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頁
蜀地開鹽井,修都江堰,發展蜀地絲竹造紙技術,把茶園開到了蜀地,大力提升了蜀地的經濟文化。
河套地區,分農具、升武器,開關市,開鹽湖,大力發展畜牧業、羊毛紡織業、乳製品加工業,讓邊區富裕起來,成為農業文明和牧業文明的結合典範。
西北地區大力發展絲路貿易、駱駝養殖……
吳越地區興修水利,推廣輪作、套作耕種技術……
南方經濟作物種植加工園……
大晉在他手裡的幾十年,領土擴張並且很穩定地傳給了下一代,經濟文化教育高速發展,天下再無諸國子民,只有晉人。
大晉從他開始,變成地球上獨一檔的文明,在商隊和匈奴人的馬蹄能到達的地方,所有這些地方的人口中,大晉都是一個富裕、和平、文明的地上天國。】
長長吐出一口氣,穆王孫高興道:「此乃天下歸心!」
第五嬰也下了決心,「崇之,你喜歡什麼封號?」
他要廢太子!他也要被後世人不停地誇誇!
早做好心理準備的第五崇之高高興興道:「就梁王吧,求定給小白選了這個,現在給我也不錯!」
穆王孫想說什麼,公孫弘搶在他前面,高呼「陛下聖明」。
穆王孫趕緊眼睛看向旁邊還在記錄歷史的起居郎,「別記了,拿布帛和筆墨來,老夫來替陛下草擬立太子的詔書!」
朱平拉住恩師穆王孫,「老師,您資歷大,我大晉第一封立太子的詔書也是您親自寫的,這廢太子的也由您來寫吧。再立太子的就讓我來代筆!」
第五嬰:「……孤可以自己寫。」
第五崇之:「我這個前太子來寫不好嗎,更顯得我們第五家兄弟情深!」
小白:「有人問過我的意見嗎?我不想做。」
朝堂上靜默一瞬,大家就繼續爭吵自己的去了,似乎小白什麼都沒說。
第五嬰抓緊時間自己把冊封詔書寫好,第五崇之作為太子,也不寫廢太子詔書了,第五嬰就讓他寫自己的太子禪讓詔書。
【戰略家,這個稱呼和政治家很相似,但區別很大。
作為政治家的聖天子,主要負責領導和管理國家政治事務,影響社會歷史的發展,工作內容是具體的政令制定、管理朝廷。
戰略家的聖天子,則更側重於全局性的戰略規劃和長遠目標設定。負責制定和實施長期的戰略計劃,以確保組織或國家的長遠發展和勝利。
戰略家需要具備宏觀視野和全局意識,能夠在複雜的環境中做出正確的決策。
聖天子的戰略目標我們可以通過好幾件事看出來。
在他決定和匈奴簽訂盟約的時候,他就看出來,草原民族這個生態位是不可或缺的,以前是東胡,現在是匈奴,沒了匈奴,以後也會有其他人。
所以他一早就想好了要自己找個能拿捏的鄰居匈奴,用鹽卡住匈奴的咽喉。
關市貿易,以前我們都說是的農、牧文明間友好貿易,說聖天子會掙錢。但現在我們都知道了,那些絲綢和酒都是掙外快的添頭,聖天子壓根就不缺錢。
聖天子的真正目的,是讓本來缺鹽的遊牧民族能夠有一個和平獲得鹽的方式,並且讓他們習慣這種貿易換取鹽的方式。
還通過貿易,讓他們的貴族主動多養羊,把羊毛都賣給晉人,而做出來的羊毛紡織品,大部分都晉人消化了,也有一部分又能流通回了草原貴族的衣櫥。
至於貴族多養羊,甚至侵吞底下人的羊,導致草場不夠吃,底下人活不下去怎麼辦?
沒關係,除了在草原自生自滅,做商隊強盜然後被周祀的騎兵掃除,也還有其他出路。
他們可以來歸晉城,幫歸晉部的牧民收割、儲存牧草,掙個口糧,好歹還能勉強活著。
想掙多一點,那可以加入商隊,給商隊做保鏢,或者給歸晉部做僱傭兵。有養殖、獸醫、牧草培育技術的話,恭喜你,可以進入大晉,朔方牧場歡迎你。
合同期表現優異,甚至能舉薦你去長樂學宮做老師,包吃包住還有身份地位,給你發優秀晉人才有的路引。
草原也不是沒有人才,找一找,總能找到對大晉有用的人才,而大晉歡迎一切優秀的人才。】
大家聽懂了,這是拿真金白銀來收買匈奴貴族,人為激化匈奴的內部矛盾。
被大晉收買了的匈奴貴族,好好的自然願意臣服大晉,他們能活得好,南下的意願就也不強,有他們這個熟悉的鄰居在,總比又來一個新生勢力強。
貴族們安分了,底下人不安分,能量也有限,還可以拿來給大晉練兵。
這種時候,大晉還能以極低的代價,把草原的低端勞動力和優秀人才吸引過來補充自己……
怎麼想都是好處多多的事。
公孫弘已經思考起來這事的隱患,「只是我大晉也必須兵強馬壯,方能震懾夷狄。而且大量胡人南下,還需得提防他們串聯。」
朱平也贊同,同時提問,「這個打工,除了牧草、放牧,不知能否讓匈奴人代為耕種?」
「胡人哪裡會耕種?」
「教一教唄,萬一他們真的可以種呢?」
眾臣討論著,最後看向小白,「太子殿下,您怎麼看!」
新出爐都沒過五分鐘的小白:「……我還是個孩子,我什麼都不知道。」
【要說聖天子在農學史上的地位,那就離不開他對農業的一系列重視。
在聖天子剛即位那會兒,他就看洛陽玄雍宮裡的空地不順眼,把承明殿後頭的空地都給用上了,拿來種田。
聖天子可不是只會吩咐別人幹活的君王,他自己也親自下地耕作,在玄雍宮種大豆和麥子,實驗出了麥豆輪作法和冬小麥的種植。
在大晉之前,我們都是春天播種,秋天收穫。但是冬小麥是每年秋收後播種,來年五六月收穫,由於冬小麥抗旱能力強,寒冷的冬天又能凍死害蟲,夏天收穫之後空著的幾個月時間還能種種蔬菜。
而麥豆輪作,也是聖天子為我們試驗出來的科學種植方式。
長期種植糧食作物,對土壤肥力消耗過大,但是讓土地在那裡空置一年,吃不飽的時代無法做到。
而豆科植物,它們根系的根瘤菌可以為土壤提供大量氮素,提高土壤肥力。種植不同植物的輪作模式,也可以打破病蟲害的發生周期,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都習慣了春天播種,秋天收穫的晉人愣住了,沒想到還有能夠秋天播種的麥子,夏天收穫的種植方式。
的確,如果能好好的把這一年的時間都利用起來,秋冬播種,夏天收穫,然後夏天到冬天之間還有幾個月的日照時間,嚴格把控一下,可以將陽光的用率達到最大。
聽後人所說,冬小麥還能凍掉害蟲,好處簡直不要太多。
那麼現在還有一個問題:這麥子,要如何抗得過冬日嚴寒?
或者說,冬小麥的品種,是外來的還是人為培育出來的?
【在長安農學院建立以後,聖天子把在玄雍宮跟著她一起打理田地的宮女、太監也帶去了長安,讓他們作為第一批農學生,學習、實驗出了嫁接、育種、漚肥的技術。
每一項我們現在覺得司空見慣的耕作技巧,都是當時的人經過一年年的實驗,記錄,流傳給我們這些後輩最適用的方式。
這些農學生不止自己研究如何改良作物,改良肥料,還把這些技術傳授給更多的學生,推廣到大晉各處。
也也正是因為對育種的重視,讓我們的農民一直都有留存種子的意識,哪怕是有了更適用於種植的新種子,過去的舊種子大家依然好好保存。
我們經常能在不小心挖到古墓的時候能挖出主人儲存的種子,這就是千百年來人們對育種意識的重視。】
儘管有一些名詞大家現在聽的一知半解,但是改良作物、改良肥料這幾個字,農耕文明的晉人瞬間就能明白是什麼意思。
不外乎是讓作物變得更好,讓肥料變得更肥。
若是農學院的成立是為了這些,那聖天子帶著農學生的研究,簡直就是利國利民的最大之事!
【聖天子從未立下什麼誓言,但他積極發展農學,保護水土的前提下努力擴張耕地,開發種植園來加工糖,通過北邊的牧場來大肆養殖牲畜……
在這一系列行為下,我們其實可以窺見他內心從未宣之於口的願望——讓天下晉人不會再被餓死。】
聽到這話的晉人,無不心頭一震。
天下晉人都不會被餓死。
哪怕是諸學派的先賢,能夠想到的美好國度,也不過是社會穩定,沒有戰爭,人與人之間彼此友愛,老有所養,幼有所依,人人皆能識得道理。
從來沒有人想過天下人都能吃飽飯,因為這是痴人說夢。
穆王孫等朝廷公卿,本以為自己之前已經從那位陛下的政令之下,見到了他對大晉的構建,窺見了聖天子的雄偉之心,卻沒想到自己還是淺薄了。
河套地區,分農具、升武器,開關市,開鹽湖,大力發展畜牧業、羊毛紡織業、乳製品加工業,讓邊區富裕起來,成為農業文明和牧業文明的結合典範。
西北地區大力發展絲路貿易、駱駝養殖……
吳越地區興修水利,推廣輪作、套作耕種技術……
南方經濟作物種植加工園……
大晉在他手裡的幾十年,領土擴張並且很穩定地傳給了下一代,經濟文化教育高速發展,天下再無諸國子民,只有晉人。
大晉從他開始,變成地球上獨一檔的文明,在商隊和匈奴人的馬蹄能到達的地方,所有這些地方的人口中,大晉都是一個富裕、和平、文明的地上天國。】
長長吐出一口氣,穆王孫高興道:「此乃天下歸心!」
第五嬰也下了決心,「崇之,你喜歡什麼封號?」
他要廢太子!他也要被後世人不停地誇誇!
早做好心理準備的第五崇之高高興興道:「就梁王吧,求定給小白選了這個,現在給我也不錯!」
穆王孫想說什麼,公孫弘搶在他前面,高呼「陛下聖明」。
穆王孫趕緊眼睛看向旁邊還在記錄歷史的起居郎,「別記了,拿布帛和筆墨來,老夫來替陛下草擬立太子的詔書!」
朱平拉住恩師穆王孫,「老師,您資歷大,我大晉第一封立太子的詔書也是您親自寫的,這廢太子的也由您來寫吧。再立太子的就讓我來代筆!」
第五嬰:「……孤可以自己寫。」
第五崇之:「我這個前太子來寫不好嗎,更顯得我們第五家兄弟情深!」
小白:「有人問過我的意見嗎?我不想做。」
朝堂上靜默一瞬,大家就繼續爭吵自己的去了,似乎小白什麼都沒說。
第五嬰抓緊時間自己把冊封詔書寫好,第五崇之作為太子,也不寫廢太子詔書了,第五嬰就讓他寫自己的太子禪讓詔書。
【戰略家,這個稱呼和政治家很相似,但區別很大。
作為政治家的聖天子,主要負責領導和管理國家政治事務,影響社會歷史的發展,工作內容是具體的政令制定、管理朝廷。
戰略家的聖天子,則更側重於全局性的戰略規劃和長遠目標設定。負責制定和實施長期的戰略計劃,以確保組織或國家的長遠發展和勝利。
戰略家需要具備宏觀視野和全局意識,能夠在複雜的環境中做出正確的決策。
聖天子的戰略目標我們可以通過好幾件事看出來。
在他決定和匈奴簽訂盟約的時候,他就看出來,草原民族這個生態位是不可或缺的,以前是東胡,現在是匈奴,沒了匈奴,以後也會有其他人。
所以他一早就想好了要自己找個能拿捏的鄰居匈奴,用鹽卡住匈奴的咽喉。
關市貿易,以前我們都說是的農、牧文明間友好貿易,說聖天子會掙錢。但現在我們都知道了,那些絲綢和酒都是掙外快的添頭,聖天子壓根就不缺錢。
聖天子的真正目的,是讓本來缺鹽的遊牧民族能夠有一個和平獲得鹽的方式,並且讓他們習慣這種貿易換取鹽的方式。
還通過貿易,讓他們的貴族主動多養羊,把羊毛都賣給晉人,而做出來的羊毛紡織品,大部分都晉人消化了,也有一部分又能流通回了草原貴族的衣櫥。
至於貴族多養羊,甚至侵吞底下人的羊,導致草場不夠吃,底下人活不下去怎麼辦?
沒關係,除了在草原自生自滅,做商隊強盜然後被周祀的騎兵掃除,也還有其他出路。
他們可以來歸晉城,幫歸晉部的牧民收割、儲存牧草,掙個口糧,好歹還能勉強活著。
想掙多一點,那可以加入商隊,給商隊做保鏢,或者給歸晉部做僱傭兵。有養殖、獸醫、牧草培育技術的話,恭喜你,可以進入大晉,朔方牧場歡迎你。
合同期表現優異,甚至能舉薦你去長樂學宮做老師,包吃包住還有身份地位,給你發優秀晉人才有的路引。
草原也不是沒有人才,找一找,總能找到對大晉有用的人才,而大晉歡迎一切優秀的人才。】
大家聽懂了,這是拿真金白銀來收買匈奴貴族,人為激化匈奴的內部矛盾。
被大晉收買了的匈奴貴族,好好的自然願意臣服大晉,他們能活得好,南下的意願就也不強,有他們這個熟悉的鄰居在,總比又來一個新生勢力強。
貴族們安分了,底下人不安分,能量也有限,還可以拿來給大晉練兵。
這種時候,大晉還能以極低的代價,把草原的低端勞動力和優秀人才吸引過來補充自己……
怎麼想都是好處多多的事。
公孫弘已經思考起來這事的隱患,「只是我大晉也必須兵強馬壯,方能震懾夷狄。而且大量胡人南下,還需得提防他們串聯。」
朱平也贊同,同時提問,「這個打工,除了牧草、放牧,不知能否讓匈奴人代為耕種?」
「胡人哪裡會耕種?」
「教一教唄,萬一他們真的可以種呢?」
眾臣討論著,最後看向小白,「太子殿下,您怎麼看!」
新出爐都沒過五分鐘的小白:「……我還是個孩子,我什麼都不知道。」
【要說聖天子在農學史上的地位,那就離不開他對農業的一系列重視。
在聖天子剛即位那會兒,他就看洛陽玄雍宮裡的空地不順眼,把承明殿後頭的空地都給用上了,拿來種田。
聖天子可不是只會吩咐別人幹活的君王,他自己也親自下地耕作,在玄雍宮種大豆和麥子,實驗出了麥豆輪作法和冬小麥的種植。
在大晉之前,我們都是春天播種,秋天收穫。但是冬小麥是每年秋收後播種,來年五六月收穫,由於冬小麥抗旱能力強,寒冷的冬天又能凍死害蟲,夏天收穫之後空著的幾個月時間還能種種蔬菜。
而麥豆輪作,也是聖天子為我們試驗出來的科學種植方式。
長期種植糧食作物,對土壤肥力消耗過大,但是讓土地在那裡空置一年,吃不飽的時代無法做到。
而豆科植物,它們根系的根瘤菌可以為土壤提供大量氮素,提高土壤肥力。種植不同植物的輪作模式,也可以打破病蟲害的發生周期,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都習慣了春天播種,秋天收穫的晉人愣住了,沒想到還有能夠秋天播種的麥子,夏天收穫的種植方式。
的確,如果能好好的把這一年的時間都利用起來,秋冬播種,夏天收穫,然後夏天到冬天之間還有幾個月的日照時間,嚴格把控一下,可以將陽光的用率達到最大。
聽後人所說,冬小麥還能凍掉害蟲,好處簡直不要太多。
那麼現在還有一個問題:這麥子,要如何抗得過冬日嚴寒?
或者說,冬小麥的品種,是外來的還是人為培育出來的?
【在長安農學院建立以後,聖天子把在玄雍宮跟著她一起打理田地的宮女、太監也帶去了長安,讓他們作為第一批農學生,學習、實驗出了嫁接、育種、漚肥的技術。
每一項我們現在覺得司空見慣的耕作技巧,都是當時的人經過一年年的實驗,記錄,流傳給我們這些後輩最適用的方式。
這些農學生不止自己研究如何改良作物,改良肥料,還把這些技術傳授給更多的學生,推廣到大晉各處。
也也正是因為對育種的重視,讓我們的農民一直都有留存種子的意識,哪怕是有了更適用於種植的新種子,過去的舊種子大家依然好好保存。
我們經常能在不小心挖到古墓的時候能挖出主人儲存的種子,這就是千百年來人們對育種意識的重視。】
儘管有一些名詞大家現在聽的一知半解,但是改良作物、改良肥料這幾個字,農耕文明的晉人瞬間就能明白是什麼意思。
不外乎是讓作物變得更好,讓肥料變得更肥。
若是農學院的成立是為了這些,那聖天子帶著農學生的研究,簡直就是利國利民的最大之事!
【聖天子從未立下什麼誓言,但他積極發展農學,保護水土的前提下努力擴張耕地,開發種植園來加工糖,通過北邊的牧場來大肆養殖牲畜……
在這一系列行為下,我們其實可以窺見他內心從未宣之於口的願望——讓天下晉人不會再被餓死。】
聽到這話的晉人,無不心頭一震。
天下晉人都不會被餓死。
哪怕是諸學派的先賢,能夠想到的美好國度,也不過是社會穩定,沒有戰爭,人與人之間彼此友愛,老有所養,幼有所依,人人皆能識得道理。
從來沒有人想過天下人都能吃飽飯,因為這是痴人說夢。
穆王孫等朝廷公卿,本以為自己之前已經從那位陛下的政令之下,見到了他對大晉的構建,窺見了聖天子的雄偉之心,卻沒想到自己還是淺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