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頁
幽、豫交界之地,豫州這邊情況尚好。
天災之下,定有傷亡,豫州各地也有倒塌房舍,壓死了些許人。
但因今歲賦稅改革,各家各戶都留足了過冬的糧食,挖出糧食後,親朋好友家倒也不吝嗇收容一兩日,幫著重新搭起房子,至少,幾乎沒有凍死餓死的人。
可一進幽州,不過十幾里,情況便大有不同。
「餓殍遍野,瘡痍滿目」八個字,不足以形容。
寒風當中,百姓們在路邊用床單木棍支撐著搭建了擋風的庇護所,將所有的被褥都披在身上,有母親抱著幼兒,尚在瑟瑟發抖。
再往遠處,有死去的屍體,沒法埋葬,只能一個挨著一個放著。
這裡是幽州的一個大村落,名叫寧寨,看規模原先應當有八十戶以上的人家,可現在活著的人卻只有四五十個了。
這些人臉上儘是麻木,誰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下一個凍死餓死的人。
這樣冷的天,沒吃沒喝,逃荒只能死的更快些。
等死,是唯一的前途。
見有馬匹從遠處奔來時,他們臉上才浮現出一絲波動,滾爬著跪到路中央,哭嚎著磕頭:「老爺,賞口吃的吧。」
謝渡勒馬,垂眸看去,眼中流露出不忍。
杜知維從後趕上來,朗聲道:「父老鄉親們,你們先讓開路,回自己屋裡取暖,我們就是來賑災的。」
百姓們恍若不聞,只顧著磕頭,但那一雙雙眼睛,都盯著後頭百輛車上的糧食和衣物被褥,眼底透露出渴求。
生死之際,其實人是顧不得禮義廉恥的。
若非畏懼這數千個裝備精良的護衛,只怕早已有人上前哄搶了。
有壯年男子譏罵:「別想騙我們,當官的都不是好人,騙走我們,你們就跑了,我們不走。」
一些個老弱婦孺只管哭泣哀求。
謝渡心下悲戚,抬高聲音道:「我乃前任豫州刺史謝渡謝明玄,這次前來並不是朝廷的命令,是我謝家出錢出糧,賑濟父老鄉親們。」
此言一出,倒是安靜了一些。
幽、豫之交的地界,幽州的百姓當然也聽說過這位謝刺史的鼎鼎大名和赫赫功績。
更知道,他早已被朝廷罷免了官職。
有人戰戰兢兢問道:「你憑什麼說自己是謝刺史?」
謝渡指了指身後的糧草:「我若不是謝渡,何必將這賑災救濟的大功德給他?而且,這是我的戶帖,若有識字的,只管來看。」
出發前,他已預料到這種情形,帶上了自己的戶帖,以明身份。
一名面黃肌瘦,做讀書人打扮的年輕人從人群中走過來,看了他的名帖,對其他人說:「的確是謝刺史無疑。」
隨著他話音落下,有人哭道:「謝大人,您是我們老百姓的青天,您快救救我們吧,朝廷再不管,我們不餓死也要凍死了。」
謝渡指向一旁的杜知維:「這位是杜知維杜先生,待會兒我會讓杜先生領著大家支大鍋熬粥,各位父老鄉親先吃一頓飯。」
「等下午,讓我的護衛們幫大家把房子先蓋出來,好歹有個取暖的地方。」
「現在,大家可以讓開了吧?」
百姓們老老實實分開,讓路讓出來。
忽地,那書生回頭,看向杜知維,半晌才問:「您是當年杭州城的杜大人嗎?」
杜知維看他,笑了笑:「我早就不是什麼大人了。」
書生眼眶濕熱,說:「您來了,我們就不怕了。」
他回到人群中。
不知道說了什麼。
剛才還躁動不安的人群,一下子變得安靜下來。
謝渡命人就地安頓,派了八組一百人的隊伍,各往東南西北去尋五里內的村落,帶著糧草前去賑災。
很快,寧寨的空地上支起三口大鍋,煮起熱騰騰的白米粥。
不到半個時辰,米香味瀰漫整個村落,百姓們眼巴巴圍著鍋爐,等著開飯。
護衛們組織村民排隊,一人盛一碗粥。
待吃完後,一名護衛才朗聲道:「各家有十八到四十歲之間人口的,不論男女,多發一碗粥。」
很快,鍋爐前站了十幾個人。
護衛給他們盛完粥,又道:「還有哪些人家裡沒了勞力的?」
這次,沒人應聲。
天災之下,民不聊生,家裡的青壯年都沒能活下來,何況老弱。
護衛見慣了大場面,仍是不由得嘆口氣,揚聲道:「村長呢?」
有人說:「村長一家都沒了,大雪壓垮了房子,都砸在了房梁底下。里正一家也都沒了,背著大家偷藏糧食做飯,被人發現了,跟村里幾個餓極了的漢子打架,都死了。」
護衛沉默片刻:「有沒有主事之人?」
剛才那名面黃肌瘦的書生走出來:「官爺有什麼事,跟我說吧。」
護衛道:「村里還有多少間能用的房舍?」
書生搖頭:「房子都不行了,沒塌的也快塌了,否則大家也不至於在路邊上等死。」
護衛便道:「等吃完飯,每家分三個人,幫你們搭房子,一家一間小屋子,先保暖。」
書生問:「敢問官爺,蓋什麼樣的房子?茅屋和棚子,經不住接下來的大雪啊。」
護衛道:「把之前房子的房子拾掇拾掇,給你們蓋土坯房。」
書生大喜:「多謝官爺。」
護衛道:「若有心,就謝謝我們家郎君吧,我們也只是奉命行事。好了,大家都快些,趁著這兩天天好,儘量明天就弄好。」
這麼一說,所有人都匆匆忙忙圍過來,領著護衛們往自家宅子上去。
一時間,不管是老人還是幼童,都成了家裡的勞動力,不敢耽擱一點,認認真真幹活。
謝渡坐在帳篷里,聽其它幾組護衛來回話。
五里內,他們找到了四個村落,有大有小,人口有多有少,多的活著百餘人,最少的一個村,只剩下十幾個人。
均已按照謝渡的吩咐,施粥蓋房。
天氣冷,土坯凝固的很快。
第二天晚上,謝家的護衛就已經幫著附近的村民蓋好了房子。
臨出發前,杜知維算了算:「從現在到開春,按照每人每日一兩米飯來算,還有將近五十日,每人五斤大米。」
謝渡低頭想了想:「開春之後,也不一定有糧食吃。」
「不會。」杜知維道,「到了春天,天氣暖和了,吃草也罷,吃糧也好,人總能找到吃的,總能活下來。」
「郎君。」他看著謝渡,「我知道您心軟,不忍見百姓受苦,但往後還有一個州的百姓等著您救濟。」
「按朝廷給你信息,幽州總共有一萬一千多個村子,如寧寨這樣,每個村三百斤糧食,一萬一千個村子,就是三百三十萬斤的糧食。」
「您謝家五年未必能收到庫房裡這麼多糧草,更遑論任由他們敞開了吃。」
「每人發五六斤的糧食,吃不飽,但足夠他們活下來。而且有的人家其實是有糧食的,只是被大雪埋了,找不到了。待天晴雪化,找到了存糧,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
沈櫻在旁邊坐著,半晌才輕輕道:「杜先生說的有理:」
謝渡長出一口氣,點了點頭:「就按先生說的辦。」
他出門,去囑咐護衛,按照人口,每人發五斤糧食。
等發完,就出發,往下個地方去。
他們是來賑災的,要抓緊時間,能多救一個地方,便是無上的功德。
護衛們連夜發放了糧食。
翌日天色將明,謝渡一行便要出發。
臨走前,卻見寧寨幾十位父老鄉親都站在寒風當中,搖手為他們送行。
那位書生縮著身子避風,聲音卻很高,神情朗朗:「謝大人,一路順風,順順利利。」
謝渡回頭,看向獵獵寒風中的人們,策馬,奔向下一個地方。
前路黑夜無盡,身後走過的地方,卻是昭昭黎明。
這天,恰逢大年初一。
第89章 從幽州南部一路往北,謝……
從幽州南部一路往北,謝渡走到何處,謝家的商行便將糧草送到何處。
一路走走停停半月有餘,消息終於傳回洛陽城,掀起了軒然大波。
新年剛過,萬壽宮還留著新年的氣氛,張燈結彩,熱鬧華美。
正殿上,宋妄大發雷霆。
謝繼宗尚在京都,謝渡已被罷官,整個謝家留在洛陽朝堂上,說得上話的人,僅剩禮部尚書謝頌。
宋妄十分惱怒,當庭責問謝頌:「謝家行此邀買人心之舉,所謂何意?」<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天災之下,定有傷亡,豫州各地也有倒塌房舍,壓死了些許人。
但因今歲賦稅改革,各家各戶都留足了過冬的糧食,挖出糧食後,親朋好友家倒也不吝嗇收容一兩日,幫著重新搭起房子,至少,幾乎沒有凍死餓死的人。
可一進幽州,不過十幾里,情況便大有不同。
「餓殍遍野,瘡痍滿目」八個字,不足以形容。
寒風當中,百姓們在路邊用床單木棍支撐著搭建了擋風的庇護所,將所有的被褥都披在身上,有母親抱著幼兒,尚在瑟瑟發抖。
再往遠處,有死去的屍體,沒法埋葬,只能一個挨著一個放著。
這裡是幽州的一個大村落,名叫寧寨,看規模原先應當有八十戶以上的人家,可現在活著的人卻只有四五十個了。
這些人臉上儘是麻木,誰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下一個凍死餓死的人。
這樣冷的天,沒吃沒喝,逃荒只能死的更快些。
等死,是唯一的前途。
見有馬匹從遠處奔來時,他們臉上才浮現出一絲波動,滾爬著跪到路中央,哭嚎著磕頭:「老爺,賞口吃的吧。」
謝渡勒馬,垂眸看去,眼中流露出不忍。
杜知維從後趕上來,朗聲道:「父老鄉親們,你們先讓開路,回自己屋裡取暖,我們就是來賑災的。」
百姓們恍若不聞,只顧著磕頭,但那一雙雙眼睛,都盯著後頭百輛車上的糧食和衣物被褥,眼底透露出渴求。
生死之際,其實人是顧不得禮義廉恥的。
若非畏懼這數千個裝備精良的護衛,只怕早已有人上前哄搶了。
有壯年男子譏罵:「別想騙我們,當官的都不是好人,騙走我們,你們就跑了,我們不走。」
一些個老弱婦孺只管哭泣哀求。
謝渡心下悲戚,抬高聲音道:「我乃前任豫州刺史謝渡謝明玄,這次前來並不是朝廷的命令,是我謝家出錢出糧,賑濟父老鄉親們。」
此言一出,倒是安靜了一些。
幽、豫之交的地界,幽州的百姓當然也聽說過這位謝刺史的鼎鼎大名和赫赫功績。
更知道,他早已被朝廷罷免了官職。
有人戰戰兢兢問道:「你憑什麼說自己是謝刺史?」
謝渡指了指身後的糧草:「我若不是謝渡,何必將這賑災救濟的大功德給他?而且,這是我的戶帖,若有識字的,只管來看。」
出發前,他已預料到這種情形,帶上了自己的戶帖,以明身份。
一名面黃肌瘦,做讀書人打扮的年輕人從人群中走過來,看了他的名帖,對其他人說:「的確是謝刺史無疑。」
隨著他話音落下,有人哭道:「謝大人,您是我們老百姓的青天,您快救救我們吧,朝廷再不管,我們不餓死也要凍死了。」
謝渡指向一旁的杜知維:「這位是杜知維杜先生,待會兒我會讓杜先生領著大家支大鍋熬粥,各位父老鄉親先吃一頓飯。」
「等下午,讓我的護衛們幫大家把房子先蓋出來,好歹有個取暖的地方。」
「現在,大家可以讓開了吧?」
百姓們老老實實分開,讓路讓出來。
忽地,那書生回頭,看向杜知維,半晌才問:「您是當年杭州城的杜大人嗎?」
杜知維看他,笑了笑:「我早就不是什麼大人了。」
書生眼眶濕熱,說:「您來了,我們就不怕了。」
他回到人群中。
不知道說了什麼。
剛才還躁動不安的人群,一下子變得安靜下來。
謝渡命人就地安頓,派了八組一百人的隊伍,各往東南西北去尋五里內的村落,帶著糧草前去賑災。
很快,寧寨的空地上支起三口大鍋,煮起熱騰騰的白米粥。
不到半個時辰,米香味瀰漫整個村落,百姓們眼巴巴圍著鍋爐,等著開飯。
護衛們組織村民排隊,一人盛一碗粥。
待吃完後,一名護衛才朗聲道:「各家有十八到四十歲之間人口的,不論男女,多發一碗粥。」
很快,鍋爐前站了十幾個人。
護衛給他們盛完粥,又道:「還有哪些人家裡沒了勞力的?」
這次,沒人應聲。
天災之下,民不聊生,家裡的青壯年都沒能活下來,何況老弱。
護衛見慣了大場面,仍是不由得嘆口氣,揚聲道:「村長呢?」
有人說:「村長一家都沒了,大雪壓垮了房子,都砸在了房梁底下。里正一家也都沒了,背著大家偷藏糧食做飯,被人發現了,跟村里幾個餓極了的漢子打架,都死了。」
護衛沉默片刻:「有沒有主事之人?」
剛才那名面黃肌瘦的書生走出來:「官爺有什麼事,跟我說吧。」
護衛道:「村里還有多少間能用的房舍?」
書生搖頭:「房子都不行了,沒塌的也快塌了,否則大家也不至於在路邊上等死。」
護衛便道:「等吃完飯,每家分三個人,幫你們搭房子,一家一間小屋子,先保暖。」
書生問:「敢問官爺,蓋什麼樣的房子?茅屋和棚子,經不住接下來的大雪啊。」
護衛道:「把之前房子的房子拾掇拾掇,給你們蓋土坯房。」
書生大喜:「多謝官爺。」
護衛道:「若有心,就謝謝我們家郎君吧,我們也只是奉命行事。好了,大家都快些,趁著這兩天天好,儘量明天就弄好。」
這麼一說,所有人都匆匆忙忙圍過來,領著護衛們往自家宅子上去。
一時間,不管是老人還是幼童,都成了家裡的勞動力,不敢耽擱一點,認認真真幹活。
謝渡坐在帳篷里,聽其它幾組護衛來回話。
五里內,他們找到了四個村落,有大有小,人口有多有少,多的活著百餘人,最少的一個村,只剩下十幾個人。
均已按照謝渡的吩咐,施粥蓋房。
天氣冷,土坯凝固的很快。
第二天晚上,謝家的護衛就已經幫著附近的村民蓋好了房子。
臨出發前,杜知維算了算:「從現在到開春,按照每人每日一兩米飯來算,還有將近五十日,每人五斤大米。」
謝渡低頭想了想:「開春之後,也不一定有糧食吃。」
「不會。」杜知維道,「到了春天,天氣暖和了,吃草也罷,吃糧也好,人總能找到吃的,總能活下來。」
「郎君。」他看著謝渡,「我知道您心軟,不忍見百姓受苦,但往後還有一個州的百姓等著您救濟。」
「按朝廷給你信息,幽州總共有一萬一千多個村子,如寧寨這樣,每個村三百斤糧食,一萬一千個村子,就是三百三十萬斤的糧食。」
「您謝家五年未必能收到庫房裡這麼多糧草,更遑論任由他們敞開了吃。」
「每人發五六斤的糧食,吃不飽,但足夠他們活下來。而且有的人家其實是有糧食的,只是被大雪埋了,找不到了。待天晴雪化,找到了存糧,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
沈櫻在旁邊坐著,半晌才輕輕道:「杜先生說的有理:」
謝渡長出一口氣,點了點頭:「就按先生說的辦。」
他出門,去囑咐護衛,按照人口,每人發五斤糧食。
等發完,就出發,往下個地方去。
他們是來賑災的,要抓緊時間,能多救一個地方,便是無上的功德。
護衛們連夜發放了糧食。
翌日天色將明,謝渡一行便要出發。
臨走前,卻見寧寨幾十位父老鄉親都站在寒風當中,搖手為他們送行。
那位書生縮著身子避風,聲音卻很高,神情朗朗:「謝大人,一路順風,順順利利。」
謝渡回頭,看向獵獵寒風中的人們,策馬,奔向下一個地方。
前路黑夜無盡,身後走過的地方,卻是昭昭黎明。
這天,恰逢大年初一。
第89章 從幽州南部一路往北,謝……
從幽州南部一路往北,謝渡走到何處,謝家的商行便將糧草送到何處。
一路走走停停半月有餘,消息終於傳回洛陽城,掀起了軒然大波。
新年剛過,萬壽宮還留著新年的氣氛,張燈結彩,熱鬧華美。
正殿上,宋妄大發雷霆。
謝繼宗尚在京都,謝渡已被罷官,整個謝家留在洛陽朝堂上,說得上話的人,僅剩禮部尚書謝頌。
宋妄十分惱怒,當庭責問謝頌:「謝家行此邀買人心之舉,所謂何意?」<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