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俞妙則後仰坐著閉目養神,聽見電台還在持續播報著各種新聞。

  這個世界真的是每天都會有各種事情發生,讓人覺得過於離譜。

  直到抵達研究所,天已經黑了。

  俞妙則下車後,便看見天邊緩慢升起無數閃爍的孔明燈。

  現在她卻對這些在天上閃來閃去的東西完全沒有感覺了。

  這讓她幻視前段時間天天看的那些假流星。

  站在研究所宿舍樓下,直到看見那些許願的孔明燈都已經徹底消失在夜空中,好像徹底融入那星星點點的光亮中,再在燃燒成灰燼後便消散在夜空中。

  俞妙則才回到宿舍里。

  這半個月在上都那邊,每天睜開眼就是做天體軌道模擬和數據分析,比她做畢業論文的時候還要忙碌。

  現在回來後,她暫時好好睡一覺,才感覺精神狀態稍微放鬆了一些。

  她不能一直緊繃著神經,不然天上的一點風吹草動都會讓她加倍警覺。

  還有七年的時間,這個時間不算很長;但只要確信天體異常,這七年的時間也足夠來做一個攔截隕石的計劃。

  等到第二天,她還是照常過去研究所上班。

  畢竟天體異常這件事情還沒有定論,現在也不能傳出任何消息,否則很有可能會引起社會恐慌。

  參加交流會議也只是學術交流的名義。

  回到研究所後,大家都像從前一樣正常地上班工作。

  以前是在有任務指令下達或者和其他研究部門協作完成項目的時候最忙碌,平時的工作也就是做測試、寫報告、開會和進行宣傳活動。

  只不過在僅過了不到半個月,俞妙則就再次跟著吳教授過去上都開會。

  這次吳教授還特意叮囑俞妙則,讓她提前跟家裡人說一聲,因為開會期間的內容需要嚴格保密,與會期間不能攜帶手機等通訊產品進入會場。

  俞妙則早有準備,在來上都開會前就提前跟家裡說過,單位安排了出差任務,很忙,有時候可能會聯繫不上來;然後給鍾琰留了信息。

  等進去開會前,大家就將手機鎖在鐵皮箱裡面了。

  這次參加開會的人數比上次還要多,略一望去就見到差不多四十人了。

  但是基本都是半頭花白的老頭子老太太,包括俞妙則在內也就只有三四個較為年輕的研究員。

  只不過大家都是同樣的面色嚴肅。

  除了上次參加會議的航天院和天文台的人,這次還有生命科學院和物理院的學者。

  不同部門的人分在不同區域坐著,然後挨個上去發言。

  先是航天院這邊的領導簡單說了一遍,在向空間站發布指令後,已經順利指揮探測器對小行星的飛落物質進行採樣,並於七天前順利將樣本送回到地球進行研究。

  接下來就請負責這項研究任務的協同部門負責人來進行報告。

  發言人表示,在通過對太空採集樣本的研究後,在研究過程中從岩層分離出一種很特殊的材質;但是這種材質的形成原因究竟是系外文明的產物,還是小行星特殊的環境所造成的,現在還沒有更為直接的證據能夠證明其中一種觀點。

  只是基於這個天體的岩層並不符合流浪天體的一般特徵,所以他們會更偏向於認為有可能是前一種原因。

  並且對於岩體的研究還在進一步進行,應該很快就能從岩體中分析出是否有構成生命體的元素痕跡。

  而物理院那邊的天體物理學者則通過天體對比結果,論證這顆小行星的運行軌跡和岩體進入宇宙等諸多現象並不符合天體物理定律,所以推斷該天體也並非自然天體,而有可能是被操控的某種飛行器。

  他們給出的建議是持續追蹤這顆小行星的行進軌跡。

  如果這顆小行星的確和系外生物有關,那麼對這顆小行星的持續追蹤不僅有利於完成地球對系外生物的防禦,也許還能順著小行星的軌跡找到另一個存在文明的星球。

  這方面的工作就主要是由航天基地這邊進行數據操控。

  與會結果是建議成立對該小行星的研究項目組,對該小行星進行嚴密的研究和追蹤;研究項目組應該囊括包含航天研發、數據分析、天體物理、地質生命等不同科學院的研究員,以便能夠更好地協作完成。

  這個結果還需要審批,但接下來這段時間大家還在繼續對小行星進行研究。

  俞妙則通過探測器追蹤傳回的數據,對天體軌道進行一個實驗模擬。

  在模擬過程中發現,研究對象在近地軌道出現了運行速度降速的現象。

  如果說在土-火-地的範圍內是受到星球引力的作用,但它既然能掙脫星球引力,並未出現過於明顯的軌道偏

  移現象,就基本可以以此推斷它的確是受到控制,並且很有可能是在近地軌道對地球進行探測分析。

  作為敢提交小行星存在非自然形成天體可能報告的人,俞妙則當然也敢得出這樣的結論。

  那群老教授也不會因為她是個初出茅廬的孩子就看輕了她,畢竟古人都還說自古英雄出少年呢。

  而從數據看來,她的模擬結果大致是正確的。

  但這樣一來就很可怕了。

  這基本是側面證實了外星生物的存在性,並且對方還已經來到地球的家門口了。

  這可不是「有朋自遠方來」,而有可能是要對地球的生存環境和生存資源進行掠奪的。

  只要有社會群體就會衍生出私有和貪慾,人類尚且是這樣的群體,又憑什麼覺得外星人就是大善人?

  從古至今,都只有強者才有談判的資格,而弱者只能成為餐桌上的一道菜。

  大家沒有必要揭露這一點,但對於疑似外星痕跡的出現都是心照不宣的態度。

  很快生命科學院那邊也有了新的進展,這次成功從岩層中提取到一些疑似地外生物的痕跡。

  而地質院則從另一份岩層中提取出一種很特殊的物體,經過多方研究和切片實驗,最終得出一個很驚人的結果,這很有可能是一種可以產生巨大能量推動飛行器運轉的太空燃料。

  俞妙則便想著,也許這正好可以對應上,她在第一晚觀測到的小行星表面在燃燒的現象。

  如此種種結果都可以表明,這顆小行星是外星人的宇宙探測器的可能性已經達到60%。

  11月10日,正式通過設立對小行星X的研究項目組。

  項目組成員應從全國各地調取精英干將,參與對系外行星生命的跟進研究工作。

  該項目的保密項為絕密,在解密前都不可擅自泄露,否則會有引起社會不穩定的風險。

  很快參加研究項目的研究人員在京集合完畢,然後開啟更為緊鑼密鼓的天體模擬和數據分析,以及進行應對策略的探討。

  研究人員以不同研究方向為組別,其中項目三組,即航空探測組以吳唯明教授為組長開展任務工作。

  畢竟人類史上也是第一次面臨系外生物的危機,之前沒有這方面的經驗,現在都要重新開始。

  探測器還在將對小行星的追蹤數據傳送回地球,他們就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計算,預測這顆小行星是否會再次回歸到近地軌道上。

  現在小行星還並沒有飛出太陽系,於是所提防的就是小行星有可能在短期內再次與地球相遇。

  在模擬中這甚至是有很大概率發生的事情。

  通過現在的小行星軌道可進行初步預算,估計這枚小行星會一直在太陽系內進行徘徊。

  這個結果只是進一步確信這顆「小行星」並非與過往的流浪天體或非周期彗星等同。

  每次各組的研究方向有進展時都會召集主要負責人開會同步最新信息,並研討更新的應對措施。

  等到回來再進行組內研討方案。

  面對一眾業內大佬和眾多經驗豐富的前輩學者,俞妙則便是多聽他們的提議,多思考他們的方案,多發表自己的想法。

  不過在宇宙安全體系的構架上,大家的想法也算是大同小異,主要便是「防禦」和「巡查」兩個部分。

  巡查系外生物的飛行天體的出現,並對可疑天體進行追蹤及發回預警。

  遇見UFO這種事情很罕見,但只要遇見第一次便很容易會遇見第二次第三次,說不定以後外星人三天兩頭就要光顧地球。

  防禦便是為了應對外星人的攻擊。

  而首要討論的還是宇宙巡查體系的構建。

  俞妙則就將她之前曾經構想過的行星臨界警戒體系重新拿出來,先對這個方案進行自我完善。

  她將宇宙劃分為三個區域範圍等級,即以地球作為其中一個定點的宇宙洛希極限圈,也就是她最初設想的行星臨界警戒體系,設為一級警戒範圍;以奧特雲系作為第二臨界點,設為二級預警範圍;太陽系外作為三級巡邏範圍,向宇宙深處進行探測。

  不同探測器以地球作為數據運行重心,對宇宙自然行進外的天體進行數據捕捉及預警。<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