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南方、北方不是沒有相同點,比如南京和北京一樣,都上演了投降一幕;但關鍵在於,還有不同。率眾武裝抵抗是一種,個人自決絕命又是一種。

  1645年下半年,對中國來說,不只有悲慘,也隨時閃現悲壯。一批從品格到才具都很優秀的人,自主選擇了有尊嚴的死。如弘光朝初期大學士、名臣高弘圖,他為馬士英、阮大鋮等排擠,四疏求退,因是北方人,辭職後無家可歸,而流寓紹興,“兩浙相繼失守,弘圖逃野寺中,絕粒而卒。”[15]他有一孤子相依為命,死前,專門托與談遷(在南京時,談遷為其幕客),然後獨自避入竹園寺,從容絕食。如徐汧,他是復社領袖,阮大鋮最後圖謀陷構而未遂者;南都破,他留書兩個兒子:“國事不支,吾死迫矣。”決心已下。及聞蘇州不守,即於夜中自縊,但被僕人發現解救,未果。一個朋友試圖勸之:“公大臣也,野死可乎?”他的回答相當淒涼:“郡城非吾土也,我何家之有?”終於閏六月十一日,“肅衣冠,北向稽首,投虎邱之新塘橋下死。”[16]他的行為已超越了個人之身死,而成為一次有關人格與民族精神的展示與垂範。如楊廷樞,復社之長,名滿天下,國亡隱山中,卒被抓獲,“大罵不屈”,押解時於舟中血書:余自幼讀書,慕文信國(文天祥)先生之為人,今日之事,乃其志也。四月廿四日被縛,餓五日,未死。罵賊,未殺。未知尚有幾日未死。遍體受傷,十指俱損。而胸中浩然之氣,正與信國燕市時無異。俯仰快然,可以無憾。覺人生讀書至此,甚是得力!留此遺墨,以俟後人知之。[17]

  旋被害。讀血書,可知楊廷樞執著於死的選擇,意在“以身作則”,彰顯心中存之已久的信念,上祧先賢、下啟後人,俾使讀書人精神使命薪火相傳。

  一時,勇毅之士層出不窮,果敢故事書之不盡。其中令人至為感佩,是當此重大關頭,諸君子“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聯翩聯袂、彼此追隨、同赴大義。讀這些事跡,我都一再想到明代所特有的分別都達於極致的“兩面性”——一面朽爛污穢無以復加,一面勃然向上、剛健勁拔之氣直衝霄漢。

  典型者如夏允彝,“聞友人徐石麒、侯峒曾、黃淳耀、徐汧等皆死,乃以八月中,賦絕命詞,自投深淵以死。”[18]同志皆死,則己即不能獨存。侯峒曾之子侯玄涵,後來為他作傳,詳敘了經過:鎮帥以素聞公名,必欲致一見,且曰:“夏君來歸,我大用之,即不願,第一見我。”公乃書於門曰:“有貞婦者,或欲嫁之,婦不可,則語之曰:‘爾即勿從,姑出其面。’婦將搴帷以出乎,抑以死自蔽乎?”遂盡斥其家人,賦詩曰:“少受父訓,長荷國恩,以身殉國,無愧忠貞。南都繼沒,猶望中興;中興望杳,安忍長存!卓哉吾友,虞求、廣成,勿齋、繩如,慤人、蘊生,願言從之,握手九京。人誰無死,不泯者心。修身俟命,敬勵後人。”詩竟,自投於淵。屍浮水上,衣帶不濡。[19]

  所提到的幾位“卓哉吾友”,虞求為徐石麒,前吏部尚書,自縊死;廣成為侯峒曾,投水死;勿齋即徐汧;繩如為吳嘉胤,南都事變時他出使在外,聞訊折返,拜方孝孺祠後投繯,為家人所阻,及薙髮令下,乃再拜方孝孺,自縊死;慤人為何剛,與史可法共事,死揚州;蘊生為黃淳耀,與侯峒曾共同領導了嘉定起義,失敗,偕弟黃淵耀縊於館舍。遺詩中,夏允彝首先陳說自己所以活到今日,是“南都繼沒,猶望中興”,而杭州投降後,則盡棄此念。此念一去,繼續存世於他即無意義,想到同志好友多數已眠地下,不禁心嚮往之,願和他們“握手九京”,九京亦即九泉。最後兩句,尤為大哉:“人誰無死,不泯者心”,身死有什麼,重要的是心和精神不死;“修身俟命,敬勵後人”,死非為個人故、不是求自我解脫,而是以這行為激發、醒覺後世,我們今天的話是“為民族和歷史獻身”。在他表率、垂範下,不過兩年,他的公子、天才少年夏完淳也因抗清失敗,以十七之齡慷慨就義。

  這種相攜赴義的情形,除友朋之間、父子之間,亦見於師生。

  劉宗周不但為明末名臣,更是儒學一大宗匠,世稱念台先生,所創蕺山學派,門生眾廣、碩學輩出。他死後,諸弟子於康熙年間為刻遺著凡四十卷,卷前列《蕺山弟子籍》,葉廷秀、祁彪佳、熊汝霖、陳子龍、周鏣、陳洪綬、黃宗羲、魏學濂、張履祥、陳確、仇兆鰲、萬斯同、毛奇齡……如許卓礫英才,悉列蕺山門下,豪華奪目,令人屏息。

  《甲申朝事小紀》:

  順治二年五月,王師下江南。六月,下杭州,潞王常淓降。宗周方食,聞報,推案慟哭,自是遂不食。有以既謝事勸者,宗周曰:“北都之變可以死,可以不死,以身在田裡,尚有望於中興也。南都之變,可以死,猶可以不死,主上自棄其社稷也,尚望繼起有人也。今吾越又降矣,身不在位,不當與土為存亡耶?”[20]

  和夏允彝一樣,他也談了關於死的決定和思考。北京之變時不死,是因一身無現職,二尚有望於中興;南京之變時不死,是因朱由崧自棄社稷,未足為之放棄國家的希望;如今,杭州亦降,國土淪亡,身何所託?可以看出,他的決定冷靜而有條理,是一步步推究而來,故而無可動搖。他于澄明的反思下,以內省者的安詳,去完成畢生最終的求義:“出辭祖墓”,從西洋港躍入水中,水淺未死,為人扶出;之後開始絕食,絕食二十三天,仍未死;繼而禁水,連續十三天滴水不沾,其間“與門人問答如平時”[21],閏六月八日,與世長辭。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