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頁
有些老臣不免背後發牢騷,當今聖上就是太軟弱了,不像前面幾位皇帝,把夏國打得服服帖帖,那時候夏國哪兒還敢征什麼關稅,求著給大燕送錢都來不及。
就在這時候,有老臣收到了拓跋慎的密信。
……
半月後,夏國使節回到京城面見韓晝,匯報此行的所見所聞。
「前兩日,燕國君臣堅決不同意加征關稅一事,臣還以為他們會重罰拓跋慎,沒想到最後燕國陛下只是削去了他那本就沒什麼意義的世子之位。」使臣道。
「按說拓跋安應當抓住這個機會,殺了拓跋慎,或者將其幽禁,既能給咱們交代,他自己也少了個對手。」佟世光也在,聞言有些疑惑。
韓晝道:「證明拓跋慎對他而言還有利用的價值。」他倒是十分輕鬆,「無妨,咱們以不變應萬變。」
他所說的「不變」就是訓練士兵,增強戰備。
如今春耕時節已過,是可以募兵的時候了。
但是大夏募兵,燕國要不了多久就會知道消息,容易打草驚蛇。
正好因為武官考評之事,引起某些武官不滿,雲南那邊有一名武將率領手下幾百名士兵發起叛亂。
這種小規模叛亂,不到兩日就平息了。武將被押往京城斬首示眾。
韓晝故意讓人將這件事說得多了幾分兇險,造成朝廷上下一副人心惶惶的假象。
這時,朝廷徵兵。大家只當是因為南邊叛亂之事引起朝廷警覺了,畢竟官員考評不止這一次,以後這種小亂子少不了,朝廷是該多招募些士兵以防不時之需。連燕國細作送回燕國的密信上也是這麼說的。
而此時的燕京,已是一片混亂。
拓跋安在出宮圍獵時遇到刺客,雖未受傷,但侍衛們因護駕來遲被撤換。
拓跋安徹查刺客的來歷,最後查到了自己兒子頭上。
拓跋安盛怒之下,將長子幽禁宮中,並且撤換掉御前所有護衛。
就在侍衛被撤換後的第三日,拓跋安在宮中行宴時再次遇刺,刺客一箭射中了拓跋安的胸口,當晚,拓跋安就一命嗚呼了。
拓跋安的唯一繼承人有殺父弒君之罪,不堪託付江山。那這皇位該誰來坐?
在拓跋安靈前,拓跋安之妻,也就是如今的太后,與群臣商議,群臣推舉原康王世子拓跋慎。
理由有二,一方面康王本就是先帝的第一繼承人,是因為康王早逝,當時世子年幼,皇位才輪到拓跋安。
另一方面,拓跋慎曾在夏國做過質子,對敵國國情較為熟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太后隱隱覺得不對,但擁立拓跋慎的官員眾多,信州那邊還有個
手握重兵的獨孤濟。僅憑她一個後宮婦人,無法和拓跋慎抗衡。
太后無奈之下,只好同意了群臣舉薦,下詔讓拓跋慎繼承皇位。
七月,拓跋慎正式登基。
新帝登基,第一件事是找理由把先帝心腹全部殺了,血洗朝堂。這樣一來,哪怕有人質疑拓跋安的死,也沒人敢說了。
震懾百官之後,拓跋慎才遣使往夏國報喜。
他真好奇夏國君臣得知此事後會是什麼表情?
他在夏國受的委屈,一定要夏國那群敗家子千倍百倍的奉還!
第39章
拓跋慎當皇帝了!
這個消息先燕國使節一步傳到了夏國君臣耳中,誰還沒個細作了。這種大事根本用不著官方使節送信。
夏國君臣沒在朝會上公開討論此事,但朝臣們私下卻是議論紛紛。
拓跋慎逃回燕國,不但沒被拓跋安幹掉,反而幹掉了拓跋安,可見此人年紀雖輕,卻有幾分本事。
敵國換了這樣的人做皇帝,夏國官員們難免擔憂。
「當初發現拓跋慎逃跑時,咱們就應該讓各地官兵搜查,把他抓回來。」
「是啊,現如今放虎歸山,他比拓跋安更很大夏,一定是要報復的。」
「可燕國簽了降書,十年之內不動兵。」
「那能作數嗎?再說那是拓跋安簽的,又不是拓跋慎簽的。幸好朝廷開始募兵了,要早幾個月,才叫人擔心呢。」
說到募兵,官員們不免想起這大半年陛下折騰的各種事,先是閱兵,再是武官考評,後來又開始招募士兵,細想起來,怎麼都這麼及時?莫非陛下早就料到這一切了?
當今聖上雖然聖明燭照,但也不是能掐會算的神仙,只能說天佑大夏。
韓晝從派去燕國的細作那裡知道了拓跋慎謀奪皇位的大致過程,只能說老康王還是有幾分威望的,要是沒有康王舊部,這事兒根本辦不成。
還有那個拓跋安的妻子,當時沒反應過來,事後怎麼也該察覺到自己兒子有可能是被陷害的了吧?
果然,等燕國使節到達夏京時,韓晝也收到了細作的新消息,拓跋安唯一的兒子死在幽禁之地,拓跋安之妻也得了重病,太后娘家在朝的官員也都下獄的下獄,處死的處死。
「拓跋慎到底年輕,太心急了。」韓晝和佟世光說起此事,不由嘆道。
佟世光頷首,「他想殺人滅口,殊不知越是如此,越是惹人懷疑。」
韓晝冷哼一聲,「生怕別人不知道他心虛。」回頭得讓人去打聽打聽燕國官員們對拓跋慎這位新帝的評價。
大夏從前就有負責情報搜集的組織,是佟世光在負責。韓晝以佟世光忙於吏治改革為由,把這件事交到了旁人手上。
一是佟世光確實忙不過來,二是韓晝也不是百分百的信任他,凡事都得留條後路。
信任無間的君臣很多時候只活在史書之上。
佟世光也是在官場上摸爬滾打多年的老臣了,自然明白皇上對臣子有信任就必然有防備。他從未奢求過皇上的全部信任。他只希望能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推行自己的治國思想,造福萬民,僅此而已。
他也是這樣教育兒子和未來女婿的,始終要記得自己入仕是為了什麼?不是去伺候皇上的,是去做事的,取得皇上信任,只是為了更好的做事。
佟璋聽得半懂不懂,反正他現在的品階還沒多少面聖的機會,也不急著明白。
周在星身為武將,卻是一定要懂的。天子與武官之間一旦生了嫌隙,後果可要嚴重的多。
雖然佟歆和周在星還沒正式成婚,但佟世光已經把他當自家人了,將自己這些年的為官之道傾囊相授。
佟世光如此看重周在星,周在星心中自然感激,對佟歆也多了幾分敬重。
恨不得什麼都準備最好的,連未來伺候佟歆的丫鬟僕婦,都是他和周母一同挑選出來,又經周母調教過。
「我們家都是武夫,規矩雖嚴,卻沒那麼多禮數講究。就怕丫鬟僕婦行事粗陋,說話也不文雅,讓佟姑娘不快。」
因佟歆的母親病著,兩家走禮時,經常是柳姨娘出面。周母就和柳姨娘說起調教丫鬟僕婦的事情,順便也打聽下佟歆打算帶多少陪房,他們好準備住處。
柳姨娘見周家如此上心,也為佟歆高興。「夫人放心,我們姑娘對下人一向寬厚。我進門這些年,都沒見她責罰過下人。」
周夫人就笑著夸佟歆,反正他們把該做的都做到了,一是對得起佟世光對周在星的提攜,二也是讓帝後二人滿意,畢竟是皇上指婚,一定要把日子過好。
這大半年裡,周在星除了偶爾忙婚事,大部分時候都在京郊大營里操練士兵。
年後,陛下要再次檢閱京郊五大營,這回可不能再讓陛下失望了。
去年天璽帝檢閱京郊五大營的事兒過了幾個月才傳回燕國,那時拓跋慎還忙著奪皇位,沒放在心上。等一切塵埃落定,該收拾的人也都收拾了,他才又留心起夏國送來的那些情報。
看到探子說夏國的京城五大營弓馬騎射很差,連天璽帝都大發雷霆。拓跋慎不禁冷笑,夏國京城的防禦已經算好的了,五大營中都是精銳,連精銳都鬆散成這樣,其他地方的駐防兵丁可想而知。
他立刻與朝臣商議起年後發兵之事,他要御駕親征,一雪前恥!
然而,燕國的大臣們卻並不贊同此事。一來燕國戰火不斷,國庫空虛,百姓也一直得不到休養生息的機會,二來當初是燕國簽了降書,出師無名。
拓跋慎根本聽不進去,「正是因為國庫空虛,朕才要帶兵出征,夏國物產豐富,各地糧倉都堆得滿滿當當,那是大燕百姓耕種幾年也得不到的。」
這意思就是要去夏國搶掠,要在早些年,燕國官員聽到這話,定然心動。畢竟燕國從前侵擾夏國,為得就是夏國的糧食和財物。
但如今燕國也有了大面積的耕地,開始接受夏國的文化。大家心裡都清楚,這種行為與強盜無異。
有人心中不恥,也有人蠢蠢欲動,尤其那些幹過這事兒的武將,搶掠米糧財物甚至女人奴僕,比辛辛苦苦耕种放牧要容易許多。
可惜這些武將說不過文官,文官們本就占理,又擅於辯論,一道道反對發兵的摺子送至拓跋慎面前。<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就在這時候,有老臣收到了拓跋慎的密信。
……
半月後,夏國使節回到京城面見韓晝,匯報此行的所見所聞。
「前兩日,燕國君臣堅決不同意加征關稅一事,臣還以為他們會重罰拓跋慎,沒想到最後燕國陛下只是削去了他那本就沒什麼意義的世子之位。」使臣道。
「按說拓跋安應當抓住這個機會,殺了拓跋慎,或者將其幽禁,既能給咱們交代,他自己也少了個對手。」佟世光也在,聞言有些疑惑。
韓晝道:「證明拓跋慎對他而言還有利用的價值。」他倒是十分輕鬆,「無妨,咱們以不變應萬變。」
他所說的「不變」就是訓練士兵,增強戰備。
如今春耕時節已過,是可以募兵的時候了。
但是大夏募兵,燕國要不了多久就會知道消息,容易打草驚蛇。
正好因為武官考評之事,引起某些武官不滿,雲南那邊有一名武將率領手下幾百名士兵發起叛亂。
這種小規模叛亂,不到兩日就平息了。武將被押往京城斬首示眾。
韓晝故意讓人將這件事說得多了幾分兇險,造成朝廷上下一副人心惶惶的假象。
這時,朝廷徵兵。大家只當是因為南邊叛亂之事引起朝廷警覺了,畢竟官員考評不止這一次,以後這種小亂子少不了,朝廷是該多招募些士兵以防不時之需。連燕國細作送回燕國的密信上也是這麼說的。
而此時的燕京,已是一片混亂。
拓跋安在出宮圍獵時遇到刺客,雖未受傷,但侍衛們因護駕來遲被撤換。
拓跋安徹查刺客的來歷,最後查到了自己兒子頭上。
拓跋安盛怒之下,將長子幽禁宮中,並且撤換掉御前所有護衛。
就在侍衛被撤換後的第三日,拓跋安在宮中行宴時再次遇刺,刺客一箭射中了拓跋安的胸口,當晚,拓跋安就一命嗚呼了。
拓跋安的唯一繼承人有殺父弒君之罪,不堪託付江山。那這皇位該誰來坐?
在拓跋安靈前,拓跋安之妻,也就是如今的太后,與群臣商議,群臣推舉原康王世子拓跋慎。
理由有二,一方面康王本就是先帝的第一繼承人,是因為康王早逝,當時世子年幼,皇位才輪到拓跋安。
另一方面,拓跋慎曾在夏國做過質子,對敵國國情較為熟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太后隱隱覺得不對,但擁立拓跋慎的官員眾多,信州那邊還有個
手握重兵的獨孤濟。僅憑她一個後宮婦人,無法和拓跋慎抗衡。
太后無奈之下,只好同意了群臣舉薦,下詔讓拓跋慎繼承皇位。
七月,拓跋慎正式登基。
新帝登基,第一件事是找理由把先帝心腹全部殺了,血洗朝堂。這樣一來,哪怕有人質疑拓跋安的死,也沒人敢說了。
震懾百官之後,拓跋慎才遣使往夏國報喜。
他真好奇夏國君臣得知此事後會是什麼表情?
他在夏國受的委屈,一定要夏國那群敗家子千倍百倍的奉還!
第39章
拓跋慎當皇帝了!
這個消息先燕國使節一步傳到了夏國君臣耳中,誰還沒個細作了。這種大事根本用不著官方使節送信。
夏國君臣沒在朝會上公開討論此事,但朝臣們私下卻是議論紛紛。
拓跋慎逃回燕國,不但沒被拓跋安幹掉,反而幹掉了拓跋安,可見此人年紀雖輕,卻有幾分本事。
敵國換了這樣的人做皇帝,夏國官員們難免擔憂。
「當初發現拓跋慎逃跑時,咱們就應該讓各地官兵搜查,把他抓回來。」
「是啊,現如今放虎歸山,他比拓跋安更很大夏,一定是要報復的。」
「可燕國簽了降書,十年之內不動兵。」
「那能作數嗎?再說那是拓跋安簽的,又不是拓跋慎簽的。幸好朝廷開始募兵了,要早幾個月,才叫人擔心呢。」
說到募兵,官員們不免想起這大半年陛下折騰的各種事,先是閱兵,再是武官考評,後來又開始招募士兵,細想起來,怎麼都這麼及時?莫非陛下早就料到這一切了?
當今聖上雖然聖明燭照,但也不是能掐會算的神仙,只能說天佑大夏。
韓晝從派去燕國的細作那裡知道了拓跋慎謀奪皇位的大致過程,只能說老康王還是有幾分威望的,要是沒有康王舊部,這事兒根本辦不成。
還有那個拓跋安的妻子,當時沒反應過來,事後怎麼也該察覺到自己兒子有可能是被陷害的了吧?
果然,等燕國使節到達夏京時,韓晝也收到了細作的新消息,拓跋安唯一的兒子死在幽禁之地,拓跋安之妻也得了重病,太后娘家在朝的官員也都下獄的下獄,處死的處死。
「拓跋慎到底年輕,太心急了。」韓晝和佟世光說起此事,不由嘆道。
佟世光頷首,「他想殺人滅口,殊不知越是如此,越是惹人懷疑。」
韓晝冷哼一聲,「生怕別人不知道他心虛。」回頭得讓人去打聽打聽燕國官員們對拓跋慎這位新帝的評價。
大夏從前就有負責情報搜集的組織,是佟世光在負責。韓晝以佟世光忙於吏治改革為由,把這件事交到了旁人手上。
一是佟世光確實忙不過來,二是韓晝也不是百分百的信任他,凡事都得留條後路。
信任無間的君臣很多時候只活在史書之上。
佟世光也是在官場上摸爬滾打多年的老臣了,自然明白皇上對臣子有信任就必然有防備。他從未奢求過皇上的全部信任。他只希望能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推行自己的治國思想,造福萬民,僅此而已。
他也是這樣教育兒子和未來女婿的,始終要記得自己入仕是為了什麼?不是去伺候皇上的,是去做事的,取得皇上信任,只是為了更好的做事。
佟璋聽得半懂不懂,反正他現在的品階還沒多少面聖的機會,也不急著明白。
周在星身為武將,卻是一定要懂的。天子與武官之間一旦生了嫌隙,後果可要嚴重的多。
雖然佟歆和周在星還沒正式成婚,但佟世光已經把他當自家人了,將自己這些年的為官之道傾囊相授。
佟世光如此看重周在星,周在星心中自然感激,對佟歆也多了幾分敬重。
恨不得什麼都準備最好的,連未來伺候佟歆的丫鬟僕婦,都是他和周母一同挑選出來,又經周母調教過。
「我們家都是武夫,規矩雖嚴,卻沒那麼多禮數講究。就怕丫鬟僕婦行事粗陋,說話也不文雅,讓佟姑娘不快。」
因佟歆的母親病著,兩家走禮時,經常是柳姨娘出面。周母就和柳姨娘說起調教丫鬟僕婦的事情,順便也打聽下佟歆打算帶多少陪房,他們好準備住處。
柳姨娘見周家如此上心,也為佟歆高興。「夫人放心,我們姑娘對下人一向寬厚。我進門這些年,都沒見她責罰過下人。」
周夫人就笑著夸佟歆,反正他們把該做的都做到了,一是對得起佟世光對周在星的提攜,二也是讓帝後二人滿意,畢竟是皇上指婚,一定要把日子過好。
這大半年裡,周在星除了偶爾忙婚事,大部分時候都在京郊大營里操練士兵。
年後,陛下要再次檢閱京郊五大營,這回可不能再讓陛下失望了。
去年天璽帝檢閱京郊五大營的事兒過了幾個月才傳回燕國,那時拓跋慎還忙著奪皇位,沒放在心上。等一切塵埃落定,該收拾的人也都收拾了,他才又留心起夏國送來的那些情報。
看到探子說夏國的京城五大營弓馬騎射很差,連天璽帝都大發雷霆。拓跋慎不禁冷笑,夏國京城的防禦已經算好的了,五大營中都是精銳,連精銳都鬆散成這樣,其他地方的駐防兵丁可想而知。
他立刻與朝臣商議起年後發兵之事,他要御駕親征,一雪前恥!
然而,燕國的大臣們卻並不贊同此事。一來燕國戰火不斷,國庫空虛,百姓也一直得不到休養生息的機會,二來當初是燕國簽了降書,出師無名。
拓跋慎根本聽不進去,「正是因為國庫空虛,朕才要帶兵出征,夏國物產豐富,各地糧倉都堆得滿滿當當,那是大燕百姓耕種幾年也得不到的。」
這意思就是要去夏國搶掠,要在早些年,燕國官員聽到這話,定然心動。畢竟燕國從前侵擾夏國,為得就是夏國的糧食和財物。
但如今燕國也有了大面積的耕地,開始接受夏國的文化。大家心裡都清楚,這種行為與強盜無異。
有人心中不恥,也有人蠢蠢欲動,尤其那些幹過這事兒的武將,搶掠米糧財物甚至女人奴僕,比辛辛苦苦耕种放牧要容易許多。
可惜這些武將說不過文官,文官們本就占理,又擅於辯論,一道道反對發兵的摺子送至拓跋慎面前。<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