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女官考試結束之後,學院立即開啟招生考試,這下人更多,因為招的一半來自匠籍,這讓天下匠籍工人很是激動。

  他們當了幾代低人一等的匠籍,突然得知皇后娘娘創辦的學院,徵招匠藉學生,管吃管住學費還極低,並且通過考試,就算沒有學費也能先入學,等畢業工作後再補繳學費都行。

  要知道這個時代不論你想學什麼手藝,最少得給師傅打兩、三年的下手,任打任罵任勞任怨,然後才能學到真本事。

  等能出師賺錢,也要好幾年。中途是一點收入也沒有,一般百姓沒點家底,送孩子學門手藝都學不起。

  而現在皇后的學院,竟然包吃包住包教會,不論是什麼身份什麼階級,都一視同仁考核入學,百姓豈能不心動?

  去年女子學院就開始招生,第一批入學的女學生才學了大半年,就有一些進了紡織工坊,不光還清了學費,還給家裡掙錢子。

  去年還在觀望的百姓後悔不已,今年立即送家裡適齡的女兒來報名,男生就更多了,畢竟把女兒送來還擔心安全問題,對兒子就沒這個擔憂。

  一時之間報考技術學院的比春闈考試,比國子監招生的人數都要多。

  但這並沒有引起官員權貴的重視,反而提起來就是一臉不屑,暗中鄙視皇后的做法,果然是小家小戶出生的,都貴為皇后了,還跟這些賤民糾纏。

  難為皇上不反對。你說你要辦女校,也應該只招官宦貴女,哪能連匠籍、奴籍的都招!如此一來,權貴之家就算想送女兒來學院,也不會送了。

  再一聽說技術學院包吃包住還發兩身校服,學費低廉的還沒有私塾高,甚至窮苦人家交不起學費,還能先學後補。

  再觀那學院之大,能容納數萬學生。百官們都在冷眼旁觀,且看這學院何時倒閉吧!我們若反對,只會招來陛下不喜。

  那就讓陛下親眼看看,皇后是如何糟蹋銀財人力,辦一個四不像的學院。甚至最後倒閉趕走學生時,引起百姓反對,皇后名譽掃地,帝後離心。

  錦歲當然知道朝堂上很多人見不得她好,原因很簡單,顧長蕭拒絕納妃,斷了不少人成為皇親的美夢。

  他們自然希望錦歲跌下神壇,最好闖出禍來讓皇上生厭,如此一來皇上自然會納妃。

  這些消息零零散散從多方渠道傳到錦歲耳中,士族中是燕十一告訴她的,官員中是程榆請陳芸娘告訴她的,權貴之中的消息比較好笑,是凌爺爺打聽到的。

  因為凌爺爺最近跟欽天監走得很近,凌爺爺拿著錦歲給的一些天文學知識,還有一架天文望遠鏡,加上凌爺爺的情商,立即成了欽天監的貴客,已經成了公認的天師道長。

  打探起權貴的小道消息輕而易舉,權貴對皇后的態度讓凌爺爺氣憤又無奈,同時也激起了他的雄心,老道一定要做點成績出來,給我孫女長臉!

  錦歲反過來寬慰凌爺爺,不必在意別人的看法,反正我又不用討好這些權貴,反過來是他們要討好我。且等著吧,技術學院一年、兩年或許看不出成就。

  但給她三、五年時間,必將有一批技術型的人才湧進六部,那時候天下人都會以能進技術學院為榮!我們技術學院會成為比國子監更厲害的學院!

  凌爺爺最喜歡錦歲身上這種積極向上的性格,好像任何困難在她面前都只是小風霜而已,他不禁想到孫女曾經跟燕十一說:

  猛虎面前無溝壑,慫人面前全是坎。

  這句話太適合孫女的做事風格了,道路不平就踏平,風霜雨露不過是前進道上的另一種風景。

  但是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可如此一來,學院需要大量資金才能運轉,歲歲缺錢嗎?」

  錢這個東西永遠都缺,因為你有一百兩銀子就想干一百兩的事,有一千兩的時候又想干一千兩的事。

  但錦歲很篤定地告訴阿爺:「放心啦!孫女我不缺錢!跟燕家合作的生意年年有分紅。」

  她跟燕九合作的海商生意誰也不知道,只有顧長蕭知曉。她出航海圖和一些高檔貨物,從燕家海商中分到的紅利,完全夠學院運轉所用。

  所以百官和權貴想看皇后娘娘落敗是永遠不可能的,因為他們壓根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支持皇后。

  春闈之後,皇上又加開一恩科,是史無前例的吏官考試,也就是公務員。這個恩科只要有秀才功名便能參考。

  提前給出吏官職位,考生自主報考。開始錦歲和顧長蕭都覺得,像西北邊關的職位、閩州沿海的職位甚至治理天下水利、勘察山礦等等既辛苦官職又小的崗位,不會有太多人報名。

  以前這些職位都是犯錯的官員下調去的,因為心態問題很少有官員能在這些崗位上干出成績。沒想到這次皇上以正式恩科的方式徵招這些崗位的吏官。

  竟然有很多學子來報考,特別是一些屢次不中的舉人、秀才,跟抓到一根救命稻草一樣,不管崗位多偏遠,只要是朝廷正式的吏官,他們都願意一試。

  錦歲跟顧長蕭感嘆:「每三年取三百進士,有兩百名額都被士族門閥占據,普通寒門子弟想出仕太難了。如今陛下加開史官恩科,他們自然全力以赴。」

  凡是讀書人就沒有不想做官的,雖然吏官職位小,但也是正兒八經的朝廷命官,一樣能出人頭地。

  總之,這個春天國都的熱鬧事就是考試,從開恩科考到女官考、技術學院和國子監招生考,再到吏考,期間還有徵兵、商隊往來。

  湧進國都的考生加親友足有十萬人,連長安的官員都私下感嘆,已經很多年沒在國都看到這樣的盛況了。

  曾經的長安也有過這樣的盛況,但那已經是很多年前的事了。最近幾十年的長安,戒備極嚴,因商稅加重,外地商人往來漸少,城中百姓的神情是膽怯的。

  反觀新國都,百姓腰背挺直,不畏強權,人人都是精神飽滿。其實所謂盛世,對百姓來說,不餓死人就算盛事。

  但現在的燕州百姓表示,帝後打造的盛世已經不是吃飽穿暖,而是吃的好穿得好住的好,孩子有前程,日子有奔頭。

  經常看到年過七旬的老人,坐在家門口看著大路上往來的馬車行人,什麼也不做,就笑眯眯地看著。

  然後不時跟家人感嘆一句:「現在的日子要擱往年,那是做夢也不敢想啊!」

  吃飯時兒媳端來有肉有蛋的飯菜,小孫子孫女在一旁討好地喊著『爺爺』『奶奶』,老人心領神會,笑呵呵地把碗裡的肉和蛋挾給孩子。

  然後孩子被父母教訓,不可以要爺爺奶奶的菜吃,老人家要補身體。

  聽聽,曾經我們這樣的老東西,可是要找水兒子、繩兒子來給家裡省口糧的,如今卻能吃上補身體的飯菜。

  老人感慨之後,又會教育兒孫,一定要念叨皇上皇后的好來,咱們能過上現在的好日子,多虧了他們賢明啊!

  別的地方的百姓或許只會感激皇帝,但燕地的百姓必是帝後一起感激的,因為他們都是受過凌姑娘照拂的。

  別管從長安來的人怎麼說皇后,出身低微啦,行事張狂啦,但凡被燕地百姓聽到,一定會替皇后抱不平,甚至發生動手事件。

  我們的皇后要是不狂,能守住邊關?能震攝韃子?你們是沒看到曾經荒蕪的邊城,要不是有皇后在,能有今日……

  這樣的場景錦歲沒看到,但凌爺爺看到了,他替孫女感到高興,也明白孫女曾說,不必在意權貴的看法,因為她在乎的是底層百姓。

  三月大大小小的考試結束,燕州第一個公辦小學堂落成,毫無疑問是燕九支持的,幾乎全是燕家出資所建,但掛得是皇后娘娘的名。

  同樣毫無疑問地,受到權貴們的嘲諷,和一些官員的反對,他們反對的理由很好笑,筆墨紙硯貴,費浪國庫錢財。

  再一說是皇后出資不動用國庫,堵了一些人的嘴。但又有新的反對理由,那就是讓底層百姓的孩子讀書於國無利。

  都來讀書了,以後誰耕田、誰種地?這個問題已經討論過很多次,他們就是選擇性忽視而已。

  接著就是一些人看笑話,公立學校也收學費,但是比私塾少,還管一頓午飯,這是一筆大開銷,且看皇后的私產能支持她折騰多久。

  然後就是最費錢的一物,書本!一些權貴直接放言,他們從長安遷來,書留在長安,無書可捐獻給皇后。

  沒錯,曾經皇家要開學院,還得找士族權貴捐書。這年頭書可是極貴重的傳承之物。

  他們以為皇后會動用權力,讓一些書生抄書。結果沒想到的是,凌爺爺的道觀捐了萬冊啟蒙書給學院。

  眾人好奇一看,只見那些書籍印刷精美,紙質也是極好。不同於以往的書籍,這批啟蒙書上有標點符號,還有學識字的拼音。

  這個拼音錦歲用的不是字母拼音,而是錦歲找翰林院的學究,用偏旁結合甲骨文擬的拼音。<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