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等婆子回來之後,崔老夫人將帕子交給李大娘,「初來乍到,半路還遇到叛軍圍堵,僅有一些貼身之物留存了下來,這帕子若是合眼緣的話,就收下吧。」

  李大娘一看那流光溢彩的帕子就知道價值不菲,連忙擺手,「我這糖畫不過是個糙玩意,怎麼能...」

  「哎,這話可不對了。」崔老夫人道,「在我眼中,這糖畫可是精細,哪裡來的粗糙之說,你若是不收,那我也沒臉拿這糖畫了。」

  李大娘心中泛起波瀾,想著家中兒媳看到這帕子定然歡喜,便收了下來。

  她道:「家中還有許多吃食用具,您等著,我不能白拿您這麼貴重的帕子,我一會吩咐兒子兒媳給您送些過去。」

  有來有往的氛圍讓崔老夫人笑彎了眼,心中對永和城的歸屬感更為濃烈。

  ......

  夕陽西沉時,崔老爺子蹲在田埂邊,看宋老漢用木棍在泥地上畫溝壟圖。「這一片種菽米,來年能做二十壇醬。」

  老人沾著唾沫翻動《齊民要術》,這是丹娘子節選後重新撰寫的對農戶莊稼有用的部分,有些地方還貼心畫上了圖片。

  「後坡的沙地種胡麻,出油率能高三成。」

  崔管家笑著調侃說,「咱們永和城種地都用上齊民要術了。」

  宋老漢將手中的木棍一扔,咧嘴一笑,「可不是嘛,丹夫子說不僅要按照節氣播種秋收,還要多學習,書中有許多防止病蟲害的法子,都是實用的。」

  他驕傲摸了摸手中的書,「這是咱們丹夫子自個寫的,比所有書都強上百倍。」

  崔老爺子和崔管家笑了一聲。

  崔老爺子拿起木棍,在溪流旁重重劃了道線:「此處該挖條暗渠,雨季分洪,旱季蓄水,對莊稼有利。」

  崔管家恰到好處拍馬屁,「我們老爺當年就對水利研究感興趣,研究頗深,說要在這地方挖渠,定然錯不了。」

  宋老漢眼睛一亮,「果真如此?」

  沒等兩人說話,宋老漢把鋤頭塞進他手裡:「城北有片生荒,正缺懂水利的。」

  崔老爺子也樂得有事做,站起身

  來道:「那可太好了。」

  今夜,崔老爺子也在永和城找到了自己能發光的地方。

  *

  月明如鏡,照亮新墾的田壟。

  十多個崔家護衛正在城牆上跟孫家漢子學射弩,一行人學到半夜,都興致高漲,誰也不肯離去。

  就這么半天功夫,所有人如同相見恨晚的親兄弟般,勾肩搭背暢聊,越說出城打獵之事,崔家的護衛就越心馳澎湃。

  約定好明兒一大早,城門開啟,就一起出去打獵去。

  孫家漢子拍著肩膀,「上次我遇到一窩野豬,兩隻大的帶三隻小的,一直猶豫著沒敢找人去,現在遇到兄弟幾個,明兒咱們就去給他們一鍋端了,回來給婆娘改善伙食!」

  「好!」

  十幾人說著,繼續擺弄著城牆上的箭努。

  張鐵牛摸著床弩上的猛火油槽,眼睛比火把還亮:「有這利器,齊王的鐵騎來了也得變烤豬!」

  「這匠人手藝真是精湛,這樣的武器之前從未見過。」

  孫家漢子自然而然接腔:「那是自然,咱們...」

  「噓——」

  趙大牛突然壓低聲音。眾人瞬間緊張起來。順著他的目光望去,見一團黑影正縮在城牆根下。

  「什麼人!」

  黑影嚇了一大跳,慢慢抬起頭,眾人這才發現竟是王大花,懷裡還緊緊摟著個陶罐。

  「馬齒莧餡的包子。」她把陶罐往一邊的石頭上放,「給、給守夜的......」

  眾人沉默,趙大牛下城牆去,將陶罐拿在手裡,「多謝王嬸,夜深了,回去歇著吧。」

  王大花聽到趙大牛這樣叫她,渾濁的眼突然迸發出光亮,「哎哎」點頭,坡著腳逃進黑暗之中,不見了蹤影。

  趙大牛利索回到城牆上,每個人分了個包子吃,他指了指王大花離開的方向,

  「永和城先前差點被山匪給占了,還好老宋家的人腦子轉得快,設計將山匪給引了出去,不然今日這永和城內住著的,就是殺人不眨眼的山匪了。」

  張鐵牛動作一頓,「和那位嬸子有何干係。」

  趙大牛道:「是她帶山匪來的。」

  空氣突然一默。

  趙大牛三兩口將包子吃完,拍了拍手,「當時王大花被山匪抓住,威逼利誘,在那種情況下,也不能全然怪她,不過會遭村里人怨恨是真。」

  「各有各的難處吧。」

  如今王大花白日在城中亂轉,遇到能吃的就收集起來,拿到集市上去換,漸漸的也有人和她搭話了。

  她心中欣喜,也更為賣力。

  經過山匪攻城那件事之後,她隔三差五就會送吃食來給守城的漢子,剛開始漢子們不收,王大花便不走,直到看到吃食被拿走,她才會離開。

  見她並非目的不純,久而久之,守城的漢子也不再拒絕,見她前來還會說上兩句感謝。

  *

  到下半夜換值的時候,十幾個漢子都回家去,有媳婦的回家徵求媳婦同意明日出城打獵。崔家護衛則去與崔管家匯報,得到同意之後,漢子們笑得像個幾百斤的胖子,各自去睡了,為明兒養好精神。

  第二天第一大早,城門打開,村民三三兩兩結伴出城去了。

  暖風送來灶房的香氣,柳雪梅掀開蒸籠喊道:「有人來搭把手嘛。」

  崔三小姐應聲而去,裙裾掃過晾曬的葛布。晨光下三百個陶瓮正在發酵米酒,氣泡升騰的碎響驚醒了睡在麥垛上的狸花貓。

  看著蒸籠裏白胖喜人的包子,還做成了各種各樣的形狀,崔三姑娘亮著眼睛,「哇,雪姨,你的手藝真好!」

  柳雪梅笑著將蒸籠拿下來,「那些個皮娃到了挑嘴的年紀,換些花樣也好。」

  她指了指其中幾籠,「等會這些都給練武的漢子送去。」

  崔三姑娘道,「我去送吧。」

  朱秀兒進屋來,「你一個小姑娘,初來乍到不久。」她擦了擦汗,「若是想去,我陪你一塊。」

  崔三姑娘點頭,只要能做些事就行。

  倆人很快推著小板車出門,來到曬穀場,看到崔老夫人也站在曬穀場上,看自家孫子挽著褲腿子,跟稻香村漢子勾肩搭背地啃炊餅。

  油漬在粗布衣上暈開深色花紋,爽朗的笑聲傳盪開來,恍惚間竟分不清誰才是世家子弟。

  不過這樣也好,下鄉種地總好比在老宅的時候,整日遊手好閒,事事不做。

  看到這群年輕人活力四射的樣子,崔老夫人欣慰笑了笑,一旁的伺候的貼身婆子道:「瞧著少爺們這樣,心裡高興啊。」

  崔老夫人拍她,「日後可不准再稱什麼少爺小姐的,統一叫做姐兒哥兒,入鄉隨俗。」

  「是。」婆子笑著答。

  「母親!」崔三小姐將小板車放好跑過來,發間野菊沾滿露水,「我和秀兒嬸一起送吃食過來。」

  崔老夫人笑著摸了摸崔三小姐的腦袋,「妍兒真棒!」

  看著蹦蹦跳跳里來的崔三小姐,崔老夫人忽然想起昨夜老爺子說的話,這世道最金貴的不是綾羅綢緞,是能讓三百戶人家笑著分食一鍋粥的本事。

  就著霞光,崔老夫人舒了一口氣。

  這樣的日子,再沒有什麼需求了。

  *

  另一邊,崔老爺子散步到田埂邊,捏著粒稻種對錢老漢等人瞪眼:「田內的水深度也有講究,可不能就這麼放。」

  他袖口卷到肘間,褲腿沾滿泥點,站在田埂邊和一群老大粗大聲嚷嚷,哪還有半分世家家主的模樣。

  一邊的崔管家卻笑容滿面。

  自從被迫離開居住多年的老宅,老爺臉上終日愁眉不展,好不容易鮮活起來了,他心裡寬慰。

  「您老一大早上就到這開始講課,嗓子乾沒干。」宋大郎笑著遞過陶罐,「昨兒新啟封的黍米酒,嘗嘗?」

  崔老爺子喉頭一動,卻見李村長提著竹籃晃過來,籃里油紙包著的鹵豬耳紅亮誘人。

  幾個老農盤腿坐在歪脖子樹下,粗陶碗碰得叮噹響,錢老漢道:「崔老哥,這壟溝怎麼挖能防水泡根?這麼多年了我一直沒摸清門道。」

  崔老爺子哈哈大笑,一邊喝著黍米酒,一邊拿起一根棍子在地上畫,「首先,得按照季節區分,如早春時候就不適合放太多水進田,不然容易霜凍,那時候秧苗一死一大片。」

  幾個老農越說越起勁,直到暮色漸濃時,崔老爺子已喝得滿面紅光,舉著酒碗的手直打晃:「當年我給聖上獻《農桑策》,那幫酸儒還說深翻土是糟踐地,都是胡掐!誰年輕時候沒種過地......」

  一群群互相碰杯,哈哈大笑。

  「您那《農桑策》該添新章嘍!」

  「爹這是把半輩子沒說的話都倒出來了。」

  崔三小姐站在不遠處,一旁的崔大公子有些幽怨,也道:「爹從來沒有和我說過這麼多話。」<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