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頁
鎮遠侯心情甚好,不由大賞傳信宮人。
宮人是劉喜公公的心腹,今日能得這份差事本就心生榮耀,這會兒又得了大把賞錢,面上笑意便愈發開懷,連忙恭恭謹謹地向鎮遠侯道謝。
蕭無衍摩挲著信上字跡,問:「殿下哪日解禁?」
此事並非秘密,宮人略一思襯便細聲回道:「太子殿下是上元節前夜回的宮,下月十五,便滿三月之期了。」
那便是還有一個月,蕭無衍暗襯,既如此,那如今也是時候還當初那些枉死將士們清白了。
於是當夜,蕭無衍自營地返回長安後便率李拓、蕭陸以及裴大夫等人搬進了皇帝賞賜的大將軍府。
謝崢早就派人在顧青樹府外盯著蕭無衍的動向,夜半收到消息後,他立即派人往鎮遠侯府遞了話,讓謝氏明日務必在百官下朝時堵住蕭無衍勸他回鎮遠侯府。
第110章
當頭棒喝,事不宜遲……
謝舒蘭巴不得蕭無衍這輩子都不回侯府,但兄長說只有這樣做才能救皓兒,她也只好咬牙答應,連夜做起接蕭無衍回侯府的準備。
得了準話,手下悄悄從鎮遠侯府後門離開,一路躲著夜裡巡邏的禁衛軍返回東興侯府。
而在此人離開鎮遠侯府後,自入長安以來便藏在暗處監視鎮遠侯府的的葉硶則趁著夜色飛檐走壁匆匆疾行至大將軍府。
此時隨蕭無衍回大將軍府落腳的李拓、裴大夫等人早已歇下,只有蕭陸還在後院陪自家侯爺收拾書房,但也僅僅是陪著,畢竟那些從蒼鶴舊宅中帶來的屬於夫人的書,侯爺壓根不捨得讓旁人碰,皆是自己親力親為,一本本按照當初夫人離開時的模樣擺放。
葉硶飛下屋檐,見此情形亦是見怪不怪,靜靜站在書房門外回稟:「不出侯爺所料,東興侯果然有所動作,今夜秘傳謝氏,令其明日在百官下朝時堵您為蕭皓求情。」
蕭無衍剛剛將手中的《六韜》放在書案,聞言一邊俯身調整書冊位置一邊沉聲吩咐蕭陸:「明日設法攔住謝氏,莫讓她出侯府大門。」
蕭陸應是,接著忍不住勸阻:「侯爺,明日既要上朝,您還是早些歇下為好,裴大夫都說了,您如今身子禁不住這般熬,要靜養……」
這些話若放從前,蕭無衍向來是當耳旁風,可今日卻果斷起身道:「也罷,今日便先到這兒。」
蕭陸聞言卻是一怔,不由看向葉硶求證:「我方才莫非幻聽了不曾?」
葉硶亦覺意外,默了半晌才在蕭陸身側低語:「沒幻聽,不過……你這幾日還是多留心侯爺一二。」
蕭無衍這會兒已走到臥房門外,聽見兩人明目張胆的議論,唇角不禁彎了彎,娘子既活著,他自然也要活得長久些,至少——要為她掃清障礙,活到再沒有人能威脅她的那一天。
與此同時,另一廂,蹲守東興侯府的東宮暗衛亦在謝崢手下回府後將消息遞了出去。
只是姜幼安如今畢竟在禁足,這消息由錦盤遞到她耳里時已是次日清晨,她無暇多做籌謀,只能讓小桂子早早去宣政殿外守著設法將消息遞給鎮遠侯。
平日裡若無要事,父皇通常辰時便會下朝,這日,姜幼安等到巳時一刻都未見小桂子回來,便知朝會上定然發生了要事。
巳正時分,匆匆趕回東宮的小桂子果然一臉驚慌地跑到藥殿上稟:「殿下,不好了,鎮遠侯竟在大殿上當眾責怪聖上,說什麼要為無辜死去的冤魂洗刷冤屈,惹得聖上大怒!」
姜幼安聞言卻波瀾不驚,只是問:「吩咐你的事可辦妥了?」
小桂子忙不迭點頭:「鎮遠侯一出宣政殿便看見了奴,還讓奴轉告殿下,今日早朝,西境急呈軍報,西梁派三十萬大軍攻城,謝長山不敵西梁大軍,已失青州、鄯州——」
「什麼!」姜幼安騰地一下起身,鳳眸倏然緊眯:「不可能!西梁絕沒有此等兵力!」
西梁不過彈丸小國,其歷代君主又軟弱不堪,當初大燕內憂外患國力最弱之時它都未敢舉兵,只求自保,後來父皇登基勵精圖治,漸平內憂,大燕國力亦愈發穩固,其君主卻又誤判局勢,舉全國之力突然發兵攻打青州。
彼時大燕除南境以外,北境、東境皆不太平,朝中大將只有東興侯可用,父皇雖有憂慮卻也只能放手一搏,令東興侯率十萬大軍支援青州邊軍。
那場仗打了五年,及至三年前,東興侯終於得勝回朝,西梁原本的二十萬大軍亦僅只剩七八萬殘軍,他們主動派使臣前來求和,誠意十足,每年進貢的錢銀良駒等物皆是從前的兩倍。
落入這般境地,西梁如今自保尚且艱難,怎麼可能會有三十萬大軍攻下青州?
那便只餘一個解釋——東興侯府要反了,謝長山恐怕不是不敵西梁大軍,而是擁兵自立與西梁共謀巧奪鄯州。
「父皇可將謝崢與謝長河二人下獄?」
「奴並未瞧見東興侯父子……」
姜幼安急問,然小桂子不知其中內情,只略顯迷茫地搖頭回話。
姜幼安又問:「那鎮遠侯可與你說父皇要派誰率軍支援?」
小桂子仍是搖頭:「稟殿下,鎮遠侯並未提及此事。」
姜幼安聞言反倒知曉了答案,若是他人,蕭無衍不會瞞
著她,他既不提,想來那領軍之人便是他了……
姜幼安心頭一沉,揮散眾人,握著手中醫術,兀自在藥殿坐了許久。
她有信心治好蕭無衍身上的傷,有信心養好他的身體,讓他平平安安,讓他活到白髮鬚眉,可是這一切都需要時間,蕭無衍如今的身子,至少要養上三五年才能重上戰場。
可她……不能自私的將他留在長安。
有些事,顧麼麼可以任性,但姜幼安不能。
她微微仰頭,望向窗外,驕陽熱烈,殿外的日光越來越盛,曬得人臉頰發燙,可姜幼安眼裡的光卻漸漸寂滅,仿若又墜入寒冬,凜冽寒風一寸又一寸地凌遲著她的血肉。
自母后病逝她便知世事無常,哪怕再不舍,人與人之間也終要離別。
所以這些年,她再不曾與人結交,即便當初與蕭伍成親,她也一直克制著,時時提醒自己終有一日她會失去他,或是生離或是死別,尤其是在塞河鎮時,她幾乎將這句話刻進心底,就是不敢讓自己捨不得。
可上蒼怎能這樣戲弄她,竟在她失而復得滿心期盼與蕭無衍相守時忽然給她當頭棒喝……
然而這日午後,在姜幼安愁思難解之際,顧若泓竟又送進東宮一則噩耗——東興侯父子今早稱病並未上朝,西境軍報呈上之際,聖上便命周統領密圍東興侯府,不想東興侯父子竟早已逃之夭夭,並不在府內。
而此時,駐守在長安城外的謝家軍則在謝家父子高舉在手的聖旨和虎符之下揮旗西行。
東興侯假傳聖旨的消息,蕭無衍比皇帝還要早收到一步。
鎮遠軍駐紮之地與謝家軍只隔了兩個山頭,五萬大軍鐵馬金戈,陣勢這般大,軍中守將一聽到動靜便派了斥候前去查探,查清楚後又派其速入長安大將軍府傳信。
蕭無衍今日在朝上的確自請率軍西下反攻西梁,可長安城兵力不足,兩萬鎮遠軍、五萬謝家軍、聖上又抽調三萬禁軍才勉強湊足十萬先行軍。
整合兵力需要時間,蕭無衍回府後便叫來師兄,讓其留在長安聽太子之命行事,又留蕭陸、葉硶在大將軍府,命他們二人日後幫師兄做事。
交待完這些,他才叫來李拓等副將,命他們速速收拾行囊隨他西下征討逆賊。
鎮遠軍斥候便是這時趕到了大將軍府。
蕭無衍安排完諸事,本想在大軍出發前再去東宮與太子見最後一面,然而斥候所言卻讓他不得不止步,轉而吩咐蕭陸:「讓李拓進宮向聖上稟報此事,事不宜遲,本侯會先率鎮遠軍追擊謝崢。」
第111章
大結局(上)
兵貴神速,蕭無衍疾奔燕山率鎮遠軍眾將率先西下追擊謝崢,李拓奉令入宮求見聖上稟明此事,而姜幼安收到義兄傳進東宮的消息時,皇帝已命周統領協助李拓抽調五萬禁軍速速去支援鎮遠侯。
一步遲,步步遲。
黃昏,姜幼安趕來御書房向父皇請命隨軍西征時,周統領、李拓及鎮遠軍諸將已號令五萬禁軍揮旗西行。
皇帝亦不願姜幼安再犯險,聽見宮人上稟此事反倒鬆了口氣,遂安撫太子道:「安安,這段時日委屈你了,如今東興侯謀逆西逃,你自不必再困於東宮,父皇這便撤了你的禁足,明日你便去刑部視察重修律例之事如何?」
重修律法並非朝夕可成,從姜幼安提出此事至今已兩月有餘,但近來棘手案件一樁接一樁的襲往刑部,是以如今的刑部尚書不過才剛剛命人整理好往年舊律及其相關判案卷宗。
姜幼安最近時常抱著燕律批註,聞言不禁無奈道:「父皇,您怎麼還當兒臣是小孩兒那般哄?重修律法,事關國本,茲事體大,便是諸事順遂,沒有三年五載也修不完大燕律。」<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宮人是劉喜公公的心腹,今日能得這份差事本就心生榮耀,這會兒又得了大把賞錢,面上笑意便愈發開懷,連忙恭恭謹謹地向鎮遠侯道謝。
蕭無衍摩挲著信上字跡,問:「殿下哪日解禁?」
此事並非秘密,宮人略一思襯便細聲回道:「太子殿下是上元節前夜回的宮,下月十五,便滿三月之期了。」
那便是還有一個月,蕭無衍暗襯,既如此,那如今也是時候還當初那些枉死將士們清白了。
於是當夜,蕭無衍自營地返回長安後便率李拓、蕭陸以及裴大夫等人搬進了皇帝賞賜的大將軍府。
謝崢早就派人在顧青樹府外盯著蕭無衍的動向,夜半收到消息後,他立即派人往鎮遠侯府遞了話,讓謝氏明日務必在百官下朝時堵住蕭無衍勸他回鎮遠侯府。
第110章
當頭棒喝,事不宜遲……
謝舒蘭巴不得蕭無衍這輩子都不回侯府,但兄長說只有這樣做才能救皓兒,她也只好咬牙答應,連夜做起接蕭無衍回侯府的準備。
得了準話,手下悄悄從鎮遠侯府後門離開,一路躲著夜裡巡邏的禁衛軍返回東興侯府。
而在此人離開鎮遠侯府後,自入長安以來便藏在暗處監視鎮遠侯府的的葉硶則趁著夜色飛檐走壁匆匆疾行至大將軍府。
此時隨蕭無衍回大將軍府落腳的李拓、裴大夫等人早已歇下,只有蕭陸還在後院陪自家侯爺收拾書房,但也僅僅是陪著,畢竟那些從蒼鶴舊宅中帶來的屬於夫人的書,侯爺壓根不捨得讓旁人碰,皆是自己親力親為,一本本按照當初夫人離開時的模樣擺放。
葉硶飛下屋檐,見此情形亦是見怪不怪,靜靜站在書房門外回稟:「不出侯爺所料,東興侯果然有所動作,今夜秘傳謝氏,令其明日在百官下朝時堵您為蕭皓求情。」
蕭無衍剛剛將手中的《六韜》放在書案,聞言一邊俯身調整書冊位置一邊沉聲吩咐蕭陸:「明日設法攔住謝氏,莫讓她出侯府大門。」
蕭陸應是,接著忍不住勸阻:「侯爺,明日既要上朝,您還是早些歇下為好,裴大夫都說了,您如今身子禁不住這般熬,要靜養……」
這些話若放從前,蕭無衍向來是當耳旁風,可今日卻果斷起身道:「也罷,今日便先到這兒。」
蕭陸聞言卻是一怔,不由看向葉硶求證:「我方才莫非幻聽了不曾?」
葉硶亦覺意外,默了半晌才在蕭陸身側低語:「沒幻聽,不過……你這幾日還是多留心侯爺一二。」
蕭無衍這會兒已走到臥房門外,聽見兩人明目張胆的議論,唇角不禁彎了彎,娘子既活著,他自然也要活得長久些,至少——要為她掃清障礙,活到再沒有人能威脅她的那一天。
與此同時,另一廂,蹲守東興侯府的東宮暗衛亦在謝崢手下回府後將消息遞了出去。
只是姜幼安如今畢竟在禁足,這消息由錦盤遞到她耳里時已是次日清晨,她無暇多做籌謀,只能讓小桂子早早去宣政殿外守著設法將消息遞給鎮遠侯。
平日裡若無要事,父皇通常辰時便會下朝,這日,姜幼安等到巳時一刻都未見小桂子回來,便知朝會上定然發生了要事。
巳正時分,匆匆趕回東宮的小桂子果然一臉驚慌地跑到藥殿上稟:「殿下,不好了,鎮遠侯竟在大殿上當眾責怪聖上,說什麼要為無辜死去的冤魂洗刷冤屈,惹得聖上大怒!」
姜幼安聞言卻波瀾不驚,只是問:「吩咐你的事可辦妥了?」
小桂子忙不迭點頭:「鎮遠侯一出宣政殿便看見了奴,還讓奴轉告殿下,今日早朝,西境急呈軍報,西梁派三十萬大軍攻城,謝長山不敵西梁大軍,已失青州、鄯州——」
「什麼!」姜幼安騰地一下起身,鳳眸倏然緊眯:「不可能!西梁絕沒有此等兵力!」
西梁不過彈丸小國,其歷代君主又軟弱不堪,當初大燕內憂外患國力最弱之時它都未敢舉兵,只求自保,後來父皇登基勵精圖治,漸平內憂,大燕國力亦愈發穩固,其君主卻又誤判局勢,舉全國之力突然發兵攻打青州。
彼時大燕除南境以外,北境、東境皆不太平,朝中大將只有東興侯可用,父皇雖有憂慮卻也只能放手一搏,令東興侯率十萬大軍支援青州邊軍。
那場仗打了五年,及至三年前,東興侯終於得勝回朝,西梁原本的二十萬大軍亦僅只剩七八萬殘軍,他們主動派使臣前來求和,誠意十足,每年進貢的錢銀良駒等物皆是從前的兩倍。
落入這般境地,西梁如今自保尚且艱難,怎麼可能會有三十萬大軍攻下青州?
那便只餘一個解釋——東興侯府要反了,謝長山恐怕不是不敵西梁大軍,而是擁兵自立與西梁共謀巧奪鄯州。
「父皇可將謝崢與謝長河二人下獄?」
「奴並未瞧見東興侯父子……」
姜幼安急問,然小桂子不知其中內情,只略顯迷茫地搖頭回話。
姜幼安又問:「那鎮遠侯可與你說父皇要派誰率軍支援?」
小桂子仍是搖頭:「稟殿下,鎮遠侯並未提及此事。」
姜幼安聞言反倒知曉了答案,若是他人,蕭無衍不會瞞
著她,他既不提,想來那領軍之人便是他了……
姜幼安心頭一沉,揮散眾人,握著手中醫術,兀自在藥殿坐了許久。
她有信心治好蕭無衍身上的傷,有信心養好他的身體,讓他平平安安,讓他活到白髮鬚眉,可是這一切都需要時間,蕭無衍如今的身子,至少要養上三五年才能重上戰場。
可她……不能自私的將他留在長安。
有些事,顧麼麼可以任性,但姜幼安不能。
她微微仰頭,望向窗外,驕陽熱烈,殿外的日光越來越盛,曬得人臉頰發燙,可姜幼安眼裡的光卻漸漸寂滅,仿若又墜入寒冬,凜冽寒風一寸又一寸地凌遲著她的血肉。
自母后病逝她便知世事無常,哪怕再不舍,人與人之間也終要離別。
所以這些年,她再不曾與人結交,即便當初與蕭伍成親,她也一直克制著,時時提醒自己終有一日她會失去他,或是生離或是死別,尤其是在塞河鎮時,她幾乎將這句話刻進心底,就是不敢讓自己捨不得。
可上蒼怎能這樣戲弄她,竟在她失而復得滿心期盼與蕭無衍相守時忽然給她當頭棒喝……
然而這日午後,在姜幼安愁思難解之際,顧若泓竟又送進東宮一則噩耗——東興侯父子今早稱病並未上朝,西境軍報呈上之際,聖上便命周統領密圍東興侯府,不想東興侯父子竟早已逃之夭夭,並不在府內。
而此時,駐守在長安城外的謝家軍則在謝家父子高舉在手的聖旨和虎符之下揮旗西行。
東興侯假傳聖旨的消息,蕭無衍比皇帝還要早收到一步。
鎮遠軍駐紮之地與謝家軍只隔了兩個山頭,五萬大軍鐵馬金戈,陣勢這般大,軍中守將一聽到動靜便派了斥候前去查探,查清楚後又派其速入長安大將軍府傳信。
蕭無衍今日在朝上的確自請率軍西下反攻西梁,可長安城兵力不足,兩萬鎮遠軍、五萬謝家軍、聖上又抽調三萬禁軍才勉強湊足十萬先行軍。
整合兵力需要時間,蕭無衍回府後便叫來師兄,讓其留在長安聽太子之命行事,又留蕭陸、葉硶在大將軍府,命他們二人日後幫師兄做事。
交待完這些,他才叫來李拓等副將,命他們速速收拾行囊隨他西下征討逆賊。
鎮遠軍斥候便是這時趕到了大將軍府。
蕭無衍安排完諸事,本想在大軍出發前再去東宮與太子見最後一面,然而斥候所言卻讓他不得不止步,轉而吩咐蕭陸:「讓李拓進宮向聖上稟報此事,事不宜遲,本侯會先率鎮遠軍追擊謝崢。」
第111章
大結局(上)
兵貴神速,蕭無衍疾奔燕山率鎮遠軍眾將率先西下追擊謝崢,李拓奉令入宮求見聖上稟明此事,而姜幼安收到義兄傳進東宮的消息時,皇帝已命周統領協助李拓抽調五萬禁軍速速去支援鎮遠侯。
一步遲,步步遲。
黃昏,姜幼安趕來御書房向父皇請命隨軍西征時,周統領、李拓及鎮遠軍諸將已號令五萬禁軍揮旗西行。
皇帝亦不願姜幼安再犯險,聽見宮人上稟此事反倒鬆了口氣,遂安撫太子道:「安安,這段時日委屈你了,如今東興侯謀逆西逃,你自不必再困於東宮,父皇這便撤了你的禁足,明日你便去刑部視察重修律例之事如何?」
重修律法並非朝夕可成,從姜幼安提出此事至今已兩月有餘,但近來棘手案件一樁接一樁的襲往刑部,是以如今的刑部尚書不過才剛剛命人整理好往年舊律及其相關判案卷宗。
姜幼安最近時常抱著燕律批註,聞言不禁無奈道:「父皇,您怎麼還當兒臣是小孩兒那般哄?重修律法,事關國本,茲事體大,便是諸事順遂,沒有三年五載也修不完大燕律。」<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