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頁
皇帝看完後久久沒放下那封信,等丁吉來提醒他該用晚膳了,才淡聲說道:「宣柳大人進宮吧。」
他會留曹慈一命,讓曹家以庶民身份度日。
丁吉著人去大理寺傳柳正,人是來了,但也帶來了曹慈在大理寺獄中自盡的消息:「陛下,臣沒看住他……」
皇帝搖搖頭:「他沒有向朕乞求活命。」說完把那封信團了團,扔到了瑞獸爐里:「曹家之事,不牽連其他人,給他們留一套住宅,讓他們回家去吧。」
柳正:「是。」
皇帝又說道:「讓曹家人厚葬他。」
聽到他聲音乏力,柳正本準備告退,忍不住多說兩句:「陛下龍體欠安嗎?」他們是親表兄,問這種話不算逾越。
皇帝:「朕聽到老師病重的消息,心口發悶,今日一天都未緩過來。」他又釋然地自嘲道:「或許是老了,近來頗好傷感。」
第261章
柳正聽了皇帝的話也跟著傷感不已, 只得勸道:「眼下國中農人皆已春耕,只待秋日收成,朝中曹、聶之案已了, 陛下何不讓宸王殿下監國,您移駕西山別苑住一陣子養養龍體呢?」
讓宸王監國。
皇帝垂眸, 手指輕而又輕地叩擊在膝蓋上,良久才說道:「對, 監國,讓宸王學著監國……」這天下早晚是他的。早歷練一番也是好的, 再者監國之後根基穩固再立他為太子愈加順理成章。
遂讓柳正擬旨, 擇日讓宸王蕭福滿監國。
「依朕看啊, 這右相也留給宸王拔擢吧。」皇帝又道。這份天恩讓宸王送出去,日後更忠心於他。
如二鳳駕崩之前將李靖尋個錯處貶黜, 又讓李治登基後立即招回來的手段大同小異, 都是天家的馭臣術之一。
柳正鋪開宣紙,提筆凝神代皇帝寫下命宸王監國的聖旨, 末了說道:「陛下猜猜, 宸王殿下會擢誰為右相呢?」
皇帝稍稍抬了抬下巴頦, 眼尾聚起明顯的魚尾紋,他忽然面上就帶了些狡獪的笑意:「唔,讓朕猜這個……子遂你先說說你押誰?」
「子遂」是柳正的字。
柳正呆板地說道:「……臣不敢亂猜。」
皇帝卻不依不饒:「要不朕在手心裡寫個名字,子遂你也寫手心裡, 這樣總行了吧?」
柳正:「是, 陛下。」說完將一支筆蘸滿墨水颳了刮遞給皇帝, 另拿起另一隻筆來,想了想在手掌心上寫了個名字,等皇帝寫後倆人一塊兒伸出來, 看了一眼都哈哈笑了:「怎麼是這位糟老頭子?」
吏部尚書穆一勉。
他們都在心裡想著:一朝天子一朝臣,之後朝中該逐漸換一撥新面孔了,這樣的大事,讓吏部天官出任右相來拔擢新人最穩妥不過。
倆人說笑一陣,皇帝心情大好,留柳正在宮裡用了頓晚膳才放他回去。
……
傍晚,沈家。
沈持未進門就聽見家中傳出一陣陣清脆笑語,一聽便知是大人在逗他那五個月大的閨女沈明彰,小人兒靠著一雙踢人又快又準的小胖腿在親朋好友中已小有名氣,見識過的女眷們都要嘆一聲「真乃將門虎女」,說跟她娘親是一個模子印出來的兩塊糕餅,長得像極了性子也像極了,以後長大定然武藝高強,以一揍十不在話下。
只有她祖母朱氏抱著她的時候偷偷小聲嘀咕:「我家嬌奴明明長得跟阿池小時候一模一樣,是吧嬌奴兒,總得有一樣像你爹呀……」
這時候她祖父沈煌總要幫腔一句:「是嘛,閨女隨爹,你看沈月多像我。」
婢女們在一旁聽到兩個人的話總是低下頭抿著嘴笑,心說二老別爭了,咱們大小姐像誰長大都是大美人,到時候求親的從咱家門口排到城門外去,保管叫相爺將軍挑花了眼。
……
沈持踏進門洗了手,細聽是史家老夫人等人來了,他走到後院給長輩行了禮,抱了抱閨女,跟史玉皎說了幾句話,而後不敢擾她們娘幾個的天倫之樂,退出來到書房去。
晚飯也順勢在書房吃——他回來的晚,爹娘媳婦兒早開過飯了。
趙蟾桂端了飯菜來,放在方凳上,這時候恰好孟度遣大理寺的人來告訴沈持,曹慈在獄中自盡了。
「自盡了……」沈持拿起筷子的手停在半空里,微愕:「何時的事?」
來人聲音發沉:「大約是今日晌午時分。」等他們發覺時人都死絕了。
沈持動了兩下唇:「回去告訴孟大人,就說本相知道了。」
趙蟾桂將人送出去,回來的時候見他又吃了兩口便叫撤下,心疼地說道:「相爺,你的胃口這般不好,要不要請大夫來把個脈瞧瞧?」
沈持擺擺手:「我餓了自會叫夜宵,不用麻煩大夫。」
他只是一時聽聞曹慈的死訊,心裡想了些有的沒的,一時有快意,覺得姓曹的落得此種下場是應得的,一時又有種莫名的惋惜之情,論才幹,那人也算是個不可多得的能臣,在相位多年施政平穩……情緒波動中無心飲食罷了。
夜中又傳來消息,說皇帝打算近日搬到西山別苑去住一陣子,他不在皇宮的時候,讓宸王蕭福滿監國,以沈持為首的百官輔助之。
沈持乍然一聽:「……」再一琢磨,曹慈一死皇帝立即讓宸王監國,傾力扶持蕭福滿來日坐穩太子之位,連給別人起心思的空暇都不留,這招有點高啊。
對他來說,宸王年少,監國時多半需依賴於他,就算他無心貪權,威望也會日盛,權勢也會日隆,是喜事……吧?
沈持能確定七八成。等他當上權臣,可以輔佐蕭福滿勵精圖治,進而開創盛世,有朝一日使周邊小國咸來朝歸附,百姓以寧……
也不枉重活一回。
他起身走到庭院踱步,杏花春雨的夜,四周靜悄悄的:「趙大哥,去灶台上瞧瞧還有沒有吃的,幫我拿些夜宵來。」
似乎人生在這一刻忽然進入了下一個階段,與之前的種種要做個道別,沈持心想:就以這頓夜宵為始吧。
他心頭飄過來幾幀影像,有祿縣的,有退思園的,有賀俊之,曹慈……忽而化作齏粉,一瞬息不見了。
龍祥六年六月初,宸王蕭福滿監國,當上了實□□帝,他向皇帝進言,請求讓原本到明年年初才轉正的實習左相沈持開府治事,同他一道執掌朝政,治國平天下。
沈家從竹節胡同的二進小院搬進了皇帝賞賜的泰寧胡同雕樑畫棟闊綽的五進院相府,進門是一處「麒麟獻瑞」的照壁,麒麟吐玉的圖案雕刻得栩栩如生,照壁的圖案里隱約浮出一幅對聯——「鵲報進士及第,麟鳴冢相輝光。①」,寓意此相府子孫繁盛有出息之意,上聯模糊不清,沈持讓趙蟾桂取來毛筆,寫下「帶礪河山」四個字,這一武將才用的詞以示他媳婦兒史玉皎曾戍邊多年,子孫後人勿忘此志。
搬進相府之後,沈持除去早朝的時間多半都在府中半差,各地的奏摺也如紙片一般飛上他的案頭。
每次看到通州府江載雪所上的奏摺,他都會多瀏覽上幾眼。
時光回溯,五月初,江載雪從嶺南返回通州府繼續當他的通判,並來信來告之沈持,自己的目疾已有所好轉,暫不妨礙公務,讓好友放寬心,勿念。
沈持見到了他書信上的親筆字跡,信以為真,直呼老天有眼,讓江載雪有驚無險渡過此次劫難。
他不知道的是,曾拿著暹羅國的目疾藥方去醫館詢問時,那大夫便在心中記下了他的方子,過了不多時日,江載雪遣人來京中尋訪名醫,恰好找到了那名大夫那裡,大夫如實相告有這麼一個方子雖能讓人復明卻不長壽,奈何問藥之人執意要用……
八月初,一轉眼宸王已監國兩月有餘,朝野上下對他的施政讚不絕口,誇他「賢」、「仁」,有其父之風,當然,前一句是發自肺腑的,後一句則是考慮到皇帝還在世,出於禮貌不得不歌功頌德一句,此時天氣涼爽,皇帝也將養得氣色紅潤,打算回朝了。
哪知迴鑾的前一日夜裡,王淵過世的消息傳到了京城,故人長絕,皇帝悲痛不已,說道:「朕不能處理老師的身後事,還是讓宸王去辦吧。」
他繼續留在西山別苑,讓宸王繼續監國。
此時,皇宮東宮之中。
宸王看著昆明府呈送上來的訃告,皺眉問沈持:「沈相,本王聽說陛下對王大儒有孺慕之情,這次王大儒過世,朝廷的追封、賞賜,恐不能照搬先例吧?」
禮部侍郎林瑄也在場,沈持問他:「林大人記得先前帝師辭世之後是如何追封、賞賜其家人的嗎?」
林瑄記性好,隨口說了幾例:「無外乎追贈諡號,拔擢其子孫。」
王淵無子,這一項不用考慮,對於追贈諡號一事,宸王說道:「還請禮部擬幾個來送與陛下過目。」
他又看著沈持:「別的……」
沈持說道:「臣當年在退思園求學時,老師一次提及他遊學長安一帶,多次拜謁陪葬昭陵的唐代大臣之墓,語中流露出羨慕之情……」說到這裡,他停下來看了眼宸王:「殿下,臣斗膽猜測,陛下若讓王大儒陪葬皇陵,他必能含笑九泉。」<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他會留曹慈一命,讓曹家以庶民身份度日。
丁吉著人去大理寺傳柳正,人是來了,但也帶來了曹慈在大理寺獄中自盡的消息:「陛下,臣沒看住他……」
皇帝搖搖頭:「他沒有向朕乞求活命。」說完把那封信團了團,扔到了瑞獸爐里:「曹家之事,不牽連其他人,給他們留一套住宅,讓他們回家去吧。」
柳正:「是。」
皇帝又說道:「讓曹家人厚葬他。」
聽到他聲音乏力,柳正本準備告退,忍不住多說兩句:「陛下龍體欠安嗎?」他們是親表兄,問這種話不算逾越。
皇帝:「朕聽到老師病重的消息,心口發悶,今日一天都未緩過來。」他又釋然地自嘲道:「或許是老了,近來頗好傷感。」
第261章
柳正聽了皇帝的話也跟著傷感不已, 只得勸道:「眼下國中農人皆已春耕,只待秋日收成,朝中曹、聶之案已了, 陛下何不讓宸王殿下監國,您移駕西山別苑住一陣子養養龍體呢?」
讓宸王監國。
皇帝垂眸, 手指輕而又輕地叩擊在膝蓋上,良久才說道:「對, 監國,讓宸王學著監國……」這天下早晚是他的。早歷練一番也是好的, 再者監國之後根基穩固再立他為太子愈加順理成章。
遂讓柳正擬旨, 擇日讓宸王蕭福滿監國。
「依朕看啊, 這右相也留給宸王拔擢吧。」皇帝又道。這份天恩讓宸王送出去,日後更忠心於他。
如二鳳駕崩之前將李靖尋個錯處貶黜, 又讓李治登基後立即招回來的手段大同小異, 都是天家的馭臣術之一。
柳正鋪開宣紙,提筆凝神代皇帝寫下命宸王監國的聖旨, 末了說道:「陛下猜猜, 宸王殿下會擢誰為右相呢?」
皇帝稍稍抬了抬下巴頦, 眼尾聚起明顯的魚尾紋,他忽然面上就帶了些狡獪的笑意:「唔,讓朕猜這個……子遂你先說說你押誰?」
「子遂」是柳正的字。
柳正呆板地說道:「……臣不敢亂猜。」
皇帝卻不依不饒:「要不朕在手心裡寫個名字,子遂你也寫手心裡, 這樣總行了吧?」
柳正:「是, 陛下。」說完將一支筆蘸滿墨水颳了刮遞給皇帝, 另拿起另一隻筆來,想了想在手掌心上寫了個名字,等皇帝寫後倆人一塊兒伸出來, 看了一眼都哈哈笑了:「怎麼是這位糟老頭子?」
吏部尚書穆一勉。
他們都在心裡想著:一朝天子一朝臣,之後朝中該逐漸換一撥新面孔了,這樣的大事,讓吏部天官出任右相來拔擢新人最穩妥不過。
倆人說笑一陣,皇帝心情大好,留柳正在宮裡用了頓晚膳才放他回去。
……
傍晚,沈家。
沈持未進門就聽見家中傳出一陣陣清脆笑語,一聽便知是大人在逗他那五個月大的閨女沈明彰,小人兒靠著一雙踢人又快又準的小胖腿在親朋好友中已小有名氣,見識過的女眷們都要嘆一聲「真乃將門虎女」,說跟她娘親是一個模子印出來的兩塊糕餅,長得像極了性子也像極了,以後長大定然武藝高強,以一揍十不在話下。
只有她祖母朱氏抱著她的時候偷偷小聲嘀咕:「我家嬌奴明明長得跟阿池小時候一模一樣,是吧嬌奴兒,總得有一樣像你爹呀……」
這時候她祖父沈煌總要幫腔一句:「是嘛,閨女隨爹,你看沈月多像我。」
婢女們在一旁聽到兩個人的話總是低下頭抿著嘴笑,心說二老別爭了,咱們大小姐像誰長大都是大美人,到時候求親的從咱家門口排到城門外去,保管叫相爺將軍挑花了眼。
……
沈持踏進門洗了手,細聽是史家老夫人等人來了,他走到後院給長輩行了禮,抱了抱閨女,跟史玉皎說了幾句話,而後不敢擾她們娘幾個的天倫之樂,退出來到書房去。
晚飯也順勢在書房吃——他回來的晚,爹娘媳婦兒早開過飯了。
趙蟾桂端了飯菜來,放在方凳上,這時候恰好孟度遣大理寺的人來告訴沈持,曹慈在獄中自盡了。
「自盡了……」沈持拿起筷子的手停在半空里,微愕:「何時的事?」
來人聲音發沉:「大約是今日晌午時分。」等他們發覺時人都死絕了。
沈持動了兩下唇:「回去告訴孟大人,就說本相知道了。」
趙蟾桂將人送出去,回來的時候見他又吃了兩口便叫撤下,心疼地說道:「相爺,你的胃口這般不好,要不要請大夫來把個脈瞧瞧?」
沈持擺擺手:「我餓了自會叫夜宵,不用麻煩大夫。」
他只是一時聽聞曹慈的死訊,心裡想了些有的沒的,一時有快意,覺得姓曹的落得此種下場是應得的,一時又有種莫名的惋惜之情,論才幹,那人也算是個不可多得的能臣,在相位多年施政平穩……情緒波動中無心飲食罷了。
夜中又傳來消息,說皇帝打算近日搬到西山別苑去住一陣子,他不在皇宮的時候,讓宸王蕭福滿監國,以沈持為首的百官輔助之。
沈持乍然一聽:「……」再一琢磨,曹慈一死皇帝立即讓宸王監國,傾力扶持蕭福滿來日坐穩太子之位,連給別人起心思的空暇都不留,這招有點高啊。
對他來說,宸王年少,監國時多半需依賴於他,就算他無心貪權,威望也會日盛,權勢也會日隆,是喜事……吧?
沈持能確定七八成。等他當上權臣,可以輔佐蕭福滿勵精圖治,進而開創盛世,有朝一日使周邊小國咸來朝歸附,百姓以寧……
也不枉重活一回。
他起身走到庭院踱步,杏花春雨的夜,四周靜悄悄的:「趙大哥,去灶台上瞧瞧還有沒有吃的,幫我拿些夜宵來。」
似乎人生在這一刻忽然進入了下一個階段,與之前的種種要做個道別,沈持心想:就以這頓夜宵為始吧。
他心頭飄過來幾幀影像,有祿縣的,有退思園的,有賀俊之,曹慈……忽而化作齏粉,一瞬息不見了。
龍祥六年六月初,宸王蕭福滿監國,當上了實□□帝,他向皇帝進言,請求讓原本到明年年初才轉正的實習左相沈持開府治事,同他一道執掌朝政,治國平天下。
沈家從竹節胡同的二進小院搬進了皇帝賞賜的泰寧胡同雕樑畫棟闊綽的五進院相府,進門是一處「麒麟獻瑞」的照壁,麒麟吐玉的圖案雕刻得栩栩如生,照壁的圖案里隱約浮出一幅對聯——「鵲報進士及第,麟鳴冢相輝光。①」,寓意此相府子孫繁盛有出息之意,上聯模糊不清,沈持讓趙蟾桂取來毛筆,寫下「帶礪河山」四個字,這一武將才用的詞以示他媳婦兒史玉皎曾戍邊多年,子孫後人勿忘此志。
搬進相府之後,沈持除去早朝的時間多半都在府中半差,各地的奏摺也如紙片一般飛上他的案頭。
每次看到通州府江載雪所上的奏摺,他都會多瀏覽上幾眼。
時光回溯,五月初,江載雪從嶺南返回通州府繼續當他的通判,並來信來告之沈持,自己的目疾已有所好轉,暫不妨礙公務,讓好友放寬心,勿念。
沈持見到了他書信上的親筆字跡,信以為真,直呼老天有眼,讓江載雪有驚無險渡過此次劫難。
他不知道的是,曾拿著暹羅國的目疾藥方去醫館詢問時,那大夫便在心中記下了他的方子,過了不多時日,江載雪遣人來京中尋訪名醫,恰好找到了那名大夫那裡,大夫如實相告有這麼一個方子雖能讓人復明卻不長壽,奈何問藥之人執意要用……
八月初,一轉眼宸王已監國兩月有餘,朝野上下對他的施政讚不絕口,誇他「賢」、「仁」,有其父之風,當然,前一句是發自肺腑的,後一句則是考慮到皇帝還在世,出於禮貌不得不歌功頌德一句,此時天氣涼爽,皇帝也將養得氣色紅潤,打算回朝了。
哪知迴鑾的前一日夜裡,王淵過世的消息傳到了京城,故人長絕,皇帝悲痛不已,說道:「朕不能處理老師的身後事,還是讓宸王去辦吧。」
他繼續留在西山別苑,讓宸王繼續監國。
此時,皇宮東宮之中。
宸王看著昆明府呈送上來的訃告,皺眉問沈持:「沈相,本王聽說陛下對王大儒有孺慕之情,這次王大儒過世,朝廷的追封、賞賜,恐不能照搬先例吧?」
禮部侍郎林瑄也在場,沈持問他:「林大人記得先前帝師辭世之後是如何追封、賞賜其家人的嗎?」
林瑄記性好,隨口說了幾例:「無外乎追贈諡號,拔擢其子孫。」
王淵無子,這一項不用考慮,對於追贈諡號一事,宸王說道:「還請禮部擬幾個來送與陛下過目。」
他又看著沈持:「別的……」
沈持說道:「臣當年在退思園求學時,老師一次提及他遊學長安一帶,多次拜謁陪葬昭陵的唐代大臣之墓,語中流露出羨慕之情……」說到這裡,他停下來看了眼宸王:「殿下,臣斗膽猜測,陛下若讓王大儒陪葬皇陵,他必能含笑九泉。」<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