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頁
雖然他能從」徹查「二字看出糧倉起火必有隱情,但監察之事當由御史大夫負責。
難道是犯事之人與他有關?
李信冷汗都被嚇出來,然而把近親遠親想了一遍,也沒找出誰在東郡當值。
「隴西侯,你領三千都尉軍前往東郡,拿下郡守、郡尉、郡監之後,親自去徹查失火真相。」
「當地若有抗命者,先斬後奏。」
李信心中一凜:「唯!」
需要動用軍隊,東郡郡守意圖謀逆?
處理完奏章,嬴雲曼正要起身,就聽到蒹葭的提醒:
「太子,今日是十五。」
忙碌了一整天,她都忘記今天是十五了。
嬴雲曼取出紙張。
咸陽造紙坊擴建,增加工匠及學徒數千。
工藝短時間內疊代數次,鄭涓已經晉升為五級工匠,坊內各級工匠的數量冠絕各坊。
但紙張產量依舊有限。
華夏書閣就是個餵不飽的無底洞,偏偏扶蘇還跟開竅了一般,又或是被嬴陽滋等姊妹慫恿,居然也懂得爭搶資源。
於是八成以上的紙張都是剛出工坊就運進了書閣。
嬴雲曼原本打算大量印製《簡約版字典》、為即將召開的百家大議做準備,計劃卻因紙張不足被迫擱淺。
這怪她自己。
為提升抄書熱情,她允諾抄好的書籍可以署一行抄錄者名。
這也是防止抄錄者不用心的手段。
問題是熱情提升了,就是提升得太過了。
嬴雲曼本以為只有已經學會簡體字的小部分人會被調動。
事實卻是百家學派雲集書閣九宮。
倒是不需要她印字典來帶動百家的學習熱情,各學派連頭髮花白的老者都在徹夜苦學。
就為了在書末寫上「秦歷某年某家某人於某宮抄錄」。
據青玉案的匯報,還有不少臣子混跡其中。
就連平素存在感極低的太史令,都在收錄史書的第一宮裡帶著弟子們占了一席之地。
嬴雲曼對此的評價是:
工作量不夠飽和。
等到造紙坊數千學徒出師,就可以散去各地興建國營工坊,重複帶學徒、散出去開工坊的步驟。
除了國營造紙坊保證廉價紙張,造紙術也會向外公開,鼓勵私營造紙坊的出現。
紙張越早普及越好。
以工匠等級為餌,未來的所有造紙坊都會努力研發更質優價廉的紙張。
專利制度也得讓張良著手定製。
每逢初一十五嬴雲曼都要寫兩封信。
一封由專人送去給在外巡遊的祖龍,另一封通過驛站寄給韓信。
「大勝!」
滿月之下,捷報再傳:
項羽領兵追擊潰軍數百里,斬頭曼於馬下!
此戰殲敵三萬騎!
蒙恬復盤整場戰況,對韓信用兵再無疑慮。
誠為兵仙也!
先是據守不出示敵以弱。
又借民間商貿傳出「秦軍內部有變,新將韓信無治軍之能只會據守長城」迷惑匈奴。
匈奴久攻長城不下,為儲備過冬物資,冒頓集結兵力,繞道去無城牆之防的北地郡擄掠。
韓信卻早已通過匈奴的攻勢確定時機。
調八萬精兵入北地郡設伏,又有項羽早就在九原郡枕戈以待,才得有此番大捷。
擊敗匈奴不難,蒙恬就曾北逐匈奴收復河南地。
但戎狄輕騎善於騎射,即便落敗也能輕易撤退,秦軍難以追擊。
當初李牧養兵數年,以部分趙人和牲畜為餌誘敵深入趙地,再兩翼包抄殲滅匈奴十餘萬騎。
如今的匈奴單于汲取教訓,不會再輕易深入秦地,每次擄掠都會派遣大量斥候以防包抄。
蒙恬本以為李牧之計已不可復現。
但韓信不是示敵以弱數年再誘敵深入,而是誘使匈奴認為他們已識破秦軍之計,再進行反制——
源於李牧之計,卻截然不同。
韓信命軍隊據守不出,只為迫使匈奴繞道。
匈奴認為輕騎兵奔襲速度遠高於秦軍,用部分軍隊正面佯攻拖延駐軍、另一部分繞襲北地郡就可以確保萬無一失。
然而數月來韓信治軍極嚴,秦軍早已習慣長途奔襲。
早在匈奴分兵之前,韓信就作出準確判斷,提前調派八萬精兵前往北郡,僅以不足兩萬的精兵與二十萬適戍邊者來進行防守。
適戍邊者是因罪受罰來戍邊的人,戰鬥意志薄弱,蒙恬將他們作為抵禦匈奴騎兵衝刺的外圍軍隊、平時則令他們屯田以補充軍糧。
韓信來此數月,便將這二十萬人訓練成攻伐不足、但防守有餘的守軍——調動他們訓練積極性的,是韓信定下兩年之期。
兩年後,他們就可以在北地落戶為民,不必再與匈奴作戰。
為了安然活到兩年後,適戍邊者接受防禦訓練時就會竭盡全力。
如此一來,不僅數次成功防守匈奴的進攻,還沒讓匈奴發現任何異常。
八萬精兵設伏,再加上項羽所領的第二軍騎兵在九原郡以逸待勞,方有此番大勝。
冒頓收攏殘部而歸,將有異心的大臣全部殺死,頭顱就堆放在主帳之外。
可他此時沒有多少繼承王位的喜悅。
秦軍換將,以後再去掠秦就要冒更大的風險。
韓信。
敢調離長城駐軍設伏於北地郡,此人謀算遠勝蒙恬。
這樣的將才竟然年僅十八歲。
冒頓極為忌憚秦軍新將,但他認為草原不屬於秦人,最大的威脅是強盛的東胡。
但東胡王目光短淺,只要割讓的利益足夠大,就會給他喘息之機。
還有一事。
冒頓召來工匠,命其打造此戰他所見到的鞍具。
秦騎不可能短時間內騎術進步如此之大,能追擊數百里,必與那奇怪的鞍具有關!
項羽自是志得意滿。
和一軍不同,二軍萬卒中有六千精騎,皆由各級指導員從上郡軍中擇優而取。
本就兵強馬壯,咸陽送來的新鞍與「馬鐙」更是為虎生翼。
再歷經數月磨合,便成就今日之戰果。
斬匈奴單于!
「此戰之後,我軍當名飛羽!」
二軍將士本就熱血未平,聽得主將此言自是齊聲應和。
「飛羽」一詞響徹夜空!
副將項梁卻是心底一咯噔——秦二還沒封賞呢!
好在他看到項羽的指導員也在歡呼。
當是秦二早已有令。
他猜得沒錯。
指導員鄒新能輕鬆獲得項羽的認可,就是因為他私下帶來太子的詔令:
「若擒殺匈奴王,第二軍可更名飛羽。」
——嬴雲曼並不知道,現在的匈奴單于不是史上圍困劉邦的冒頓。
——好在這也並不重要,畢竟不會再有白登之圍,就像冒頓也無法再現鳴鏑弒父。
秦二欲封第二軍為飛羽軍的奏章、同朔日家書一道送來嬴政手中。
青玉案早就將北地圍襲戰的詳細情況呈報。
這封奏章的目的,只是讓他來為燎原二軍賦名。
嬴政合上簡牘,卻沒有加蓋印璽,令人將奏章原封不動送回咸陽。
以往巡遊時國事不可荒廢,多數時間都在轀輬車上批閱奏章。
如今有太子監國,方能隨心所欲。
一路行止之間,嬴政看著秦人從抗拒力役轉變為渴求力役。
秦二修的路不止是馳道,還有許多縣道、鄉道及田道。
縣道寬三十米。
鄉道寬十五米、田道八米,兩側建有無數新居。
嬴政偶爾會行微服私訪之事——來自秦二的建議。
方知官吏貪酷之害。
星火部的商人不再隱藏身份,這些官吏才有所收斂。
秦二隻懲治罪行嚴重者,是因為儲備官吏不足。
車隊行過馳道與縣道的相接之處,嬴政看到一座大型「宅院」在建。
馳道縣道兩側均不建民居,這是學校。
此次巡遊沒有目的地,全憑嬴政意願。
如今卻是直指東郡。
各地郡守郡尉皆是嬴政親自指派。
他當然想知道,東郡這糧倉是怎麼失的火。
章邯也沒想到,他的刑徒軍居然這麼快就要派上用場。
其實得知北地大捷時他就已經慌了。
怎麼對匈奴開戰不叫上他?
——這不過是場旨在削弱匈奴的防衛反擊戰,軍功爵制改革完成之前,嬴雲曼不會讓秦軍遠征匈奴。
難道是因為到現在他還只挑選出八千卒嗎?
章邯胡思亂想之際,卻是收到太子詔令。
即刻領軍馳援東郡。
嬴雲曼也是頭疼。
青玉案的權限上,祖龍比她更高一點。
當然,這只是名義上的更高。
真要關係到君權交接,青玉案知道該怎麼做。
難道是犯事之人與他有關?
李信冷汗都被嚇出來,然而把近親遠親想了一遍,也沒找出誰在東郡當值。
「隴西侯,你領三千都尉軍前往東郡,拿下郡守、郡尉、郡監之後,親自去徹查失火真相。」
「當地若有抗命者,先斬後奏。」
李信心中一凜:「唯!」
需要動用軍隊,東郡郡守意圖謀逆?
處理完奏章,嬴雲曼正要起身,就聽到蒹葭的提醒:
「太子,今日是十五。」
忙碌了一整天,她都忘記今天是十五了。
嬴雲曼取出紙張。
咸陽造紙坊擴建,增加工匠及學徒數千。
工藝短時間內疊代數次,鄭涓已經晉升為五級工匠,坊內各級工匠的數量冠絕各坊。
但紙張產量依舊有限。
華夏書閣就是個餵不飽的無底洞,偏偏扶蘇還跟開竅了一般,又或是被嬴陽滋等姊妹慫恿,居然也懂得爭搶資源。
於是八成以上的紙張都是剛出工坊就運進了書閣。
嬴雲曼原本打算大量印製《簡約版字典》、為即將召開的百家大議做準備,計劃卻因紙張不足被迫擱淺。
這怪她自己。
為提升抄書熱情,她允諾抄好的書籍可以署一行抄錄者名。
這也是防止抄錄者不用心的手段。
問題是熱情提升了,就是提升得太過了。
嬴雲曼本以為只有已經學會簡體字的小部分人會被調動。
事實卻是百家學派雲集書閣九宮。
倒是不需要她印字典來帶動百家的學習熱情,各學派連頭髮花白的老者都在徹夜苦學。
就為了在書末寫上「秦歷某年某家某人於某宮抄錄」。
據青玉案的匯報,還有不少臣子混跡其中。
就連平素存在感極低的太史令,都在收錄史書的第一宮裡帶著弟子們占了一席之地。
嬴雲曼對此的評價是:
工作量不夠飽和。
等到造紙坊數千學徒出師,就可以散去各地興建國營工坊,重複帶學徒、散出去開工坊的步驟。
除了國營造紙坊保證廉價紙張,造紙術也會向外公開,鼓勵私營造紙坊的出現。
紙張越早普及越好。
以工匠等級為餌,未來的所有造紙坊都會努力研發更質優價廉的紙張。
專利制度也得讓張良著手定製。
每逢初一十五嬴雲曼都要寫兩封信。
一封由專人送去給在外巡遊的祖龍,另一封通過驛站寄給韓信。
「大勝!」
滿月之下,捷報再傳:
項羽領兵追擊潰軍數百里,斬頭曼於馬下!
此戰殲敵三萬騎!
蒙恬復盤整場戰況,對韓信用兵再無疑慮。
誠為兵仙也!
先是據守不出示敵以弱。
又借民間商貿傳出「秦軍內部有變,新將韓信無治軍之能只會據守長城」迷惑匈奴。
匈奴久攻長城不下,為儲備過冬物資,冒頓集結兵力,繞道去無城牆之防的北地郡擄掠。
韓信卻早已通過匈奴的攻勢確定時機。
調八萬精兵入北地郡設伏,又有項羽早就在九原郡枕戈以待,才得有此番大捷。
擊敗匈奴不難,蒙恬就曾北逐匈奴收復河南地。
但戎狄輕騎善於騎射,即便落敗也能輕易撤退,秦軍難以追擊。
當初李牧養兵數年,以部分趙人和牲畜為餌誘敵深入趙地,再兩翼包抄殲滅匈奴十餘萬騎。
如今的匈奴單于汲取教訓,不會再輕易深入秦地,每次擄掠都會派遣大量斥候以防包抄。
蒙恬本以為李牧之計已不可復現。
但韓信不是示敵以弱數年再誘敵深入,而是誘使匈奴認為他們已識破秦軍之計,再進行反制——
源於李牧之計,卻截然不同。
韓信命軍隊據守不出,只為迫使匈奴繞道。
匈奴認為輕騎兵奔襲速度遠高於秦軍,用部分軍隊正面佯攻拖延駐軍、另一部分繞襲北地郡就可以確保萬無一失。
然而數月來韓信治軍極嚴,秦軍早已習慣長途奔襲。
早在匈奴分兵之前,韓信就作出準確判斷,提前調派八萬精兵前往北郡,僅以不足兩萬的精兵與二十萬適戍邊者來進行防守。
適戍邊者是因罪受罰來戍邊的人,戰鬥意志薄弱,蒙恬將他們作為抵禦匈奴騎兵衝刺的外圍軍隊、平時則令他們屯田以補充軍糧。
韓信來此數月,便將這二十萬人訓練成攻伐不足、但防守有餘的守軍——調動他們訓練積極性的,是韓信定下兩年之期。
兩年後,他們就可以在北地落戶為民,不必再與匈奴作戰。
為了安然活到兩年後,適戍邊者接受防禦訓練時就會竭盡全力。
如此一來,不僅數次成功防守匈奴的進攻,還沒讓匈奴發現任何異常。
八萬精兵設伏,再加上項羽所領的第二軍騎兵在九原郡以逸待勞,方有此番大勝。
冒頓收攏殘部而歸,將有異心的大臣全部殺死,頭顱就堆放在主帳之外。
可他此時沒有多少繼承王位的喜悅。
秦軍換將,以後再去掠秦就要冒更大的風險。
韓信。
敢調離長城駐軍設伏於北地郡,此人謀算遠勝蒙恬。
這樣的將才竟然年僅十八歲。
冒頓極為忌憚秦軍新將,但他認為草原不屬於秦人,最大的威脅是強盛的東胡。
但東胡王目光短淺,只要割讓的利益足夠大,就會給他喘息之機。
還有一事。
冒頓召來工匠,命其打造此戰他所見到的鞍具。
秦騎不可能短時間內騎術進步如此之大,能追擊數百里,必與那奇怪的鞍具有關!
項羽自是志得意滿。
和一軍不同,二軍萬卒中有六千精騎,皆由各級指導員從上郡軍中擇優而取。
本就兵強馬壯,咸陽送來的新鞍與「馬鐙」更是為虎生翼。
再歷經數月磨合,便成就今日之戰果。
斬匈奴單于!
「此戰之後,我軍當名飛羽!」
二軍將士本就熱血未平,聽得主將此言自是齊聲應和。
「飛羽」一詞響徹夜空!
副將項梁卻是心底一咯噔——秦二還沒封賞呢!
好在他看到項羽的指導員也在歡呼。
當是秦二早已有令。
他猜得沒錯。
指導員鄒新能輕鬆獲得項羽的認可,就是因為他私下帶來太子的詔令:
「若擒殺匈奴王,第二軍可更名飛羽。」
——嬴雲曼並不知道,現在的匈奴單于不是史上圍困劉邦的冒頓。
——好在這也並不重要,畢竟不會再有白登之圍,就像冒頓也無法再現鳴鏑弒父。
秦二欲封第二軍為飛羽軍的奏章、同朔日家書一道送來嬴政手中。
青玉案早就將北地圍襲戰的詳細情況呈報。
這封奏章的目的,只是讓他來為燎原二軍賦名。
嬴政合上簡牘,卻沒有加蓋印璽,令人將奏章原封不動送回咸陽。
以往巡遊時國事不可荒廢,多數時間都在轀輬車上批閱奏章。
如今有太子監國,方能隨心所欲。
一路行止之間,嬴政看著秦人從抗拒力役轉變為渴求力役。
秦二修的路不止是馳道,還有許多縣道、鄉道及田道。
縣道寬三十米。
鄉道寬十五米、田道八米,兩側建有無數新居。
嬴政偶爾會行微服私訪之事——來自秦二的建議。
方知官吏貪酷之害。
星火部的商人不再隱藏身份,這些官吏才有所收斂。
秦二隻懲治罪行嚴重者,是因為儲備官吏不足。
車隊行過馳道與縣道的相接之處,嬴政看到一座大型「宅院」在建。
馳道縣道兩側均不建民居,這是學校。
此次巡遊沒有目的地,全憑嬴政意願。
如今卻是直指東郡。
各地郡守郡尉皆是嬴政親自指派。
他當然想知道,東郡這糧倉是怎麼失的火。
章邯也沒想到,他的刑徒軍居然這麼快就要派上用場。
其實得知北地大捷時他就已經慌了。
怎麼對匈奴開戰不叫上他?
——這不過是場旨在削弱匈奴的防衛反擊戰,軍功爵制改革完成之前,嬴雲曼不會讓秦軍遠征匈奴。
難道是因為到現在他還只挑選出八千卒嗎?
章邯胡思亂想之際,卻是收到太子詔令。
即刻領軍馳援東郡。
嬴雲曼也是頭疼。
青玉案的權限上,祖龍比她更高一點。
當然,這只是名義上的更高。
真要關係到君權交接,青玉案知道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