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頁
要說眾公主怎麼會齊聚華夏書閣,那自然是與昨日的天幕有關。
可惜張良蕭何都有意避讓,她們沒找到人。
不過來都來了,便都留下與嬴陽滋一道學習簡體字。
——以待太子諸臣回宮。
倒是比在公主府得趣。
【《秦法典》四年修正一次,26年的第二次修正,是秦二顧念張良的思鄉之情。】
【這秦二視張良為掌中之物,自然不准他離開咸陽。允他修改路引制度以便親友相聚,是暴君最大的讓步。】
【秀啊!】
【暴君……emmm,搞禁錮強制愛……沒錯,她果然殘暴!】
【嗚嗚嗚謀聖好可憐啊。】
【抹淚,被暴君盯上的小良子真是太慘了。】
【怎麼會有這樣無德的君王?】
【都給我進院!】
對,都該進精神病院!
喜提「暴君」稱號,嬴雲曼差點沒按捺住嘴角的抽搐。
秦歷26年,匈奴西逃。
這時改革路引制度,既可以促進人口流動和經濟發展,也能在為北向移民和吞併西域做準備。
張良第一次發現文字竟能如此刺眼。
什麼掌中之物。
還有後面那幾句假哭更是……
這些後人太過了!
嬴政先是一笑,復又收斂笑意。
他極厭「暴君」「無德」之說,可後世人卻以此戲謔。
千古一帝、祖龍。
這是後世對他的評議。
無論當世之人如何詆毀,他的功績自會流傳後世。
誹謗罪,可廢。
………
秦人自是不認可秦二是暴君的說法。
也就秦二自稱的「無德」他們勉強還能接受。
「太子只是喜歡謀聖,她有什麼錯?」
張良也喜歡太子啊,還為她整理《秦法典》!
後人怎能如此胡言?
天幕帶偏的黔首數不盡數。
【路引制度的改革使得什伍連坐名存實亡,第三次修法,張良便冒險刪去這一條。】
【謀聖做好了直面暴君質詢的準備,秦二卻是將親屬連坐一道划去:】
【「你想要的東西,我會給你最好的。」】
【她好愛,我哭死(捂嘴)。】
【我早就在想樓主要怎麼編排這個考點,好傢夥還能這麼個另闢蹊徑法?】
【霸道暴君俏丞相!】
【正喝奶茶呢給我嗆住了!樓上你賠我鍵盤啊啊啊!】
張良閉上眼。
嬴雲曼收回視線,腦子裡突然冒出一句歌詞:
不敢睜開眼,希望是我的幻覺。
這話應該很適合現在的張良。
畢竟霸道暴君什麼的還好,對她的影響也就那樣。
這「俏丞相」……
偏偏長這麼好看,謀聖這輩子怕是都洗不掉「俏」這個字了。
真慘啊。
同情兩秒後,嬴雲曼繼續分析這個考點。
什伍連坐就是鄰里連坐。
五家為伍,十家為什。
有一人犯罪,鄰里知情不報就會被連坐。
理論上,如果不知情就不會被連坐、或是只承擔少量責任。
但秦法要求鄰里自證不知情。
有監控的時代都不一定能自證清白,何況是現在。
路引改革導致鄰里連坐名存實亡也很好理解:
人口流動加劇,就不好編伍編什。
至於她為何要連著親屬連坐一起划去——
這本就是封建統治階級最簡單粗暴的抑民手段,她既然沒有忘記初心,就應該站在百姓那邊。
拖到秦歷30年才廢除連坐,是因為在基層警務覆蓋之前,只能先以連坐制降低犯罪率。
生產力所限,她無法直接改變社會性質。
但壓在百姓身上的禁錮,能剝一層算一層。
………
黔首無法理解廢除連坐對於他們有多大的意義,但不會被連坐就是好事。
人有善惡,惡人看到連坐制被廢除,自然是欣喜若狂:
鄰里監視減少、處罰力度降低、甚至不會禍及家人!
有法家弟子對此深感憂慮。
「不必如此憂心,」老人卻是看得通透:「後世以廢除連坐為謀聖功績,必是其利勝於其弊。」
【徭役田賦這兩個點太嚴肅,就不編段子了,給你們說下我的聯想記憶法。】
【這個確實。】
【秦歷37年免除徭役——不管三七二十一,免了徭役再說。】
【???】
【好簡單粗暴的聯想。】
【但有用,我記住這個時間了。】
【免徭役的過程也算考點:匈奴西逃後,秦人不能再通過守匈奴驛站免徭役,而秦二的軍功制只覆蓋數量有限的職業軍士。】
【張良以「遷民令」填補了剩下的空白:遷移到「新郡」的秦人,也可以永免徭役。】
【其實37年後也有依舊需要服徭役的秦人,不過歷代官方都以「遷民令」實施之年視為永免徭役的年份。】
【有秦人寧願服徭役也不願意搬家?】
【因為這裡的「新郡」是指最新設立的郡——37年的新郡是擎雲郡,光是耗在路途上的時間就長達兩三年。】
【嘶……】
【這種距離的遷移,基本就是和故鄉斷聯。】
【新郡基建還極為落後,搬過去得先吃好多年的苦。】
第三種永免徭役的方式出現。
不需要和其他秦人爭搶,只要願意遷移就能免除,看起來沒多大的生命危險。
但秦人還是更願意去爭奪守驛站或是入伍的機會。
就是在大秦戍邊,也不過趕路幾個月。
趕路兩三年,這得是多遠的距離?
就算他們自己能接受長途跋涉,家中老幼怎麼辦?
搬遷之後,還要「吃好多年的苦」。
好多年是多少年?會不會比服徭役還要苦?
這可不是一人服役,而是全家一起受苦。
即便有諸多顧慮,他們還是極為感激張良。
至少,他們有選擇。
………
嬴雲曼放下心來。
她擔憂過全體免徭役的條件太簡單。
如果秦人都被動等待,守匈奴驛站和入伍的熱情減退,那就很麻煩。
不過她也不是特別擔心。
無私奉獻還沒有成為主旋律,人性就會是不患寡而患不均。
未來的她不會讓浴血換取權利的秦人後悔。
【田賦的免除主要考點在軍功蔭祖地,但也經常會考張良與之同步推行的租田制。】
【42年怎麼記!急急急!】
【怎麼把年份忘了:秦二的2+2+2。】
【感恩。】
【嗚,樓主你但凡早一年發這個帖,我的歷史也不至於那麼低的分。】
【租田制的考點記住租金為零就行。】
【這個倒是好記,說是租其實就是終身所有但不讓買賣,去世後還給國家嘛。】
未來的大秦非常長的時間裡都不會缺地。
租田制主要是防土地兼併。
獨角獸
嬴雲曼也知道為什麼這會是張良的功績,因為她充其量給一個思路。
真正落實只能是由謀聖自己摸索。
比如怎麼確定租出去的田地不會荒廢、如何保證公平公正等。
如今思路都不需要她給了,看張良的神情就知道他已經在思考這些問題。
真是個好用的丞相啊。
曹參暗嘆御史中丞無愧謀聖之稱,常人辦到天幕所說的一件就能青史留名,謀聖卻是做了如此之多。
難怪後世人對謀聖如此喜愛。
因官制改革之故,許多官員都看張良不順眼。
不少人都用「以色侍君」譏諷過他。
但誰也無法否認張良的才能。
………
黔首們理解不了終身租田有何深意。
但「租金為零」他們很能理解。
「謀聖千古……」
沒有文化的他們說不出多麼好聽的話,只能重複天幕出現過的話語。
【49年的戶籍改革、50年的《秦憲》也不能編排,畢竟……唉。】
【QAQ。】
【這兩條屬於常識,倒是不需要額外記憶TAT。】
【剛剛還笑得正開心,結果轉頭就看到這個時間點嗚嗚嗚。】
【沒辦法,說和張良有關的考點肯定會說到《秦憲》,也肯定會讓人聯想到他在翌日離世。】
【大秦有謀聖,是華夏之幸。】
華夏之幸。
秦人皆為此動容。
這般評價更甚於青史留名。
卻沒人有異議。
免四賦徭役,這兩條功績便已足矣。
許多人都還記得:張良有著三倍於蕭何的「工作量」,只是天幕未將其詳細道出。
張良離世的前一天,都還在為大秦盡心竭力。
可惜張良蕭何都有意避讓,她們沒找到人。
不過來都來了,便都留下與嬴陽滋一道學習簡體字。
——以待太子諸臣回宮。
倒是比在公主府得趣。
【《秦法典》四年修正一次,26年的第二次修正,是秦二顧念張良的思鄉之情。】
【這秦二視張良為掌中之物,自然不准他離開咸陽。允他修改路引制度以便親友相聚,是暴君最大的讓步。】
【秀啊!】
【暴君……emmm,搞禁錮強制愛……沒錯,她果然殘暴!】
【嗚嗚嗚謀聖好可憐啊。】
【抹淚,被暴君盯上的小良子真是太慘了。】
【怎麼會有這樣無德的君王?】
【都給我進院!】
對,都該進精神病院!
喜提「暴君」稱號,嬴雲曼差點沒按捺住嘴角的抽搐。
秦歷26年,匈奴西逃。
這時改革路引制度,既可以促進人口流動和經濟發展,也能在為北向移民和吞併西域做準備。
張良第一次發現文字竟能如此刺眼。
什麼掌中之物。
還有後面那幾句假哭更是……
這些後人太過了!
嬴政先是一笑,復又收斂笑意。
他極厭「暴君」「無德」之說,可後世人卻以此戲謔。
千古一帝、祖龍。
這是後世對他的評議。
無論當世之人如何詆毀,他的功績自會流傳後世。
誹謗罪,可廢。
………
秦人自是不認可秦二是暴君的說法。
也就秦二自稱的「無德」他們勉強還能接受。
「太子只是喜歡謀聖,她有什麼錯?」
張良也喜歡太子啊,還為她整理《秦法典》!
後人怎能如此胡言?
天幕帶偏的黔首數不盡數。
【路引制度的改革使得什伍連坐名存實亡,第三次修法,張良便冒險刪去這一條。】
【謀聖做好了直面暴君質詢的準備,秦二卻是將親屬連坐一道划去:】
【「你想要的東西,我會給你最好的。」】
【她好愛,我哭死(捂嘴)。】
【我早就在想樓主要怎麼編排這個考點,好傢夥還能這麼個另闢蹊徑法?】
【霸道暴君俏丞相!】
【正喝奶茶呢給我嗆住了!樓上你賠我鍵盤啊啊啊!】
張良閉上眼。
嬴雲曼收回視線,腦子裡突然冒出一句歌詞:
不敢睜開眼,希望是我的幻覺。
這話應該很適合現在的張良。
畢竟霸道暴君什麼的還好,對她的影響也就那樣。
這「俏丞相」……
偏偏長這麼好看,謀聖這輩子怕是都洗不掉「俏」這個字了。
真慘啊。
同情兩秒後,嬴雲曼繼續分析這個考點。
什伍連坐就是鄰里連坐。
五家為伍,十家為什。
有一人犯罪,鄰里知情不報就會被連坐。
理論上,如果不知情就不會被連坐、或是只承擔少量責任。
但秦法要求鄰里自證不知情。
有監控的時代都不一定能自證清白,何況是現在。
路引改革導致鄰里連坐名存實亡也很好理解:
人口流動加劇,就不好編伍編什。
至於她為何要連著親屬連坐一起划去——
這本就是封建統治階級最簡單粗暴的抑民手段,她既然沒有忘記初心,就應該站在百姓那邊。
拖到秦歷30年才廢除連坐,是因為在基層警務覆蓋之前,只能先以連坐制降低犯罪率。
生產力所限,她無法直接改變社會性質。
但壓在百姓身上的禁錮,能剝一層算一層。
………
黔首無法理解廢除連坐對於他們有多大的意義,但不會被連坐就是好事。
人有善惡,惡人看到連坐制被廢除,自然是欣喜若狂:
鄰里監視減少、處罰力度降低、甚至不會禍及家人!
有法家弟子對此深感憂慮。
「不必如此憂心,」老人卻是看得通透:「後世以廢除連坐為謀聖功績,必是其利勝於其弊。」
【徭役田賦這兩個點太嚴肅,就不編段子了,給你們說下我的聯想記憶法。】
【這個確實。】
【秦歷37年免除徭役——不管三七二十一,免了徭役再說。】
【???】
【好簡單粗暴的聯想。】
【但有用,我記住這個時間了。】
【免徭役的過程也算考點:匈奴西逃後,秦人不能再通過守匈奴驛站免徭役,而秦二的軍功制只覆蓋數量有限的職業軍士。】
【張良以「遷民令」填補了剩下的空白:遷移到「新郡」的秦人,也可以永免徭役。】
【其實37年後也有依舊需要服徭役的秦人,不過歷代官方都以「遷民令」實施之年視為永免徭役的年份。】
【有秦人寧願服徭役也不願意搬家?】
【因為這裡的「新郡」是指最新設立的郡——37年的新郡是擎雲郡,光是耗在路途上的時間就長達兩三年。】
【嘶……】
【這種距離的遷移,基本就是和故鄉斷聯。】
【新郡基建還極為落後,搬過去得先吃好多年的苦。】
第三種永免徭役的方式出現。
不需要和其他秦人爭搶,只要願意遷移就能免除,看起來沒多大的生命危險。
但秦人還是更願意去爭奪守驛站或是入伍的機會。
就是在大秦戍邊,也不過趕路幾個月。
趕路兩三年,這得是多遠的距離?
就算他們自己能接受長途跋涉,家中老幼怎麼辦?
搬遷之後,還要「吃好多年的苦」。
好多年是多少年?會不會比服徭役還要苦?
這可不是一人服役,而是全家一起受苦。
即便有諸多顧慮,他們還是極為感激張良。
至少,他們有選擇。
………
嬴雲曼放下心來。
她擔憂過全體免徭役的條件太簡單。
如果秦人都被動等待,守匈奴驛站和入伍的熱情減退,那就很麻煩。
不過她也不是特別擔心。
無私奉獻還沒有成為主旋律,人性就會是不患寡而患不均。
未來的她不會讓浴血換取權利的秦人後悔。
【田賦的免除主要考點在軍功蔭祖地,但也經常會考張良與之同步推行的租田制。】
【42年怎麼記!急急急!】
【怎麼把年份忘了:秦二的2+2+2。】
【感恩。】
【嗚,樓主你但凡早一年發這個帖,我的歷史也不至於那麼低的分。】
【租田制的考點記住租金為零就行。】
【這個倒是好記,說是租其實就是終身所有但不讓買賣,去世後還給國家嘛。】
未來的大秦非常長的時間裡都不會缺地。
租田制主要是防土地兼併。
獨角獸
嬴雲曼也知道為什麼這會是張良的功績,因為她充其量給一個思路。
真正落實只能是由謀聖自己摸索。
比如怎麼確定租出去的田地不會荒廢、如何保證公平公正等。
如今思路都不需要她給了,看張良的神情就知道他已經在思考這些問題。
真是個好用的丞相啊。
曹參暗嘆御史中丞無愧謀聖之稱,常人辦到天幕所說的一件就能青史留名,謀聖卻是做了如此之多。
難怪後世人對謀聖如此喜愛。
因官制改革之故,許多官員都看張良不順眼。
不少人都用「以色侍君」譏諷過他。
但誰也無法否認張良的才能。
………
黔首們理解不了終身租田有何深意。
但「租金為零」他們很能理解。
「謀聖千古……」
沒有文化的他們說不出多麼好聽的話,只能重複天幕出現過的話語。
【49年的戶籍改革、50年的《秦憲》也不能編排,畢竟……唉。】
【QAQ。】
【這兩條屬於常識,倒是不需要額外記憶TAT。】
【剛剛還笑得正開心,結果轉頭就看到這個時間點嗚嗚嗚。】
【沒辦法,說和張良有關的考點肯定會說到《秦憲》,也肯定會讓人聯想到他在翌日離世。】
【大秦有謀聖,是華夏之幸。】
華夏之幸。
秦人皆為此動容。
這般評價更甚於青史留名。
卻沒人有異議。
免四賦徭役,這兩條功績便已足矣。
許多人都還記得:張良有著三倍於蕭何的「工作量」,只是天幕未將其詳細道出。
張良離世的前一天,都還在為大秦盡心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