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頁
而後,馮遂又說道:「還有,歐陽大人,是誰最先買空杭州府內的生絲的?立馬抓捕。」
歐陽穀倒是沒想到這一步,額上忽然沁出汗來:「……嗯,本官疏忽了,這就去查。」撒出衙役四處去問,幸好馮遂果斷、動手快、下手狠,在他們一伙人打算逃出杭州府之前,在碼頭上把人給堵住了。
一舉抓獲。
遺憾的是叫陳世儀給跑了。
接下來就好辦了——審就是。
……
京城,沈家。
沈持從董家出來,從黃昏到天黑,他面色如常,卻一句話都不說,嘴唇乾裂了也不知道喝一口茶潤潤,就那樣一直枯坐著。
史玉皎單手搬張凳子在他身旁坐下,把頭靠在沈持肩上。
她戍邊的那些年,也曾失去過同袍,深知此時他的心痛,任憑多好聽的話都安慰不了。沈持伸手攬住她的青絲,兩人就這樣依偎很久,待到夜深時分,他才聲音沙啞地說道:「你去睡吧,我去戶部一趟。」
史玉皎拿來他的披風:「雖說眼下暮春時分了,但夜風還涼,你穿厚些早去早回。」
沈持「嗯」了聲,將披風擱在手臂上走出家門。
趙蟾桂提著風燈跟出來:「大人,我去趕車,您稍等等。」
沈持從他手裡接過風燈:「不必駕車了,我走走路。」深夜巷陌人靜,花香淡淡。雲中有縹緲孤鴻影閃過,地上一人一燈一仆疾步穿行,不大一會兒就到了戶部衙門。
依舊有一座院子裡頭亮著燈。與往日不同的是,裡頭傳出隱隱的哭聲。
沈持推門進去,又在跨進內院的時候駐足瞬息,才輕聲道:「晚肅。」「晚肅」是朱堯的字。
裡頭腳步聲踉蹌,緊跟著朱堯推開門出來,走到沈持跟前失聲痛哭:「青溪兄負凌雲萬丈才,一生的抱負才開始,怎麼就這麼走了……」
他得知董尋去了之後悲痛萬分,久久不能自己。
沈持遞給他一塊乾淨的帕子拭淚:「他身體不好,還時常通宵熬夜,我疏忽了,你也不知道勸他。」
「是我的錯。」朱堯的聲音更壓抑了:「我對不住青溪兄。」
「我同你一樣,」沈持進屋看著几上擺著的董尋舊日的字跡,說道:「對不住他。」
他恨他自己這陣子疏忽了體恤董尋,也恨杭州府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出事……但是他的理智告訴他,時光無法倒流,人死萬事休,沒用。
他得尋思點兒有用的。
第232章
沈持又重新拿起杭州府常平倉近日送來的帳冊看了一遍, 對朱堯說道:「青溪去了,常平倉一應大小事情還需操心,晚肅兄, 你我都節哀吧。」
朱堯猶在低泣,好半天才出去洗了把臉, 回來後埋頭在半人高的帳冊之中,隨著手裡的算盤聲越來越快, 他的神情在清脆的噼里啪啦里漸漸淡然,直至平常。
拂曉時分, 戶部尚書秦沖和上朝之前路過這裡, 先進來轉一圈, 見沈持還在,一臉慚愧:「唉, 下官怠惰公事叫沈相操勞, 罪不可恕啊。」
先前有董尋、朱堯二人操持常平倉這一攤子事情,他難得騰出手來把各省的人口、田畝帳冊查了一遍, 理了理舊帳, 如今董大人猝然離世, 他身為戶部尚書,理當接過手來,斷然沒有讓沈持親力親為的道理。
沈持:「秦尚書言重了,秦尚書執掌戶部二十多年, 一直用度謹慎, 時時勸諫聖上節儉, 所經手的經費無一不精打細算,這才使得每年所需的修河道、軍餉、賑濟災荒的銀子從未短缺,在下敬重秦尚書還來不及, 何來怪罪。」
秦沖和是個很摳門的人,把戶部的錢袋子看得很緊,各衙門想要從他手裡要點額外的銀子中飽私囊比登天都難,因此得了個「秦刺頭」的綽號並伴隨他多年。
而此刻,總算有人看到他摳搜之下的良苦用心,秦沖和聽了沈持的這番話心裡舒坦,如遇知己,說道:「多謝沈相體恤,下官定協同朱大人一塊兒看好常平倉。」
沈持:「拜託秦尚書了。」
看看天色,秦沖和說道:「走吧沈相,上朝去?」
沈持點點頭,回身交代朱堯幾句:「秦尚書請。」二人結伴往東華門走去。
不大一會兒,他們匯入文武百官之中,走入宮中的太和殿,開始日復一日的朝會。
早朝之上,當吏部尚書穆一勉上奏說戶部右侍郎董尋沒了的時候,皇帝愣住了,半天才道:「青溪體弱朕知道,朕每次見到他,總勸他保養……只是,」河東大儒董真子孫稀少,這下又折去一人,朝廷都沒臉向董家交代:「何事讓青溪深夜還未回家安寢?」
戶部尚書秦沖和立即奏道:「陛下,董大人近來跟朱大人在忙常平倉之事。」
「去傳朱愛卿來。」皇帝帶著隱隱的怒氣說道:「朕要問個清楚。」
大太監丁吉忙遣人去傳,很快,朱堯趕來,他在太和殿外叩首:「臣朱堯叩見陛下。」
皇帝:「朱愛卿近前來,說說董愛卿為何過於疲勞?」
朱堯趨步走上前來,泣道:「那日散值後,杭州府送來一封信,歐陽大人在信中說治下生絲暴漲,商行甚至向錢莊借錢訂購生絲……」
「董大人說此中有蹊蹺,於是他與臣留在戶部查看、梳理帳冊……後來就到了黎明時分才回家……」
「今年開春未聽杭州知府上奏治下發生災荒,」皇帝皺眉道:「生絲為何突然暴漲?」
他都懷疑這裡面有古怪,說完看了眼沈持。
沈持想了想,開頭挑明道:「回陛下,大理寺少卿馮大人此次去杭州府辦案,順帶會將此事會好好查一番。」
此言一出,群臣中不少人臉色微變。
皇帝一臉「朕就知道馮遂去杭州府不是抓拐子」的表情:「嗯,是該好好查一查。」
又下旨命追贈董尋太子太傅,一再惋惜他英年早逝。
群臣又上奏他事,擬定明日五更放榜,此次會試的貢元名叫王庾,三十一歲,出身嶺南世家,沈持聽了有點心動,想要他去戶部同朱堯一道管理常平倉,剛提了一句,皇帝卻搖頭說道:「他是個書呆子,老學究,跟董青溪還不一樣。」
群臣聽了有些不解,這王庾,明明不很呆也不多迂腐,更不算老呀。
這時候右丞相曹慈開口了:「陛下,河東董大儒的學生,裴牧,此次也在杏榜名單之中,臣聽說他頗通食貨,去戶部最合適不過了。」
皇帝聽了龍顏大悅:「等殿試那日朕好好看看這個裴牧。」
群臣:「……」
這時候他們才曉得曹慈的高明,董尋沒了,皇帝覺得對不住董家,這時候舉薦董真的學生,也算是給他一份安慰,皇帝沒有不答應的,另外,作為舉薦人,將來裴牧投桃報李,極易拉攏成自己人,這麼一來何愁不取悅了皇帝又得了好處,一箭雙鵰,高,還是曹右相高啊。
沈持微眯了眯眼睛,腹誹了句:老奸巨猾。
一個時辰之後,皇帝神態疲累,退朝前說道:「諸位愛卿,你們替朕送一送青溪吧。」
百萬山呼萬歲後下朝。
身在相位,七事八事,沈持下了朝又去上書房,接著議事到晌午時分,皇帝賜了午飯,等填飽肚子,恰好禮部謄錄好杏榜名單,又就此次會試說了幾句,待從宮中出來時已是各衙門的散值時分。
回到家中,略坐了會兒,河東董家遞帖子過來,說他們明日傍晚扶董尋之柩回籍,特來向逝者生前的摯友拜謝並告辭,沈持收下帖子,第二天忙完公事後換了一身玄色襦跑,到董家去上香,當看到白紙黑字的輓聯——「是公子從未紈絝,有素守,是才子無意風流,尚大志。」,想起往昔一同辦差的光景,忍不住落下淚來,千言萬語到了此時只剩一句話:「青溪兄,你安息吧。」
董尋的一眾同年、同僚也都來弔唁,一聲聲「青溪兄」喊得無比扼腕,到了時辰,他們跟隨董家人送董尋的棺槨出城,一路上哽咽聲不斷。
……
杭州府。
馮遂將抓來的說書人和頭一批大肆搶購生絲的京城客商一個個單獨關押,而後親自審問,他可不在乎被人罵酷吏,上來就動大刑,這些人也不是硬漢,招得十分快,從他們的口供之中,順騰摸瓜,很快拼湊出了生絲暴漲的來龍去脈——起初化名王坤的陳世儀來到杭州府之後,勾搭上黃姓說書人,由他們散布北地大旱,甚至可能打仗的謠言,隨即,京城來的客商開始大肆購買生絲,把市面上的生絲價格拉了起來,然後當地的商行被捲入圈套,於是一個接一個開始瘋搶生絲……
杭州知府歐陽穀連呼「後怕」:「哎呀呀,要不是戶部的文書來得快……」
常平倉今年就虧大了。
事情查得大體清楚了,只是關鍵人物陳世儀跑了。而黃姓說書人和京城客商只知他的化名「王坤」,不知他本人的真名,追捕起來有些難,馮遂思索片刻後將手重重地拍在几上:「重金懸賞,通緝此人。」<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歐陽穀倒是沒想到這一步,額上忽然沁出汗來:「……嗯,本官疏忽了,這就去查。」撒出衙役四處去問,幸好馮遂果斷、動手快、下手狠,在他們一伙人打算逃出杭州府之前,在碼頭上把人給堵住了。
一舉抓獲。
遺憾的是叫陳世儀給跑了。
接下來就好辦了——審就是。
……
京城,沈家。
沈持從董家出來,從黃昏到天黑,他面色如常,卻一句話都不說,嘴唇乾裂了也不知道喝一口茶潤潤,就那樣一直枯坐著。
史玉皎單手搬張凳子在他身旁坐下,把頭靠在沈持肩上。
她戍邊的那些年,也曾失去過同袍,深知此時他的心痛,任憑多好聽的話都安慰不了。沈持伸手攬住她的青絲,兩人就這樣依偎很久,待到夜深時分,他才聲音沙啞地說道:「你去睡吧,我去戶部一趟。」
史玉皎拿來他的披風:「雖說眼下暮春時分了,但夜風還涼,你穿厚些早去早回。」
沈持「嗯」了聲,將披風擱在手臂上走出家門。
趙蟾桂提著風燈跟出來:「大人,我去趕車,您稍等等。」
沈持從他手裡接過風燈:「不必駕車了,我走走路。」深夜巷陌人靜,花香淡淡。雲中有縹緲孤鴻影閃過,地上一人一燈一仆疾步穿行,不大一會兒就到了戶部衙門。
依舊有一座院子裡頭亮著燈。與往日不同的是,裡頭傳出隱隱的哭聲。
沈持推門進去,又在跨進內院的時候駐足瞬息,才輕聲道:「晚肅。」「晚肅」是朱堯的字。
裡頭腳步聲踉蹌,緊跟著朱堯推開門出來,走到沈持跟前失聲痛哭:「青溪兄負凌雲萬丈才,一生的抱負才開始,怎麼就這麼走了……」
他得知董尋去了之後悲痛萬分,久久不能自己。
沈持遞給他一塊乾淨的帕子拭淚:「他身體不好,還時常通宵熬夜,我疏忽了,你也不知道勸他。」
「是我的錯。」朱堯的聲音更壓抑了:「我對不住青溪兄。」
「我同你一樣,」沈持進屋看著几上擺著的董尋舊日的字跡,說道:「對不住他。」
他恨他自己這陣子疏忽了體恤董尋,也恨杭州府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出事……但是他的理智告訴他,時光無法倒流,人死萬事休,沒用。
他得尋思點兒有用的。
第232章
沈持又重新拿起杭州府常平倉近日送來的帳冊看了一遍, 對朱堯說道:「青溪去了,常平倉一應大小事情還需操心,晚肅兄, 你我都節哀吧。」
朱堯猶在低泣,好半天才出去洗了把臉, 回來後埋頭在半人高的帳冊之中,隨著手裡的算盤聲越來越快, 他的神情在清脆的噼里啪啦里漸漸淡然,直至平常。
拂曉時分, 戶部尚書秦沖和上朝之前路過這裡, 先進來轉一圈, 見沈持還在,一臉慚愧:「唉, 下官怠惰公事叫沈相操勞, 罪不可恕啊。」
先前有董尋、朱堯二人操持常平倉這一攤子事情,他難得騰出手來把各省的人口、田畝帳冊查了一遍, 理了理舊帳, 如今董大人猝然離世, 他身為戶部尚書,理當接過手來,斷然沒有讓沈持親力親為的道理。
沈持:「秦尚書言重了,秦尚書執掌戶部二十多年, 一直用度謹慎, 時時勸諫聖上節儉, 所經手的經費無一不精打細算,這才使得每年所需的修河道、軍餉、賑濟災荒的銀子從未短缺,在下敬重秦尚書還來不及, 何來怪罪。」
秦沖和是個很摳門的人,把戶部的錢袋子看得很緊,各衙門想要從他手裡要點額外的銀子中飽私囊比登天都難,因此得了個「秦刺頭」的綽號並伴隨他多年。
而此刻,總算有人看到他摳搜之下的良苦用心,秦沖和聽了沈持的這番話心裡舒坦,如遇知己,說道:「多謝沈相體恤,下官定協同朱大人一塊兒看好常平倉。」
沈持:「拜託秦尚書了。」
看看天色,秦沖和說道:「走吧沈相,上朝去?」
沈持點點頭,回身交代朱堯幾句:「秦尚書請。」二人結伴往東華門走去。
不大一會兒,他們匯入文武百官之中,走入宮中的太和殿,開始日復一日的朝會。
早朝之上,當吏部尚書穆一勉上奏說戶部右侍郎董尋沒了的時候,皇帝愣住了,半天才道:「青溪體弱朕知道,朕每次見到他,總勸他保養……只是,」河東大儒董真子孫稀少,這下又折去一人,朝廷都沒臉向董家交代:「何事讓青溪深夜還未回家安寢?」
戶部尚書秦沖和立即奏道:「陛下,董大人近來跟朱大人在忙常平倉之事。」
「去傳朱愛卿來。」皇帝帶著隱隱的怒氣說道:「朕要問個清楚。」
大太監丁吉忙遣人去傳,很快,朱堯趕來,他在太和殿外叩首:「臣朱堯叩見陛下。」
皇帝:「朱愛卿近前來,說說董愛卿為何過於疲勞?」
朱堯趨步走上前來,泣道:「那日散值後,杭州府送來一封信,歐陽大人在信中說治下生絲暴漲,商行甚至向錢莊借錢訂購生絲……」
「董大人說此中有蹊蹺,於是他與臣留在戶部查看、梳理帳冊……後來就到了黎明時分才回家……」
「今年開春未聽杭州知府上奏治下發生災荒,」皇帝皺眉道:「生絲為何突然暴漲?」
他都懷疑這裡面有古怪,說完看了眼沈持。
沈持想了想,開頭挑明道:「回陛下,大理寺少卿馮大人此次去杭州府辦案,順帶會將此事會好好查一番。」
此言一出,群臣中不少人臉色微變。
皇帝一臉「朕就知道馮遂去杭州府不是抓拐子」的表情:「嗯,是該好好查一查。」
又下旨命追贈董尋太子太傅,一再惋惜他英年早逝。
群臣又上奏他事,擬定明日五更放榜,此次會試的貢元名叫王庾,三十一歲,出身嶺南世家,沈持聽了有點心動,想要他去戶部同朱堯一道管理常平倉,剛提了一句,皇帝卻搖頭說道:「他是個書呆子,老學究,跟董青溪還不一樣。」
群臣聽了有些不解,這王庾,明明不很呆也不多迂腐,更不算老呀。
這時候右丞相曹慈開口了:「陛下,河東董大儒的學生,裴牧,此次也在杏榜名單之中,臣聽說他頗通食貨,去戶部最合適不過了。」
皇帝聽了龍顏大悅:「等殿試那日朕好好看看這個裴牧。」
群臣:「……」
這時候他們才曉得曹慈的高明,董尋沒了,皇帝覺得對不住董家,這時候舉薦董真的學生,也算是給他一份安慰,皇帝沒有不答應的,另外,作為舉薦人,將來裴牧投桃報李,極易拉攏成自己人,這麼一來何愁不取悅了皇帝又得了好處,一箭雙鵰,高,還是曹右相高啊。
沈持微眯了眯眼睛,腹誹了句:老奸巨猾。
一個時辰之後,皇帝神態疲累,退朝前說道:「諸位愛卿,你們替朕送一送青溪吧。」
百萬山呼萬歲後下朝。
身在相位,七事八事,沈持下了朝又去上書房,接著議事到晌午時分,皇帝賜了午飯,等填飽肚子,恰好禮部謄錄好杏榜名單,又就此次會試說了幾句,待從宮中出來時已是各衙門的散值時分。
回到家中,略坐了會兒,河東董家遞帖子過來,說他們明日傍晚扶董尋之柩回籍,特來向逝者生前的摯友拜謝並告辭,沈持收下帖子,第二天忙完公事後換了一身玄色襦跑,到董家去上香,當看到白紙黑字的輓聯——「是公子從未紈絝,有素守,是才子無意風流,尚大志。」,想起往昔一同辦差的光景,忍不住落下淚來,千言萬語到了此時只剩一句話:「青溪兄,你安息吧。」
董尋的一眾同年、同僚也都來弔唁,一聲聲「青溪兄」喊得無比扼腕,到了時辰,他們跟隨董家人送董尋的棺槨出城,一路上哽咽聲不斷。
……
杭州府。
馮遂將抓來的說書人和頭一批大肆搶購生絲的京城客商一個個單獨關押,而後親自審問,他可不在乎被人罵酷吏,上來就動大刑,這些人也不是硬漢,招得十分快,從他們的口供之中,順騰摸瓜,很快拼湊出了生絲暴漲的來龍去脈——起初化名王坤的陳世儀來到杭州府之後,勾搭上黃姓說書人,由他們散布北地大旱,甚至可能打仗的謠言,隨即,京城來的客商開始大肆購買生絲,把市面上的生絲價格拉了起來,然後當地的商行被捲入圈套,於是一個接一個開始瘋搶生絲……
杭州知府歐陽穀連呼「後怕」:「哎呀呀,要不是戶部的文書來得快……」
常平倉今年就虧大了。
事情查得大體清楚了,只是關鍵人物陳世儀跑了。而黃姓說書人和京城客商只知他的化名「王坤」,不知他本人的真名,追捕起來有些難,馮遂思索片刻後將手重重地拍在几上:「重金懸賞,通緝此人。」<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