,未成。邵念魯《明遺民所知錄》:“浙東敗……之瑜之日本乞師……會以大定,乃留東京。自國王以下,咸師奉之。為建學,設四科,闡良知之教,日本於是始有學,國人稱為‘朱夫子’。”[56]對日本文化貢獻極著,旅居四十年,終葬日本。
關於明遺民流寓海外的情況,《明遺民錄》無錫病驥老人《序》,提供了一些數字:嘗聞之,弘光、永曆間,明之宗室遺臣,渡鹿耳依延平(鄭成功)者,凡八百餘人,南洋諸島中,明之遺民,涉海棲蘇門答臘者,凡二千餘人。[57]
這或為古代最嚴重的一次精英流失。以當時讀書人之稀少,加上“遺民”多半身有功名,這逃往台灣或南洋的三千人,應是中國的菁華。
八
如將不入城市、逃釋、不仕、避居海外諸多情形加在一塊,明清鼎革之際,中國人才流失將達非常嚴重的程度。這不可能不表示文化的零落。滿清一度為此窘迫,到處尋訪“賢逸”,徵召、拜求,卻每每碰釘子,吃閉門羹。《桃花扇》劇終前,有位捕快登場:三位不知麼,現在禮部上本,搜尋山林隱逸。撫按大老爺張掛告示,布政司行文已經月余,並不見一人報名。府縣著忙,差俺門各處訪拿,三位一定是了,快快跟我回話去。[58]
這當為真實寫照。人才匱乏,當局竟至強行“拿人”,可見知識分子怎樣普遍地不合作。
為解決問題,當局軟硬兼施,無所不用其極。
軟的一手,即以科舉相誘。這一點,與蒙元不同,或者說吸取了蒙元的教訓。孟森先生指出:“明一代迷信八股,迷信科舉,至亡國時為極盛,餘毒所蘊,假清代而盡洩之。蓋滿人旁觀極清,籠絡中國之秀民,莫妙於中其所迷信。始入關則連歲開科,以慰蹭蹬者之心”。[59]任何時候,總有利慾之徒,清初自不例外。《柳南續筆》錄有一首諷刺詩,即反映這類情形:一隊夷、齊下首陽,幾年觀望好淒涼。早知薇蕨終難飽,悔殺無端諫武王。[60]
夷、齊即伯夷和叔齊,他們“恥食周粟”,隱首陽山。詩中借這典故,嘲笑在科舉誘惑下輕棄初衷的“遺民”。對這些渴求功名的人,當局此手頗能奏效,以致後來還鬧出丁酉(順治十四年,1657)南北二闈的大醜聞。
矢志不渝者也並不少。對他們,軟的不行,則“繼而嚴刑峻法”,“以刀鋸斧鉞隨其後”。[61]這方面的情形,尤見於東南一帶。蓋因彼處既為明興之地,同時,立於鄉紳—民間互動基礎上的社會再組織情形,或者說以士夫為中心的新型領導權,發育最充分。為此,滿清在那裡重拳頻出,屢次製造大案、慘案,以期摧毀當地的知識分子集團。其犖犖大者,是“奏銷”“哭廟”兩案。
“奏銷”一案,發生於辛丑年(1661),標誌是正月二十九日康熙皇帝的一道諭令。所謂“奏銷”,是國家財政工作的一個內容,即每年徵收錢糧,據實報部奏聞。康熙這道後稱“奏銷令”的旨意這樣說:諭吏部戶都:錢糧系軍國急需,經管大小各官,須加意督催,按期完解乃為稱職。近覽章奏,見直隸各省錢糧拖欠甚多,完解甚少,或系前官積逋貽累後官,或系官役侵那藉口民欠……[62]
孟森先生說,從表面看,該諭“固亦整頓賦稅一事,非不冠冕”[63];但內涵哪裡是表面那麼簡單而堂皇,否則,有清一代不至於諱莫如深,“二百餘年,人人能言有此案,而無人能詳舉其事者,以張石州(清中期大學者張穆)之博雅,所撰《亭林年譜》中,不能定奏銷案在何年,可見清世於此案之因諱而久湮之矣。”[64]《東華錄》內僅存上述上諭,“官書所見止此”,其他記錄一概抹掉。而“私家紀載自亦不敢幹犯時忌,致涉怨謗。今所尚可考見者,則多傳狀碑誌中旁見側出之文”[65]。這就難怪張穆距此事不過百年,卻連它發生年月都已不能確定。
“拖欠甚多,完解甚少”是不是事實?的確是事實。不過在它前頭,卻先有別的事實。董含《三岡識略》:江南賦役,百倍他省,而蘇、松尤重。邇來役外之徵,有兌役、里役、該年、催辦、捆頭等名;雜派有鑽夫、水夫、牛稅、馬荳、馬車、大樹、釘、麻、油、鐵、箭竹、鉛彈、火藥、造倉等項;又有黃冊、人丁、三捆、軍田、壯丁、逃兵等冊。大約舊賦未清,新餉已近,積逋常數十萬。[66]
錢邦芑在黔為巡撫,張獻忠舊部孫可望至,他退居餘慶縣蒲村講學,孫逼他出來做官,於是祝髮拒之,號大錯和尚,學生中追隨者竟多達十一人。其《祝髮記》云:“是晚,余遂祝髮於小年庵……是時門下同日祝髮者四人……次日祝髮者又五人……時諸人爭先披剃,呵禁不得,余委曲阻之,譬曉百端,余乃止。先後隨余出家者,蓋十有一人,因改故居為大錯庵,俾諸弟子居之,共焚修焉。”[55]
尚有大批知識分子逃往海外。其中最著名的是朱舜水,本名之瑜,舜水是他的號。南都亡,東渡日本,“思乞師”,未成。邵念魯《明遺民所知錄》:“浙東敗……之瑜之日本乞師……會以大定,乃留東京。自國王以下,咸師奉之。為建學,設四科,闡良知之教,日本於是始有學,國人稱為‘朱夫子’。”[56]對日本文化貢獻極著,旅居四十年,終葬日本。
關於明遺民流寓海外的情況,《明遺民錄》無錫病驥老人《序》,提供了一些數字:嘗聞之,弘光、永曆間,明之宗室遺臣,渡鹿耳依延平(鄭成功)者,凡八百餘人,南洋諸島中,明之遺民,涉海棲蘇門答臘者,凡二千餘人。[57]
這或為古代最嚴重的一次精英流失。以當時讀書人之稀少,加上“遺民”多半身有功名,這逃往台灣或南洋的三千人,應是中國的菁華。
八
如將不入城市、逃釋、不仕、避居海外諸多情形加在一塊,明清鼎革之際,中國人才流失將達非常嚴重的程度。這不可能不表示文化的零落。滿清一度為此窘迫,到處尋訪“賢逸”,徵召、拜求,卻每每碰釘子,吃閉門羹。《桃花扇》劇終前,有位捕快登場:三位不知麼,現在禮部上本,搜尋山林隱逸。撫按大老爺張掛告示,布政司行文已經月余,並不見一人報名。府縣著忙,差俺門各處訪拿,三位一定是了,快快跟我回話去。[58]
這當為真實寫照。人才匱乏,當局竟至強行“拿人”,可見知識分子怎樣普遍地不合作。
為解決問題,當局軟硬兼施,無所不用其極。
軟的一手,即以科舉相誘。這一點,與蒙元不同,或者說吸取了蒙元的教訓。孟森先生指出:“明一代迷信八股,迷信科舉,至亡國時為極盛,餘毒所蘊,假清代而盡洩之。蓋滿人旁觀極清,籠絡中國之秀民,莫妙於中其所迷信。始入關則連歲開科,以慰蹭蹬者之心”。[59]任何時候,總有利慾之徒,清初自不例外。《柳南續筆》錄有一首諷刺詩,即反映這類情形:一隊夷、齊下首陽,幾年觀望好淒涼。早知薇蕨終難飽,悔殺無端諫武王。[60]
夷、齊即伯夷和叔齊,他們“恥食周粟”,隱首陽山。詩中借這典故,嘲笑在科舉誘惑下輕棄初衷的“遺民”。對這些渴求功名的人,當局此手頗能奏效,以致後來還鬧出丁酉(順治十四年,1657)南北二闈的大醜聞。
矢志不渝者也並不少。對他們,軟的不行,則“繼而嚴刑峻法”,“以刀鋸斧鉞隨其後”。[61]這方面的情形,尤見於東南一帶。蓋因彼處既為明興之地,同時,立於鄉紳—民間互動基礎上的社會再組織情形,或者說以士夫為中心的新型領導權,發育最充分。為此,滿清在那裡重拳頻出,屢次製造大案、慘案,以期摧毀當地的知識分子集團。其犖犖大者,是“奏銷”“哭廟”兩案。
“奏銷”一案,發生於辛丑年(1661),標誌是正月二十九日康熙皇帝的一道諭令。所謂“奏銷”,是國家財政工作的一個內容,即每年徵收錢糧,據實報部奏聞。康熙這道後稱“奏銷令”的旨意這樣說:諭吏部戶都:錢糧系軍國急需,經管大小各官,須加意督催,按期完解乃為稱職。近覽章奏,見直隸各省錢糧拖欠甚多,完解甚少,或系前官積逋貽累後官,或系官役侵那藉口民欠……[62]
孟森先生說,從表面看,該諭“固亦整頓賦稅一事,非不冠冕”[63];但內涵哪裡是表面那麼簡單而堂皇,否則,有清一代不至於諱莫如深,“二百餘年,人人能言有此案,而無人能詳舉其事者,以張石州(清中期大學者張穆)之博雅,所撰《亭林年譜》中,不能定奏銷案在何年,可見清世於此案之因諱而久湮之矣。”[64]《東華錄》內僅存上述上諭,“官書所見止此”,其他記錄一概抹掉。而“私家紀載自亦不敢幹犯時忌,致涉怨謗。今所尚可考見者,則多傳狀碑誌中旁見側出之文”[65]。這就難怪張穆距此事不過百年,卻連它發生年月都已不能確定。
“拖欠甚多,完解甚少”是不是事實?的確是事實。不過在它前頭,卻先有別的事實。董含《三岡識略》:江南賦役,百倍他省,而蘇、松尤重。邇來役外之徵,有兌役、里役、該年、催辦、捆頭等名;雜派有鑽夫、水夫、牛稅、馬荳、馬車、大樹、釘、麻、油、鐵、箭竹、鉛彈、火藥、造倉等項;又有黃冊、人丁、三捆、軍田、壯丁、逃兵等冊。大約舊賦未清,新餉已近,積逋常數十萬。[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