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安排好這一切,慈禧太后突然病危。

  慈禧太后發布了她一生中的最後兩道懿旨:

  第一道:

  朕欽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后懿旨:現命報攝政王載灃監國,所有應行禮節,著內閣各部院會議具奏。

  第二道:

  欽奉皇太后懿旨:昨經降旨,特命攝政王為監國。所有軍國政事,悉秉予之訓示,裁度施行。現予病勢危篤,恐將不起,嗣後軍國政事,均由攝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須請皇太后懿旨。由攝政王隨時面請施行。

  慈禧太后病勢沉重,進入彌留狀態。

  御醫們手忙腳亂,開了一劑益氣生津之方,想妙手回春:老米一兩,人參五分,麥冬五錢,鮮石斛五錢,水煎溫服。

  這是慈禧太后一生中最後一劑藥方,可惜此方可以生津益氣,但無法挽救她的老命。一個時辰後,她就命歸黃泉了。

  臨終前,慈禧太后鄭重地說:

  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

  這真是最為奇特的歷史一幕: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太陽落山的酉時,光緒皇帝崩逝於中南海瀛台之涵元殿,終年38歲;

  十多小時之後,十月二十二日未時(下午2時左右),慈禧太后逝世於中南海之儀鸞殿,終年74歲。

  24小時之內,皇帝和皇太后相繼去世,朝野震動,天下震驚。

  慈禧太后去世後,清廷發布了她事先擬好的遺詔:

  予以薄德,只承文宗顯皇帝(咸豐)冊命,備位宮闈。

  迨穆宗毅皇帝沖齡嗣統,適當寇亂未平,討伐方殷之際。時則發捻交訌,回苗交擾,海疆多故,民生凋敝,滿目瘡痍。予與孝貞顯皇后同心撫訓,夙夜憂勞。秉承文宗顯皇帝遺謨,策勵內外臣工及各路統兵大臣,指授機宜,勤求治理,任賢納諫,救災恤民。遂得仰承天庥,削平大難,轉危為安。

  及穆宗毅皇帝即世,今大行皇帝入嗣大統,時事愈艱,民生愈困。內憂外患,紛至沓來,不得不再行訓政。前年,宣布預備立憲詔書,本年頒示預備立憲年限,萬幾待理,心力俱憚。

  幸予體心素強,尚可支拄。不期本年夏秋以來,時有不適。政務殷繁,無從靜攝。眠食失宜,遷延日久,精力漸憊,猶未敢一日暇逸。本月二十一日,復遭大行皇帝之喪,悲從中來,不能自克,以致病勢增劇,遂至彌留。

  回念五十年來,憂患迭經,兢業之心,無時或釋,今舉行新政,漸有端倪。

  嗣皇帝方在沖齡,正資啟迪。攝政王及內外諸臣,尚其協力翊贊,固我邦基。

  嗣皇帝以國事為重,尤宜勉節哀思,孜孜典學。他日光大前謨,有厚望焉。

  喪服二十七而除,布告天下,咸使聞知。

  ◆有關史料:

  《光緒帝脈案》稱:光緒三十四,皇帝的病情更加惡化,御醫記錄的脈案,皇帝之病,真正是病入膏肓,危在旦夕!

  美國作家荷德蘭先生在《慈禧與光緒》一書中,這樣寫道:

  從慈禧攝政之後所採取的政策看來,人們不會不感到,她完全明白自己曾經做過咸豐皇帝的妻子、現在是同治皇帝的母親的這個皇室,正在腐爛……皇室的腐爛、外國的蠶食,再加上漢人對滿族統治的反抗,使慈禧太后意識到,如想保住她的人民和這個朝代,必須要由一隻比她丈夫有力的手來掌舵!

  這隻有力的手,在慈禧太后看來,不是別人,而是自己,而且也只能是自己。

  慈禧太后很懂得用人,也很懂得政治就是妥協。但是,在她的記憶中,她是一個非常自我的女人,無論遇到怎樣的困難和打擊,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對手,她總是那樣,堅持己見,難以妥協,直到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行動和實施。

  她在與恭親王的合作與較量中,她始終就是一個成功者和控制者。

  她的才能,是能夠從成千上萬的官員中,不論是進步的還是保守的官員中,挑選出自己中意的最傑出的政治家、最聰明的顧問、最好的嚮導和最安全的領導人。

  恭親王就是這樣一個人物,一個由慈禧太后物色的傑出政治家,一個位於太后一人之下的操縱紫禁城的首要王朝領導人。

  他很自負,也很聰明。他是26歲時登上政治舞台的,他的任務是審判一位失職的軍機大臣。他嶄露頭角,表現出了出眾的外交才能,獲得了一致的好評。於是,他就進入了負責外交事務的理藩院。一年後,皇帝帶著后妃們逃往熱河,他就留在了北京,與占領北京的英國、法國人商訂和平條約。

  外國人評價他:在那種棘手的情況下,恭親王的老練、機智,贏得了他的對手們的欽佩。

  於是,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成立時,他就成了第一任行政長官。

  隨著他的才能日益顯露,聲望也隨之而起。恭親王看著滿朝文武,一個個對自己無不畢恭畢敬,他一時有些昏昏然,不知天高地厚。他忘記了什麼是功高蓋主,有意無意之間,他甚至於在太后面前也不再像從前那樣地恭敬了。

  奇怪的是,慈禧太后也是26歲時走上政治舞台的,那一年,她的夫君咸豐皇帝去世了,她和恭親王聯合發動政變,奪取權力。這個時候,皇權穩固了,合作者的恭親王,成了她的對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