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頁
陳三柱他們神色怔怔,對寧毓承的話,似乎懂了,又未完全聽懂。
院壩中一片安靜,文先生的聲音從屋中傳來,他的聲音大,所有人都聽得清清楚楚。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你們窮,但也蠢得出奇。余家村有幾顆糧食,要搶,也得去搶糧倉。常平倉守衛多,不好搶,隨便一個縣令,甚至小吏家都糧滿倉。宅子院牆不高,護衛人手不多,你們去搶,輕鬆又有收穫。」
陳三柱等人恍然大悟,又驚駭莫名。
搶官老爺,那還了得,豈不是要造反了?
寧毓承哭笑不得,他轉身進屋,文先生穩坐如鐘,面不改色,飛快在謄抄。
對於文先生的直率,寧毓承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盯著他看了會,心道拿他去陣前,不能將敵人氣死,也能氣得吐血。
文先生謄抄好後,寧毓承吩咐了幾句,福山福水領著人分別出發,前往縣城。
到了傍晚,福水從縣城帶了約莫三十餘人,兩大袋米麵回來,稱寧悟明已經將他們的家人已經收下安置。
這邊,寧毓承安排了陳三柱他們去幹活收拾。人多幹活快,只一天之後,余家村就收拾清理乾淨,人的屍骸與牲畜死屍,悉數深埋。
余家村的村民,開始陸續回村,砍樹搭擋風遮雨的棚子,趕著翻地晾曬,準備種植冬小麥。
陳三柱他們卻沒走,慶安縣官府始終未曾見到動靜。他們回去,沒地方住,也沒有飯吃。
寧毓承見情形不對,回了一趟縣城,詢問究竟。
寧悟明大喇喇占據了高雍縣衙的值房,將青州府府衙的回函扔過來:「你看看,他們這群混帳東西,說的什麼話!」
寧毓承接過青州府府衙的回函,如官府的一貫公函相同,儘是廢話套話。
青州府叫苦稱沒有錢糧,朝廷旨意未曾下達,他們無法擅自行動。
在廢話套話之餘,還隱含著指責,稱江州府小題大做,且越俎代庖,干涉了青州府官府的公事,已經向朝廷寫了摺子,詳細回稟。
寧悟明呵呵冷笑,再將夏恪庵的急信遞給了寧毓承,道:「梁津河段拙山這兩個宗桑,把我們都告上了朝廷!」
第111章 ……
與以前不一樣,寧悟明的生氣中,夾雜著難以言說的憤慨與悲哀。寧毓承將夏恪庵的信還回去,寧悟明抬眼看著他,猶豫了下,道:「小七,這次與以前不同。」
寧毓承平靜地點頭,道:「我知道。」
對這個兒子的聰慧,寧悟明早有領教,對此並不感到意外。他皺起眉,似乎在沉思,道:「你小舅父伴君時日短,終究是天真了些。不知他會作何想,可會後悔。」
這時寧毓瑛恰好進來,察覺到值房氣氛不對,狐疑地打量兩人,問道:「誰會後悔?」
寧悟明沉吟了下,把青州平江兩府,以及夏恪庵的信一併遞給寧毓瑛,「既然在外做事,阿瑛你也多少該知道些朝廷官府的做派,不能只一味埋頭做事。」
寧毓瑛見寧悟明難得嚴肅,她忙接過信認真讀了起來。官府公函有規定的制式,寧毓瑛不考科舉,平時看得不多。在看兩府的公函時,兩道英氣的眉毛,幾乎連成了一條線,滿臉的嫌棄。
「儘是推諉,言之無物的廢話!」寧毓瑛不留情面評價道。
待看完夏恪庵的信,寧毓承的嫌棄變成了難以置信:「他們怎敢,怎能這版無恥?活生生百姓的性命,他們能眼睜睜看著他們去死?」
天氣一天比一天涼,隨著新河縣收留受災百姓的風聲傳出去,越來越多拖家攜口的百姓往新和縣而來。
既然有寧氏在,高雍乾脆做起了甩手掌柜萬事不管。寧悟明在縣城坐鎮安排,寧毓瑛在外,尋了廟宇道觀安置他們。
雖有了遮風擋雨之地,但最重要之處還在於食物,飲水,以及乾淨的問題。安排人時刻守著維持秩序,還是不斷有紛爭發生。
雖辛苦,看到核計出來的傷亡以及失蹤人口,寧毓瑛所有的辛苦都被悲傷占據,
「傷亡不見的百姓近五百人,現在還有近六百婦孺無家可歸,等著朝廷賑濟回歸家鄉。眼見到了耕種冬小麥的時節,莊稼種不下去,明年他們吃甚?」
寧毓瑛拔高了聲音,憤怒至極道:「難道陛下不管,會看著他的子民流離失所,活生生餓死凍死病死?」
寧悟明苦笑起來,長長嘆息道:「阿瑛,你說得都對,人命關天,陛下也不會枉顧百姓的性命不管。但在百姓的性命之上,還有更重要的東西。」
「什麼能比性命重要?」寧毓瑛一下想到了,只是不敢確定,脫口而出問了一句。
「阿瑛,是規矩,大局。」寧悟明道。
寧毓瑛愣了下,嘲諷嗤笑出聲:「是啊,規矩,大局。文先生說,讀
書人滿嘴仁義道德,因為他們除了仁義道德,再拿不出能令人信服之物。」
「阿瑛,我是讀書人,小七是讀書人,你小舅父也是讀書人,你大哥二哥他們都是讀書人,其實文先生他們都是讀書人,你莫要都罵了進去。」
寧悟明無奈說了句,委婉道:「陛下喜歡花團錦簇,天下祥和。且陛下要顧慮的事情多,官府不能亂了規矩,京城離地方州府遠,好比是青州府,用朝廷的急遞到京城,來回也要二十餘天以上。用規矩束縛,底下州府方不會亂。」
寧毓瑛呵呵,譏諷地道:「阿爹,就是為了江山社稷,這就是規矩,大局嘛,大齊近億人,成百上千的傷亡算得什麼。」
寧悟明心底深處對寧毓瑛三人覺著虧欠,脾氣一向極好,耐心地道:「阿瑛,不能意氣用事。壞人受到懲處,人人稱快,那只在戲文中唱唱罷了,你讀遍史書,也翻不出幾例。在這之前,我早就想到了這點,但是我還是來了。我們必須保護好自身,否則的話,以後就沒人會替他們做事了。」
寧毓瑛漸漸緩和下來,她怔怔望著寧悟明,問道:「阿爹,那你為何會幫他們?」
寧悟明一聽,頓時來了精神,坐直了身子,雙手搭在案几上,讓自己看上去格外高大。他微微昂著頭,正義凜然道:「達者兼濟天下,再加上我本就仁慈.......」
「阿爹。」寧毓承見寧悟明似乎有要長篇大論吹噓自己的意思,出聲打斷了他。
寧悟明瞥了寧毓承好幾眼,哼了聲,一下靠回椅背,道:「你來你來,小七你打算如何應對?」
寧毓承忍著笑,道:「小舅舅那邊,換種一事,陛下雖還未有旨意,陛下既然喜歡花團錦簇,定會為此事龍顏大悅。不過,江州府的事情接連不斷,小舅舅與阿爹這次所行之事,已非幾顆糧食能解決。在臨行前,我已經與小舅舅提過,小舅舅他還是義無反顧去了山陰縣。明明堂改進的車輛,經過了無數的試驗與改進,除去貴,現在已經差不多能用到普通的車輛上,行走遠路沒甚問題了。小舅舅與我說過,準備將車輛獻上去,抵消些在陛下眼中的罪孽。小舅舅還說,朝廷的賑濟歸朝廷賑濟,開倉放糧,也沒幾顆糧食,吃完上頓沒下頓。朝廷的賑濟一向只管眼前,給幾顆糧食就了事,百姓沒地方住,穿不暖,諸如種種,朝廷不會管。」
寧悟明頻頻點頭,「嗯,眼不見心不煩,開倉放幾顆賑濟的糧食就了事,大不了,來年實在交不上賦稅時,下旨免除賦稅,史書上常有記載,天子如何體恤百姓。」
百姓交不上賦稅,朝廷免除賦稅,也是為了江山社稷。
再逼,百姓就造反了。
交不上賦稅,並非僅僅賦稅過重。
徵收賦稅,由戶部到州府,再到縣,縣到各村,按照戶貼,田畝數,一層層安排下來。
交賦稅的乃是最底層種地的百姓,由里正負責,縣衙會派錢糧吏來一併催繳。錢糧吏與里正前來,屬於先禮後兵。
要是敢抗繳,衙門有的是手段對付。差役幫閒闖進門,將家中值錢之物全部拿走,這也算輕。
最後,各地各路的駐兵出動時,就要見血出人命了。
百姓若能交出來賦稅,一般不敢逃稅。要真是交不出來,就說明他們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朝廷免稅,並非是仁慈,而是怕他們造反,再加上真將他們逼死了,誰來種地?
官紳享受免除徭役,一定程度上免除賦稅的權利,沒了這群牛馬勞作,誰來奉養他們?
認為天子免除賦稅就是心繫百姓,仁善之舉,真是天大的誤會!
寧毓承:「小舅父說,先拿出來賑濟的秋糧,必須填補進去。否則,朝廷不會善罷甘休。小舅父打算自掏腰包出了這部分,後續受災百姓的安置,他打算讓鄉紳們湊一湊。」
寧悟明當即道:「我沒想著能讓朝廷出,我打算將私房錢拿出來,不夠的部分,再從公中補。」
寧毓承迎著寧悟明的目光,微微一笑道:「阿娘會拿出來,阿爹放心。」
寧悟明曬笑,咳了聲,道:「好,此事就交給你了。」<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院壩中一片安靜,文先生的聲音從屋中傳來,他的聲音大,所有人都聽得清清楚楚。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你們窮,但也蠢得出奇。余家村有幾顆糧食,要搶,也得去搶糧倉。常平倉守衛多,不好搶,隨便一個縣令,甚至小吏家都糧滿倉。宅子院牆不高,護衛人手不多,你們去搶,輕鬆又有收穫。」
陳三柱等人恍然大悟,又驚駭莫名。
搶官老爺,那還了得,豈不是要造反了?
寧毓承哭笑不得,他轉身進屋,文先生穩坐如鐘,面不改色,飛快在謄抄。
對於文先生的直率,寧毓承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盯著他看了會,心道拿他去陣前,不能將敵人氣死,也能氣得吐血。
文先生謄抄好後,寧毓承吩咐了幾句,福山福水領著人分別出發,前往縣城。
到了傍晚,福水從縣城帶了約莫三十餘人,兩大袋米麵回來,稱寧悟明已經將他們的家人已經收下安置。
這邊,寧毓承安排了陳三柱他們去幹活收拾。人多幹活快,只一天之後,余家村就收拾清理乾淨,人的屍骸與牲畜死屍,悉數深埋。
余家村的村民,開始陸續回村,砍樹搭擋風遮雨的棚子,趕著翻地晾曬,準備種植冬小麥。
陳三柱他們卻沒走,慶安縣官府始終未曾見到動靜。他們回去,沒地方住,也沒有飯吃。
寧毓承見情形不對,回了一趟縣城,詢問究竟。
寧悟明大喇喇占據了高雍縣衙的值房,將青州府府衙的回函扔過來:「你看看,他們這群混帳東西,說的什麼話!」
寧毓承接過青州府府衙的回函,如官府的一貫公函相同,儘是廢話套話。
青州府叫苦稱沒有錢糧,朝廷旨意未曾下達,他們無法擅自行動。
在廢話套話之餘,還隱含著指責,稱江州府小題大做,且越俎代庖,干涉了青州府官府的公事,已經向朝廷寫了摺子,詳細回稟。
寧悟明呵呵冷笑,再將夏恪庵的急信遞給了寧毓承,道:「梁津河段拙山這兩個宗桑,把我們都告上了朝廷!」
第111章 ……
與以前不一樣,寧悟明的生氣中,夾雜著難以言說的憤慨與悲哀。寧毓承將夏恪庵的信還回去,寧悟明抬眼看著他,猶豫了下,道:「小七,這次與以前不同。」
寧毓承平靜地點頭,道:「我知道。」
對這個兒子的聰慧,寧悟明早有領教,對此並不感到意外。他皺起眉,似乎在沉思,道:「你小舅父伴君時日短,終究是天真了些。不知他會作何想,可會後悔。」
這時寧毓瑛恰好進來,察覺到值房氣氛不對,狐疑地打量兩人,問道:「誰會後悔?」
寧悟明沉吟了下,把青州平江兩府,以及夏恪庵的信一併遞給寧毓瑛,「既然在外做事,阿瑛你也多少該知道些朝廷官府的做派,不能只一味埋頭做事。」
寧毓瑛見寧悟明難得嚴肅,她忙接過信認真讀了起來。官府公函有規定的制式,寧毓瑛不考科舉,平時看得不多。在看兩府的公函時,兩道英氣的眉毛,幾乎連成了一條線,滿臉的嫌棄。
「儘是推諉,言之無物的廢話!」寧毓瑛不留情面評價道。
待看完夏恪庵的信,寧毓承的嫌棄變成了難以置信:「他們怎敢,怎能這版無恥?活生生百姓的性命,他們能眼睜睜看著他們去死?」
天氣一天比一天涼,隨著新河縣收留受災百姓的風聲傳出去,越來越多拖家攜口的百姓往新和縣而來。
既然有寧氏在,高雍乾脆做起了甩手掌柜萬事不管。寧悟明在縣城坐鎮安排,寧毓瑛在外,尋了廟宇道觀安置他們。
雖有了遮風擋雨之地,但最重要之處還在於食物,飲水,以及乾淨的問題。安排人時刻守著維持秩序,還是不斷有紛爭發生。
雖辛苦,看到核計出來的傷亡以及失蹤人口,寧毓瑛所有的辛苦都被悲傷占據,
「傷亡不見的百姓近五百人,現在還有近六百婦孺無家可歸,等著朝廷賑濟回歸家鄉。眼見到了耕種冬小麥的時節,莊稼種不下去,明年他們吃甚?」
寧毓瑛拔高了聲音,憤怒至極道:「難道陛下不管,會看著他的子民流離失所,活生生餓死凍死病死?」
寧悟明苦笑起來,長長嘆息道:「阿瑛,你說得都對,人命關天,陛下也不會枉顧百姓的性命不管。但在百姓的性命之上,還有更重要的東西。」
「什麼能比性命重要?」寧毓瑛一下想到了,只是不敢確定,脫口而出問了一句。
「阿瑛,是規矩,大局。」寧悟明道。
寧毓瑛愣了下,嘲諷嗤笑出聲:「是啊,規矩,大局。文先生說,讀
書人滿嘴仁義道德,因為他們除了仁義道德,再拿不出能令人信服之物。」
「阿瑛,我是讀書人,小七是讀書人,你小舅父也是讀書人,你大哥二哥他們都是讀書人,其實文先生他們都是讀書人,你莫要都罵了進去。」
寧悟明無奈說了句,委婉道:「陛下喜歡花團錦簇,天下祥和。且陛下要顧慮的事情多,官府不能亂了規矩,京城離地方州府遠,好比是青州府,用朝廷的急遞到京城,來回也要二十餘天以上。用規矩束縛,底下州府方不會亂。」
寧毓瑛呵呵,譏諷地道:「阿爹,就是為了江山社稷,這就是規矩,大局嘛,大齊近億人,成百上千的傷亡算得什麼。」
寧悟明心底深處對寧毓瑛三人覺著虧欠,脾氣一向極好,耐心地道:「阿瑛,不能意氣用事。壞人受到懲處,人人稱快,那只在戲文中唱唱罷了,你讀遍史書,也翻不出幾例。在這之前,我早就想到了這點,但是我還是來了。我們必須保護好自身,否則的話,以後就沒人會替他們做事了。」
寧毓瑛漸漸緩和下來,她怔怔望著寧悟明,問道:「阿爹,那你為何會幫他們?」
寧悟明一聽,頓時來了精神,坐直了身子,雙手搭在案几上,讓自己看上去格外高大。他微微昂著頭,正義凜然道:「達者兼濟天下,再加上我本就仁慈.......」
「阿爹。」寧毓承見寧悟明似乎有要長篇大論吹噓自己的意思,出聲打斷了他。
寧悟明瞥了寧毓承好幾眼,哼了聲,一下靠回椅背,道:「你來你來,小七你打算如何應對?」
寧毓承忍著笑,道:「小舅舅那邊,換種一事,陛下雖還未有旨意,陛下既然喜歡花團錦簇,定會為此事龍顏大悅。不過,江州府的事情接連不斷,小舅舅與阿爹這次所行之事,已非幾顆糧食能解決。在臨行前,我已經與小舅舅提過,小舅舅他還是義無反顧去了山陰縣。明明堂改進的車輛,經過了無數的試驗與改進,除去貴,現在已經差不多能用到普通的車輛上,行走遠路沒甚問題了。小舅舅與我說過,準備將車輛獻上去,抵消些在陛下眼中的罪孽。小舅舅還說,朝廷的賑濟歸朝廷賑濟,開倉放糧,也沒幾顆糧食,吃完上頓沒下頓。朝廷的賑濟一向只管眼前,給幾顆糧食就了事,百姓沒地方住,穿不暖,諸如種種,朝廷不會管。」
寧悟明頻頻點頭,「嗯,眼不見心不煩,開倉放幾顆賑濟的糧食就了事,大不了,來年實在交不上賦稅時,下旨免除賦稅,史書上常有記載,天子如何體恤百姓。」
百姓交不上賦稅,朝廷免除賦稅,也是為了江山社稷。
再逼,百姓就造反了。
交不上賦稅,並非僅僅賦稅過重。
徵收賦稅,由戶部到州府,再到縣,縣到各村,按照戶貼,田畝數,一層層安排下來。
交賦稅的乃是最底層種地的百姓,由里正負責,縣衙會派錢糧吏來一併催繳。錢糧吏與里正前來,屬於先禮後兵。
要是敢抗繳,衙門有的是手段對付。差役幫閒闖進門,將家中值錢之物全部拿走,這也算輕。
最後,各地各路的駐兵出動時,就要見血出人命了。
百姓若能交出來賦稅,一般不敢逃稅。要真是交不出來,就說明他們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朝廷免稅,並非是仁慈,而是怕他們造反,再加上真將他們逼死了,誰來種地?
官紳享受免除徭役,一定程度上免除賦稅的權利,沒了這群牛馬勞作,誰來奉養他們?
認為天子免除賦稅就是心繫百姓,仁善之舉,真是天大的誤會!
寧毓承:「小舅父說,先拿出來賑濟的秋糧,必須填補進去。否則,朝廷不會善罷甘休。小舅父打算自掏腰包出了這部分,後續受災百姓的安置,他打算讓鄉紳們湊一湊。」
寧悟明當即道:「我沒想著能讓朝廷出,我打算將私房錢拿出來,不夠的部分,再從公中補。」
寧毓承迎著寧悟明的目光,微微一笑道:「阿娘會拿出來,阿爹放心。」
寧悟明曬笑,咳了聲,道:「好,此事就交給你了。」<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