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頁
都是為了利益,因為他們的權益圈在長安,開放海禁受益的是沿海士族,特別是燕地士族。如此一來,沿海地區勢必因海商興起一大批新貴,而他們這些長安老貴族,就真老到該入土了。
再也不可能站到曾經的鼎峰,所以他們要阻攔,還以正當理由,國庫空虛、光是騎兵、步兵已經耗費太多銀子,沒財力再去建一個海軍!
守舊派阻攔,自然也有革新派支持,從大婚後第一天上朝,正式提出開放海禁之後,每天早朝朝堂上都吵得跟菜市場一樣。
錦歲聽說在長安早朝時還有官員當朝打架,她擔憂地問顧長蕭:「要是官員打群架怎麼辦?那些老官被打傷打死了,陛下會挨罵吧?」
顧長蕭忍俊不禁:「歲歲放心,有朕在他們不敢放肆!朕可不是先帝那般好脾氣。」
事情的轉機就是在『作畫』之後的第三天,二月二這天一封八百里加急的急報傳到邊城,據說路上累死了三匹馬,送信的流星馬到城門外累暈在地,急報由守城將士送進宮中。
「閩州急報!倭盜登岸,燒殺搶掠,殺了一百三十名百姓,搶掠了三個村子,請陛下做主,平定倭盜,護沿海百姓周全!」
這個消息是將士一路從門城口喊到皇宮的,把全城百姓嚇一跳,以為是北疆大軍進攻,後來一聽是倭國。
又互相打聽可有聽過這個國家?沒聽過啊,應該是南邊的小國,竟然從海上打到閩州!
對於死一百三十名百姓這事,長安來的人都很懵,啥時候死個一百多人就往陛下面前報了?
前些年不管是番人、胡人、北疆韃子,在邊關殺死千人以下,消息都不會傳進關內!
這搶了三個村子,都能當急報了?邊城的百姓卻能理解:「我們陛下說過,咱們的百姓,就算是枉死一人,朝廷也會為其做主!」
「咱們大夏的子民,死在異國人手裡一個,都是夏使!黑羽營大軍得為死去的同伴討回公道!倭國該死啊!」
毫無疑問,顧長蕭是故意的,他就是為了讓倭盜侵民之事的影響擴大,為建海軍鋪路。
他給閩州牧密信,只要有倭盜登岸,哪怕只殺我們一個百姓,都要第一時間以八百里加急上報朝廷!
顧長蕭當朝大怒,小小倭國也敢犯我天朝!
朕一定要建海軍,讓倭知道大夏國威不容挑釁。
百官看著盛怒的年輕帝王,很識趣地閉嘴了。感覺這個時候若提出反對,就跟賣國賊無二。
但下朝後,官員們私下討論之時,自然還是有很多人不服氣。倭盜登陸,派陸軍鎮守即可,完全沒必要勞民傷財建海軍打到倭國去啊!
咱們的陛下是不是太好戰了一些?先帝在時,四方小國都不穩,我們天朝上國以安撫為主,從不主動挑起戰爭……
這些消息話傳到錦歲耳中時,她只覺可笑,這些迂腐文官,只會在嘴上念著天朝上國。
別人都打到你家後花園了,你還安撫為主!安撫你個大頭鬼!就該打服!
不過這樣的反戰風氣目前朝堂上占一半人,若顧長蕭堅持建海軍打倭國,有一半人反對,事必造成滯後性。
不說上下團結一心,最起碼有七成人支持才行。很快錦歲想到一個辦法,皇帝施壓是為一,這第二項讓百官支持的,就是利益。
她放出一個消息,僅憑五個字,立即讓那些反對百官閉嘴。那就是:
「倭國有銀礦!」
「真的嗎歲歲?倭國有銀礦?」顧長蕭看著錦歲給他的倭國地圖又驚又喜。
錦歲指著地圖上的一片山脈:「千真萬確!別看倭國不大,但有金礦銀礦,特別是銀礦,藏銀量極高。可以這麼說,只要我們取得這座銀礦,陛下能實現天下農無稅這個宏願!」
顧長蕭的呼吸停了一拍,錦歲可沒吹牛,前世大明時代,小日子的石見銀山,年產銀是當時世界的三分之一。
就這樣在維護國威,外加有豐厚的利益驅使下,建海軍興海貿的新政,正式通過三省六部下達公文,一時滿朝官員都為此事積極起來。
二月除了這件事讓天下人議論紛紛,但對底層百姓來說,海貿和海軍畢竟離自己太過遙遠,跟他們關係不大。
但另一件大事關係就大了,那就是陛下開恩科,二月中旬加開春闈。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皇后娘娘也開恩科,徵聘天下有才學的女子為女官。
恩科每任皇帝上任都有,但徵聘女官才是史上頭一遭啊!以前皇后也有女官,不過多是從宮女中考核,再或是從官員之女中挑選,也有落選的秀女當女官的。
像皇后這樣大張旗鼓徵聘天下有才學的女子為女官,是絕無僅有的!
果然,錦歲才發出懿旨,立即得到百官的反對。哪怕陛下支持,百官也極力反對。
後宮不得干政,哪能讓皇后征女官!簡直是荒唐!
錦歲直接說,女官不從國庫領俸祿,與三省六部皆無沾染,是她這個皇后一人徵聘的幫手,朝廷為何要反對?
她當即將自己要做的事告知朝廷,她要建公立醫院,這需要大量的醫護人員。她要建公立學堂,同樣需要大量的教育工作者。
難道讓她一個皇后,跟百官或有功名的學子打交道?那才叫涉政!她只提拔一些女官,將事情吩咐給她們來辦,哪裡就涉政了?
她又嘲諷道:「連一個小小士族,都有數千沒入戶籍的下人。而本宮乃中宮皇后,卻無人手可用。只徵召一些有才學的女子,爾等就這般阻攔,你們是何居心?」
讓文官們沒想到的是,他們在這邊拿舊規矩反對皇后,武將們卻都很支持,當朝跟文官們吵了起來。
直言皇后乃是國母,有權這麼做,你們是在削皇后的權!
特別是黑羽營出身的官員,簡直把皇后當至親來維護。這件事沒吵多久,因為前後海軍之事,後有開恩科,皇后征女官就顯得不那麼重要。
由皇上一捶定音,同意了女官制。但各退一步,皇后第一屆女官考核,只徵招燕地女子。畢竟離得遠的女子來到國都,有諸多不便。
等第一屆女官考核結束,傳遍天下,三年後的那一屆考核,天下各州女子也早有準備,能早早來國都參加應考。
錦歲同意了,反正第一屆她也招不了那麼多人。光是燕地十六州的女子已經夠了。
因為沒設身份限制,年齡限制在三十五歲,只要有戶籍就能來應考。錦歲開始還擔心沒有多少女子來應考,畢竟很多父母是不願意女兒拋頭露面的。
結果讓她沒想到,來國都考女官的不比恩科春闈的人少!畢竟春闈有功名限制。報名截止那天,足有一千二百名女子來報考,大大出乎錦歲的意料。
一時之間國都那叫個熱鬧,陳芸娘是女官試的主考官,她將學院做考場,還把凌爺爺的道觀借來做臨時住宿。
因為城裡的客棧住不下,有些女子在國都沒有親友,便借居在道觀里。
凌爺爺當然支持孫女的事業,立即將道觀的年輕道士遷到中原雜燴食肆里住,除了他和錦安,道觀全是借居的女考生。
女官考試跟恩科考試不同,除了第一試的筆試卷是一樣的,這是為了刷下不識字不懂基礎算術的女子。
當然,有特殊才能的,如擅刺繡、擅紡織、擅醫之類的特長生,雖然不能做女官,但能留在學院,她們也非常高興。
特別是一些中年女子,大字不識一個,但卻是手藝精湛的繡娘,從未自己給大戶人家做了半輩子的繡娘,有生之年竟然能進皇后娘娘的學院做女夫子!
筆試涮下了一大半,只有三百名女子通過。錦歲心中一嘆,這些來報考的女子,很多都是家族條件不錯的,並且燕地比長安開放,對女子教育要重視一些。
就這識字的女子才這麼一點,教育被士族門閥壟斷,識字成了一件極為奢侈的事。
要知道筆試部份,只要會基礎算術,識得幾百個常用字就能通過,就這才這麼點人及格。
教育事業任道重遠啊!第二關考核是她親自出的題。
第239章 坐等皇后惹出禍事
三場考試結束之後,錦歲既失望又覺得理所當然,因為招到的女官九成無法立即勝任工作,必須先在女子學院交給陳芸娘培訓。
一些女官崗位都是出自學院的考生,陳芸娘安慰錦歲,新科狀元也得進翰林院三年才能任職,就把我們女子學院當成女官的翰林院嘛!
剩下那一成能立即封為女官的,都是出自燕地士族之女,其中有兩個跟燕九有關係,一個是他姑家表妹,一個是舅家表妹。
據這兩個姑娘說,不光燕十一支持她們考女官,連十二娘都寫了很多封信鼓勵她們。錦歲失笑,看來士族之中最支持皇后工作的還是燕家。
她告誡自己不能急,一口吃不成胖子,女官制度得到朝廷認可,她有的是時間慢慢完善。寧可慢一點,也不能步子扯太大跌倒。<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再也不可能站到曾經的鼎峰,所以他們要阻攔,還以正當理由,國庫空虛、光是騎兵、步兵已經耗費太多銀子,沒財力再去建一個海軍!
守舊派阻攔,自然也有革新派支持,從大婚後第一天上朝,正式提出開放海禁之後,每天早朝朝堂上都吵得跟菜市場一樣。
錦歲聽說在長安早朝時還有官員當朝打架,她擔憂地問顧長蕭:「要是官員打群架怎麼辦?那些老官被打傷打死了,陛下會挨罵吧?」
顧長蕭忍俊不禁:「歲歲放心,有朕在他們不敢放肆!朕可不是先帝那般好脾氣。」
事情的轉機就是在『作畫』之後的第三天,二月二這天一封八百里加急的急報傳到邊城,據說路上累死了三匹馬,送信的流星馬到城門外累暈在地,急報由守城將士送進宮中。
「閩州急報!倭盜登岸,燒殺搶掠,殺了一百三十名百姓,搶掠了三個村子,請陛下做主,平定倭盜,護沿海百姓周全!」
這個消息是將士一路從門城口喊到皇宮的,把全城百姓嚇一跳,以為是北疆大軍進攻,後來一聽是倭國。
又互相打聽可有聽過這個國家?沒聽過啊,應該是南邊的小國,竟然從海上打到閩州!
對於死一百三十名百姓這事,長安來的人都很懵,啥時候死個一百多人就往陛下面前報了?
前些年不管是番人、胡人、北疆韃子,在邊關殺死千人以下,消息都不會傳進關內!
這搶了三個村子,都能當急報了?邊城的百姓卻能理解:「我們陛下說過,咱們的百姓,就算是枉死一人,朝廷也會為其做主!」
「咱們大夏的子民,死在異國人手裡一個,都是夏使!黑羽營大軍得為死去的同伴討回公道!倭國該死啊!」
毫無疑問,顧長蕭是故意的,他就是為了讓倭盜侵民之事的影響擴大,為建海軍鋪路。
他給閩州牧密信,只要有倭盜登岸,哪怕只殺我們一個百姓,都要第一時間以八百里加急上報朝廷!
顧長蕭當朝大怒,小小倭國也敢犯我天朝!
朕一定要建海軍,讓倭知道大夏國威不容挑釁。
百官看著盛怒的年輕帝王,很識趣地閉嘴了。感覺這個時候若提出反對,就跟賣國賊無二。
但下朝後,官員們私下討論之時,自然還是有很多人不服氣。倭盜登陸,派陸軍鎮守即可,完全沒必要勞民傷財建海軍打到倭國去啊!
咱們的陛下是不是太好戰了一些?先帝在時,四方小國都不穩,我們天朝上國以安撫為主,從不主動挑起戰爭……
這些消息話傳到錦歲耳中時,她只覺可笑,這些迂腐文官,只會在嘴上念著天朝上國。
別人都打到你家後花園了,你還安撫為主!安撫你個大頭鬼!就該打服!
不過這樣的反戰風氣目前朝堂上占一半人,若顧長蕭堅持建海軍打倭國,有一半人反對,事必造成滯後性。
不說上下團結一心,最起碼有七成人支持才行。很快錦歲想到一個辦法,皇帝施壓是為一,這第二項讓百官支持的,就是利益。
她放出一個消息,僅憑五個字,立即讓那些反對百官閉嘴。那就是:
「倭國有銀礦!」
「真的嗎歲歲?倭國有銀礦?」顧長蕭看著錦歲給他的倭國地圖又驚又喜。
錦歲指著地圖上的一片山脈:「千真萬確!別看倭國不大,但有金礦銀礦,特別是銀礦,藏銀量極高。可以這麼說,只要我們取得這座銀礦,陛下能實現天下農無稅這個宏願!」
顧長蕭的呼吸停了一拍,錦歲可沒吹牛,前世大明時代,小日子的石見銀山,年產銀是當時世界的三分之一。
就這樣在維護國威,外加有豐厚的利益驅使下,建海軍興海貿的新政,正式通過三省六部下達公文,一時滿朝官員都為此事積極起來。
二月除了這件事讓天下人議論紛紛,但對底層百姓來說,海貿和海軍畢竟離自己太過遙遠,跟他們關係不大。
但另一件大事關係就大了,那就是陛下開恩科,二月中旬加開春闈。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皇后娘娘也開恩科,徵聘天下有才學的女子為女官。
恩科每任皇帝上任都有,但徵聘女官才是史上頭一遭啊!以前皇后也有女官,不過多是從宮女中考核,再或是從官員之女中挑選,也有落選的秀女當女官的。
像皇后這樣大張旗鼓徵聘天下有才學的女子為女官,是絕無僅有的!
果然,錦歲才發出懿旨,立即得到百官的反對。哪怕陛下支持,百官也極力反對。
後宮不得干政,哪能讓皇后征女官!簡直是荒唐!
錦歲直接說,女官不從國庫領俸祿,與三省六部皆無沾染,是她這個皇后一人徵聘的幫手,朝廷為何要反對?
她當即將自己要做的事告知朝廷,她要建公立醫院,這需要大量的醫護人員。她要建公立學堂,同樣需要大量的教育工作者。
難道讓她一個皇后,跟百官或有功名的學子打交道?那才叫涉政!她只提拔一些女官,將事情吩咐給她們來辦,哪裡就涉政了?
她又嘲諷道:「連一個小小士族,都有數千沒入戶籍的下人。而本宮乃中宮皇后,卻無人手可用。只徵召一些有才學的女子,爾等就這般阻攔,你們是何居心?」
讓文官們沒想到的是,他們在這邊拿舊規矩反對皇后,武將們卻都很支持,當朝跟文官們吵了起來。
直言皇后乃是國母,有權這麼做,你們是在削皇后的權!
特別是黑羽營出身的官員,簡直把皇后當至親來維護。這件事沒吵多久,因為前後海軍之事,後有開恩科,皇后征女官就顯得不那麼重要。
由皇上一捶定音,同意了女官制。但各退一步,皇后第一屆女官考核,只徵招燕地女子。畢竟離得遠的女子來到國都,有諸多不便。
等第一屆女官考核結束,傳遍天下,三年後的那一屆考核,天下各州女子也早有準備,能早早來國都參加應考。
錦歲同意了,反正第一屆她也招不了那麼多人。光是燕地十六州的女子已經夠了。
因為沒設身份限制,年齡限制在三十五歲,只要有戶籍就能來應考。錦歲開始還擔心沒有多少女子來應考,畢竟很多父母是不願意女兒拋頭露面的。
結果讓她沒想到,來國都考女官的不比恩科春闈的人少!畢竟春闈有功名限制。報名截止那天,足有一千二百名女子來報考,大大出乎錦歲的意料。
一時之間國都那叫個熱鬧,陳芸娘是女官試的主考官,她將學院做考場,還把凌爺爺的道觀借來做臨時住宿。
因為城裡的客棧住不下,有些女子在國都沒有親友,便借居在道觀里。
凌爺爺當然支持孫女的事業,立即將道觀的年輕道士遷到中原雜燴食肆里住,除了他和錦安,道觀全是借居的女考生。
女官考試跟恩科考試不同,除了第一試的筆試卷是一樣的,這是為了刷下不識字不懂基礎算術的女子。
當然,有特殊才能的,如擅刺繡、擅紡織、擅醫之類的特長生,雖然不能做女官,但能留在學院,她們也非常高興。
特別是一些中年女子,大字不識一個,但卻是手藝精湛的繡娘,從未自己給大戶人家做了半輩子的繡娘,有生之年竟然能進皇后娘娘的學院做女夫子!
筆試涮下了一大半,只有三百名女子通過。錦歲心中一嘆,這些來報考的女子,很多都是家族條件不錯的,並且燕地比長安開放,對女子教育要重視一些。
就這識字的女子才這麼一點,教育被士族門閥壟斷,識字成了一件極為奢侈的事。
要知道筆試部份,只要會基礎算術,識得幾百個常用字就能通過,就這才這麼點人及格。
教育事業任道重遠啊!第二關考核是她親自出的題。
第239章 坐等皇后惹出禍事
三場考試結束之後,錦歲既失望又覺得理所當然,因為招到的女官九成無法立即勝任工作,必須先在女子學院交給陳芸娘培訓。
一些女官崗位都是出自學院的考生,陳芸娘安慰錦歲,新科狀元也得進翰林院三年才能任職,就把我們女子學院當成女官的翰林院嘛!
剩下那一成能立即封為女官的,都是出自燕地士族之女,其中有兩個跟燕九有關係,一個是他姑家表妹,一個是舅家表妹。
據這兩個姑娘說,不光燕十一支持她們考女官,連十二娘都寫了很多封信鼓勵她們。錦歲失笑,看來士族之中最支持皇后工作的還是燕家。
她告誡自己不能急,一口吃不成胖子,女官制度得到朝廷認可,她有的是時間慢慢完善。寧可慢一點,也不能步子扯太大跌倒。<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