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頁
這28天裡,警方並沒有發現成娜有任何可疑的舉動。絕大多數時間裡,她都在家活動,活動的內容無外乎讀書喝茶,瑜伽和冥想。
偶有的幾次出行,也只是去超市購物。
在成娜的社會關係調查中,警方獲知的都是空前一致的好評。無論親戚、朋友,還是鄰里,都讚譽她是一個溫柔、善良,和氣的女人。她常常做公益,資助瀕危動物、救助無家可歸的流浪貓狗,還組織過對非洲貧困兒童的援助活動。
殺人簡直天方夜譚。
然而,這些善舉並不足以洗清成娜的嫌疑,不少罪犯同樣也是和藹可親的慈善家。
「娜娜啊,她是一個命苦的孩子。好不容易回到了親生父親的身邊,還不被待見,這樣一個人,怎麼會殺人呢?」
一位成娜的遠房親戚對警方如是說。
「不被待見」四個字引起了警方的注意。
說話的這位是成娜母親全英那邊的親戚,一位叫菲爾的中年女人,她和成娜有過幾次往來。全英是成柏林的生母,成娜的繼母,而她因病去了法國休養,目前不接見任何人。
「啊,我們大家都知道。她才回來沒多久,親爹就死了。一畢業娜娜就嫁人了,這不是不被待見嗎?但也能理解,畢竟媽媽和弟弟都和自己沒有血緣關係,噢,也有一點,但比不上親生母親和親生弟弟,不可能會視若己出地愛護。」
菲爾的這番話倒是能證實成娜對弟弟成柏林殺人動機的供述。這一家人並非普通的家庭組合,成柏林因為害怕繼承權被奪,那麼的確有可能起殺人的念頭,目前來看,殺人動機最充分的是成柏林。
如果是成娜殺的人,那麼她的動機是什麼?
而另一邊,成柏林從被捕到現場,始終保持沉默,他一句話也沒說。他有保持沉默的權利,不過沉默也會給他帶來不利。
但沒過多久,他開口了。
案件審理準備階段,檢方向嫌犯及其律師披露了相關證據,包括另一嫌犯,也就是成娜的供述內容。
聽律師說完這些,成柏林忽然抬起頭。
「這是她說的?」
「是的。」
他又埋下頭,不久,忽然低聲笑起來,越笑越大聲,笑得仰起了臉,笑得滿面通紅,淚水不斷。
正式庭審於10月份開庭。
因成娜和成柏林各自行為不同,且彼此存在對立指控,所以被分開審理。
庭審現場,陪審團席上成員們面色嚴肅。檢方律師陳述完案件,將成娜指控為「知情不報」和「可能參與謀殺」。
被告席上的女人靜靜聆聽,沒有多餘的表情,只是在謀殺這個詞宣讀出來的一瞬間輕輕皺了一下眉頭。她的臉蒼白而悲傷,儘管沒有說話,但渾身都散發著惹人憐憫的脆弱氣息。
她就是成娜。
「尊敬的法官大人,陪審團的成員,這是一個充滿嫉妒、謊言與貪婪的悲劇。而我將向你們證明,她不僅知曉了這起謀殺案的真相,事後幫忙隱瞞,還極有可能成了共謀者,深度參與其中。陪審團必須考慮,他們的行為是如何共同導致了這場不可挽回的悲劇。」
成娜的辯護律師叫赫拉,她是一位亞裔,近年拿下了不少難案,勝訴率極高,在圈內頗有名氣。當然,聘請她絕非一件易事,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和耐心。
她還有一個中文名字,馮奉春,身邊人都稱她為馮。
馮奉春微微一笑,從容不迫地起身,環視陪審團,語氣冷靜而堅定:
「尊敬的法官大人,陪審團的各位成員:今天我們面對的是一樁由恐懼和權力交織的陰謀,也是一場家庭悲劇。我的當事人成娜,被捲入了一場由極度和憤怒驅動的案件。我們將證明,再案發當天,成柏林因為嫉妒和憤怒,將成明昭當成了我的當事人,並將她推下了懸崖。這是一起由情感糾葛和錯綜複雜的家庭關係引發的悲劇。」
「檢方指責我的當事人知情不報,甚至暗示她參與了謀殺。這是多麼可怕的指控。因為真正的事實是,她不僅沒有犯罪,還親身承受了難以想象的心理壓力。這種壓力來自於令一個人的操控——她同父異母的弟弟,成柏林。」
控方律師走到陪審團前,語氣嚴肅:
「被告不僅是知情者,還在犯罪後刻意隱瞞重要信息,我們有證人表明,她曾在案發前一夜與另一名嫌犯密會,既然被告和這麼嫌犯是第一回 見面,彼此不熟悉的前提下,為何會夜晚與他獨處?這顯然是一場實現密謀好的犯罪。」
隨後,控方面向成娜:
「被告人,請問,你是否承認案發前曾與你的弟弟有過私下接觸?」
「我承認。」成娜答。
馮奉春站在法庭中央,語速平緩而有穿透力:「控方的提問充滿誘導性,試圖將「私下接觸」和「犯罪共謀」畫上等號。而法庭是追求真相的地方,而不是推測的競技場。」
她轉向陪審團,語調微微加重:
「讓我們回顧事實,被告與另一位嫌犯確實有過交流——這是任何家庭關係中必不可免的場景。要知道,成柏林是被告親生父親派來的唯一代表,是她當下了解原生家庭的唯一渠道,而當時,她並沒有回到親生家庭,因為對這個未曾謀面的家庭有疑問,而去問自己的弟弟,有什麼問題?私下接觸本身並不能代表被告知情。更不能說明她參與了犯罪活動。」
檢方追問:「那麼,被告人在案發後為何遲遲沒有報警?這是否足以證明她有意隱瞞。」
馮奉春環視法庭,聲音高挑:「閣下的問題有一個前提假設,那就是「報警等同於無辜」,請問,這是否公平?」
「案發後,被告因受到另一名嫌犯的威脅而陷入恐懼。在這種情形下,她的每一步行動都可能影響自己的安全——她選擇了保護自己。這不是犯罪,這是生存本能。」
她用悲傷的語氣向陪審團強調:
「我的當事人,當時正處於一個高度緊張、極度恐懼的環境中。而這種環境,不僅是由成柏林的威脅造成,還與她長期以來承受的心理壓力密不可分。」
馮奉春收起收起悲傷,緩緩吐了一口氣。
「首先,被告在案發時期正在接受精神健康方面的治療,有明確的病例記錄顯示,她在此期間患有焦慮症和創傷後應激障礙,一直在服用抗焦慮藥物。」
她向法官呈遞了相關病例和服藥記錄,並傳喚了成娜的私人心理醫生,安迪先生。
「事實上,我的當事人後來積極配合了警方的調查。她提供的證詞和細節,對案件有重要幫助。她的初衷是無害的,她只是害怕報復,害怕失去自己的生命。」
檢方隨即也傳喚了證人。
證人是旅店的工作人員,她表示:「那天晚上,我在走廊清理衛生,看到了她,因為是外國面孔,所以我的印象很深。她一個人走出房間,和另一名男士去了隔壁的房間。」<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偶有的幾次出行,也只是去超市購物。
在成娜的社會關係調查中,警方獲知的都是空前一致的好評。無論親戚、朋友,還是鄰里,都讚譽她是一個溫柔、善良,和氣的女人。她常常做公益,資助瀕危動物、救助無家可歸的流浪貓狗,還組織過對非洲貧困兒童的援助活動。
殺人簡直天方夜譚。
然而,這些善舉並不足以洗清成娜的嫌疑,不少罪犯同樣也是和藹可親的慈善家。
「娜娜啊,她是一個命苦的孩子。好不容易回到了親生父親的身邊,還不被待見,這樣一個人,怎麼會殺人呢?」
一位成娜的遠房親戚對警方如是說。
「不被待見」四個字引起了警方的注意。
說話的這位是成娜母親全英那邊的親戚,一位叫菲爾的中年女人,她和成娜有過幾次往來。全英是成柏林的生母,成娜的繼母,而她因病去了法國休養,目前不接見任何人。
「啊,我們大家都知道。她才回來沒多久,親爹就死了。一畢業娜娜就嫁人了,這不是不被待見嗎?但也能理解,畢竟媽媽和弟弟都和自己沒有血緣關係,噢,也有一點,但比不上親生母親和親生弟弟,不可能會視若己出地愛護。」
菲爾的這番話倒是能證實成娜對弟弟成柏林殺人動機的供述。這一家人並非普通的家庭組合,成柏林因為害怕繼承權被奪,那麼的確有可能起殺人的念頭,目前來看,殺人動機最充分的是成柏林。
如果是成娜殺的人,那麼她的動機是什麼?
而另一邊,成柏林從被捕到現場,始終保持沉默,他一句話也沒說。他有保持沉默的權利,不過沉默也會給他帶來不利。
但沒過多久,他開口了。
案件審理準備階段,檢方向嫌犯及其律師披露了相關證據,包括另一嫌犯,也就是成娜的供述內容。
聽律師說完這些,成柏林忽然抬起頭。
「這是她說的?」
「是的。」
他又埋下頭,不久,忽然低聲笑起來,越笑越大聲,笑得仰起了臉,笑得滿面通紅,淚水不斷。
正式庭審於10月份開庭。
因成娜和成柏林各自行為不同,且彼此存在對立指控,所以被分開審理。
庭審現場,陪審團席上成員們面色嚴肅。檢方律師陳述完案件,將成娜指控為「知情不報」和「可能參與謀殺」。
被告席上的女人靜靜聆聽,沒有多餘的表情,只是在謀殺這個詞宣讀出來的一瞬間輕輕皺了一下眉頭。她的臉蒼白而悲傷,儘管沒有說話,但渾身都散發著惹人憐憫的脆弱氣息。
她就是成娜。
「尊敬的法官大人,陪審團的成員,這是一個充滿嫉妒、謊言與貪婪的悲劇。而我將向你們證明,她不僅知曉了這起謀殺案的真相,事後幫忙隱瞞,還極有可能成了共謀者,深度參與其中。陪審團必須考慮,他們的行為是如何共同導致了這場不可挽回的悲劇。」
成娜的辯護律師叫赫拉,她是一位亞裔,近年拿下了不少難案,勝訴率極高,在圈內頗有名氣。當然,聘請她絕非一件易事,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和耐心。
她還有一個中文名字,馮奉春,身邊人都稱她為馮。
馮奉春微微一笑,從容不迫地起身,環視陪審團,語氣冷靜而堅定:
「尊敬的法官大人,陪審團的各位成員:今天我們面對的是一樁由恐懼和權力交織的陰謀,也是一場家庭悲劇。我的當事人成娜,被捲入了一場由極度和憤怒驅動的案件。我們將證明,再案發當天,成柏林因為嫉妒和憤怒,將成明昭當成了我的當事人,並將她推下了懸崖。這是一起由情感糾葛和錯綜複雜的家庭關係引發的悲劇。」
「檢方指責我的當事人知情不報,甚至暗示她參與了謀殺。這是多麼可怕的指控。因為真正的事實是,她不僅沒有犯罪,還親身承受了難以想象的心理壓力。這種壓力來自於令一個人的操控——她同父異母的弟弟,成柏林。」
控方律師走到陪審團前,語氣嚴肅:
「被告不僅是知情者,還在犯罪後刻意隱瞞重要信息,我們有證人表明,她曾在案發前一夜與另一名嫌犯密會,既然被告和這麼嫌犯是第一回 見面,彼此不熟悉的前提下,為何會夜晚與他獨處?這顯然是一場實現密謀好的犯罪。」
隨後,控方面向成娜:
「被告人,請問,你是否承認案發前曾與你的弟弟有過私下接觸?」
「我承認。」成娜答。
馮奉春站在法庭中央,語速平緩而有穿透力:「控方的提問充滿誘導性,試圖將「私下接觸」和「犯罪共謀」畫上等號。而法庭是追求真相的地方,而不是推測的競技場。」
她轉向陪審團,語調微微加重:
「讓我們回顧事實,被告與另一位嫌犯確實有過交流——這是任何家庭關係中必不可免的場景。要知道,成柏林是被告親生父親派來的唯一代表,是她當下了解原生家庭的唯一渠道,而當時,她並沒有回到親生家庭,因為對這個未曾謀面的家庭有疑問,而去問自己的弟弟,有什麼問題?私下接觸本身並不能代表被告知情。更不能說明她參與了犯罪活動。」
檢方追問:「那麼,被告人在案發後為何遲遲沒有報警?這是否足以證明她有意隱瞞。」
馮奉春環視法庭,聲音高挑:「閣下的問題有一個前提假設,那就是「報警等同於無辜」,請問,這是否公平?」
「案發後,被告因受到另一名嫌犯的威脅而陷入恐懼。在這種情形下,她的每一步行動都可能影響自己的安全——她選擇了保護自己。這不是犯罪,這是生存本能。」
她用悲傷的語氣向陪審團強調:
「我的當事人,當時正處於一個高度緊張、極度恐懼的環境中。而這種環境,不僅是由成柏林的威脅造成,還與她長期以來承受的心理壓力密不可分。」
馮奉春收起收起悲傷,緩緩吐了一口氣。
「首先,被告在案發時期正在接受精神健康方面的治療,有明確的病例記錄顯示,她在此期間患有焦慮症和創傷後應激障礙,一直在服用抗焦慮藥物。」
她向法官呈遞了相關病例和服藥記錄,並傳喚了成娜的私人心理醫生,安迪先生。
「事實上,我的當事人後來積極配合了警方的調查。她提供的證詞和細節,對案件有重要幫助。她的初衷是無害的,她只是害怕報復,害怕失去自己的生命。」
檢方隨即也傳喚了證人。
證人是旅店的工作人員,她表示:「那天晚上,我在走廊清理衛生,看到了她,因為是外國面孔,所以我的印象很深。她一個人走出房間,和另一名男士去了隔壁的房間。」<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