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頁
光緒二十四年,光緒皇帝28歲,從這一年開始,他的病情不斷惡化,沒有好轉。
光緒二十五年正月,御醫莊守和請得皇帝脈息,這樣寫道:面色青黃而滯,頭覺眩暈,坐久則疼;左邊頰頤發木,耳後項筋酸痛,漱口時或帶血絲;耳內覺聾,胸中發堵;氣短懶言,兩肩墜痛,夜寢少眠;進膳不香,消化不快,精神不佳;肢體倦怠,下部潮寒,大便燥結,小水頻數。病因是:稟賦素弱,心脾久虛,肝陰不足,虛火上浮,木燥風生,動胃火使然。
光緒三十四年,五月二十三日,光緒皇帝自己寫道:近二日,耳響覺重,其遠聲如風雨人聲嘈雜及擂鼓之聲,其近聲如裂帛蟬聲,終是喧聒,攪擾殊甚。復如頭悶耳堵,耳聞不真。腰胯偏右之筋牽掣酸痛見增,於低頭俯腰蹲踞時尤甚,咳嗽時亦然。日日服藥,迄今無少效。且因腰胯酸痛,夜寢亦因之不安。虛火上浮,頭仍稍暈,喉間亦欠爽利。氣體懶軟,心煩口渴,大便不調諸症,無一見減者!其詳細斟酌病情,妥慎用藥,勿得敷衍了事!
御醫診治之後,光緒皇帝的病情得到了控制,情緒也較穩定。
光緒三十四年秋天,雖然病情時好時壞,光緒皇帝還是參與了眾多政務活動:陪同慈禧太后接見王公大臣,會見外國使節,觀賞內侍或者外班戲子演戲。
這一年的十月十九日,光緒皇帝去世前的兩天,他仍然身體良好,親謁儀鑾殿,拜見慈禧太后,給她請安。第二天,皇帝病情突變。史官鄭重寫道:上不豫。第三天,史官直書:上遘病大漸,酉刻,龍馭上賓!
光緒皇帝臨終前,精心醫治了一個月的御醫屈桂庭,見到皇帝的樣子,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皇帝怎麼會是如此慘狀?御醫在日記中寫下了他的親眼所見:
余診視一月有餘,藥力有效。至十月十八日,余復進三海,在瀛台看光緒病。是日,帝忽患肚痛,在床上亂滾,向我大叫肚子痛得了不得!時中醫俱去,左右只余、內侍一二人。蓋太后亦患重病,宮廷無主,亂如散沙。
帝所居地更為孤寂,無人管事。余見帝此時病狀:夜不能睡,便結,心急跳,神衰,面黑,舌黃黑,而最可異者,則頻呼肚痛——此系與前病絕少關係者!
此為余進宮視帝病最後一次。未幾,即聞皇帝駕崩矣!
一二五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八月,湖廣總督張之洞奉慈禧太后懿旨進京,授任大學士、軍機大臣,參決軍務。43年前,這位河北南皮的青年舉人第一次進京應試,被慈禧太后在保和殿欽點為三甲之一的探花!43年後,他已經70歲了,奉旨進京,住在什剎海白米斜街11號。這位政界巨人和學界巨擘,深得慈禧太后的寵信,人雖然老了,但生活依然很有個性:每天下午2點睡覺,晚上10點以後才正式辦公。辦公之時,還要有許多貓陪伴著!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初十日,慈禧太后75歲大壽。慈禧太后白天慶壽,晚上在西苑頤年殿看戲,然後回到儀鑾殿睡覺。慈禧太后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就鄭重召見軍機大臣世續和她十分看重的大臣張之洞,徵詢皇帝的立嗣人選。
慈禧太后問:誰當立?
世續恭敬說:國有長君,社稷之福。不如,乾脆徑立載灃。
載灃是醇親王之子,時年25歲。
慈禧太后悲傷地說:所言極是。然而,不為穆宗立後,終無以對死者。今立溥儀,仍令載灃主持國政,是公義私情兩無所憾也。
張之洞知道,慈禧太后想好的,無法改變,就說:然則,宜正其名。
慈禧太后笑一笑,謙虛地問:此事古有之乎?
張之洞向前一步恭敬地回答:回太后,前明有監國,國初有攝政王,皆可援以為例。
慈禧太后沉吟片刻:好,可兩用之。
張之洞緊盯一句問:載灃為監國攝政王?
慈禧太后點點頭說:是。
達賴喇嘛進奏慈禧太后,認真地說:東陵有邪氣,應特派專使,送佛像到東陵,可以驅邪。
慶親王奉旨前往東陵,鄭重地送去佛像。慶親王不解,回京之後,慈禧太后告訴他一切,他默然無語。但是,他知道,將有什麼大事發生。
十月二十日,慈禧太后發布三道諭旨:
第一道:
上不豫。諭內閣:朕欽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后懿旨,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著在宮內教養,並在上書房讀書。
第二道:
朕欽奉皇太后懿旨:醇親王載灃,授為攝政王。
第三道:
諭軍機大臣等:朝會大典、常朝班次,攝政王著在諸王之前。
十月二十一日,光緒皇帝於涵元殿去世。
慈禧太后接著又發布三道諭旨:
第一道:
欽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后懿旨,攝政王載灃之子溥儀,著入承大統為嗣皇帝。
第二道:
欽奉皇太后懿旨:前因穆宗毅皇帝未有儲貳,曾於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降旨,大行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祧穆宗毅皇帝為嗣。現在,大行皇帝龍馭上賓,亦未有儲貳,不得已以攝政王載灃之子溥儀,承繼毅皇帝為嗣,併兼承大行皇帝之祧。
第三道:
欽奉皇太后懿旨:現值時事多艱,嗣皇帝尚在沖齡,正宜專心典學。著攝政王載灃為監國。所有軍國政事,悉秉承予之訓示,裁度施行。俟嗣皇帝年歲漸長,學業有成,再由嗣皇帝親裁政事。
光緒二十五年正月,御醫莊守和請得皇帝脈息,這樣寫道:面色青黃而滯,頭覺眩暈,坐久則疼;左邊頰頤發木,耳後項筋酸痛,漱口時或帶血絲;耳內覺聾,胸中發堵;氣短懶言,兩肩墜痛,夜寢少眠;進膳不香,消化不快,精神不佳;肢體倦怠,下部潮寒,大便燥結,小水頻數。病因是:稟賦素弱,心脾久虛,肝陰不足,虛火上浮,木燥風生,動胃火使然。
光緒三十四年,五月二十三日,光緒皇帝自己寫道:近二日,耳響覺重,其遠聲如風雨人聲嘈雜及擂鼓之聲,其近聲如裂帛蟬聲,終是喧聒,攪擾殊甚。復如頭悶耳堵,耳聞不真。腰胯偏右之筋牽掣酸痛見增,於低頭俯腰蹲踞時尤甚,咳嗽時亦然。日日服藥,迄今無少效。且因腰胯酸痛,夜寢亦因之不安。虛火上浮,頭仍稍暈,喉間亦欠爽利。氣體懶軟,心煩口渴,大便不調諸症,無一見減者!其詳細斟酌病情,妥慎用藥,勿得敷衍了事!
御醫診治之後,光緒皇帝的病情得到了控制,情緒也較穩定。
光緒三十四年秋天,雖然病情時好時壞,光緒皇帝還是參與了眾多政務活動:陪同慈禧太后接見王公大臣,會見外國使節,觀賞內侍或者外班戲子演戲。
這一年的十月十九日,光緒皇帝去世前的兩天,他仍然身體良好,親謁儀鑾殿,拜見慈禧太后,給她請安。第二天,皇帝病情突變。史官鄭重寫道:上不豫。第三天,史官直書:上遘病大漸,酉刻,龍馭上賓!
光緒皇帝臨終前,精心醫治了一個月的御醫屈桂庭,見到皇帝的樣子,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皇帝怎麼會是如此慘狀?御醫在日記中寫下了他的親眼所見:
余診視一月有餘,藥力有效。至十月十八日,余復進三海,在瀛台看光緒病。是日,帝忽患肚痛,在床上亂滾,向我大叫肚子痛得了不得!時中醫俱去,左右只余、內侍一二人。蓋太后亦患重病,宮廷無主,亂如散沙。
帝所居地更為孤寂,無人管事。余見帝此時病狀:夜不能睡,便結,心急跳,神衰,面黑,舌黃黑,而最可異者,則頻呼肚痛——此系與前病絕少關係者!
此為余進宮視帝病最後一次。未幾,即聞皇帝駕崩矣!
一二五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八月,湖廣總督張之洞奉慈禧太后懿旨進京,授任大學士、軍機大臣,參決軍務。43年前,這位河北南皮的青年舉人第一次進京應試,被慈禧太后在保和殿欽點為三甲之一的探花!43年後,他已經70歲了,奉旨進京,住在什剎海白米斜街11號。這位政界巨人和學界巨擘,深得慈禧太后的寵信,人雖然老了,但生活依然很有個性:每天下午2點睡覺,晚上10點以後才正式辦公。辦公之時,還要有許多貓陪伴著!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初十日,慈禧太后75歲大壽。慈禧太后白天慶壽,晚上在西苑頤年殿看戲,然後回到儀鑾殿睡覺。慈禧太后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就鄭重召見軍機大臣世續和她十分看重的大臣張之洞,徵詢皇帝的立嗣人選。
慈禧太后問:誰當立?
世續恭敬說:國有長君,社稷之福。不如,乾脆徑立載灃。
載灃是醇親王之子,時年25歲。
慈禧太后悲傷地說:所言極是。然而,不為穆宗立後,終無以對死者。今立溥儀,仍令載灃主持國政,是公義私情兩無所憾也。
張之洞知道,慈禧太后想好的,無法改變,就說:然則,宜正其名。
慈禧太后笑一笑,謙虛地問:此事古有之乎?
張之洞向前一步恭敬地回答:回太后,前明有監國,國初有攝政王,皆可援以為例。
慈禧太后沉吟片刻:好,可兩用之。
張之洞緊盯一句問:載灃為監國攝政王?
慈禧太后點點頭說:是。
達賴喇嘛進奏慈禧太后,認真地說:東陵有邪氣,應特派專使,送佛像到東陵,可以驅邪。
慶親王奉旨前往東陵,鄭重地送去佛像。慶親王不解,回京之後,慈禧太后告訴他一切,他默然無語。但是,他知道,將有什麼大事發生。
十月二十日,慈禧太后發布三道諭旨:
第一道:
上不豫。諭內閣:朕欽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后懿旨,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著在宮內教養,並在上書房讀書。
第二道:
朕欽奉皇太后懿旨:醇親王載灃,授為攝政王。
第三道:
諭軍機大臣等:朝會大典、常朝班次,攝政王著在諸王之前。
十月二十一日,光緒皇帝於涵元殿去世。
慈禧太后接著又發布三道諭旨:
第一道:
欽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后懿旨,攝政王載灃之子溥儀,著入承大統為嗣皇帝。
第二道:
欽奉皇太后懿旨:前因穆宗毅皇帝未有儲貳,曾於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降旨,大行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祧穆宗毅皇帝為嗣。現在,大行皇帝龍馭上賓,亦未有儲貳,不得已以攝政王載灃之子溥儀,承繼毅皇帝為嗣,併兼承大行皇帝之祧。
第三道:
欽奉皇太后懿旨:現值時事多艱,嗣皇帝尚在沖齡,正宜專心典學。著攝政王載灃為監國。所有軍國政事,悉秉承予之訓示,裁度施行。俟嗣皇帝年歲漸長,學業有成,再由嗣皇帝親裁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