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
有些,便跑到我跟前來想為我說親。
我不耐煩地與他們斡旋。
雖也能解決,但內心卻早已煩不勝煩。
難道我的一生,也只能如同雞狗啄食般,整日圍著這些蠅頭小利而轉嗎?
我回家,跟方四叔說了。
他放下茶盞,笑著跟我說:「你終於察覺到了。」
原來,這些時日,他守在家裡,就是為了等我這一刻。
「若守在原地能發財,村子裡的所有人都能成大富。若想將生意做好,眼界、學識缺一不可。
「回去收拾東西,和你阿嫂說,我帶你出去一趟。」
第19章
徽州府城與蕪湖相距不足四百里,其中雖然有崇山峻岭之隔,但自古就有大道可通。
自蕪湖乘小輪船到宣城,登岸南行,越崇山關,入績溪以達歙縣。
大舟之上,方四叔笑著同我道:
「遠遊多了,走這麼一段路,勝似閒庭散步。」
我則看著渺渺無波的遠方。
「四叔,我們要去蕪湖鎮嗎?」
「正是,這是宣府一個小鎮,卻是重要的港口與商貿之地。
「『蕪』字,意為草木繁茂,而『湖』則與其附近的湖泊和水道有關。」
徽州往四面去,北走蕪湖,東走杭州,西走饒州。
「蕪湖是商船必須靠岸納稅的港口,是遠去經商的跳板,既可奔赴兩淮坐賈,又可販運於大江上下,故而商人輻聚。
「在此地,得志可遠遊萬里,趨利四方;失利也便於返回家鄉,不致困坐他鄉。」
我望著遠方,似有了悟:「縱然行商,也要擇一塊好地方周轉。」
「正是。」方四叔笑著道,按了按我的發頂。
「恰好趕上端午,還可以逛一逛。」
下了船,便踏在了蕪湖鎮的水土上。
此地真是和歙縣縣城大有不同。
徽州多山,狹地之內便不能開闢多麼大的府城。
蕪湖卻四通八達,土地平整,因而修建了許多建築,連路都寬了許多。
街上,無分南北鄉音、男女老少,人們交遊於此,很是快活。
真可謂「客商輻輳,百貨叢聚」。
我有些膽怯,方四叔卻神態自若。
他將我推到最前面,自己走到後面。
我說:「這不合規矩。」
「規矩?在祠堂跟前講講便行了,在外頭不興這些。你在頭前走,四叔給你托底。」
快到端午了,如今的蕪湖渡口處處都是節慶的氣氛。
家家戶戶門窗上懸掛著艾草與菖蒲,河上還停著龍舟。
路邊有小販在賣粽子,方四叔買了一個給我吃。
蕪湖地區的粽子以糯米、紅棗、臘肉、豆沙等為主要餡料,裹上竹葉或荷葉,用繩子綁緊後蒸熟,香氣撲鼻,令人垂涎。
集市、碼頭前,各色小販出售節令的粽子、香囊、艾草。
我若有所思。
問了人,這是日日都有的,並不因節日而熱鬧太多。
蕪湖的確是比徽州要適宜商賈。
進了隔岸一個茶樓,老遠就聽見了鬨笑聲。
我皺了皺眉,方四叔卻不動聲色地攬住我,繼續帶我向前走。
進了雅間,卻見幾個讀書人在裡頭作詩。
四叔說:「向各位世伯問好。」
我乖巧地行了禮:「各位世伯好。」
方四叔眉目舒展,朝他們道:「這是我族裡的侄女。」
「阿呀呀,我竟以為是你的女兒,還納悶你怎麼生出這麼大的孩子來,原來竟是侄女。乖侄女,快請坐!」
一個文人熱情招攬道。
旁邊卻又有一個年紀稍長的不樂意:「你們徽州人自詡『東方鄒魯』,怎麼帶著女子出來拋頭露面!」
方四叔微微一笑:「她今年不過六歲,男女七歲才不同席,趁年紀不大,帶出來見見世面也好。再說了,我們家的女兒也有行商的本事。」
有人打圓場:「莫說這麼多了,來者便是客,快請坐!」
方四叔從善如流地坐下,隨意道:「謝各位海量,今日的席面,我方老四請了!」
「爽快!」有人贊道。
這些都是些文人,或為名醫,或為鴻儒。
或精於詩書,或工於作畫。
他們是收到資助來蕪湖的,或依附於本地大姓,僑寓蕪湖。
方四叔此行,便是為了結交這些文人。
待到宴席罷了,他才提了一句。
「勞煩各位在高大人面前替我美言一句。
「自然自然,多謝方兄款待!」
文人墨客放浪形骸過後,又施施然地離去了。
留我和方四叔無言地看著窗外的月色。
方四叔疲憊道:「小瑾,有時做生意不是最煩難的。最難的,是和這些官宦人家打交道。
「商賈之業,淪為末流,若沒有關係,只能像這樣轉著彎跟人家打交道。所以,這也是我盼著你大哥能夠考上的緣故。
「哪怕是個舉子,也有了功名在身,來日返鄉,知縣也能與他把酒言歡,再也不怕受人欺壓了。」
我點了點頭:「四叔,我懂。」
原來,經商比我想像得要難。
外頭的世界很寬廣,卻也充斥了更多的挑戰。
我是三千蜉蝣中的一個,偶然乘舟跳出井底一望,卻發現外頭的世界精彩得讓我懼怕。
可懼怕又何妨呢?
我終將踏出萬山之外,成為南來北往的商人中的一個。
我從不畏懼前路艱險。
志之所趨,無遠弗屆。
窮山距海,不能限也。
第20章
廣陵聞名天下,冶遊風氣日盛。
作為淮南鹽運中樞的儀征亦是一片繁華盛景,揚州城內,都天會與迎神賽會聲勢浩大。
這些,都是我在幾年後陸陸續續去了的地方。
我仍不忘讀書,卻在同方四叔四處行商的過程中,積累了更多。
與之相對的是。
大哥自考上秀才後,一蹶不振。
院試過後他便在縣裡就學,結識了一幫文人,整日被吹捧得飄飄然。
無論族裡怎麼勸阻,都攔不了他上花樓的決心。
最後,族老不得法,只好停了供他讀書的專銀。
用阿公的話來說就是。
「他不爭氣,整日怨天尤人,說宗族不能助他上青雲,不能讓他睡在姑娘懷裡。殊不知他讀書的那些錢,都是鄉里鄉親、家家戶戶湊起來的,我們生活又不寬裕,何苦再養著他呢?」
而我,因經商漸漸積累了名聲。
阿公待我的態度已很不尋常。
人老了,也許將過去的是非都淡忘了。
他越來越和藹。
沒了錢,大哥仍要交遊四方,錢是命根子,續不上便沒人搭理他了。
他日日喝了個爛醉,回家要錢花。
村裡的葉家、張家本來還艷羨他中了秀才,如此,又噓然了。
「看來啊,兒郎成不成器不得用,還得看為人的人品。否則便是進學了,也叫人看不起。」
家裡的牛賣了,母雞也拔毛了,阿爹日日夜夜去給人幫傭,也湊不齊他要花的錢。
如此,便想到了我。
我做生意,兜里略裝了幾個錢,為阿青嫂修整了屋子,又多買了幾畝田地。
旁人見了眼熱,卻也顧忌四叔,不敢說些什麼。
只能不痛不癢地刺幾句。
「青嫂你真是享福了,只可惜這個孩子還是替別人家養的。」
他們這個時候,倒不來辯我是不是女子了。
阿爹聽多了,約莫是起了心思。
他囁嚅著找到我,提了個法子:「小瑾,你大哥戒了花酒,往後一定改了,你就幫幫他吧。」
我笑了笑:「三叔,往前說好了的,錢貨兩訖。」
阿爹有些不安,搓著衣角,只是說:
「他是你打斷根骨連著筋的兄長啊……」
話被金二嬸聽見了,她重重「哼」了一聲。
「從前丟孩子的時候倒不說血肉情深了,現在又來舊事重提,好意思嗎?」
「方德銘。」
阿娘突然出現,她陰沉著一張臉,將阿爹拽回家裡。
木門發出「砰」的一聲。
這些年她很顧忌,不主動來打擾我。
這倒是第一次和我面對面了。
<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我不耐煩地與他們斡旋。
雖也能解決,但內心卻早已煩不勝煩。
難道我的一生,也只能如同雞狗啄食般,整日圍著這些蠅頭小利而轉嗎?
我回家,跟方四叔說了。
他放下茶盞,笑著跟我說:「你終於察覺到了。」
原來,這些時日,他守在家裡,就是為了等我這一刻。
「若守在原地能發財,村子裡的所有人都能成大富。若想將生意做好,眼界、學識缺一不可。
「回去收拾東西,和你阿嫂說,我帶你出去一趟。」
第19章
徽州府城與蕪湖相距不足四百里,其中雖然有崇山峻岭之隔,但自古就有大道可通。
自蕪湖乘小輪船到宣城,登岸南行,越崇山關,入績溪以達歙縣。
大舟之上,方四叔笑著同我道:
「遠遊多了,走這麼一段路,勝似閒庭散步。」
我則看著渺渺無波的遠方。
「四叔,我們要去蕪湖鎮嗎?」
「正是,這是宣府一個小鎮,卻是重要的港口與商貿之地。
「『蕪』字,意為草木繁茂,而『湖』則與其附近的湖泊和水道有關。」
徽州往四面去,北走蕪湖,東走杭州,西走饒州。
「蕪湖是商船必須靠岸納稅的港口,是遠去經商的跳板,既可奔赴兩淮坐賈,又可販運於大江上下,故而商人輻聚。
「在此地,得志可遠遊萬里,趨利四方;失利也便於返回家鄉,不致困坐他鄉。」
我望著遠方,似有了悟:「縱然行商,也要擇一塊好地方周轉。」
「正是。」方四叔笑著道,按了按我的發頂。
「恰好趕上端午,還可以逛一逛。」
下了船,便踏在了蕪湖鎮的水土上。
此地真是和歙縣縣城大有不同。
徽州多山,狹地之內便不能開闢多麼大的府城。
蕪湖卻四通八達,土地平整,因而修建了許多建築,連路都寬了許多。
街上,無分南北鄉音、男女老少,人們交遊於此,很是快活。
真可謂「客商輻輳,百貨叢聚」。
我有些膽怯,方四叔卻神態自若。
他將我推到最前面,自己走到後面。
我說:「這不合規矩。」
「規矩?在祠堂跟前講講便行了,在外頭不興這些。你在頭前走,四叔給你托底。」
快到端午了,如今的蕪湖渡口處處都是節慶的氣氛。
家家戶戶門窗上懸掛著艾草與菖蒲,河上還停著龍舟。
路邊有小販在賣粽子,方四叔買了一個給我吃。
蕪湖地區的粽子以糯米、紅棗、臘肉、豆沙等為主要餡料,裹上竹葉或荷葉,用繩子綁緊後蒸熟,香氣撲鼻,令人垂涎。
集市、碼頭前,各色小販出售節令的粽子、香囊、艾草。
我若有所思。
問了人,這是日日都有的,並不因節日而熱鬧太多。
蕪湖的確是比徽州要適宜商賈。
進了隔岸一個茶樓,老遠就聽見了鬨笑聲。
我皺了皺眉,方四叔卻不動聲色地攬住我,繼續帶我向前走。
進了雅間,卻見幾個讀書人在裡頭作詩。
四叔說:「向各位世伯問好。」
我乖巧地行了禮:「各位世伯好。」
方四叔眉目舒展,朝他們道:「這是我族裡的侄女。」
「阿呀呀,我竟以為是你的女兒,還納悶你怎麼生出這麼大的孩子來,原來竟是侄女。乖侄女,快請坐!」
一個文人熱情招攬道。
旁邊卻又有一個年紀稍長的不樂意:「你們徽州人自詡『東方鄒魯』,怎麼帶著女子出來拋頭露面!」
方四叔微微一笑:「她今年不過六歲,男女七歲才不同席,趁年紀不大,帶出來見見世面也好。再說了,我們家的女兒也有行商的本事。」
有人打圓場:「莫說這麼多了,來者便是客,快請坐!」
方四叔從善如流地坐下,隨意道:「謝各位海量,今日的席面,我方老四請了!」
「爽快!」有人贊道。
這些都是些文人,或為名醫,或為鴻儒。
或精於詩書,或工於作畫。
他們是收到資助來蕪湖的,或依附於本地大姓,僑寓蕪湖。
方四叔此行,便是為了結交這些文人。
待到宴席罷了,他才提了一句。
「勞煩各位在高大人面前替我美言一句。
「自然自然,多謝方兄款待!」
文人墨客放浪形骸過後,又施施然地離去了。
留我和方四叔無言地看著窗外的月色。
方四叔疲憊道:「小瑾,有時做生意不是最煩難的。最難的,是和這些官宦人家打交道。
「商賈之業,淪為末流,若沒有關係,只能像這樣轉著彎跟人家打交道。所以,這也是我盼著你大哥能夠考上的緣故。
「哪怕是個舉子,也有了功名在身,來日返鄉,知縣也能與他把酒言歡,再也不怕受人欺壓了。」
我點了點頭:「四叔,我懂。」
原來,經商比我想像得要難。
外頭的世界很寬廣,卻也充斥了更多的挑戰。
我是三千蜉蝣中的一個,偶然乘舟跳出井底一望,卻發現外頭的世界精彩得讓我懼怕。
可懼怕又何妨呢?
我終將踏出萬山之外,成為南來北往的商人中的一個。
我從不畏懼前路艱險。
志之所趨,無遠弗屆。
窮山距海,不能限也。
第20章
廣陵聞名天下,冶遊風氣日盛。
作為淮南鹽運中樞的儀征亦是一片繁華盛景,揚州城內,都天會與迎神賽會聲勢浩大。
這些,都是我在幾年後陸陸續續去了的地方。
我仍不忘讀書,卻在同方四叔四處行商的過程中,積累了更多。
與之相對的是。
大哥自考上秀才後,一蹶不振。
院試過後他便在縣裡就學,結識了一幫文人,整日被吹捧得飄飄然。
無論族裡怎麼勸阻,都攔不了他上花樓的決心。
最後,族老不得法,只好停了供他讀書的專銀。
用阿公的話來說就是。
「他不爭氣,整日怨天尤人,說宗族不能助他上青雲,不能讓他睡在姑娘懷裡。殊不知他讀書的那些錢,都是鄉里鄉親、家家戶戶湊起來的,我們生活又不寬裕,何苦再養著他呢?」
而我,因經商漸漸積累了名聲。
阿公待我的態度已很不尋常。
人老了,也許將過去的是非都淡忘了。
他越來越和藹。
沒了錢,大哥仍要交遊四方,錢是命根子,續不上便沒人搭理他了。
他日日喝了個爛醉,回家要錢花。
村裡的葉家、張家本來還艷羨他中了秀才,如此,又噓然了。
「看來啊,兒郎成不成器不得用,還得看為人的人品。否則便是進學了,也叫人看不起。」
家裡的牛賣了,母雞也拔毛了,阿爹日日夜夜去給人幫傭,也湊不齊他要花的錢。
如此,便想到了我。
我做生意,兜里略裝了幾個錢,為阿青嫂修整了屋子,又多買了幾畝田地。
旁人見了眼熱,卻也顧忌四叔,不敢說些什麼。
只能不痛不癢地刺幾句。
「青嫂你真是享福了,只可惜這個孩子還是替別人家養的。」
他們這個時候,倒不來辯我是不是女子了。
阿爹聽多了,約莫是起了心思。
他囁嚅著找到我,提了個法子:「小瑾,你大哥戒了花酒,往後一定改了,你就幫幫他吧。」
我笑了笑:「三叔,往前說好了的,錢貨兩訖。」
阿爹有些不安,搓著衣角,只是說:
「他是你打斷根骨連著筋的兄長啊……」
話被金二嬸聽見了,她重重「哼」了一聲。
「從前丟孩子的時候倒不說血肉情深了,現在又來舊事重提,好意思嗎?」
「方德銘。」
阿娘突然出現,她陰沉著一張臉,將阿爹拽回家裡。
木門發出「砰」的一聲。
這些年她很顧忌,不主動來打擾我。
這倒是第一次和我面對面了。
<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