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頁
於是祖龍前往東郡這事,就被瞞到了現在。
畢竟這不會影響她掌權。
要不是「飛羽」奏章回來得太快,她都不知道她爹居然臨時改南巡為東巡!
她不擔心李信處理不了小小的東郡。
問題是火龍燒倉大概率為上下勾結,東郡肯定要亂上一陣子。
三千都尉軍和兩千衛尉軍無法確保祖龍的安全!
其他名將齊聚上郡,嬴雲曼也只能令章邯前往東郡護駕。
她就不該看祖龍待在皇宮無所事事就心生不滿,於是建議他出去巡遊——
本意只是讓她爹當威懾力拉滿的巡查使。
誰知道他會哪裡危險往哪去?
祖龍這麼迷信,怎麼就不信「第五次東巡」不祥?
這其實是嬴雲曼關心則亂。
東郡的情況確實亂,卻遠沒有她想像中那麼亂。
李信剛到東郡,星火部商人就送來郡縣兵的調動情況。
東郡真有反意!
以三千人攻打一郡之地,就是十幾年前的李信也不敢如此妄言。
但東郡軍卒願意隨郡守造反嗎?
都尉軍所及之處,各縣守軍紛紛卸甲。
更有勇武之士號召軍卒倒戈,擒拿縣令縣尉。
他們被調動防衛時就感到疑惑。
太子監國,各地徭役雖然依舊未減,卻有糧食為酬,連女子都自願參役,無黔首謀反之危。
東郡不與異族接壤,亦無侵襲之害。
為何要調軍守城?
等得知「敵軍」竟是奉太子令徹查糧倉失火的李信——
連六國遺族都不敢再鼓動黔首造反,東郡郡守憑什麼讓秦卒當反賊?
讓秦卒造秦二的反……
只能說東郡郡守確實是走投無路了。
當巡遊車隊抵達東郡時,嬴政看到的就是戒嚴中的東郡。
李信立即前去覲見並匯報情況。
郡尉畏罪自盡。
郡守郡監逃亡時被擒。
之所以戒嚴,是因為參與盜糧案者實在太多,即便東郡郡縣兵為李信所用,還是有許多逃犯潛藏各處。
盜空東郡糧倉,涉案之廣之巨前所未有!
其他各郡難道沒有盜糧之人嗎?
當然有。
但是秦二調糧時,他們能在不壓榨黔首的前提下交糧,就不會被追究。
唯獨東郡不同。
「賣糧囤金銀,你竟如此好財?」
嬴政冷冷地看著伏地痛哭求饒的東郡郡守,對其厭惡至極。
這郡守冒險火龍燒倉,正是因為他手中只有金銀。
他認為糧食存放時間有限,不如盜取後換成能永久保存的金銀。
可太子調用各郡之糧時,他卻無法以金銀抵糧。
就只能冒險以火燒倉。
心想待太子派人前來調查,就以武力恐嚇、再以重金收買。
不想太子派的不是御史,而是領三千軍的李信!
竟然真如天幕所云那般:有商人的地方就有星火,有人的地方就有青玉案。
他的所作所為,早就為太子所知。
聽著郡守的悔痛自訴,李信感嘆青玉案果真可怕。
嬴政神情有些微妙。
青玉案搜集情報的能力雖然不錯,但人數有限,目前主要分布在關內。
關外的情報多是由星火部在行商時獲取。
大秦禁止私下買賣糧食,郡守售糧都是通過六國遺族,星火部並不知情。
秦二命李信嚴查,只是因為她過人的洞察力。
嬴政似乎知道青玉案為何被後世如此傳頌。
章邯急行軍來到東郡,領的任務卻是抓捕逃犯。
還別說,挺合適的。
刑徒軍犯罪經驗豐富、逃亡經驗也很豐富、甚至還有被抓的經驗。
大量六國反賊被抓,更是審出他們曾準備找塊巨石,刻上「始皇帝死而地分」的讖語。
不過因為天幕的出現,這個想法已經被擱置。
嬴雲曼看完青玉案對此次事件的完整匯報,才知道「始皇帝死而地分」的著名讖語居然就發生在東郡。
她有理由相信看到「讖語」的策劃全過程,以她爹的性格必然會惱羞成怒。
畢竟根據天幕透露的未來,「亡秦者胡」顯然也是假讖語。
最令嬴雲曼意外的,是她爹居然遵守了和她的約定:
不牽連無關之人。
雖然依舊是殺了個人頭滾滾,但這些人都死得不冤。
百家大議順利召開,只是此次沒有三君之問,記錄進《語文》十冊的也不止十六家的學說。
倒是就「華夏論」的完善,討論了半月之久。
儒生數量為百家之最,決心執教的數量同樣為百家之最。
其餘學派倒不是不願教學黔首,只是除去多為官吏的法家,加起來都沒有儒生人多。
因為儒家有「有教無類」。
這才是其他學派式微的最大原因。
當取長補短。
這是秦二給其他學派的忠告。
未來聖皇之言,豈能不聽從?
秦歷11年,熒惑守心,有隕石落於東郡。
嬴政心有所感,結束巡遊返回咸陽。
當年十月,始皇帝內禪太子。
登基大典耗時數日,嬴雲曼本想簡化流程,但始皇帝不准。
宣讀即位詔書之時,秦二世依舊以「我」自稱。
嬴政親自交授傳國玉璽時,想起女兒就「不改自稱」一事作出的解釋:
「阿父,我長於民間。」
小貼士:找看好看得小說,就來呀~
畢竟這不會影響她掌權。
要不是「飛羽」奏章回來得太快,她都不知道她爹居然臨時改南巡為東巡!
她不擔心李信處理不了小小的東郡。
問題是火龍燒倉大概率為上下勾結,東郡肯定要亂上一陣子。
三千都尉軍和兩千衛尉軍無法確保祖龍的安全!
其他名將齊聚上郡,嬴雲曼也只能令章邯前往東郡護駕。
她就不該看祖龍待在皇宮無所事事就心生不滿,於是建議他出去巡遊——
本意只是讓她爹當威懾力拉滿的巡查使。
誰知道他會哪裡危險往哪去?
祖龍這麼迷信,怎麼就不信「第五次東巡」不祥?
這其實是嬴雲曼關心則亂。
東郡的情況確實亂,卻遠沒有她想像中那麼亂。
李信剛到東郡,星火部商人就送來郡縣兵的調動情況。
東郡真有反意!
以三千人攻打一郡之地,就是十幾年前的李信也不敢如此妄言。
但東郡軍卒願意隨郡守造反嗎?
都尉軍所及之處,各縣守軍紛紛卸甲。
更有勇武之士號召軍卒倒戈,擒拿縣令縣尉。
他們被調動防衛時就感到疑惑。
太子監國,各地徭役雖然依舊未減,卻有糧食為酬,連女子都自願參役,無黔首謀反之危。
東郡不與異族接壤,亦無侵襲之害。
為何要調軍守城?
等得知「敵軍」竟是奉太子令徹查糧倉失火的李信——
連六國遺族都不敢再鼓動黔首造反,東郡郡守憑什麼讓秦卒當反賊?
讓秦卒造秦二的反……
只能說東郡郡守確實是走投無路了。
當巡遊車隊抵達東郡時,嬴政看到的就是戒嚴中的東郡。
李信立即前去覲見並匯報情況。
郡尉畏罪自盡。
郡守郡監逃亡時被擒。
之所以戒嚴,是因為參與盜糧案者實在太多,即便東郡郡縣兵為李信所用,還是有許多逃犯潛藏各處。
盜空東郡糧倉,涉案之廣之巨前所未有!
其他各郡難道沒有盜糧之人嗎?
當然有。
但是秦二調糧時,他們能在不壓榨黔首的前提下交糧,就不會被追究。
唯獨東郡不同。
「賣糧囤金銀,你竟如此好財?」
嬴政冷冷地看著伏地痛哭求饒的東郡郡守,對其厭惡至極。
這郡守冒險火龍燒倉,正是因為他手中只有金銀。
他認為糧食存放時間有限,不如盜取後換成能永久保存的金銀。
可太子調用各郡之糧時,他卻無法以金銀抵糧。
就只能冒險以火燒倉。
心想待太子派人前來調查,就以武力恐嚇、再以重金收買。
不想太子派的不是御史,而是領三千軍的李信!
竟然真如天幕所云那般:有商人的地方就有星火,有人的地方就有青玉案。
他的所作所為,早就為太子所知。
聽著郡守的悔痛自訴,李信感嘆青玉案果真可怕。
嬴政神情有些微妙。
青玉案搜集情報的能力雖然不錯,但人數有限,目前主要分布在關內。
關外的情報多是由星火部在行商時獲取。
大秦禁止私下買賣糧食,郡守售糧都是通過六國遺族,星火部並不知情。
秦二命李信嚴查,只是因為她過人的洞察力。
嬴政似乎知道青玉案為何被後世如此傳頌。
章邯急行軍來到東郡,領的任務卻是抓捕逃犯。
還別說,挺合適的。
刑徒軍犯罪經驗豐富、逃亡經驗也很豐富、甚至還有被抓的經驗。
大量六國反賊被抓,更是審出他們曾準備找塊巨石,刻上「始皇帝死而地分」的讖語。
不過因為天幕的出現,這個想法已經被擱置。
嬴雲曼看完青玉案對此次事件的完整匯報,才知道「始皇帝死而地分」的著名讖語居然就發生在東郡。
她有理由相信看到「讖語」的策劃全過程,以她爹的性格必然會惱羞成怒。
畢竟根據天幕透露的未來,「亡秦者胡」顯然也是假讖語。
最令嬴雲曼意外的,是她爹居然遵守了和她的約定:
不牽連無關之人。
雖然依舊是殺了個人頭滾滾,但這些人都死得不冤。
百家大議順利召開,只是此次沒有三君之問,記錄進《語文》十冊的也不止十六家的學說。
倒是就「華夏論」的完善,討論了半月之久。
儒生數量為百家之最,決心執教的數量同樣為百家之最。
其餘學派倒不是不願教學黔首,只是除去多為官吏的法家,加起來都沒有儒生人多。
因為儒家有「有教無類」。
這才是其他學派式微的最大原因。
當取長補短。
這是秦二給其他學派的忠告。
未來聖皇之言,豈能不聽從?
秦歷11年,熒惑守心,有隕石落於東郡。
嬴政心有所感,結束巡遊返回咸陽。
當年十月,始皇帝內禪太子。
登基大典耗時數日,嬴雲曼本想簡化流程,但始皇帝不准。
宣讀即位詔書之時,秦二世依舊以「我」自稱。
嬴政親自交授傳國玉璽時,想起女兒就「不改自稱」一事作出的解釋:
「阿父,我長於民間。」
小貼士:找看好看得小說,就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