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頁
承微一臉你沒有弟子你不懂的表情。
霧山:……我就多餘開這個口。
聞敘四人一入城,便心覺有種誤入佛門國度的錯覺,倒不是沒見過佛門氣息濃厚的地界,而是一進來,四人便覺……矮人一等,在城外看還未覺得,一進來抬頭去看城中的寶塔,有種小人誤入巨人國的既視感。
是他們的錯覺,還是……魔氣影響?
聞敘直覺,此地不像另外三城,哪怕是容淵城的魔種也還在醞釀階段,不像溫持善本就有心魔,當初在苦渡寺五宗大會的時候,合歡宗那名木靈根弟子就受魔氣影響,據說是持善尊者出手封印了魔氣,才等來師尊最後湮滅了它,可見這位尊者對抗心魔的手段,並不是誅殺,而是更為溫和的鎮壓。
以己身之力鎮壓魔氣,確實是佛法高深,但一旦被魔氣反撲,後果……便是眼前的模樣了。恐怕在持善尊者在封禁心魔的過程中,就已經被魔種盯上了。
聞敘跟魔種擁有豐富的打交道經驗,魔不同於人,天性惡,也最善於引誘人性之惡,說實話如果不是金光在身,以他自己的心性而言,早就被寄生十七八次了。以自身為熔爐誘殺魔種,這很大膽,但……不得不說成功率太低了。
人之所以為人,便是擁有七情六慾,哪怕修佛,也不是全無雜念,師尊說持善尊者從前並不偏執,可見肯定是發生過什麼事情,才導致對方轉變了想法,甚至從苦渡寺轉去了合歡宗。
昨日一澄法師來找他,告知了此中緣法,聞敘這才明白……人心太過向善,也會滋生心魔。
聞敘望著高聳入雲的寶塔,耳邊似是傳來佛音陣陣,等他低下頭來,竟已沒了春舟陳最和溫之儀的身影,他當即明白,自己入了別人的幻陣。
「雍璐山的小師叔祖,我已恭候你多時了。」
第399章 心魔
聞敘從未見過溫持善, 但聽到這個柔和的聲音,他就明白這絕對是溫持善的聲音。
「弟子聞敘,拜見持善尊者。」
溫持善生就一副月華清泠的容貌, 彼時還在苦渡寺當佛子之時,比初出茅廬的不釋容色還要惑人,據說苦渡寺開法會的時候,合歡宗只要無事的弟子都跑去旁聽了, 可以說無人不想摘下這朵高山之巔的高嶺之花。
可後來溫持善改換宗門,續起了一頭長髮, 明明姿容更加丰神俊朗,合歡宗的弟子卻反而對他敬而遠之,再沒有了從前的趨之若鶩,坊間都說合歡宗弟子「盜亦有道」,兔子不吃窩邊草,至於真相到底如何, 也就只有合歡宗弟子清楚了。
聞敘此刻依舊蒙著眼,透過朦朧的緞帶, 看到了一個身穿白袍的男子坐在蒲團之上, 身後是一座高聳入雲的寶塔,隱隱有些流光透出來。
「你竟還願意尊稱我一句尊者?」這語調雲淡風輕,顯然非常清楚自己如今在外面的名聲如何。
「尊者愛聽的話, 弟子可以多喊兩聲。」聞敘張口道, 意在說明口頭上的尊稱並不代表任何意思。
「你倒是與我想像當中的救世主模樣,有些不同。」溫持善的眼睛非常溫柔,像是一汪清泉碧波,哪怕是此刻,也沒有任何紅意, 看不出任何入魔的模樣。
就算是聞敘,也很難將眼前的人同一個心魔纏身、被魔種寄生的修士聯繫在一起,至少跟王繼文相比,眼前的人正常得不能再正常了。
但聞敘從一澄法師那裡聽過溫持善改換宗門的故事,經歷過那樣的事情之後,正常人道心崩潰都很正常,他方才那聲尊者,確實是發自內心的。
佛修參禪悟心,多數人修到最後,多有宏願加身,小一點的便是己身脫胎之法,大一些就是世間之法、天地自然、百姓民生,而往往胸懷天下者,不屑於小乘之法。
持善以善為心中佛燈,長燃於佛祖菩薩門前,他在苦渡寺之時,甚至渡化過極惡之徒、入邪之人,當時在所有苦渡寺弟子心中,持善師兄就是天底下最為仁善、慈悲之人,似忍便是其中最為崇拜溫持善的弟子,所以溫持善離開苦渡寺,也是似忍反應最為激烈。
可見似忍並不知道溫持善曾經經歷過什麼。
「我並非救世主,這等名頭落在身上,是很沉重的。」
溫持善不知道是想到了什麼,低低地喟嘆了一聲:「確實很沉重,看來師尊已經將我的事都告知於你了。」
溫持善曾經與一澄法師有師徒之誼,後來離開苦渡寺拜入合歡宗,師徒緣盡,他也沒有另拜高人為師,故而此刻他口中的師尊自然是一澄法師。
「尊者介意弟子知曉?」
溫持善搖了搖頭,溫聲道:「並不介意。」
對於那段過去,曾經他很介懷,甚至可以說是難以釋懷,溫持善修佛修心,明白人心善惡並非一成不變,他哪怕是成佛成仙也無法改變人的本性,但他可以導人向善、勸人放下。以前,他一直都是那個勸人的角色,後來他落入凡塵、方知世人之苦。
莊子《人間世》曾有言,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你若經我苦,未必有我善。溫持善當然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他也明白世人之苦、各有各苦,可若所有人都只發泄心中苦難,世間將會變成煉獄模樣。
他所能做的,便是以己身幫扶世人,不叫人誤入歧途、辜負一生。
卻沒想到當他經歷人生之苦時,這苦……竟如此的苦澀。
苦渡寺的佛修達成金丹之後,便會入凡塵修行,持善當然也不例外。不過他盛名在外,哪怕他褪去法袍、打扮成普通和尚,哪怕用上易容丹也很容易被認出來(主要是合歡宗弟子眼尖),所以久而久之,他更喜歡去一些修士少踏足之地。
正所謂窮山惡水出刁民,相對封閉的地方民風也更加彪悍,對於佛修而言,傳播佛法、教化百姓在哪都一樣,但能解這種地方的世人之苦,顯然更有挑戰性。
這一日,持善一身襤褸袈裟,來到了山坳中的一處世外國度。
說是國度,其實也就是一座小城池大小的地方,只是因為相對閉塞、不與外界相通,所以便擁有了高度自治的體系,統領之人便為王,而在王國之中,只有出生時生帶異象之人才能成為王的繼承人。
持善進入這座國度的時候,剛好是權柄更迭之際,也恰恰巧合的是,這一次身帶異象而來的繼承人竟有兩位,無人可辨其真假,王也沒辦法。
持善是修士,來時不小心顯露了些力量,很快就被上報,更又因他有仙人之姿,很快就被王請去王廷、供奉起來。
這樣的待遇,在持善看來自然沒什麼,但在兩位繼承人眼中,這位世外高人足矣決定兩人的未來。持善眼明心亮,當然一眼就看透這兩人的心思,也知道其中哪一個公子更適合當繼承人。
但他是個聰明人,當垂垂老矣的王問他哪一位公子才是真正身帶異象而生的繼承人時,他並沒有選擇直接挑明,事實上,他很明白這兩人都不是生帶異象而來,所謂的生帶異象,不過是有人故意造勢。
至少在他看來,這二人既無靈根、也無天賦,天道連天之驕子都不會過分垂憐,更何況是一個小小邊陲之地的國度繼承人,不過是人心謀劃而已。
霧山:……我就多餘開這個口。
聞敘四人一入城,便心覺有種誤入佛門國度的錯覺,倒不是沒見過佛門氣息濃厚的地界,而是一進來,四人便覺……矮人一等,在城外看還未覺得,一進來抬頭去看城中的寶塔,有種小人誤入巨人國的既視感。
是他們的錯覺,還是……魔氣影響?
聞敘直覺,此地不像另外三城,哪怕是容淵城的魔種也還在醞釀階段,不像溫持善本就有心魔,當初在苦渡寺五宗大會的時候,合歡宗那名木靈根弟子就受魔氣影響,據說是持善尊者出手封印了魔氣,才等來師尊最後湮滅了它,可見這位尊者對抗心魔的手段,並不是誅殺,而是更為溫和的鎮壓。
以己身之力鎮壓魔氣,確實是佛法高深,但一旦被魔氣反撲,後果……便是眼前的模樣了。恐怕在持善尊者在封禁心魔的過程中,就已經被魔種盯上了。
聞敘跟魔種擁有豐富的打交道經驗,魔不同於人,天性惡,也最善於引誘人性之惡,說實話如果不是金光在身,以他自己的心性而言,早就被寄生十七八次了。以自身為熔爐誘殺魔種,這很大膽,但……不得不說成功率太低了。
人之所以為人,便是擁有七情六慾,哪怕修佛,也不是全無雜念,師尊說持善尊者從前並不偏執,可見肯定是發生過什麼事情,才導致對方轉變了想法,甚至從苦渡寺轉去了合歡宗。
昨日一澄法師來找他,告知了此中緣法,聞敘這才明白……人心太過向善,也會滋生心魔。
聞敘望著高聳入雲的寶塔,耳邊似是傳來佛音陣陣,等他低下頭來,竟已沒了春舟陳最和溫之儀的身影,他當即明白,自己入了別人的幻陣。
「雍璐山的小師叔祖,我已恭候你多時了。」
第399章 心魔
聞敘從未見過溫持善, 但聽到這個柔和的聲音,他就明白這絕對是溫持善的聲音。
「弟子聞敘,拜見持善尊者。」
溫持善生就一副月華清泠的容貌, 彼時還在苦渡寺當佛子之時,比初出茅廬的不釋容色還要惑人,據說苦渡寺開法會的時候,合歡宗只要無事的弟子都跑去旁聽了, 可以說無人不想摘下這朵高山之巔的高嶺之花。
可後來溫持善改換宗門,續起了一頭長髮, 明明姿容更加丰神俊朗,合歡宗的弟子卻反而對他敬而遠之,再沒有了從前的趨之若鶩,坊間都說合歡宗弟子「盜亦有道」,兔子不吃窩邊草,至於真相到底如何, 也就只有合歡宗弟子清楚了。
聞敘此刻依舊蒙著眼,透過朦朧的緞帶, 看到了一個身穿白袍的男子坐在蒲團之上, 身後是一座高聳入雲的寶塔,隱隱有些流光透出來。
「你竟還願意尊稱我一句尊者?」這語調雲淡風輕,顯然非常清楚自己如今在外面的名聲如何。
「尊者愛聽的話, 弟子可以多喊兩聲。」聞敘張口道, 意在說明口頭上的尊稱並不代表任何意思。
「你倒是與我想像當中的救世主模樣,有些不同。」溫持善的眼睛非常溫柔,像是一汪清泉碧波,哪怕是此刻,也沒有任何紅意, 看不出任何入魔的模樣。
就算是聞敘,也很難將眼前的人同一個心魔纏身、被魔種寄生的修士聯繫在一起,至少跟王繼文相比,眼前的人正常得不能再正常了。
但聞敘從一澄法師那裡聽過溫持善改換宗門的故事,經歷過那樣的事情之後,正常人道心崩潰都很正常,他方才那聲尊者,確實是發自內心的。
佛修參禪悟心,多數人修到最後,多有宏願加身,小一點的便是己身脫胎之法,大一些就是世間之法、天地自然、百姓民生,而往往胸懷天下者,不屑於小乘之法。
持善以善為心中佛燈,長燃於佛祖菩薩門前,他在苦渡寺之時,甚至渡化過極惡之徒、入邪之人,當時在所有苦渡寺弟子心中,持善師兄就是天底下最為仁善、慈悲之人,似忍便是其中最為崇拜溫持善的弟子,所以溫持善離開苦渡寺,也是似忍反應最為激烈。
可見似忍並不知道溫持善曾經經歷過什麼。
「我並非救世主,這等名頭落在身上,是很沉重的。」
溫持善不知道是想到了什麼,低低地喟嘆了一聲:「確實很沉重,看來師尊已經將我的事都告知於你了。」
溫持善曾經與一澄法師有師徒之誼,後來離開苦渡寺拜入合歡宗,師徒緣盡,他也沒有另拜高人為師,故而此刻他口中的師尊自然是一澄法師。
「尊者介意弟子知曉?」
溫持善搖了搖頭,溫聲道:「並不介意。」
對於那段過去,曾經他很介懷,甚至可以說是難以釋懷,溫持善修佛修心,明白人心善惡並非一成不變,他哪怕是成佛成仙也無法改變人的本性,但他可以導人向善、勸人放下。以前,他一直都是那個勸人的角色,後來他落入凡塵、方知世人之苦。
莊子《人間世》曾有言,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你若經我苦,未必有我善。溫持善當然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他也明白世人之苦、各有各苦,可若所有人都只發泄心中苦難,世間將會變成煉獄模樣。
他所能做的,便是以己身幫扶世人,不叫人誤入歧途、辜負一生。
卻沒想到當他經歷人生之苦時,這苦……竟如此的苦澀。
苦渡寺的佛修達成金丹之後,便會入凡塵修行,持善當然也不例外。不過他盛名在外,哪怕他褪去法袍、打扮成普通和尚,哪怕用上易容丹也很容易被認出來(主要是合歡宗弟子眼尖),所以久而久之,他更喜歡去一些修士少踏足之地。
正所謂窮山惡水出刁民,相對封閉的地方民風也更加彪悍,對於佛修而言,傳播佛法、教化百姓在哪都一樣,但能解這種地方的世人之苦,顯然更有挑戰性。
這一日,持善一身襤褸袈裟,來到了山坳中的一處世外國度。
說是國度,其實也就是一座小城池大小的地方,只是因為相對閉塞、不與外界相通,所以便擁有了高度自治的體系,統領之人便為王,而在王國之中,只有出生時生帶異象之人才能成為王的繼承人。
持善進入這座國度的時候,剛好是權柄更迭之際,也恰恰巧合的是,這一次身帶異象而來的繼承人竟有兩位,無人可辨其真假,王也沒辦法。
持善是修士,來時不小心顯露了些力量,很快就被上報,更又因他有仙人之姿,很快就被王請去王廷、供奉起來。
這樣的待遇,在持善看來自然沒什麼,但在兩位繼承人眼中,這位世外高人足矣決定兩人的未來。持善眼明心亮,當然一眼就看透這兩人的心思,也知道其中哪一個公子更適合當繼承人。
但他是個聰明人,當垂垂老矣的王問他哪一位公子才是真正身帶異象而生的繼承人時,他並沒有選擇直接挑明,事實上,他很明白這兩人都不是生帶異象而來,所謂的生帶異象,不過是有人故意造勢。
至少在他看來,這二人既無靈根、也無天賦,天道連天之驕子都不會過分垂憐,更何況是一個小小邊陲之地的國度繼承人,不過是人心謀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