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124章 ……

  寧府大宴賓客,江州府上下都以一張帖子為榮,削尖腦袋想在宴席上得個座。

  不只是江州府,平江明州青州府等周圍的州府,也有好些人趕了來,四處走關係,前往寧府露個臉。

  春日晴好,寧府的筵席擺在了別莊,以曲水流觴,鮮花筵,春菜筵等不同方式,每場筵席都別致而熱鬧。

  寧府的筵席還有個特點,客人皆分餐而食,不提供生食,清酒濁酒皆蒸煮過,碗盤杯盞一樣如此,拿到手中還帶著溫熱。

  客人不解,問過了伺候的僕從。僕從認真解釋:「這是三郎的吩咐,治不如防,如今瘟疫尚未結束,莫要掉以輕心。」

  客人恍然大悟,心道寧三郎寧毓閔編撰了防止疫病的書,得了朝廷嘉獎。論醫術,寧氏當得天下先。筵席這般安排,肯定有寧氏的道理。待回府之後,定要好生提醒一聲。

  面前的矮案上,擺著精緻的碗碟,碗碟里整齊放著各式春日時興野菜。中間一口小巧的瓦罐,瓦罐下面是小瓦盆,裡面放著些炭火,瓦罐里煮著雪白的春筍醃肉。

  待吃上些春筍醃肉,再添野菜進去,微微沸騰的湯汁燙熟野菜,不僅僅能吃出野菜的鮮,又多了肉味。平時只窮人吃的野菜,變得比肉還可口。

  江州府如薺菜,馬蘭頭,苜蓿等野菜,自寧府筵席之後,變成了香餑餑。富貴人家爭著買來擺上飯桌,窮人也樂得拿野菜賣掉去換糧食。

  這邊,寧府專門騰出了庫房來放置賀禮。造冊盤點之後,交由夏恪庵。

  春耕之後,端午麥收前的這段時日,田間活計稍許空閒些。慶興縣徵召了民夫,由文先生與寧毓瑛一起負責,開始著手梁家壩的堰塞湖分流。

  寧府的筵席辦了近一個月,在暮春時結束。

  筵席後,寧府重歸安靜。地方州府解試即秋闈即將來臨,寧毓承他們都回到了明明堂讀書。

  興許是這場歡慶帶來了人氣,無論是客棧還是其他鋪子的買賣都比以前好了許多。又興許是時日過去,創傷在日漸癒合。

  江州府的情形雖依然不大樂觀,籠罩著的那層無形陰霾,隱約散開了。

  夏恪庵照樣不時罵街,不過他現在罵的功夫少了,成日盯著地里的小麥。

  寧毓華也天天在麥田邊轉悠,他比夏恪庵還要上心。今年的冬小麥,第一次用了外州府的種子。

  種子來自北地,北地不比周圍的平江府等地,天氣嚴寒,在三

  四月份時,地才完全化凍,播種春小麥。

  兩地氣候相差太大,寧毓華也不知收成究竟如何。他不敢多種,只拿了三畝地出來試驗。

  不過,情況不容樂觀。

  首先,在寧毓華的預計中,北地寒冷,要在暖和些的時候才發芽成活。按理說,種子到了氣候比較暖和的江州府,應該出芽長勢良好才對。

  播種下去後,發芽的小麥倒與其他並無甚區別。只在一月之後,田中的小麥就陸陸續續開始生了病蟲。

  而其他小麥並無這個問題,就是偶爾發現,比不上北地種子的範圍廣,

  寧毓華能肯定,是因為種子的問題,就好像水土不服,北地的種子到了江州府生了病。

  日後,問題更頻頻而出。地里的小麥長得參差不齊,有些像是踩了高蹺,有些像是土地公公一樣矮小。有些已經愁抽穗開花,有些還毫無動靜。

  如今,其他地里的小麥,裡面的麥粒變得飽滿,沉甸甸垂下去。

  而北地種子的小麥,寧毓華剝開了幾株,麥穗大半是空殼。

  寧毓華心情不大好,傍晚回到府中,他徑直走到架子前,一言不發埋在銅盆中洗臉。

  周氏走過來,遲疑了下道:「明日是阿娘的生辰,我這裡給阿娘準備了生辰禮,你可要與我一道送去?」

  自從他留在江州府,哪怕受了朝廷誇讚,錢夫人還是不大搭理他。

  寧毓華愣了下,悶聲道:「阿娘不耐煩見我,既然是她的壽辰,我就不去給她添堵了。」

  周氏急道:「阿娘生辰。祖母肯定會準備酒宴,我們都得去給阿娘慶賀。端端你不去,這像什麼話!」

  寧毓華道:「酒宴我會去,私底下見阿娘,我就不去了。我書房裡有塊古硯台,我從二叔那裡拿來。阿娘喜歡古硯,你帶著小郎一起,拿去給阿娘。」

  周氏鬆了口氣,見寧毓華成日在田地中,人曬得黑了,眉心一道清晰可見的皺紋,看上去心事重重。

  「近來天氣不錯,地里的小麥該快要收成了吧?」周氏關心問道。

  「嗯,再等上七八日,就得收小麥了。」寧毓華擦乾手臉,將帕子扔到盆中。

  周氏叫來小廝收拾盆幾,她跟著寧毓華來到竹榻上坐下,倒了盞溫水遞過去,問道:「可是出事了?」

  寧毓華嘆氣,接過溫水吃了口,說了北地種子收成不好之事,「病蟲,優良種地,肥等,困難重重,眼下一樣都沒有眉目。」

  其實周氏一開始就不同意寧毓華留在江州府,雖然他得了戶部司的差使,也是正經的五品戶部官員。如錢夫人所言那樣,在地中刨食艱難,沒甚前途。

  既已經選擇了一起留在江州府,寧毓華言而有信,身邊只有她一人。因瘟疫回京城娘家的事耽擱了,寧毓華打算讓她帶著小郎,在秋闈後與江州府的舉人們一起進京,明年春闈放榜,新科進士歸鄉慶賀時,再與他們結伴江州府,路上好有照應。

  兩人已經過了新婚燕爾,周氏看多了夫妻之間的嫌隙,就如寧府錢夫人夏夫人她們,日子並非盡如人意。

  能得寧毓華的尊重相待,周氏已經比較滿足,她趕忙把心底升起的那點埋怨拋掉,道:「辛姨娘跟董姨娘一起找到我,跟我哭訴了好一陣。說是四郎五郎他們的親事無人管。找到阿爹,阿爹稱兒女親事,都由阿娘操持。唉,阿娘擺明了不管,四郎五郎他們年紀是大了,秋闈前不相看,還可藉由讓他們安心讀書,莫要耽誤了考學。要是四郎五郎考中了春闈,到時候就再也說不過去。無論阿娘那邊如何想,四郎五郎始終是你的兄弟,在外面,都把你們看做一家。姻親要慎重,選一個讓人不省心的,到時還有得你頭疼。」

  寧毓華現在就開始頭疼,他撐著眉心揉了揉,道:「這件事你別管,阿娘性子剛烈,你是晚輩,指不定阿娘會直接不給你臉面。」

  周氏愣住,道:「阿爹不管,我不管,你也不管,祖母更不會管。難道要讓兩個姨娘她們去出面張羅?」

  當家主母在,姨娘出面去張羅庶子親事,結親的人家沒臉,寧氏更沒臉。

  寧毓華站起身,道:「反正你先別管。晚上你與小郎一起用飯,我去找小七。」

  秋闈即將到來,立春後白日變長,明明堂下學比較晚。寧毓承回到松華院時,天已經擦黑。

  寧焱他們本來要來與寧毓承用飯,看到寧毓華來了,知道他有事,兩兄弟便藉口回屋自己去吃了。

  看著他們長高了的身影,寧毓華嘆道:「阿焱阿垚真是見天長,我記得從京城回來給祖父守孝,他們才這點高。」他抬手比了下,「現在小郎都快到我腰間了。」

  寧毓承拿澡豆抹在手上,一點點搓手指上的墨汁,答道:「他們長得快,是跟著我用飯。小郎也是,三頓都有肉,,蛋更沒少過,每天還要吃煮的牛乳,以後小郎肯定比大哥要高。」

  寧毓華上下打量著寧毓承,平時沒甚主意,這時發現他已經比自己高了一個頭頂,不由得訝然道:「小郎以後真會比我還要高?」

  「肯定比大哥高。」寧毓承篤定地回答。

  手指都搓紅了,墨汁還是洗不大幹淨,他乾脆不去管,拿帕子擦乾手。

  兵營的兵將,要是身高體壯,俸祿都會多拿些。寧毓華想到吃飽飯,吃得好的重要,再想到地里的小麥,神色又低落下去。

  寧毓承讓福水送了飯食進來,他看向寧毓華,道:「大哥,我們邊吃邊說。」

  現在寧毓承每天都要忙著學習,以他的成績,除去發生特殊情形,考進士肯定十拿九穩。進士對寧氏子孫來說算不得什麼,寧毓華盼著寧毓承能拔得頭籌,高中狀元。

  寧毓華習慣了寧毓承吃飯時,順便商議事的習慣,在桌前坐下來,順口道:「小七你別緊張,你的學習一向好,就策論文章欠缺了些。說是欠缺,也要看考官。有些考官務實,你就正好投了契,解元狀元十拿九穩。」

  寧毓承不在乎解元狀元,如寧毓華所言那樣,解元狀元只看考官的喜好。比如狀元由陛下欽點,這個狀元,只是權衡的結果。

  文無第一,他只要考中進士,有功名在身方便做事即好。

  「大哥,解元狀元我可能都拿不到。」寧毓承笑了起來,見寧毓華怔怔看來,解釋道:「寧氏宴賓客的事,阿爹被參奏了,陛下訓斥了阿爹,罰了他一個月俸祿。」

  「慶興縣在修河道,朝廷只當不知道,錢糧從何而來。」寧毓華本就煩躁,聽到寧悟明被罰,怒火頓時攻心。<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