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
李禹看向遠方,像看到了他的家鄉,「他這麼努力地孕育生命,他的子孫世世代代受著它的恩澤。你說,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根都忘了,那他與禽獸有何區別?」
李禹掙開劉晟的手,跌跌撞撞地走到窗前,望著天上的明月,「我之心事,月掛家鄉。它好與不好,強大或弱小,皆是我的根,我的國。」
李禹拿起窗台上的酒一飲而盡,隨後轉過身望著劉晟:「我可以留在中原,但我的心永遠在北國。你會成為中原的王,而我會變成攀附在你身上枯萎的藤。」
李禹語罷,一滴淚從眼角滑落。劉晟的心兀地疼了起來,可是他無法放手,李禹早已不知何時深深嵌入了他的生命,若是能放棄,他一早便不會開始。
劉晟無聲地走到李禹身後,將他圈住,「好了,不聊這些了。李禹,這段時間孤很痛苦。」他用鼻尖去摩挲李禹的脖頸,「我們不要再互相折磨了,好不好?」
李禹未語,只看著窗外一片漆黑。
「孤錯了,你原諒孤吧。」
中原太子平生第一次低聲下氣地道歉,想挽留的是一抹白月,他遠而縹緲,可是依舊讓他心醉。
「你也瞞著孤很多事情,不是嗎?你不是北國二皇子,孤也未再追問你。你會武功卻深藏不露,害孤老是怕你受欺負。縱使孤有錯,這樣便扯平了吧?」
李禹被圈在懷中,身後是劉晟溫熱的體溫。他也不知,何時起,自己的心已不受控制地愛上了劉晟。從他捨不得殺劉晟的那一刻起,他便知了,他栽了。
那段時日,他離開劉晟後已經回到了北國和二皇子匯合,整日雖讓自己沉浸於計劃之中,卻無法自抑地想起劉晟。直到軍中傳來大皇子被劉晟抓走的消息,他知道,劉晟想見他。
救大皇子是他心,但想見劉晟是他私心。但他沒想到,劉晟一點情面不留,殺了大皇子,還用身體折磨於他。
這段時日的碰撞讓他終於清醒,他與劉晟絕無可能。劉晟要的是天下,是萬朝歸中,總有一天,劉晟將策馬踏平大靖旁的列國,而他終將成為歷史的灰燼。
既然未來是毀滅,那便只爭朝夕吧。
--------------------
第9章 賜死
李禹轉過身碰著劉晟的臉,在他唇上啄了一口,酒香夾雜著情/欲讓劉晟無法自拔,抱起李禹便往床榻上走。
李禹被抵在床沿,與劉晟密不可分,被掀起得浪潮一層高過一層,脹滿的滋味如欲泄的洪水,被沙袋阻攔,卻只需破個小口,便可噴發傾泄。
他們抵額親吻,汗流如雨,李禹迷亂地說著什麼,卻盡數被掩沒在喘息聲里。他們用抵死的親吻來表露脹滿的愛意,毫不講理。愈是激烈,唇舌的碰撞愈發有勁。
窗外下了雨,雨聲愈來愈大,乾枯的梧桐葉得了雨水的潤澤,變得飽滿挺立。
李禹被吻得眼眸潮濕,臉上一抹潮紅惹得劉晟更加放肆地與他唇舌交纏。劉晟的呼吸在李屬耳畔起伏,像是潮汐,一陣一陣地湧來,又退去。他的指尖在李禹的髮絲間摩挲,溫度透過皮膚滲入李禹血液。
李禹的意識開始模糊,像是被水浸潤的紙張,字跡漸漸暈開,變得無法辨認。
之後他們發生一些非常不可描述的事情,只要一寫出來就會被鎖文的那種程度。
劉晟在李禹耳邊一遍遍問他:「原諒孤了?」
「愛不愛孤?」
「孤愛你愛得快瘋了。」
李禹在一場場迷失中回他:「愛,我愛你,劉晟。」
劉晟覺得這夜過得飛快,他不得不回東宮處理那些流言,否則再發酵下去,連李禹都會沒命。
梁王之所以這麼蹦躂,除了他母妃是受寵的貴妃外,更得益於其外祖是太后母家,如今太后雖去,以他外祖為首的曹國公利益團體仍牢牢立於朝中一隅。
是時候連根拔起了。
起初,有官員狀告戶部連年虧空卻免了祁縣八成的稅收,皇帝令人去查,原是曹國公的侄子曹正在祁縣當縣令,上任五年,牢牢掌握著祁縣的鹽運,他與戶部勾結,令戶部免了八成稅收,剩下的私下瓜分。大靖的經濟本就尚在恢復,國庫連年虧空,皇帝震怒,命刑部徹查。刑部尚書是劉晟的人,將曹氏團體的事扒個乾乾淨淨。殺人放火,收賄行兇,且不止祁縣,以曹國公為利益鏈的官員,收買戶部,稅收免的免,減的減,竟是虧了大半個國庫。
皇帝下令關押曹國公,待三堂會審,但實際上以曹國公為首的官員集團,死的死,罷的罷,早已支離破碎。
此下樑王徹底失去靠山,一瘸一拐地跑到東宮,陰著臉讓侍衛讓開:「劉晟,你給我出來!」
青木報給劉晟的時候,劉晟正在看刑部呈上來的口供。
「蠢貨。」劉晟眼皮都未抬,「不必理他,讓侍衛把守好。」
梁王被無視,當場在門外大罵:「劉晟,你這隻陰溝里的畜生!別以為父皇不知道,本王的腿是你弄的!」
梁王大勢已去,但就算是死他也要拉劉晟下地獄。
「你搞北國的質子,與他私通後還勾結北國!那日在北城,大家都看到了,你和質子卿卿我我,被他勾了魂還放了大皇子!劉晟,你敢不敢出來和我對質!」
梁王罵了整整一個早上,最後是被皇帝叫走的。劉晟拍了拍衣袖,早早地等皇帝來宣他。
果然,皇帝傍晚便派孫丞來傳他覲見。
劉晟進了勤政殿,見皇帝靠在椅背上閉目休憩。
「兒臣拜見父皇。」
「太子,梁王今日所說之事,你如何解釋?」
劉晟:「父皇明鑑,三弟說他的腿是兒臣所致,實在冤枉,兒臣那日確實踹了他一腳,卻是因為他差點弄出人命,在宮中殺人是為大罪,兒臣怕三弟氣糊塗了,情急之下才動了腳。」
皇帝:「當日你是為了救那質子?」
劉晟垂眸:「當日兒臣並不知地上躺的人是北國質子,兒臣只是在那附近,聽宮人說三弟差點弄出人命才趕了過去。」
皇帝:「哦?為了救他,輕功都用上了,太子確實很急。」
劉晟:「兒臣與三弟關係確實不合,但事關父皇宮中威嚴,不得不急。」
皇帝睜眼:「你也知道你跟他關係不合,這次你可是拔了他的根。」
劉晟跪地,大喊冤枉:」父皇,曹國公罪不足惜,兒臣雖一開始從中推波助瀾,卻不知他背後所犯之事如此之大。」
皇帝:「說說看,這次怎麼對梁王如此狠?是因為他散播了你與北國質子的謠言?」
劉晟的身形一頓,他沒想到皇帝會猜到這一層。
「兒臣確實與質子有些交情,那是因為他喜愛看書,兒臣亦愛孤本,機緣巧合下結識。兒臣也確實為他解決了一些詰難,但總歸是看在志趣相投的份上。」
皇帝:「那有人看到你和質子一起出現在北城,你如何解釋?」
劉晟:「兒臣確實帶著北國質子一同去了北城。李禹是北國二皇子,雖與我有些交情,但他也清楚,我和他之間也只是淡淡一層志趣而已。當日西北差點被北國攻陷,兒臣以為李禹對北國朝廷較為熟悉,想著,挾了他一同去西北可能會有用處。家國與私人恩怨,兒臣知孰輕孰重。」
皇帝聽了解釋,默了默,道:「太子,你知道朕為什麼縱容你將梁王連根拔起?」
劉晟低頭未語,聽皇帝繼續道:「因為曹國公是中原的蛀蟲,梁王也將遲早敗在你的手下,朕老了。」
劉晟抬頭:「父皇千秋萬代。」
皇帝拿起桌上一瓷瓶:「朕的天下遲早是你的,只是太子,人言可畏,北國質子,你親手殺了吧。」
皇帝示弱,可是又讓劉晟親手去殺李禹。劉晟頓時明白,皇帝想看看,若自己與質子關係淺薄,殺了也就殺了,若真如傳言所說,自己親手殺了質子,流言雖平,但他也失了心中所愛。
皇帝在警告他,現在龍椅上的人還是他,他想讓誰死就讓誰死。這次劉晟已經過了,不要再僭越了。
劉晟接過瓷瓶,指節間捏得發白,卻恭敬道:「兒臣遵旨。」
劉晟一路捏著瓷瓶回到東宮。是夜,他並未去承風殿,而是盯著桌上的瓷瓶看了一夜。
第二日一早,孫丞奉皇帝之命,帶著一隊人馬來了東宮。
「太子殿下,皇上命雜家陪您一同去承風殿,命雜家親眼見到質子的屍首回去復命。另外,陛下怕那質子詭計多端,派了七名梧桐衛一同前往,護您周全。」
劉晟見階下七八個人,睨了孫丞一眼,孫丞對他微微搖了搖頭。這明顯是皇帝在監視和施壓,劉晟拿了瓷瓶便往承風殿去。
承風殿內,李禹正倚在背靠上翻書,清風襲來,有陣陣竹香,他抬眼望去,卻見劉晟帶著一堆人向他走來。
其後之人身穿藏藍衣袍,應是內侍,再後者身穿黑色制服,戴頭盔,應是梧桐衛。李禹剛合上書本,門就被內侍打開。
李禹掙開劉晟的手,跌跌撞撞地走到窗前,望著天上的明月,「我之心事,月掛家鄉。它好與不好,強大或弱小,皆是我的根,我的國。」
李禹拿起窗台上的酒一飲而盡,隨後轉過身望著劉晟:「我可以留在中原,但我的心永遠在北國。你會成為中原的王,而我會變成攀附在你身上枯萎的藤。」
李禹語罷,一滴淚從眼角滑落。劉晟的心兀地疼了起來,可是他無法放手,李禹早已不知何時深深嵌入了他的生命,若是能放棄,他一早便不會開始。
劉晟無聲地走到李禹身後,將他圈住,「好了,不聊這些了。李禹,這段時間孤很痛苦。」他用鼻尖去摩挲李禹的脖頸,「我們不要再互相折磨了,好不好?」
李禹未語,只看著窗外一片漆黑。
「孤錯了,你原諒孤吧。」
中原太子平生第一次低聲下氣地道歉,想挽留的是一抹白月,他遠而縹緲,可是依舊讓他心醉。
「你也瞞著孤很多事情,不是嗎?你不是北國二皇子,孤也未再追問你。你會武功卻深藏不露,害孤老是怕你受欺負。縱使孤有錯,這樣便扯平了吧?」
李禹被圈在懷中,身後是劉晟溫熱的體溫。他也不知,何時起,自己的心已不受控制地愛上了劉晟。從他捨不得殺劉晟的那一刻起,他便知了,他栽了。
那段時日,他離開劉晟後已經回到了北國和二皇子匯合,整日雖讓自己沉浸於計劃之中,卻無法自抑地想起劉晟。直到軍中傳來大皇子被劉晟抓走的消息,他知道,劉晟想見他。
救大皇子是他心,但想見劉晟是他私心。但他沒想到,劉晟一點情面不留,殺了大皇子,還用身體折磨於他。
這段時日的碰撞讓他終於清醒,他與劉晟絕無可能。劉晟要的是天下,是萬朝歸中,總有一天,劉晟將策馬踏平大靖旁的列國,而他終將成為歷史的灰燼。
既然未來是毀滅,那便只爭朝夕吧。
--------------------
第9章 賜死
李禹轉過身碰著劉晟的臉,在他唇上啄了一口,酒香夾雜著情/欲讓劉晟無法自拔,抱起李禹便往床榻上走。
李禹被抵在床沿,與劉晟密不可分,被掀起得浪潮一層高過一層,脹滿的滋味如欲泄的洪水,被沙袋阻攔,卻只需破個小口,便可噴發傾泄。
他們抵額親吻,汗流如雨,李禹迷亂地說著什麼,卻盡數被掩沒在喘息聲里。他們用抵死的親吻來表露脹滿的愛意,毫不講理。愈是激烈,唇舌的碰撞愈發有勁。
窗外下了雨,雨聲愈來愈大,乾枯的梧桐葉得了雨水的潤澤,變得飽滿挺立。
李禹被吻得眼眸潮濕,臉上一抹潮紅惹得劉晟更加放肆地與他唇舌交纏。劉晟的呼吸在李屬耳畔起伏,像是潮汐,一陣一陣地湧來,又退去。他的指尖在李禹的髮絲間摩挲,溫度透過皮膚滲入李禹血液。
李禹的意識開始模糊,像是被水浸潤的紙張,字跡漸漸暈開,變得無法辨認。
之後他們發生一些非常不可描述的事情,只要一寫出來就會被鎖文的那種程度。
劉晟在李禹耳邊一遍遍問他:「原諒孤了?」
「愛不愛孤?」
「孤愛你愛得快瘋了。」
李禹在一場場迷失中回他:「愛,我愛你,劉晟。」
劉晟覺得這夜過得飛快,他不得不回東宮處理那些流言,否則再發酵下去,連李禹都會沒命。
梁王之所以這麼蹦躂,除了他母妃是受寵的貴妃外,更得益於其外祖是太后母家,如今太后雖去,以他外祖為首的曹國公利益團體仍牢牢立於朝中一隅。
是時候連根拔起了。
起初,有官員狀告戶部連年虧空卻免了祁縣八成的稅收,皇帝令人去查,原是曹國公的侄子曹正在祁縣當縣令,上任五年,牢牢掌握著祁縣的鹽運,他與戶部勾結,令戶部免了八成稅收,剩下的私下瓜分。大靖的經濟本就尚在恢復,國庫連年虧空,皇帝震怒,命刑部徹查。刑部尚書是劉晟的人,將曹氏團體的事扒個乾乾淨淨。殺人放火,收賄行兇,且不止祁縣,以曹國公為利益鏈的官員,收買戶部,稅收免的免,減的減,竟是虧了大半個國庫。
皇帝下令關押曹國公,待三堂會審,但實際上以曹國公為首的官員集團,死的死,罷的罷,早已支離破碎。
此下樑王徹底失去靠山,一瘸一拐地跑到東宮,陰著臉讓侍衛讓開:「劉晟,你給我出來!」
青木報給劉晟的時候,劉晟正在看刑部呈上來的口供。
「蠢貨。」劉晟眼皮都未抬,「不必理他,讓侍衛把守好。」
梁王被無視,當場在門外大罵:「劉晟,你這隻陰溝里的畜生!別以為父皇不知道,本王的腿是你弄的!」
梁王大勢已去,但就算是死他也要拉劉晟下地獄。
「你搞北國的質子,與他私通後還勾結北國!那日在北城,大家都看到了,你和質子卿卿我我,被他勾了魂還放了大皇子!劉晟,你敢不敢出來和我對質!」
梁王罵了整整一個早上,最後是被皇帝叫走的。劉晟拍了拍衣袖,早早地等皇帝來宣他。
果然,皇帝傍晚便派孫丞來傳他覲見。
劉晟進了勤政殿,見皇帝靠在椅背上閉目休憩。
「兒臣拜見父皇。」
「太子,梁王今日所說之事,你如何解釋?」
劉晟:「父皇明鑑,三弟說他的腿是兒臣所致,實在冤枉,兒臣那日確實踹了他一腳,卻是因為他差點弄出人命,在宮中殺人是為大罪,兒臣怕三弟氣糊塗了,情急之下才動了腳。」
皇帝:「當日你是為了救那質子?」
劉晟垂眸:「當日兒臣並不知地上躺的人是北國質子,兒臣只是在那附近,聽宮人說三弟差點弄出人命才趕了過去。」
皇帝:「哦?為了救他,輕功都用上了,太子確實很急。」
劉晟:「兒臣與三弟關係確實不合,但事關父皇宮中威嚴,不得不急。」
皇帝睜眼:「你也知道你跟他關係不合,這次你可是拔了他的根。」
劉晟跪地,大喊冤枉:」父皇,曹國公罪不足惜,兒臣雖一開始從中推波助瀾,卻不知他背後所犯之事如此之大。」
皇帝:「說說看,這次怎麼對梁王如此狠?是因為他散播了你與北國質子的謠言?」
劉晟的身形一頓,他沒想到皇帝會猜到這一層。
「兒臣確實與質子有些交情,那是因為他喜愛看書,兒臣亦愛孤本,機緣巧合下結識。兒臣也確實為他解決了一些詰難,但總歸是看在志趣相投的份上。」
皇帝:「那有人看到你和質子一起出現在北城,你如何解釋?」
劉晟:「兒臣確實帶著北國質子一同去了北城。李禹是北國二皇子,雖與我有些交情,但他也清楚,我和他之間也只是淡淡一層志趣而已。當日西北差點被北國攻陷,兒臣以為李禹對北國朝廷較為熟悉,想著,挾了他一同去西北可能會有用處。家國與私人恩怨,兒臣知孰輕孰重。」
皇帝聽了解釋,默了默,道:「太子,你知道朕為什麼縱容你將梁王連根拔起?」
劉晟低頭未語,聽皇帝繼續道:「因為曹國公是中原的蛀蟲,梁王也將遲早敗在你的手下,朕老了。」
劉晟抬頭:「父皇千秋萬代。」
皇帝拿起桌上一瓷瓶:「朕的天下遲早是你的,只是太子,人言可畏,北國質子,你親手殺了吧。」
皇帝示弱,可是又讓劉晟親手去殺李禹。劉晟頓時明白,皇帝想看看,若自己與質子關係淺薄,殺了也就殺了,若真如傳言所說,自己親手殺了質子,流言雖平,但他也失了心中所愛。
皇帝在警告他,現在龍椅上的人還是他,他想讓誰死就讓誰死。這次劉晟已經過了,不要再僭越了。
劉晟接過瓷瓶,指節間捏得發白,卻恭敬道:「兒臣遵旨。」
劉晟一路捏著瓷瓶回到東宮。是夜,他並未去承風殿,而是盯著桌上的瓷瓶看了一夜。
第二日一早,孫丞奉皇帝之命,帶著一隊人馬來了東宮。
「太子殿下,皇上命雜家陪您一同去承風殿,命雜家親眼見到質子的屍首回去復命。另外,陛下怕那質子詭計多端,派了七名梧桐衛一同前往,護您周全。」
劉晟見階下七八個人,睨了孫丞一眼,孫丞對他微微搖了搖頭。這明顯是皇帝在監視和施壓,劉晟拿了瓷瓶便往承風殿去。
承風殿內,李禹正倚在背靠上翻書,清風襲來,有陣陣竹香,他抬眼望去,卻見劉晟帶著一堆人向他走來。
其後之人身穿藏藍衣袍,應是內侍,再後者身穿黑色制服,戴頭盔,應是梧桐衛。李禹剛合上書本,門就被內侍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