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網絡文學] 《北京往事》作者:徐名濤【完結】

  本書講述了一個看似正常、實際患有抑鬱症的中年作家駭人聽聞的愛情故事,因為他臆想中的猜疑和恐懼,導致身邊有人因此為他雇兇殺妻,有人自殺,有人鋃鐺入獄,有人恐懼致死的慘痛結局,深刻剖析了來自人性深處的秘密。

  故事緊貼現實生活,真實描述了在當代社會的重重壓力下,現代人處於身體與精神的亞健康狀態,為此作家給予了極盡人性的提示和關懷。五年前該書初版時,一度成為北京各大醫院心理門診的治病“藥方”,許多抑鬱症患者看過《北京往事》之後茅塞頓開。

  河南文藝出版社 出版

  《北京往事》第一章

  高文後來已遠離北京,北京的許多人和事都模糊了,但高文永遠忘不了和盛珠在天安門廣場相識的那一天。那一天真熱。那是酷暑的一天。高文情緒不振的時候,喜歡到天安門廣場轉悠,藉廣場的寬闊敞亮來消散內心的陰霾。當然,這都是多年前高文剛來北京時候的事。

  那時候,高文走進天安門廣場,古代帝王萬里辟疆、彎弓射鵰的歷史豪情油然而生。高文對廣場有一種特殊的情結,萌動寫一本大書的願望也由廣場而生。高文是作家,生性怯懦,卻在文學上野心勃勃,一心想寫出彪炳史冊的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大書,這是他患病以來沒有崩潰或自殺的一個重要支柱。他認為這是徹底救治他的憂鬱症的最後良藥,還他清白的最有力證明。

  北京的一些旅遊景點,火車站、地鐵口等熱鬧繁雜的地方,常常是高文“體驗生活”的獵場,在偉大的天安門廣場獵艷雖覺不妥,為了排遣心中沉鬱,高文卻刻意放縱這種心緒,置身於這種熱鬧場合他的目光總是貪婪而迷亂,而那一天多少有些心不在焉,覺得褻瀆當年的情感,詫異迷惑之中高文的目光在搜尋著什麼,天安門城樓金碧輝煌,東側的歷史革命博物館和西側的人民大會堂交相輝映,依舊氣勢磅礴、宏偉壯觀,人民英雄紀念碑四周肅立的武警戰士矯健而警覺。

  彈指一揮間,堪稱一絕的廣場今天讓他有一種久違之感。這種久違陌生的感覺讓他突發奇想,他甚至想把這部書再命名《北京往事》,用“往事”來敘述故事,其時間跨度可想而知,《美國往事》從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寫到七十年代,主人公也由童年變為耄耋老人,關總統就換了十幾茬,而高文當年寫《北京往事》時還遠在新疆,從沒來過北京,也不知道有一部電影叫《美國往事》,卻就是把那部給他帶來聲譽也帶來厄運的書叫做《北京往事》。

  三十年前,一對從北京下放到新疆的老夫婦在戈壁灘上相繼去世,十多年之後,高文根據他們的故事寫出了自民國到解放後一代知識分子在時代風雲中坎坷而獨立的命運。沒想到一炮打響,可也落下了病根。當時就有質疑,從沒去過北京的高文是如何把北京的舊生活寫得那麼活靈活現?這書是他寫的嗎?

  高文不在意這種對文學缺乏基本常識的指責,而對政治上的種種責難,甚至扣上一頂頂嚇人的帽子,高文不但不怕,還在內心竊喜,認為是成名的最好捷徑。高文譁眾取寵的投機心理由此可見。

  而高文被擊倒的是誰也不知道的事。高文是被自己擊倒的。

  高文在精神崩潰的時候也曾懷疑那本名叫《北京往事》的大書是否是自己所寫,但多數時候只是不知道這書自己是如何寫出的,卻沒懷疑是自己所寫。那幾尺厚的稿紙和自己獨一無二的筆墨被高文無數次翻閱,這是鐵定的證明。

  可高文還是想用此“往事”證明彼“往事”。遠水是如何解決近渴的,虛幻的證明是如何幫助他緩解現實的威脅,這要問心理醫生了。

  高文後來還是放棄使用同一名稱的想法,他的心理不敢再觸碰這四個字:北京往事。

  “北京往事”像魔咒一樣讓他觸目驚心。

  散兵游勇式的獵艷生活是流浪作家高文放鬆的一種途徑。至於說以此體驗生活,那應該是幌子。

  不過高文也能替自己解脫,在某些歷史階段,當流氓也比當作家高尚。

  這自然會令人想到奧斯維辛之後如何如何。

  盛珠就是在這時候進入高文視野的。高文若有所動,突然想跟這姑娘說點什麼的強烈的願望令他自己也詫異。那些精英出國之後醜聞不斷,卻也有些人成了虔誠的基督徒和專職牧師。高文不信上帝,也不信佛,可想到盛珠,想到這一天的衝動,高文還是有一種“命定”般在劫難逃之感。

  盛珠背著一個碩大的牛筋包,在向一位警察問路的時候,引起了高文的注意。

  高文一眼就看出這位姑娘是第一次來北京。出於一種約定俗成的心理狀態,找警察問路而不是找其他人,就讓高文對姑娘的情況了解一二了。

  高文走過去的時候,高個警察已回答完了姑娘的問題,正轉過身朝著對講機說著什麼。

  高文再次意識到今天是個特殊的日子。高文徑直朝著那個姑娘走過去。後來高文替自己辯解,他由於情緒激動“迫不得已”才去找盛珠的。轉移注意力。當然,他只敢在心裡這麼辯解。

  她正要下過街通道過馬路。

  “你是要去山花旅館?”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