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頁
皇帝從龍椅上起身,試圖像在早朝上一般俯視他以增強自己的威壓使人屈服,但沈持這根犟骨頭哪裡肯,依舊說道:「陛下,臣不為一己之私,只求陛下為百姓考慮一二。」
從最新的案比數據來看,陝西府在聶暉主政年間是歷年人口增長最緩慢的,其民間溺斃的女嬰不計其數,賣兒賣女之家多如牛毛,遠高於其他地方。可窺見百姓生存之難。
皇帝不太聽得進去,怒道:「朕……都退下吧。」把他們攆出了上書房。
沈持顧不得想是否得罪了皇帝,他急急去問大理寺卿柳正:「朝廷送往嶺南的聖旨多久能到?」通州府一案查清楚了,皇帝命下旨命江載雪官復原職。
柳正面色微微凝重:「沈相啊,那個地方太遠了,少則二十多天,慢的話……得一個多月啊。」
沈持眸光一滯,謝過他匆匆往宮外走去,邊走心中邊念叨:載雪兄,曹慈倒了,通州府案件已了,消息比書信傳得快,你應當很快就聽到了吧。
曹家事發,京城街巷之中有人哭哭啼啼瘋癲無狀,有人拍手稱快,稱上二斤小酒慶賀:「瞧著沈相爺順眼,曹相爺唉喲,到底是貪了些……」
沈持步行往家中走去時,能偶爾聽到一耳朵議論。
「來了,來了,」他經過時,那些人坐在茶樓上探頭往下看:「咦,沈相爺好像清減了,真別說,這身段遠看跟二十來歲的少年書生似的……」
有人的視線追隨著沈持,等他走近了才搖搖頭,一臉嚴肅地道:「沈相爺何止是消瘦了,你看他那雙眉凝的……心事重重啊,自是比不得咱們無官一身輕的……」
這些人的眼睛最是毒,的確,沈持已經一連數日沒怎麼睡得著覺了,每每一入夢總會夢見江載雪,夢見幼時初見,他翩翩少年小公子的溫潤模樣……醒來後看著窗外春風陌,明月天,不禁焦急地算著送信的人何時才能抵達嶺南,快些,再快些……
兩日後,皇帝總算是相通了,在早朝上說道:「朕想了想,既然曹、聶二人所貪之銀兩皆出自陝西府,便如沈愛卿所提議,免除該地兩年賦稅徭役吧。」
眾臣一怔,而後跪下高呼皇帝英明。
沈持在心裡算了算:曹、聶從陝西府攫取的遠不止兩年的賦稅銀子,皇帝這是不肯吐出來了……轉念一想,皇帝到底是妥協了,總歸沒有全吞,他還是見好就收吧,遂沒再進言力爭更多。
「如今陝西知府犯事,」皇帝對他的知變通很滿意,又說道:「吏部呢趕緊擇一人前往就任,抓緊安撫好當地百姓,別叫出亂子。」
音落,眾臣還在思索舉薦何人,沈持快人一步上前奏道:「陛下,臣舉薦眉縣知府裴牧。」
裴牧。
皇帝聽到這個名字皺了皺眉頭,他是不喜裴牧的,但經曹、聶一事叫他知曉此人才幹不可小覷,又聽吏部尚書穆一勉、京兆尹溫至二人齊聲說道:「裴大人狀元出身才華卓爾,又曾任京兆少尹,眼下即可赴任,再沒比他更合適的人選了。」
不少人也陸續附和。
皇帝想了好半天才不情願地說道:「既然這樣,先讓裴牧暫代陝西知府吧。」
總算是鬆口了。
暫代沒什麼,沈持心想:以裴牧的賢能,早晚會成為執掌一方的封疆大吏。
他深信不疑。
……
曹家被抄的消息傳到後宮之後,嬪妃、宮女紛紛以之為談資,說曹慈的夫人王氏從前高傲,兒子又攀得高門,不怎麼瞧得上她們,每次進宮都是昂著脖子走路,眼睛往天上看……先是絮叨一番風水輪流轉,又唏噓如今曹家的女眷淪落得只怕連民婦都不如了,成日裡掛在嘴邊笑話人。
唯有周淑妃渾身打了個冷顫,曹慈竟這麼不中用,讓一個年紀輕輕根基淺薄的沈持給鬥倒了?
沈持……竟這般難對付嗎?
她呆坐良久,不得不承認從前太輕看沈持這個窮鄉僻壤的小子了。
傍晚雍王來請安,周淑妃留他在慶春殿用晚膳,母子二人誰都沒提曹家的事,但彼此都心知肚明,這樣一來,往後只要沈持在朝,太子只能是宸王,他們連想都不用想了。
周淑妃一想到日後要在鄭德妃手裡討生活,低三下四給她請安,她的指甲驀地掐進掌心裡,鮮紅的雪珠子迸出來,疼痛撕扯著瀕臨窒息的神智,又妒又恨,幾要發狂。
不甘心,還是不甘心。
「兒子聽說當時父皇在病中問宮中嬪妃,他……之後她們該何去何從,」夾了兩口菜便沒了胃口,蕭承彧擱下筷子,語調平平地問周淑妃:「母妃是如何作答的?」
他說得不甚清楚,然而周淑妃卻立即回過神來,服侍他們的宮女早已退至珠簾外面,她說道:「本宮中規中矩回的你父皇,誰知鄭德妃那個賤人……竟說萬一有那一日,她要追隨你父皇去地下絕不獨活……一聽就是虛偽的邀寵之言,偏你父皇就信了……」
姓鄭的那個狐媚子慣會哄得皇帝團團轉。
蕭承彧挽起寬袖又重新拿起筷子用膳,直到吃了個七八分飽才徹底放下,用手帕拭過唇後才說道:「這事兒只咱們知曉無趣,母妃,是時候該傳揚出去了。」
他狹長的眸子總是輕眯,叫人瞧不清眼底的喜怒。
周淑妃想了又想:「彧兒你是說……」她忽地一笑,伸出蔥白的手指在桌面上寫道:她既這麼說過,又怎能藏著掖著,不叫人知道她有為你父皇殉葬之志呢。
待朝野都知道了,必會稱頌鄭瓊的貞烈之心,日後皇帝一旦駕崩,由不得她,想認也得認,不想認還得認。
到那時,就算宸王登基為帝,殉葬了的鄭瓊不過空享太后的頭銜,而她卻能長長久久地享受太妃之天家富貴,誰又敢說她不是贏家呢。
周淑妃拿定主意,笑道:「彧兒聰慧至極,本宮明日便著手此事,你放心吧。」這次,她絕不會再失手。
第259章
周淑妃磨刀霍霍。
第二日, 莊王妃鄧氏進宮來走動,到各處都坐了坐,與後宮諸貴人們說了會兒話, 出宮後帶回去個令人驚駭的消息——鄭德妃曾在皇帝面前起誓,要與帝死生相隨, 活著的時候當比翼鳥,死後做連理枝, 絕不分離。
這事兒很快在京城世家的女眷之中傳開了。有心善的貴夫人私底下惋惜地說道:「德妃娘娘才將將三十來歲吧……」而皇帝眼瞧著要六十的人了,一旦有個不測, 鄭德妃豈不是要……殉葬?
「喲, 」也有刻薄的婦人聽了微微揚高聲調:「要不說人家德妃娘娘邀寵的手段高明呢, 嘴上這麼一說把陛下哄得高興,瞧, 人家兒子宸王殿下才幾歲就行了加元服禮, 太子之位穩了。」
再瞧周淑妃汲汲營營這麼多年,到底沒給兒子掙上個什麼, 說來說去的, 還是不如鄭德妃會哄人。
「可不是嘛, 沒人比德妃娘娘狐媚子的手段更多了……」
「這可不是說說罷了,」頭先開口的貴夫人說道:「君前無戲言,難道說過的話還能賴了不作數?」
「看吧,這事兒啊鄭德妃母子必是要賴掉的, 」不知誰家未出閣的女郎過來給夫人們見了禮, 插話說道:「到那會兒宸王殿下登基, 誰還敢提這事兒不成。」
你不提,我不提,就當從沒有過這事兒。
「要這樣, 莊王他們幾位殿下能服氣?」
……
女眷們回家後很快將此事說給了自家的相公,在朝為官的聽了直皺眉:本朝帝王仁慈,從未有過生殉嬪妃之事,這不是昏君行徑嘛,還得了,不少人上書詢問皇帝有無此事。
皇帝也懵圈了,他和後宮嬪妃的榻間之話,怎麼就傳出到宮闈外面去了呢。只好硬著頭皮跟臣子們解釋:「你們聽到的以訛傳訛了,德妃不是這樣跟朕說的,諸位愛卿無需多操心。」
按理說當事人都出來澄清了,這件事也該過去了,誰知道沒過幾天,竟然有人上書說後宮皇后之位空懸多年,請立鄭德妃為皇后,乾坤俱全,陰陽調和,才能使社稷更加穩固,江山太平長久。
皇帝聞言心中一驚,畢竟鄭瓊出身太低,而且他都到這個歲數了,似乎也沒有立皇后的必要,是以從未起過念頭。
但被人一提起,群臣之中有人開始跟隨:「請陛下立後。」他們並不是為鄭瓊說話,而是為了巴結宸王,畢竟,宸王當上太子已經是定數了,今日為他們母子說話,他日定會有投桃報李的恩寵。
於是開始起鬨。
皇帝很頭疼,淡聲說道:「立後干係重大,朕要好好想想。」面上將這事兒暫且敷衍過去。
回到後宮後他琢磨來琢磨去,叫來丁吉問:「德妃倒是跟朕說過那樣的話,只是過去這麼久了,怎麼宮外反而知道了?」
偏又是在宸王行了加元服禮之後。再加上今日早朝之上時隔二十多年有人提出立後,事出反常。
丁吉應了聲,退下後叫來幾個乾兒子,問風聲是從哪裡傳出去的。幾乎刨根問底,拿出了看家的本事,才問出大概是從莊王妃鄧氏進宮之後開始的。<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從最新的案比數據來看,陝西府在聶暉主政年間是歷年人口增長最緩慢的,其民間溺斃的女嬰不計其數,賣兒賣女之家多如牛毛,遠高於其他地方。可窺見百姓生存之難。
皇帝不太聽得進去,怒道:「朕……都退下吧。」把他們攆出了上書房。
沈持顧不得想是否得罪了皇帝,他急急去問大理寺卿柳正:「朝廷送往嶺南的聖旨多久能到?」通州府一案查清楚了,皇帝命下旨命江載雪官復原職。
柳正面色微微凝重:「沈相啊,那個地方太遠了,少則二十多天,慢的話……得一個多月啊。」
沈持眸光一滯,謝過他匆匆往宮外走去,邊走心中邊念叨:載雪兄,曹慈倒了,通州府案件已了,消息比書信傳得快,你應當很快就聽到了吧。
曹家事發,京城街巷之中有人哭哭啼啼瘋癲無狀,有人拍手稱快,稱上二斤小酒慶賀:「瞧著沈相爺順眼,曹相爺唉喲,到底是貪了些……」
沈持步行往家中走去時,能偶爾聽到一耳朵議論。
「來了,來了,」他經過時,那些人坐在茶樓上探頭往下看:「咦,沈相爺好像清減了,真別說,這身段遠看跟二十來歲的少年書生似的……」
有人的視線追隨著沈持,等他走近了才搖搖頭,一臉嚴肅地道:「沈相爺何止是消瘦了,你看他那雙眉凝的……心事重重啊,自是比不得咱們無官一身輕的……」
這些人的眼睛最是毒,的確,沈持已經一連數日沒怎麼睡得著覺了,每每一入夢總會夢見江載雪,夢見幼時初見,他翩翩少年小公子的溫潤模樣……醒來後看著窗外春風陌,明月天,不禁焦急地算著送信的人何時才能抵達嶺南,快些,再快些……
兩日後,皇帝總算是相通了,在早朝上說道:「朕想了想,既然曹、聶二人所貪之銀兩皆出自陝西府,便如沈愛卿所提議,免除該地兩年賦稅徭役吧。」
眾臣一怔,而後跪下高呼皇帝英明。
沈持在心裡算了算:曹、聶從陝西府攫取的遠不止兩年的賦稅銀子,皇帝這是不肯吐出來了……轉念一想,皇帝到底是妥協了,總歸沒有全吞,他還是見好就收吧,遂沒再進言力爭更多。
「如今陝西知府犯事,」皇帝對他的知變通很滿意,又說道:「吏部呢趕緊擇一人前往就任,抓緊安撫好當地百姓,別叫出亂子。」
音落,眾臣還在思索舉薦何人,沈持快人一步上前奏道:「陛下,臣舉薦眉縣知府裴牧。」
裴牧。
皇帝聽到這個名字皺了皺眉頭,他是不喜裴牧的,但經曹、聶一事叫他知曉此人才幹不可小覷,又聽吏部尚書穆一勉、京兆尹溫至二人齊聲說道:「裴大人狀元出身才華卓爾,又曾任京兆少尹,眼下即可赴任,再沒比他更合適的人選了。」
不少人也陸續附和。
皇帝想了好半天才不情願地說道:「既然這樣,先讓裴牧暫代陝西知府吧。」
總算是鬆口了。
暫代沒什麼,沈持心想:以裴牧的賢能,早晚會成為執掌一方的封疆大吏。
他深信不疑。
……
曹家被抄的消息傳到後宮之後,嬪妃、宮女紛紛以之為談資,說曹慈的夫人王氏從前高傲,兒子又攀得高門,不怎麼瞧得上她們,每次進宮都是昂著脖子走路,眼睛往天上看……先是絮叨一番風水輪流轉,又唏噓如今曹家的女眷淪落得只怕連民婦都不如了,成日裡掛在嘴邊笑話人。
唯有周淑妃渾身打了個冷顫,曹慈竟這麼不中用,讓一個年紀輕輕根基淺薄的沈持給鬥倒了?
沈持……竟這般難對付嗎?
她呆坐良久,不得不承認從前太輕看沈持這個窮鄉僻壤的小子了。
傍晚雍王來請安,周淑妃留他在慶春殿用晚膳,母子二人誰都沒提曹家的事,但彼此都心知肚明,這樣一來,往後只要沈持在朝,太子只能是宸王,他們連想都不用想了。
周淑妃一想到日後要在鄭德妃手裡討生活,低三下四給她請安,她的指甲驀地掐進掌心裡,鮮紅的雪珠子迸出來,疼痛撕扯著瀕臨窒息的神智,又妒又恨,幾要發狂。
不甘心,還是不甘心。
「兒子聽說當時父皇在病中問宮中嬪妃,他……之後她們該何去何從,」夾了兩口菜便沒了胃口,蕭承彧擱下筷子,語調平平地問周淑妃:「母妃是如何作答的?」
他說得不甚清楚,然而周淑妃卻立即回過神來,服侍他們的宮女早已退至珠簾外面,她說道:「本宮中規中矩回的你父皇,誰知鄭德妃那個賤人……竟說萬一有那一日,她要追隨你父皇去地下絕不獨活……一聽就是虛偽的邀寵之言,偏你父皇就信了……」
姓鄭的那個狐媚子慣會哄得皇帝團團轉。
蕭承彧挽起寬袖又重新拿起筷子用膳,直到吃了個七八分飽才徹底放下,用手帕拭過唇後才說道:「這事兒只咱們知曉無趣,母妃,是時候該傳揚出去了。」
他狹長的眸子總是輕眯,叫人瞧不清眼底的喜怒。
周淑妃想了又想:「彧兒你是說……」她忽地一笑,伸出蔥白的手指在桌面上寫道:她既這麼說過,又怎能藏著掖著,不叫人知道她有為你父皇殉葬之志呢。
待朝野都知道了,必會稱頌鄭瓊的貞烈之心,日後皇帝一旦駕崩,由不得她,想認也得認,不想認還得認。
到那時,就算宸王登基為帝,殉葬了的鄭瓊不過空享太后的頭銜,而她卻能長長久久地享受太妃之天家富貴,誰又敢說她不是贏家呢。
周淑妃拿定主意,笑道:「彧兒聰慧至極,本宮明日便著手此事,你放心吧。」這次,她絕不會再失手。
第259章
周淑妃磨刀霍霍。
第二日, 莊王妃鄧氏進宮來走動,到各處都坐了坐,與後宮諸貴人們說了會兒話, 出宮後帶回去個令人驚駭的消息——鄭德妃曾在皇帝面前起誓,要與帝死生相隨, 活著的時候當比翼鳥,死後做連理枝, 絕不分離。
這事兒很快在京城世家的女眷之中傳開了。有心善的貴夫人私底下惋惜地說道:「德妃娘娘才將將三十來歲吧……」而皇帝眼瞧著要六十的人了,一旦有個不測, 鄭德妃豈不是要……殉葬?
「喲, 」也有刻薄的婦人聽了微微揚高聲調:「要不說人家德妃娘娘邀寵的手段高明呢, 嘴上這麼一說把陛下哄得高興,瞧, 人家兒子宸王殿下才幾歲就行了加元服禮, 太子之位穩了。」
再瞧周淑妃汲汲營營這麼多年,到底沒給兒子掙上個什麼, 說來說去的, 還是不如鄭德妃會哄人。
「可不是嘛, 沒人比德妃娘娘狐媚子的手段更多了……」
「這可不是說說罷了,」頭先開口的貴夫人說道:「君前無戲言,難道說過的話還能賴了不作數?」
「看吧,這事兒啊鄭德妃母子必是要賴掉的, 」不知誰家未出閣的女郎過來給夫人們見了禮, 插話說道:「到那會兒宸王殿下登基, 誰還敢提這事兒不成。」
你不提,我不提,就當從沒有過這事兒。
「要這樣, 莊王他們幾位殿下能服氣?」
……
女眷們回家後很快將此事說給了自家的相公,在朝為官的聽了直皺眉:本朝帝王仁慈,從未有過生殉嬪妃之事,這不是昏君行徑嘛,還得了,不少人上書詢問皇帝有無此事。
皇帝也懵圈了,他和後宮嬪妃的榻間之話,怎麼就傳出到宮闈外面去了呢。只好硬著頭皮跟臣子們解釋:「你們聽到的以訛傳訛了,德妃不是這樣跟朕說的,諸位愛卿無需多操心。」
按理說當事人都出來澄清了,這件事也該過去了,誰知道沒過幾天,竟然有人上書說後宮皇后之位空懸多年,請立鄭德妃為皇后,乾坤俱全,陰陽調和,才能使社稷更加穩固,江山太平長久。
皇帝聞言心中一驚,畢竟鄭瓊出身太低,而且他都到這個歲數了,似乎也沒有立皇后的必要,是以從未起過念頭。
但被人一提起,群臣之中有人開始跟隨:「請陛下立後。」他們並不是為鄭瓊說話,而是為了巴結宸王,畢竟,宸王當上太子已經是定數了,今日為他們母子說話,他日定會有投桃報李的恩寵。
於是開始起鬨。
皇帝很頭疼,淡聲說道:「立後干係重大,朕要好好想想。」面上將這事兒暫且敷衍過去。
回到後宮後他琢磨來琢磨去,叫來丁吉問:「德妃倒是跟朕說過那樣的話,只是過去這麼久了,怎麼宮外反而知道了?」
偏又是在宸王行了加元服禮之後。再加上今日早朝之上時隔二十多年有人提出立後,事出反常。
丁吉應了聲,退下後叫來幾個乾兒子,問風聲是從哪裡傳出去的。幾乎刨根問底,拿出了看家的本事,才問出大概是從莊王妃鄧氏進宮之後開始的。<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