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頁
寧毓承長長嘆了口氣,道:「賀祿,你身上穿的,不是錦緞,緙絲,紫貂,是江州府百姓的皮肉。無人欠你,對不起你阿爹。你們父子,就是死上一百次,也不足惜!」
賀祿定定看著寧毓承,寧毓承面色沉靜,迎著他的目光,指了指自己的心:「我這裡,不慌,你呢?」
賀祿沒有回答。
過了一會,賀祿起身,倉惶狼狽往外奔去。
寧毓承望著他的背影,久久沒有做聲。
賀祿並不會因為他幾句話,便慚愧悔恨,只會為失去的榮華富貴痛哭。
這就是人性。
就像是寧毓承並不以為自己贏了,朝廷枉顧律法提審賀道年,對他來說,贏了也是輸。
律法形容虛設,他們都在天威不可測下活著,這才是最糟糕透頂的事!
第105章 ……
賀道年的私產清點完畢,只值錢的細軟以及金銀銅錢,十輛馬車都拉不完。
清查的私產要送往京城,為了穩妥起見,夏恪庵寫了摺子急遞進京,請朝廷安排兵營護送。
經受了這場變故,夏恪庵無需再用其他動作,江州府府衙、下轄的七縣縣令一眾官吏,無不服服帖帖。
江州府更是暗流動用,幾家歡樂幾家愁,先前堅決投靠賀道年的幾家嚇破了膽,跟無頭蒼蠅一樣到處找門道求情。
寧府閉門守孝,夏恪庵宅子所在的小巷,從早到晚被堵得水泄不通。
夏恪庵也不能隨便收拾他們,但他絕不會鬆口,準備給這些牆頭草一點教訓。現在不便回去,下衙後就便避讓到松華院。
寧毓華與他說得來,也成日混在松華院。寧毓閔得知了,也時常前來。加上寧焱寧垚,寧毓瑛寧毓瑤寧淼寧毓珊寧毓珠等人也時常來,松華院成了大家的聚集,清談,弈棋等雅集之地。
寧毓承不大說話,只在讀書寫字之餘,坐在一旁聽他們說。在被點名提問時,回答上一兩句。
夏恪庵經常若有所思看著他,一看就是許久。待夜深後大家散去,夏恪庵斜倚在軟榻上不動,等到福山他們將正廳收拾乾淨,寧毓承更洗出來,他還一動不動躺在那裡。
「吃醉了茶?」寧毓承在軟榻對面的小杌子上坐下,望著夏恪庵笑問道。
因為守孝,再加上寧毓承不吃酒,他給松華院立下的唯二規矩便是不許吃酒,不許亂扔髒物。
夏恪庵是長輩,也遵著規矩,在松華院只吃茶。
加了柑橘皮汁的白蠟,在燭台上靜靜燃燒,發出淡淡的柑橘香氣。夏恪庵笑了下,懶洋洋反坐起身,揶揄道:「是醉了茶。」
答了句,他再次看向寧毓承,道:「小七,你阿爹沒來過。」
松華院取代知知堂,變成寧府的中心,寧悟明卻從未出現過。
寧毓承抬了抬眉,微笑不語。
「我與你阿爹互相嫌棄,他看不慣我,我也看不慣他。我是因為大姐姐看不慣他,只我必須承認,你阿爹挺有本事。這次賀道年的事,大半是你阿爹的功勞,我入仕晚,在陛下面前沒這般大的臉面。」
寧毓承唔了聲,還是沒有說話。
「當然,我並非是在勸你,要與你阿爹一條心。小七,阿華品性端方,我很佩服喜歡。可惜,他這樣的性情,不適合仕途。二郎像是長了一身的刺,所幸,這刺只刺自己,於他人無害。我估計,他是因著爹娘不合。事到如今,已經無法改變。二郎何時能將刺收回去,且只能看時日。二郎苦啊!唉,誰都幫不了他。」
夏恪庵仰頭望著藻井,輕嘆了句,「說句大不敬的話,你們寧氏以後,就靠你們這房撐起來了。小七,你很聰慧,心懷慈悲。但你做不到你阿爹那般,你的品性,反倒是你的束縛。京城不是龍潭虎穴,是一灘臭不可聞的淤泥。官場便是如此,書上讀得的禮義廉恥,做人的仁義禮智信,於官場來說與之相反。因著看得太透徹,反倒會愈發痛苦。你阿爹清醒得很,他很難過,我也是這般。但我們都比不過你,我們承受得住,你不行。」
按照夏恪庵的意思,寧毓承看得太清楚,走仕途做官就很難熬。寧氏一族卻不能缺權勢,沒有權勢,就是龍擱淺在污泥灘中,有萬般的本事,也得不到施展。
寧氏缺不了寧悟明,寧悟明還有寧九郎這個兒子,他還年輕,妾室說不定以後還會生。寧毓承與他父子之
間若生份了,寧悟明以後偏向寧九郎,寧毓承不一定會過不好,但缺了寧悟明的支持,想做的事就施展不開。
寧毓承只靜靜聽著,夏恪庵明白他懂得,也無需回答,徑直說了下去。
「如今天下算太平,賀道年那點私財,我無需要兵營大張旗鼓護送。這是我在給自己造勢,好在陛下面前得臉,給自己掙一些功績。」
夏恪庵毫不掩飾,將自己那些晦暗,見不得人的心思,放在檯面上來,說得坦坦蕩蕩。
「我還留了些錢,兵將護送,總要得些好處。一路到京城,路上的同仁們,也要結交來往一二。」
夏恪庵抬了抬手,眉毛順勢一挑,「官場結交,向來就是如此。你阿爹這般給我建議,我恰好也這般想,我們一拍即合。」
「小舅舅,你與小舅母關係如何?」寧毓承沉吟了下,問道。
夏恪庵意外地看了他一眼,沉吟了下,鄭重其事答道:「寡婦再醮並不鮮見,就是公主郡主,亦有許多非議。當時我與她定親時,私底下有好些人在嚼舌根,齊氏府上雖沒落,畢竟是皇室,與陛下關係親近,說我貪慕權勢。」
他嘲諷一笑,搖搖頭,「門當戶對,郎才女貌,這是貪婪什麼呢?我以前與你小舅母素昧蒙面,定親之後也只隔著人見了幾次,總不至於情根深種,方娶了她。我一是父母年老,該娶親成家,二是結親是結兩性之好,齊氏這個外家,屬實不錯。你小舅母學問不錯,知書達理,是個好妻子。最後,無論我承不承認,肯定有齊氏是皇室宗親的緣由。我與你小舅母的關係,與世間大多夫妻一樣,相敬如賓,尋常普通。」
最近齊氏有了身孕,兩位老人大喜,經常耳提目命,讓夏恪庵莫要讓齊氏生氣。與其他家族不同,興許得了夏夫人的勸解,田老夫人還多次叮囑,夏恪庵莫要拈花惹草,讓齊氏傷心。
夏恪庵緊皺眉頭,很是認真地思索,然後坦白地道:「如今不想,以後不知道,現在我要是敢,你外祖父還好,你外祖母不會輕繞,你阿娘得直接抄刀,將我砍殺出去。」
「小舅舅先前說得很對,我的確知道官場是何種模樣,該如何做。我做得到,只會無比難受。因為我是人,有血有肉的人。人該與牲畜不同,除去慈悲,應存有同理心。我始終堅信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能做到這點的人,鳳毛麟角。」
寧毓承停頓了下,雙手搭在膝蓋上,微微弓腰,看著面前几案上的燭台。
白蠟的燭光,輕輕搖曳,燭淚滴落在荷花瓣的銅盞中。荷花瓣做得極為逼真,花蕊上點了粉紅色,燭淚看上去,仿佛浸了血。
即便是王家坳村產白蠟,除非年節時分,晚間還是日落而息,漆黑一片。
他們連便宜的燈油都捨不得,何況是白蠟。
「大局與大是大非,說起來太寬泛,我更不願意用在最親近的家人身上。我必須支持阿娘,除去阿娘的付出,她因為是婦人,天生不易,人生由不得她自己做主。我必須看到阿娘這點,記得阿娘這點,否則,我認為自己是人,我的慈悲,就顯得格外可笑。」
夏恪庵愣在那裡,一瞬不瞬看著寧毓承。良久之後,他抬手抹了抹自己的臉,自嘲一笑道:「小七,你說得是,我自視甚高,稱不上好人,甚至不算完整的人。」
寧毓承道:「小舅舅,我並未有指責你之意,我們是親人,我不願意隱瞞,小舅舅坦誠,我也如實相告。」
「我知道。」夏恪庵揮了揮手,惆悵道:「我並不會因此自怨自艾。大哥他們官運平平,我已經掙扎了這麼多年,既然選擇挑起夏氏,這個擔子我已經擱置不下,便要肩負到底。」
夏恪庵端起茶盞,朝寧毓承舉了舉,「爭取做個清廉愛民的好官吧。」
寧毓承一笑,端起茶盞與夏恪庵相碰,吃了一口茶,放下茶盞回屋去歇息了。
夏恪庵的算盤落空,未待過年,朝廷旨意下來,著江南道駐兵杜將軍領兵護送,將賀道年一等人馬,連著家財押送進京。
寧毓承早早出門,在城門外的茶鋪要了碗渾茶,坐在那裡目送兵丁押送著車馬離去。
賀氏父子在鋪著厚稻草的馬車上,女眷們則坐了有遮擋的車。儘快天氣寒冷,看熱鬧的百姓還是絡繹不絕,不斷對著經過的車馬議論紛紛。
最後的板車上坐著徐先生與馬先生兩人,他們相對而坐,誰都沒有說話。徐先生對著茶棚的方向,他看到路邊的寧毓承,臉微微動了下,不動聲色頷首致謝。
<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賀祿定定看著寧毓承,寧毓承面色沉靜,迎著他的目光,指了指自己的心:「我這裡,不慌,你呢?」
賀祿沒有回答。
過了一會,賀祿起身,倉惶狼狽往外奔去。
寧毓承望著他的背影,久久沒有做聲。
賀祿並不會因為他幾句話,便慚愧悔恨,只會為失去的榮華富貴痛哭。
這就是人性。
就像是寧毓承並不以為自己贏了,朝廷枉顧律法提審賀道年,對他來說,贏了也是輸。
律法形容虛設,他們都在天威不可測下活著,這才是最糟糕透頂的事!
第105章 ……
賀道年的私產清點完畢,只值錢的細軟以及金銀銅錢,十輛馬車都拉不完。
清查的私產要送往京城,為了穩妥起見,夏恪庵寫了摺子急遞進京,請朝廷安排兵營護送。
經受了這場變故,夏恪庵無需再用其他動作,江州府府衙、下轄的七縣縣令一眾官吏,無不服服帖帖。
江州府更是暗流動用,幾家歡樂幾家愁,先前堅決投靠賀道年的幾家嚇破了膽,跟無頭蒼蠅一樣到處找門道求情。
寧府閉門守孝,夏恪庵宅子所在的小巷,從早到晚被堵得水泄不通。
夏恪庵也不能隨便收拾他們,但他絕不會鬆口,準備給這些牆頭草一點教訓。現在不便回去,下衙後就便避讓到松華院。
寧毓華與他說得來,也成日混在松華院。寧毓閔得知了,也時常前來。加上寧焱寧垚,寧毓瑛寧毓瑤寧淼寧毓珊寧毓珠等人也時常來,松華院成了大家的聚集,清談,弈棋等雅集之地。
寧毓承不大說話,只在讀書寫字之餘,坐在一旁聽他們說。在被點名提問時,回答上一兩句。
夏恪庵經常若有所思看著他,一看就是許久。待夜深後大家散去,夏恪庵斜倚在軟榻上不動,等到福山他們將正廳收拾乾淨,寧毓承更洗出來,他還一動不動躺在那裡。
「吃醉了茶?」寧毓承在軟榻對面的小杌子上坐下,望著夏恪庵笑問道。
因為守孝,再加上寧毓承不吃酒,他給松華院立下的唯二規矩便是不許吃酒,不許亂扔髒物。
夏恪庵是長輩,也遵著規矩,在松華院只吃茶。
加了柑橘皮汁的白蠟,在燭台上靜靜燃燒,發出淡淡的柑橘香氣。夏恪庵笑了下,懶洋洋反坐起身,揶揄道:「是醉了茶。」
答了句,他再次看向寧毓承,道:「小七,你阿爹沒來過。」
松華院取代知知堂,變成寧府的中心,寧悟明卻從未出現過。
寧毓承抬了抬眉,微笑不語。
「我與你阿爹互相嫌棄,他看不慣我,我也看不慣他。我是因為大姐姐看不慣他,只我必須承認,你阿爹挺有本事。這次賀道年的事,大半是你阿爹的功勞,我入仕晚,在陛下面前沒這般大的臉面。」
寧毓承唔了聲,還是沒有說話。
「當然,我並非是在勸你,要與你阿爹一條心。小七,阿華品性端方,我很佩服喜歡。可惜,他這樣的性情,不適合仕途。二郎像是長了一身的刺,所幸,這刺只刺自己,於他人無害。我估計,他是因著爹娘不合。事到如今,已經無法改變。二郎何時能將刺收回去,且只能看時日。二郎苦啊!唉,誰都幫不了他。」
夏恪庵仰頭望著藻井,輕嘆了句,「說句大不敬的話,你們寧氏以後,就靠你們這房撐起來了。小七,你很聰慧,心懷慈悲。但你做不到你阿爹那般,你的品性,反倒是你的束縛。京城不是龍潭虎穴,是一灘臭不可聞的淤泥。官場便是如此,書上讀得的禮義廉恥,做人的仁義禮智信,於官場來說與之相反。因著看得太透徹,反倒會愈發痛苦。你阿爹清醒得很,他很難過,我也是這般。但我們都比不過你,我們承受得住,你不行。」
按照夏恪庵的意思,寧毓承看得太清楚,走仕途做官就很難熬。寧氏一族卻不能缺權勢,沒有權勢,就是龍擱淺在污泥灘中,有萬般的本事,也得不到施展。
寧氏缺不了寧悟明,寧悟明還有寧九郎這個兒子,他還年輕,妾室說不定以後還會生。寧毓承與他父子之
間若生份了,寧悟明以後偏向寧九郎,寧毓承不一定會過不好,但缺了寧悟明的支持,想做的事就施展不開。
寧毓承只靜靜聽著,夏恪庵明白他懂得,也無需回答,徑直說了下去。
「如今天下算太平,賀道年那點私財,我無需要兵營大張旗鼓護送。這是我在給自己造勢,好在陛下面前得臉,給自己掙一些功績。」
夏恪庵毫不掩飾,將自己那些晦暗,見不得人的心思,放在檯面上來,說得坦坦蕩蕩。
「我還留了些錢,兵將護送,總要得些好處。一路到京城,路上的同仁們,也要結交來往一二。」
夏恪庵抬了抬手,眉毛順勢一挑,「官場結交,向來就是如此。你阿爹這般給我建議,我恰好也這般想,我們一拍即合。」
「小舅舅,你與小舅母關係如何?」寧毓承沉吟了下,問道。
夏恪庵意外地看了他一眼,沉吟了下,鄭重其事答道:「寡婦再醮並不鮮見,就是公主郡主,亦有許多非議。當時我與她定親時,私底下有好些人在嚼舌根,齊氏府上雖沒落,畢竟是皇室,與陛下關係親近,說我貪慕權勢。」
他嘲諷一笑,搖搖頭,「門當戶對,郎才女貌,這是貪婪什麼呢?我以前與你小舅母素昧蒙面,定親之後也只隔著人見了幾次,總不至於情根深種,方娶了她。我一是父母年老,該娶親成家,二是結親是結兩性之好,齊氏這個外家,屬實不錯。你小舅母學問不錯,知書達理,是個好妻子。最後,無論我承不承認,肯定有齊氏是皇室宗親的緣由。我與你小舅母的關係,與世間大多夫妻一樣,相敬如賓,尋常普通。」
最近齊氏有了身孕,兩位老人大喜,經常耳提目命,讓夏恪庵莫要讓齊氏生氣。與其他家族不同,興許得了夏夫人的勸解,田老夫人還多次叮囑,夏恪庵莫要拈花惹草,讓齊氏傷心。
夏恪庵緊皺眉頭,很是認真地思索,然後坦白地道:「如今不想,以後不知道,現在我要是敢,你外祖父還好,你外祖母不會輕繞,你阿娘得直接抄刀,將我砍殺出去。」
「小舅舅先前說得很對,我的確知道官場是何種模樣,該如何做。我做得到,只會無比難受。因為我是人,有血有肉的人。人該與牲畜不同,除去慈悲,應存有同理心。我始終堅信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能做到這點的人,鳳毛麟角。」
寧毓承停頓了下,雙手搭在膝蓋上,微微弓腰,看著面前几案上的燭台。
白蠟的燭光,輕輕搖曳,燭淚滴落在荷花瓣的銅盞中。荷花瓣做得極為逼真,花蕊上點了粉紅色,燭淚看上去,仿佛浸了血。
即便是王家坳村產白蠟,除非年節時分,晚間還是日落而息,漆黑一片。
他們連便宜的燈油都捨不得,何況是白蠟。
「大局與大是大非,說起來太寬泛,我更不願意用在最親近的家人身上。我必須支持阿娘,除去阿娘的付出,她因為是婦人,天生不易,人生由不得她自己做主。我必須看到阿娘這點,記得阿娘這點,否則,我認為自己是人,我的慈悲,就顯得格外可笑。」
夏恪庵愣在那裡,一瞬不瞬看著寧毓承。良久之後,他抬手抹了抹自己的臉,自嘲一笑道:「小七,你說得是,我自視甚高,稱不上好人,甚至不算完整的人。」
寧毓承道:「小舅舅,我並未有指責你之意,我們是親人,我不願意隱瞞,小舅舅坦誠,我也如實相告。」
「我知道。」夏恪庵揮了揮手,惆悵道:「我並不會因此自怨自艾。大哥他們官運平平,我已經掙扎了這麼多年,既然選擇挑起夏氏,這個擔子我已經擱置不下,便要肩負到底。」
夏恪庵端起茶盞,朝寧毓承舉了舉,「爭取做個清廉愛民的好官吧。」
寧毓承一笑,端起茶盞與夏恪庵相碰,吃了一口茶,放下茶盞回屋去歇息了。
夏恪庵的算盤落空,未待過年,朝廷旨意下來,著江南道駐兵杜將軍領兵護送,將賀道年一等人馬,連著家財押送進京。
寧毓承早早出門,在城門外的茶鋪要了碗渾茶,坐在那裡目送兵丁押送著車馬離去。
賀氏父子在鋪著厚稻草的馬車上,女眷們則坐了有遮擋的車。儘快天氣寒冷,看熱鬧的百姓還是絡繹不絕,不斷對著經過的車馬議論紛紛。
最後的板車上坐著徐先生與馬先生兩人,他們相對而坐,誰都沒有說話。徐先生對著茶棚的方向,他看到路邊的寧毓承,臉微微動了下,不動聲色頷首致謝。
<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