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頁
那個一生奉行「有教無類」,一生認為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的人,終究是遇到了他不會教的人。
江棄言吹了會夜風,在想,先生這會兒會不會正在難過。
他們都叫蘇仕元「大祭司」,只有先生叫他「周先生」。
蘇仕元是先生的老師,他教先生的是周之文、周之禮。
但蘇仕元死了,遺忘之地不復存在,大周的一切就此永遠消失。
不,不會消失的。
江棄言想,他也叫蘇仕元「周先生」,他和先生,都會把它們延續。
那個朝代雖然過去了,但它留給後人的,仍然是珍貴無比的瑰寶。
第66章 誰說兔子不能化龍?
十二月開頭便是殿試,江棄言放棄了參考,如今的他,已經不需要用這種方式來向臣子、向天下說明他的治理才能了。
畢竟過去的大半年裡,內閣得到了天下人的一致好評。
江棄言坐在龍椅上監考,下面那些貢士無論能不能考中,他們都會是未來綏陽的新生力量。
屬於他的,新生勢力。
但也不完全是,能進入這座大殿的,寒士畢竟占少數,平民百姓的資源究竟是比不過世家大族。
所以正在答卷的人中,其實黨系錯綜複雜,但江棄言不在乎。
無論他們曾經是什麼黨系,現在他們是天子門生。
拋去黨系不談,他們都是讀書人。
是未來能夠治理一方、造福百姓的大能。
但江棄言更希望把他們留在京中,代替老一輩的臣子們,為他想要的盛世奠基。
這場殿試的出題人是帝師,審題人是文相,監考者是皇帝陛下。
這大概是歷年來最受重視的一場殿試了吧?
貢士們有些緊張,但看到上首那人始終面帶鼓勵的笑容,又漸漸平復了心境。
殿試與其他不同,殿試的考題很靈活,閱卷人最是能從中得知每一個人適合的職位。
今年的閱卷人,是江棄言。
沒有人質疑他年輕,也沒有人不服他的判斷,過往的一切早已證明他的聖明。
那一顆信服的種子在他首次參加縣試時,就已經在天下人心底埋藏。
在他順利拿到滿十甲後,這些種子終於生根發芽。
於是江棄言又一次想,為什麼這麼簡單的事情,承曦帝就是做不到呢?
為什麼承曦帝做不到這些,卻反而要怪旁人呢?
明明當年有蒲老先生幫他,明明當年蘇仕元不止一次想拉他一把,明明當年姜皇后在世,徐家會堅定地站在他背後。
他有聲望,因為蒲庚替他守著朝堂。
他有民心,因為蘇仕元替他遊說天下。
他有兵權,徐經武的兩位姨妹妹都嫁給了他。
江北惘明明什麼都有,最後究竟是怎麼失去所有的呢?
第一個離他而去的,便是徐經武,徐經武說,若無生死大事這輩子再也不肯入關。
第二個離開他的,是蒲庚,蒲庚臨走前曾仰天長嘆,愧疚自己沒有教好他。
蒲庚死後,蘇仕元還在替他周旋,從秦廊秦老閣主手中保下了他的命。
後來蘇仕元也死了,這天下再也沒有人會保他了。
明明這一切都是他自己造成的。
而他猶在怪別人,怪徐經武心狠,怪蒲庚管太多,怪蘇仕元冷漠。
怪江棄言是個喪門星,怪蒲聽松禍亂朝綱,怪那些臣子一個個都不站在他身邊,怪天下遲遲不肯歸心。
江北惘恨啊,恨他們都不體諒他,可他從來都不肯想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江棄言站起身,走下台階,負手轉了一圈,文相坐在大殿最靠近門口之處,看見江棄言這幅老神在在的模樣,不禁搖了搖頭。
一個二個的,都那麼早熟,一點都沒有小孩子該有的樣子。
文相摸了摸長鬍子,暗自在心裡腹誹,果然有什麼樣的先生就有什麼樣的學生。
蒲聽松當年十二歲入朝,一本正經議事的樣子,如今想起來……
果然怎麼想怎麼想笑啊。
當年怎麼沒覺得那麼好笑呢。
明明就只是個小孩子,裝大人裝得連他們這些老傢伙也跟著入戲了。
唉——
文相在心中嘆了口氣,說到底還是青黃不接,他們這些老骨頭不行了,中間一輩又不中用,實在沒辦法才讓小輩上來頂著壓力,都是他們這些大人沒做好啊。
枉活那麼多年,還不如小娃娃。
所以在文相心裡,科舉加試可謂是雪中送炭,早該加了。
一個朝堂不能只有老人和小孩,那是極不正常的。
那些年綏陽人大都不積極科舉,如今卻是大不相同了。
一切都在慢慢變好。
不是嗎?
一定是的。
殿試結束,考生仍留在殿內。
文相收了答卷,站到江棄言身邊,看著江棄言閱卷。
江棄言分別做了評價,都很犀利,且一針見血,文相不住點頭,雖然他是帝師黨的人,但他還是認可陛下的。
尤其是內閣相關諸事,讓他對陛下改觀很大。
江棄言看完答卷,卻沒急著定名次,而是問了所有考生幾個問題。
「今有某王爺欺壓民女,若諸位在大理寺任職,是否要為其出頭?」
底下考生們竊竊私語,有一人站起作答,「既為天子腳下臣,何懼權貴門中事?學生自當仗義執言,才不失文人風骨。」
江棄言點點頭,示意他坐下,神色卻不盡如意。
又有一人站起,先行了學禮,才不急不躁徐徐道來,「不知學生在大理寺任何職?」
「並無要職,無名小卒。」江棄言答。
「既無要職,便不敢妄言親王,此僭越也,學生當層層上報,合乎禮制,又不失公允。」
「若上官畏懼,而朕唯親,爾又當如何?」
那人依舊不卑不亢,從容應答,「學生自當隱忍,然後努力進取,待身居要職有一言之地時,再行勸諫陛下。」
「學生以為,不可為一時之事不顧其他,亦不可為仕途升遷而棄本心,因此在學生身居要職前,學生只會以個人名義對其家庭進行關照,而非不知天高地厚妄議朝政。」
江棄言聽完,露出笑容。
此人應該交給左相陳安帶著,日後定是個好的接班人。
「你叫什麼名字?」
「回陛下,學生陳東來,是左相家的庶子。」
庶子,難怪之前沒有見過,陳安此前應該從未帶他赴過宴。
江棄言示意陳東來坐下,繼續提問,「倘若漠北來犯,朕欲親征,諸君是何見解?」
陳東來沒有站起來作答,他擅長之處已經讓陛下看到了,所以後面他只需要保持分寸坐著就行。
陳東來旁邊一人起身,「今漠北有徐王世子坐鎮,有李式鷹將軍於陳倉守糧草,有右相大人統籌兼顧,有常家二兄弟周轉馳援,學生以為漠北並無強敵需要陛下親征鼓舞士氣,因此學生會盡所能勸阻陛下。」
「若漠北無徐王世子,京中無右相,綏陽無大將,爾又當如何?」
那人眼神瞬間銳利起來,「學生當追隨陛下親征,護衛陛下左右!若有人妖言惑眾亂我軍心,或行勸阻之事妨礙軍務,學生當替陛下立斬此人!」
「你叫什麼?」
「回陛下,學生馬立功,寒門出身,幸得楊將軍收留,舉人時曾跟在楊將軍身邊做副將,今年科舉加試,楊將軍便放學生前來參考以更好報效陛下!」
馬立功說話時,氣勢磅礴,分析局勢頭頭是道,是個可造之材。
江棄言已經考慮好了他的去處,準備把他送到徐正年那裡,馬立功跟著徐正年不是最好的選擇,但近幾年內江棄言不希望他入京,更不希望他與右相林奇產生什麼聯繫。
馬立功更適合在京城內調劑各方,等過幾年再召他入京不遲。
江棄言強行按捺住心底的躁動,兵權這東西他現在絕對不能染指,否則先生很有可能立刻跟他翻臉,到時候他所有努力都要付之東流。
小不忍則亂大謀。
文相在聽見他有此一問時就瞬間警惕起來了,心底不斷有想法冒頭。
但文相的想法註定要落空,因為江棄言能忍,更能沉得住氣。
隨後江棄言又問了幾個問題,個個犀利刁鑽,卻能最好挖掘考生們的才能。
等問完,他心底便有了數,將答卷中能中進士的與不能中的分成兩堆,然後當場決定了前三的名次。
往年狀元都是文相的親傳,但今年卻不一樣,是左相家的庶子,陳東來。
於是文相隱約察覺到了朝局變化,當今朝堂,文其次,重政多於重武,而重武又多於重文。
倒也能理解,畢竟如今正是改革進行時,需要懂治理的人才,同時天下不太平,需要能安天下的將帥。
江棄言吹了會夜風,在想,先生這會兒會不會正在難過。
他們都叫蘇仕元「大祭司」,只有先生叫他「周先生」。
蘇仕元是先生的老師,他教先生的是周之文、周之禮。
但蘇仕元死了,遺忘之地不復存在,大周的一切就此永遠消失。
不,不會消失的。
江棄言想,他也叫蘇仕元「周先生」,他和先生,都會把它們延續。
那個朝代雖然過去了,但它留給後人的,仍然是珍貴無比的瑰寶。
第66章 誰說兔子不能化龍?
十二月開頭便是殿試,江棄言放棄了參考,如今的他,已經不需要用這種方式來向臣子、向天下說明他的治理才能了。
畢竟過去的大半年裡,內閣得到了天下人的一致好評。
江棄言坐在龍椅上監考,下面那些貢士無論能不能考中,他們都會是未來綏陽的新生力量。
屬於他的,新生勢力。
但也不完全是,能進入這座大殿的,寒士畢竟占少數,平民百姓的資源究竟是比不過世家大族。
所以正在答卷的人中,其實黨系錯綜複雜,但江棄言不在乎。
無論他們曾經是什麼黨系,現在他們是天子門生。
拋去黨系不談,他們都是讀書人。
是未來能夠治理一方、造福百姓的大能。
但江棄言更希望把他們留在京中,代替老一輩的臣子們,為他想要的盛世奠基。
這場殿試的出題人是帝師,審題人是文相,監考者是皇帝陛下。
這大概是歷年來最受重視的一場殿試了吧?
貢士們有些緊張,但看到上首那人始終面帶鼓勵的笑容,又漸漸平復了心境。
殿試與其他不同,殿試的考題很靈活,閱卷人最是能從中得知每一個人適合的職位。
今年的閱卷人,是江棄言。
沒有人質疑他年輕,也沒有人不服他的判斷,過往的一切早已證明他的聖明。
那一顆信服的種子在他首次參加縣試時,就已經在天下人心底埋藏。
在他順利拿到滿十甲後,這些種子終於生根發芽。
於是江棄言又一次想,為什麼這麼簡單的事情,承曦帝就是做不到呢?
為什麼承曦帝做不到這些,卻反而要怪旁人呢?
明明當年有蒲老先生幫他,明明當年蘇仕元不止一次想拉他一把,明明當年姜皇后在世,徐家會堅定地站在他背後。
他有聲望,因為蒲庚替他守著朝堂。
他有民心,因為蘇仕元替他遊說天下。
他有兵權,徐經武的兩位姨妹妹都嫁給了他。
江北惘明明什麼都有,最後究竟是怎麼失去所有的呢?
第一個離他而去的,便是徐經武,徐經武說,若無生死大事這輩子再也不肯入關。
第二個離開他的,是蒲庚,蒲庚臨走前曾仰天長嘆,愧疚自己沒有教好他。
蒲庚死後,蘇仕元還在替他周旋,從秦廊秦老閣主手中保下了他的命。
後來蘇仕元也死了,這天下再也沒有人會保他了。
明明這一切都是他自己造成的。
而他猶在怪別人,怪徐經武心狠,怪蒲庚管太多,怪蘇仕元冷漠。
怪江棄言是個喪門星,怪蒲聽松禍亂朝綱,怪那些臣子一個個都不站在他身邊,怪天下遲遲不肯歸心。
江北惘恨啊,恨他們都不體諒他,可他從來都不肯想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江棄言站起身,走下台階,負手轉了一圈,文相坐在大殿最靠近門口之處,看見江棄言這幅老神在在的模樣,不禁搖了搖頭。
一個二個的,都那麼早熟,一點都沒有小孩子該有的樣子。
文相摸了摸長鬍子,暗自在心裡腹誹,果然有什麼樣的先生就有什麼樣的學生。
蒲聽松當年十二歲入朝,一本正經議事的樣子,如今想起來……
果然怎麼想怎麼想笑啊。
當年怎麼沒覺得那麼好笑呢。
明明就只是個小孩子,裝大人裝得連他們這些老傢伙也跟著入戲了。
唉——
文相在心中嘆了口氣,說到底還是青黃不接,他們這些老骨頭不行了,中間一輩又不中用,實在沒辦法才讓小輩上來頂著壓力,都是他們這些大人沒做好啊。
枉活那麼多年,還不如小娃娃。
所以在文相心裡,科舉加試可謂是雪中送炭,早該加了。
一個朝堂不能只有老人和小孩,那是極不正常的。
那些年綏陽人大都不積極科舉,如今卻是大不相同了。
一切都在慢慢變好。
不是嗎?
一定是的。
殿試結束,考生仍留在殿內。
文相收了答卷,站到江棄言身邊,看著江棄言閱卷。
江棄言分別做了評價,都很犀利,且一針見血,文相不住點頭,雖然他是帝師黨的人,但他還是認可陛下的。
尤其是內閣相關諸事,讓他對陛下改觀很大。
江棄言看完答卷,卻沒急著定名次,而是問了所有考生幾個問題。
「今有某王爺欺壓民女,若諸位在大理寺任職,是否要為其出頭?」
底下考生們竊竊私語,有一人站起作答,「既為天子腳下臣,何懼權貴門中事?學生自當仗義執言,才不失文人風骨。」
江棄言點點頭,示意他坐下,神色卻不盡如意。
又有一人站起,先行了學禮,才不急不躁徐徐道來,「不知學生在大理寺任何職?」
「並無要職,無名小卒。」江棄言答。
「既無要職,便不敢妄言親王,此僭越也,學生當層層上報,合乎禮制,又不失公允。」
「若上官畏懼,而朕唯親,爾又當如何?」
那人依舊不卑不亢,從容應答,「學生自當隱忍,然後努力進取,待身居要職有一言之地時,再行勸諫陛下。」
「學生以為,不可為一時之事不顧其他,亦不可為仕途升遷而棄本心,因此在學生身居要職前,學生只會以個人名義對其家庭進行關照,而非不知天高地厚妄議朝政。」
江棄言聽完,露出笑容。
此人應該交給左相陳安帶著,日後定是個好的接班人。
「你叫什麼名字?」
「回陛下,學生陳東來,是左相家的庶子。」
庶子,難怪之前沒有見過,陳安此前應該從未帶他赴過宴。
江棄言示意陳東來坐下,繼續提問,「倘若漠北來犯,朕欲親征,諸君是何見解?」
陳東來沒有站起來作答,他擅長之處已經讓陛下看到了,所以後面他只需要保持分寸坐著就行。
陳東來旁邊一人起身,「今漠北有徐王世子坐鎮,有李式鷹將軍於陳倉守糧草,有右相大人統籌兼顧,有常家二兄弟周轉馳援,學生以為漠北並無強敵需要陛下親征鼓舞士氣,因此學生會盡所能勸阻陛下。」
「若漠北無徐王世子,京中無右相,綏陽無大將,爾又當如何?」
那人眼神瞬間銳利起來,「學生當追隨陛下親征,護衛陛下左右!若有人妖言惑眾亂我軍心,或行勸阻之事妨礙軍務,學生當替陛下立斬此人!」
「你叫什麼?」
「回陛下,學生馬立功,寒門出身,幸得楊將軍收留,舉人時曾跟在楊將軍身邊做副將,今年科舉加試,楊將軍便放學生前來參考以更好報效陛下!」
馬立功說話時,氣勢磅礴,分析局勢頭頭是道,是個可造之材。
江棄言已經考慮好了他的去處,準備把他送到徐正年那裡,馬立功跟著徐正年不是最好的選擇,但近幾年內江棄言不希望他入京,更不希望他與右相林奇產生什麼聯繫。
馬立功更適合在京城內調劑各方,等過幾年再召他入京不遲。
江棄言強行按捺住心底的躁動,兵權這東西他現在絕對不能染指,否則先生很有可能立刻跟他翻臉,到時候他所有努力都要付之東流。
小不忍則亂大謀。
文相在聽見他有此一問時就瞬間警惕起來了,心底不斷有想法冒頭。
但文相的想法註定要落空,因為江棄言能忍,更能沉得住氣。
隨後江棄言又問了幾個問題,個個犀利刁鑽,卻能最好挖掘考生們的才能。
等問完,他心底便有了數,將答卷中能中進士的與不能中的分成兩堆,然後當場決定了前三的名次。
往年狀元都是文相的親傳,但今年卻不一樣,是左相家的庶子,陳東來。
於是文相隱約察覺到了朝局變化,當今朝堂,文其次,重政多於重武,而重武又多於重文。
倒也能理解,畢竟如今正是改革進行時,需要懂治理的人才,同時天下不太平,需要能安天下的將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