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頁
銀色劍身映出的瞳色依然深麗, 不過那雙狐狸目已完全褪去了青澀,相較從前更為深沉凌厲, 儼然已是個成熟的帝王。
轉瞬已過了五年。
這五年來,裴珩親自出征十二次,長則半年, 短則一月,近半數時間都在戰場上與將士們一同拼殺。
雖也有過敗績,但大軍能將國界一再北移,實乃應了天時地利人和。
大雍軍中打頭陣的將領雖然還是于震洲和魯直,可改制成果卓效,近年來也冒出了不少年輕得力能夠挑大樑的猛將。加上北邊各州百姓受北朔壓迫已久,民意炎炎,各地皆有成規模的起義軍,裴珩並未主張打壓,而是一路招安納降,吸納人馬共同對抗北蠻。
除了北伐,他又按照謝瑾布下的藍圖,在建康變革試驗新法,又在北邊各州選擢人才,重建秩序,安撫流民百姓,真真切切擔得上「勵精圖治」四字。
年前,雍軍就已一鼓作氣收復了懸河以北的惠州、樊州、汾州、滿洲、安州等地,此次裴珩再度出征,是直奔著上京而來的。
前夜,雍軍三萬兵馬率先攻入上京。他領著部下,終於踏入了先輩回憶描述了無數遍的舊都皇宮。
眼前這間荒廢已久的宮殿空曠寂寥,但不失肅穆威嚴。
裴珩站在殿正中拭劍,冷厲的聲音幽幽響起:「五年了,朕只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回去稟告你們北朔王,想解敦州之圍,就拿人來換。」
前來商談的北朔使臣朝他一拜,謙和道:「北朔王前年因沉疴難起,如今朝中主要掌權的是譙麗公主。我們公主的意思是,敦州以北自古便是北朔地界,我們既已答應十年內退至嘉南關以北,與大雍不再來犯,皇上何必再損兵折將,一味趕盡殺絕呢,要是真到了草原荒漠上,雍軍未必能討得好,打了這麼多年不如兩國止戰,休養生息。」
劍落冷冷地回鞘中。
裴珩沉默,無形之中就給人一種壓迫感。
使臣磕磕絆絆,才將話說到關鍵點上:「其實,謝瑾世子五年前入大都後,便一直有意避世,我們也不知其去向……」
裴珩嘴角隱隱抽動了下,忍無可忍,聲音依舊低沉:「這些年大雍沒有他的半點消息,難道不是你們刻意隱瞞?當年處心積慮耗了那麼大力氣將人從朕身邊奪走,結果只是一句『不知去向』?」
「皇上見諒,這……」
裴珩轉過身來,目光冷而逼仄:「既然是來誠心求和的,有話就如實說。」
使臣嘆了口氣:「當年謝瑾世子入大都王宮後,因佐證其王室身世的證據不全,他並非受封親王爵位,而且他說什麼也不願留朝效力,我們大王到底是個惜才之人,便下令先將他軟禁在大都郊野的一處別苑,想他哪天萬一想通了,再回朝中任職。不想這一關便沒再出來,我還聽人說半年多前,謝瑾已經暴、暴——」
他汗流浹背,覺得自己不該將那個「斃」字輸出口。
裴珩眉頭愈深,逼問道:「暴什麼?」
「暴暴、暴……」
使臣後悔自己一時嘴快開了這話匣,當即感覺自己的腦袋已經懸在刀上,只要等下個字說出口,他就得人頭落地了。
就在這時,兩個四五歲大的小男孩突然從那蒙塵的龍椅後跑了出來,各自兩邊撲向了裴珩。
「父皇,抓到你啦!」
「明明是我先找到父皇的,父皇,皇兄耍賴!」
「我……我才沒有呢。」
裴珩紋絲不動,只是龍袍被左右兩邊輕輕拽了下。
他目光往下,看到左右兩個長得一模一樣的小人,少有地露出幾分溫情。
姚貴與兩個宮女這才匆匆趕來,趕緊將那兩孩子抱了下去,「哎唷,兩位小殿下,皇上正在跟人議事呢,可別添亂了,奴才陪二位殿下玩藏朦如何?」
裴珩往孩子的方向看了眼,視線重回到使臣身上時,又如淬了冰的刀子,狠聲問:「繼續說,他這些年到底在北朔過得如何!」
那使臣哆嗦著將腦袋貼地,試圖接上方才的話:「我只是聽說謝瑾世子在別苑中常年抱恙……不過皇上放心,我此次回去定會勸說公主,將人儘快交還給大雍——」
裴珩早已猜到謝瑾在大都過得不太順意,可從北朔官員的口中得到證實,心還是止不住絞了下,一陣憂思難抑。
不過進攻敦州的確在他的全盤計劃之外,眼下雍軍也沒有足夠的糧草再啟動大戰,否則他今日也不會接待北朔來使。
他倒抽一口冷氣,暫且忍下:「最好如此,朕等你的消息。」
……
又是一年春了。
好不容易重回上京,朝中人人精神爽快、喜氣洋洋,這些日子都在忙著遷都事宜,不過上京城百廢待興,裴珩打算共同啟用北都與南都,花費幾年時間慢慢過渡。
比起王朝遷都,他心中更期待的是另一件事。因此,他這兩日又無端擔心起了自己的容貌。
裴珩這些年從不主動捯飭自己,今日忙裡偷閒,竟找來了枚手持銅鏡打量觀照。
記得謝瑾從前就偏愛自己這張漂亮的臉。可是經多年行軍打仗,風吹日曬的,裴珩總覺得自己比起從前滄桑了不少,哪怕眼角添了一根細紋,此刻都令他在意不已。
「皇上,康醒時康大人求見。」
裴珩忙藏起了鏡,肅了肅聲道:「傳。」
很快,康醒時進來行禮:「微臣參見皇上。」
裴珩六年前就看康醒時不大順眼,時至今日,他們二人都成長穩重了不少,裴珩也在前朝重用提拔他,可私下裡,他還是不習慣給康醒時什麼好臉色看。
他批起了奏摺,頭也不抬,聲音刻意又冷又平:「起來吧,可是大都那邊有什麼消息了?」
康醒時答:「大都使臣前日才回到,只怕還沒那麼快回信。」
他上前半步,又道:「微臣是想向皇上稟報臣的家事。」
裴珩不吭聲,漫不在意。
康醒時目光微微黯淡:「御醫說家父安養了這麼多年,已是十分難得,可哪怕再精心調養,壽數應也就在這一兩年了。所以我與族中長輩商量,打算讓家父還是先在建康養著,不打算讓他大老遠再奔波遷回上京了。」
裴珩喉間悶哼:「隨意吧。不過,朕前些日子已跟禮部商量過,康懷壽畢竟是大雍肱股之臣,功大於過,待他壽終正寢後,將其牌位列到三公祠中,再將棺槨運回上京安葬,算是落葉歸根了。」
康醒時一怔,忙磕頭拜謝:「微臣替父親多謝皇上!」
裴珩依舊冷淡:「你知道朕厚待康懷壽,不是為了他,也不是為了你。」
康醒時面上添了幾分神傷,多愁善感起來,暗嘆道:「五年了,我也很想他,不知這些年他究竟過得好不好。」
裴珩眼底有幾分嫌棄之色,又冷瞟了康醒時一眼:「你都已是娶妻生子的人了,省省心。」
康醒時笑了笑,露出虎牙道:「皇上膝下不也有了兩個小殿下,只是這些年後宮空虛,連個官家女子都不曾寵幸。聽說太后倒是為此心急得很,怕皇上久抑未得紓解,不利龍體康健,甚至都想乾脆在上京重建個弄月閣了。」
裴珩聽著煩,嘖聲道:「朕可沒你瑾哥的好脾氣,要不賞你二十大板,再讓你滾回去。」
康醒時笑意立斂,連聲「恕罪」,又從袖中掏出一份書信,雙手呈遞到御前。
「對了皇上,此信是家父三年前在榻上口述,由府中下人代為執筆的。父親囑託我,待有一日皇上大功圓滿,重回上京之時,便可將此信親手交予皇上。」
裴珩挑眉狐疑:「信上寫了什麼?」
康醒時:「我也不知,總之父親神神叨叨的,反覆叮囑須由皇上親閱,連我都不得提前看。我想,既是等皇上回上京後再看的,應是什麼祝禱之辭吧。」
裴珩知道康懷壽一向看自己不順眼,寫信也定然沒什麼好話,可還是接過那信箋。
不想才看了一眼,他的神色陡然一僵。
「大還丹,居然……」
康醒時一懵,沒聽明白:「什麼是……大還丹?」
裴珩眥目瞪著那信上的字,只覺得一陣氣急攻心,不得不緊揪住自己胸口。
緊接著,他面色漲紅難忍,多年的積勞成疾忽在此刻徹底爆發出來,「噗呲——」一聲,噴出大口鮮血。
第105章 殺孽
十五年前的一個傍晚。
少年謝瑾面見過父皇, 心事重重地扶牆走出陵陽殿時,只覺得渾身精疲力盡,四肢發麻, 舌根還隱隱泛著一股丹藥的苦澀氣息。
他剛服下了大還丹, 父皇的話還在耳畔, 揮之不去。
一枚石子就砸中了他的膝蓋——
人沒被驚著,倒驚走了旁邊池子中的紅魚。
少年裴珩斜倚在樹上,雖穿著錦繡華服,但宮中規矩未學成, 渾身上下都透著股不成方圓的痞勁。
「餵, 進去這麼久, 父皇都跟你說了什麼?」
轉瞬已過了五年。
這五年來,裴珩親自出征十二次,長則半年, 短則一月,近半數時間都在戰場上與將士們一同拼殺。
雖也有過敗績,但大軍能將國界一再北移,實乃應了天時地利人和。
大雍軍中打頭陣的將領雖然還是于震洲和魯直,可改制成果卓效,近年來也冒出了不少年輕得力能夠挑大樑的猛將。加上北邊各州百姓受北朔壓迫已久,民意炎炎,各地皆有成規模的起義軍,裴珩並未主張打壓,而是一路招安納降,吸納人馬共同對抗北蠻。
除了北伐,他又按照謝瑾布下的藍圖,在建康變革試驗新法,又在北邊各州選擢人才,重建秩序,安撫流民百姓,真真切切擔得上「勵精圖治」四字。
年前,雍軍就已一鼓作氣收復了懸河以北的惠州、樊州、汾州、滿洲、安州等地,此次裴珩再度出征,是直奔著上京而來的。
前夜,雍軍三萬兵馬率先攻入上京。他領著部下,終於踏入了先輩回憶描述了無數遍的舊都皇宮。
眼前這間荒廢已久的宮殿空曠寂寥,但不失肅穆威嚴。
裴珩站在殿正中拭劍,冷厲的聲音幽幽響起:「五年了,朕只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回去稟告你們北朔王,想解敦州之圍,就拿人來換。」
前來商談的北朔使臣朝他一拜,謙和道:「北朔王前年因沉疴難起,如今朝中主要掌權的是譙麗公主。我們公主的意思是,敦州以北自古便是北朔地界,我們既已答應十年內退至嘉南關以北,與大雍不再來犯,皇上何必再損兵折將,一味趕盡殺絕呢,要是真到了草原荒漠上,雍軍未必能討得好,打了這麼多年不如兩國止戰,休養生息。」
劍落冷冷地回鞘中。
裴珩沉默,無形之中就給人一種壓迫感。
使臣磕磕絆絆,才將話說到關鍵點上:「其實,謝瑾世子五年前入大都後,便一直有意避世,我們也不知其去向……」
裴珩嘴角隱隱抽動了下,忍無可忍,聲音依舊低沉:「這些年大雍沒有他的半點消息,難道不是你們刻意隱瞞?當年處心積慮耗了那麼大力氣將人從朕身邊奪走,結果只是一句『不知去向』?」
「皇上見諒,這……」
裴珩轉過身來,目光冷而逼仄:「既然是來誠心求和的,有話就如實說。」
使臣嘆了口氣:「當年謝瑾世子入大都王宮後,因佐證其王室身世的證據不全,他並非受封親王爵位,而且他說什麼也不願留朝效力,我們大王到底是個惜才之人,便下令先將他軟禁在大都郊野的一處別苑,想他哪天萬一想通了,再回朝中任職。不想這一關便沒再出來,我還聽人說半年多前,謝瑾已經暴、暴——」
他汗流浹背,覺得自己不該將那個「斃」字輸出口。
裴珩眉頭愈深,逼問道:「暴什麼?」
「暴暴、暴……」
使臣後悔自己一時嘴快開了這話匣,當即感覺自己的腦袋已經懸在刀上,只要等下個字說出口,他就得人頭落地了。
就在這時,兩個四五歲大的小男孩突然從那蒙塵的龍椅後跑了出來,各自兩邊撲向了裴珩。
「父皇,抓到你啦!」
「明明是我先找到父皇的,父皇,皇兄耍賴!」
「我……我才沒有呢。」
裴珩紋絲不動,只是龍袍被左右兩邊輕輕拽了下。
他目光往下,看到左右兩個長得一模一樣的小人,少有地露出幾分溫情。
姚貴與兩個宮女這才匆匆趕來,趕緊將那兩孩子抱了下去,「哎唷,兩位小殿下,皇上正在跟人議事呢,可別添亂了,奴才陪二位殿下玩藏朦如何?」
裴珩往孩子的方向看了眼,視線重回到使臣身上時,又如淬了冰的刀子,狠聲問:「繼續說,他這些年到底在北朔過得如何!」
那使臣哆嗦著將腦袋貼地,試圖接上方才的話:「我只是聽說謝瑾世子在別苑中常年抱恙……不過皇上放心,我此次回去定會勸說公主,將人儘快交還給大雍——」
裴珩早已猜到謝瑾在大都過得不太順意,可從北朔官員的口中得到證實,心還是止不住絞了下,一陣憂思難抑。
不過進攻敦州的確在他的全盤計劃之外,眼下雍軍也沒有足夠的糧草再啟動大戰,否則他今日也不會接待北朔來使。
他倒抽一口冷氣,暫且忍下:「最好如此,朕等你的消息。」
……
又是一年春了。
好不容易重回上京,朝中人人精神爽快、喜氣洋洋,這些日子都在忙著遷都事宜,不過上京城百廢待興,裴珩打算共同啟用北都與南都,花費幾年時間慢慢過渡。
比起王朝遷都,他心中更期待的是另一件事。因此,他這兩日又無端擔心起了自己的容貌。
裴珩這些年從不主動捯飭自己,今日忙裡偷閒,竟找來了枚手持銅鏡打量觀照。
記得謝瑾從前就偏愛自己這張漂亮的臉。可是經多年行軍打仗,風吹日曬的,裴珩總覺得自己比起從前滄桑了不少,哪怕眼角添了一根細紋,此刻都令他在意不已。
「皇上,康醒時康大人求見。」
裴珩忙藏起了鏡,肅了肅聲道:「傳。」
很快,康醒時進來行禮:「微臣參見皇上。」
裴珩六年前就看康醒時不大順眼,時至今日,他們二人都成長穩重了不少,裴珩也在前朝重用提拔他,可私下裡,他還是不習慣給康醒時什麼好臉色看。
他批起了奏摺,頭也不抬,聲音刻意又冷又平:「起來吧,可是大都那邊有什麼消息了?」
康醒時答:「大都使臣前日才回到,只怕還沒那麼快回信。」
他上前半步,又道:「微臣是想向皇上稟報臣的家事。」
裴珩不吭聲,漫不在意。
康醒時目光微微黯淡:「御醫說家父安養了這麼多年,已是十分難得,可哪怕再精心調養,壽數應也就在這一兩年了。所以我與族中長輩商量,打算讓家父還是先在建康養著,不打算讓他大老遠再奔波遷回上京了。」
裴珩喉間悶哼:「隨意吧。不過,朕前些日子已跟禮部商量過,康懷壽畢竟是大雍肱股之臣,功大於過,待他壽終正寢後,將其牌位列到三公祠中,再將棺槨運回上京安葬,算是落葉歸根了。」
康醒時一怔,忙磕頭拜謝:「微臣替父親多謝皇上!」
裴珩依舊冷淡:「你知道朕厚待康懷壽,不是為了他,也不是為了你。」
康醒時面上添了幾分神傷,多愁善感起來,暗嘆道:「五年了,我也很想他,不知這些年他究竟過得好不好。」
裴珩眼底有幾分嫌棄之色,又冷瞟了康醒時一眼:「你都已是娶妻生子的人了,省省心。」
康醒時笑了笑,露出虎牙道:「皇上膝下不也有了兩個小殿下,只是這些年後宮空虛,連個官家女子都不曾寵幸。聽說太后倒是為此心急得很,怕皇上久抑未得紓解,不利龍體康健,甚至都想乾脆在上京重建個弄月閣了。」
裴珩聽著煩,嘖聲道:「朕可沒你瑾哥的好脾氣,要不賞你二十大板,再讓你滾回去。」
康醒時笑意立斂,連聲「恕罪」,又從袖中掏出一份書信,雙手呈遞到御前。
「對了皇上,此信是家父三年前在榻上口述,由府中下人代為執筆的。父親囑託我,待有一日皇上大功圓滿,重回上京之時,便可將此信親手交予皇上。」
裴珩挑眉狐疑:「信上寫了什麼?」
康醒時:「我也不知,總之父親神神叨叨的,反覆叮囑須由皇上親閱,連我都不得提前看。我想,既是等皇上回上京後再看的,應是什麼祝禱之辭吧。」
裴珩知道康懷壽一向看自己不順眼,寫信也定然沒什麼好話,可還是接過那信箋。
不想才看了一眼,他的神色陡然一僵。
「大還丹,居然……」
康醒時一懵,沒聽明白:「什麼是……大還丹?」
裴珩眥目瞪著那信上的字,只覺得一陣氣急攻心,不得不緊揪住自己胸口。
緊接著,他面色漲紅難忍,多年的積勞成疾忽在此刻徹底爆發出來,「噗呲——」一聲,噴出大口鮮血。
第105章 殺孽
十五年前的一個傍晚。
少年謝瑾面見過父皇, 心事重重地扶牆走出陵陽殿時,只覺得渾身精疲力盡,四肢發麻, 舌根還隱隱泛著一股丹藥的苦澀氣息。
他剛服下了大還丹, 父皇的話還在耳畔, 揮之不去。
一枚石子就砸中了他的膝蓋——
人沒被驚著,倒驚走了旁邊池子中的紅魚。
少年裴珩斜倚在樹上,雖穿著錦繡華服,但宮中規矩未學成, 渾身上下都透著股不成方圓的痞勁。
「餵, 進去這麼久, 父皇都跟你說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