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頁
今日看到允哥兒他們回來本是偶然,宋陽嚇得都不敢去掃墓了,慌忙之下就先跑開,他實在沒臉見到大伯與允哥兒。
這慌慌張張的模樣,不出意外地又挨了他父親宋璋的罵。
可宋陽也不慣著他爹,幽幽地來了一句:「我看到大伯跟允哥兒了,他們回來掃墓。」
一句話,堵死了他父親的責罵,宋陽抬眼,清楚地看到父親眼中那複雜到無法理解的神色。他想,他大概一輩子也沒辦法體會到父親那驕傲又自卑、敬重又輕蔑、親切又憤懣的情感。到底是多麼扭曲的情感,才能讓這個親兄弟走到如今這一步?
說實話,宋陽還是有點心疼的:「爹,要不咱們主動服軟吧,大伯最好說話了。您跟他是親兄弟,他怎麼會真的跟您計較呢?捨出了顏面,總比終身抱憾要來的強。」
宋璋聞言確實冷笑一聲,臉上寒意遍布:「絕無可能!」
像是在說服自己一樣,宋璋再次道:「我從不後悔自己的決定。」
宋陽嘆息一聲,也是無可奈何。
掃墓後,宋允知又去拜訪了杜山長,給書院裡的學生講了一堂課,還帶著謝蘊去見了他幼年的夥伴們。
等到該見的人都見了,該拜訪的人也拜訪了一遍,宋允知才不可避免地想到了一個人——他二叔。
這是父親心中的一根刺。
宋允知不知道他爹有沒有聽到二叔的消息,他們離開之後,宋家的生意比以前好了許多,二叔的確經商有道,他擔心爹知道這些會多心。
不料宋瑜卻意外地坦然:「沒必要小心成這般,這些事兒你即便不說,我也打聽得到。宋家生意不錯也是件好事,起碼祖輩的基業沒有白費。」
曾經宋瑜的確被傷透了心,但是這麼多年,他也想通了,論及經商的天賦,他的確不如宋璋。
都是些陳年往事,既然當初決定鬆開手,便沒必要耿耿於懷。但是,冰釋前嫌也沒必要,就這樣吧,他已經有了新的家庭,跟宋家也沒有任何往來,今後也沒必要有什麼交集。
宋瑜準備提前回程,他在臨州,已經沒有牽掛了。
庭哥兒那鬧騰的性子,見他跟允哥兒出門之後肯定又要喋喋不休,夫人定是被他煩得不輕。
宋瑜返程也意外地乾脆。
宋允知將盧蒙借給他的人都調去護送他爹了,自己只留下兩人,準備玩得盡興了,再雇一批鏢師回京。
宋瑜啟程這日,臨州相熟的人都來送行,他只衝著眾人揮了揮手,隨即看向岸邊涌動的人群,遙遙望了一眼後,便回了船艙。
他早已不屬於臨州,繼續留著只會打攪別人的生活。
宋瑜走得乾脆,站在台階上遠遠注視這一幕的宋璋卻攥緊了拳頭。他怎麼能視若無睹?方才分明是看到了。
宋璋不能接受兄長這雲淡風輕的模樣,他寧願宋瑜對他恨之入骨,起碼說明,他還將自己當成弟弟。而不是如今這般,淪為一個徹徹底底的陌生人。
血脈親緣,在這一刻已經徹底斷了。
宋璋冷漠地轉過身,依舊一副若無其事的模樣。
斷了又如何?宋家是他的,他已經向所有人證明,他才是那個最合格的繼任者。即便百年之後見到父母雙親,他也無愧於心,他從不覺得後悔,也從不會顧念那所謂的兄弟情誼。
他宋璋,這輩子沒有後悔過。
宋允知還真沒發現送行的人里多了一個,他跟謝蘊將臨州逛了個遍後,才依依不捨地離開了。路上正值陽春三月,各處風景正好,光是回城的景致便遠遠看不夠。
宋允知這個不愛寫詩的人,都不由自主的做了幾首詩。至於畫,更是留下了幾十副。
畫的都是他媳婦兒,謝蘊這邊,畫的則是宋允知。
可惜再好的假期也有結束的那一日,為了日後能放更多的假,重返朝堂之後,宋允知便開始大刀闊斧地改革。
這一回,不論是先生還是陛下都堅定的站在他身後,更有源源不斷的同僚支持,宮中的兩位皇子也是傾力相助,天時地利人和都在,若再辦不成事情,宋允知自己都覺得羞愧。
半年後,北方丁稅徹底改為了地稅,光州農務司推行的農具逐漸遍布南北,國子監的良種也推向全國。
兩年後,夏國與燕國的商貿往來更進一步,夏國的茶葉與絲綢還陸陸續續銷往其他邊境國家,民間商業逐漸繁盛,商稅收入一年高過一年。
三年後,各地興建學堂,因束脩極低,百姓大多都能將自家的適齡兒童送入學堂。朝中各處衙門也有了不小的變動,各部門彼此牽制,宋允知也放了不少權力下去,哪怕陛下如今信任他,可宋允知還是不想給自己找麻煩,若是朝中都是他一人的聲音,長此以往肯定會出問題。
五年後,南方也由丁誰變成了地稅,甚至長安和建康都出現了女子學堂,謝蘊直接去書院做了先生,加上唐懿,他們家如今已經有了兩位先生。
六年後,宋允知與謝蘊的小家迎來了一位新成員,也正是這一日,出海尋寶的船從建康出發,奔向茫茫大海,希望能帶回高產的新作物。
七年後,終於能從建康回來的唐郢,正想著大顯身手,回來一看,朝中已經徹底變了模樣,四皇子被立為太子,這廝比陛下還要信任宋允知,唐郢他自己也迎來了被動致仕。<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這慌慌張張的模樣,不出意外地又挨了他父親宋璋的罵。
可宋陽也不慣著他爹,幽幽地來了一句:「我看到大伯跟允哥兒了,他們回來掃墓。」
一句話,堵死了他父親的責罵,宋陽抬眼,清楚地看到父親眼中那複雜到無法理解的神色。他想,他大概一輩子也沒辦法體會到父親那驕傲又自卑、敬重又輕蔑、親切又憤懣的情感。到底是多麼扭曲的情感,才能讓這個親兄弟走到如今這一步?
說實話,宋陽還是有點心疼的:「爹,要不咱們主動服軟吧,大伯最好說話了。您跟他是親兄弟,他怎麼會真的跟您計較呢?捨出了顏面,總比終身抱憾要來的強。」
宋璋聞言確實冷笑一聲,臉上寒意遍布:「絕無可能!」
像是在說服自己一樣,宋璋再次道:「我從不後悔自己的決定。」
宋陽嘆息一聲,也是無可奈何。
掃墓後,宋允知又去拜訪了杜山長,給書院裡的學生講了一堂課,還帶著謝蘊去見了他幼年的夥伴們。
等到該見的人都見了,該拜訪的人也拜訪了一遍,宋允知才不可避免地想到了一個人——他二叔。
這是父親心中的一根刺。
宋允知不知道他爹有沒有聽到二叔的消息,他們離開之後,宋家的生意比以前好了許多,二叔的確經商有道,他擔心爹知道這些會多心。
不料宋瑜卻意外地坦然:「沒必要小心成這般,這些事兒你即便不說,我也打聽得到。宋家生意不錯也是件好事,起碼祖輩的基業沒有白費。」
曾經宋瑜的確被傷透了心,但是這麼多年,他也想通了,論及經商的天賦,他的確不如宋璋。
都是些陳年往事,既然當初決定鬆開手,便沒必要耿耿於懷。但是,冰釋前嫌也沒必要,就這樣吧,他已經有了新的家庭,跟宋家也沒有任何往來,今後也沒必要有什麼交集。
宋瑜準備提前回程,他在臨州,已經沒有牽掛了。
庭哥兒那鬧騰的性子,見他跟允哥兒出門之後肯定又要喋喋不休,夫人定是被他煩得不輕。
宋瑜返程也意外地乾脆。
宋允知將盧蒙借給他的人都調去護送他爹了,自己只留下兩人,準備玩得盡興了,再雇一批鏢師回京。
宋瑜啟程這日,臨州相熟的人都來送行,他只衝著眾人揮了揮手,隨即看向岸邊涌動的人群,遙遙望了一眼後,便回了船艙。
他早已不屬於臨州,繼續留著只會打攪別人的生活。
宋瑜走得乾脆,站在台階上遠遠注視這一幕的宋璋卻攥緊了拳頭。他怎麼能視若無睹?方才分明是看到了。
宋璋不能接受兄長這雲淡風輕的模樣,他寧願宋瑜對他恨之入骨,起碼說明,他還將自己當成弟弟。而不是如今這般,淪為一個徹徹底底的陌生人。
血脈親緣,在這一刻已經徹底斷了。
宋璋冷漠地轉過身,依舊一副若無其事的模樣。
斷了又如何?宋家是他的,他已經向所有人證明,他才是那個最合格的繼任者。即便百年之後見到父母雙親,他也無愧於心,他從不覺得後悔,也從不會顧念那所謂的兄弟情誼。
他宋璋,這輩子沒有後悔過。
宋允知還真沒發現送行的人里多了一個,他跟謝蘊將臨州逛了個遍後,才依依不捨地離開了。路上正值陽春三月,各處風景正好,光是回城的景致便遠遠看不夠。
宋允知這個不愛寫詩的人,都不由自主的做了幾首詩。至於畫,更是留下了幾十副。
畫的都是他媳婦兒,謝蘊這邊,畫的則是宋允知。
可惜再好的假期也有結束的那一日,為了日後能放更多的假,重返朝堂之後,宋允知便開始大刀闊斧地改革。
這一回,不論是先生還是陛下都堅定的站在他身後,更有源源不斷的同僚支持,宮中的兩位皇子也是傾力相助,天時地利人和都在,若再辦不成事情,宋允知自己都覺得羞愧。
半年後,北方丁稅徹底改為了地稅,光州農務司推行的農具逐漸遍布南北,國子監的良種也推向全國。
兩年後,夏國與燕國的商貿往來更進一步,夏國的茶葉與絲綢還陸陸續續銷往其他邊境國家,民間商業逐漸繁盛,商稅收入一年高過一年。
三年後,各地興建學堂,因束脩極低,百姓大多都能將自家的適齡兒童送入學堂。朝中各處衙門也有了不小的變動,各部門彼此牽制,宋允知也放了不少權力下去,哪怕陛下如今信任他,可宋允知還是不想給自己找麻煩,若是朝中都是他一人的聲音,長此以往肯定會出問題。
五年後,南方也由丁誰變成了地稅,甚至長安和建康都出現了女子學堂,謝蘊直接去書院做了先生,加上唐懿,他們家如今已經有了兩位先生。
六年後,宋允知與謝蘊的小家迎來了一位新成員,也正是這一日,出海尋寶的船從建康出發,奔向茫茫大海,希望能帶回高產的新作物。
七年後,終於能從建康回來的唐郢,正想著大顯身手,回來一看,朝中已經徹底變了模樣,四皇子被立為太子,這廝比陛下還要信任宋允知,唐郢他自己也迎來了被動致仕。<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