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頁
蕭寶玄依在宋允知身邊,隨手翻著地圖:「有了這些,今後便真的能按照田產多少來收稅嗎?」
宋允知並未點頭,他這段時間一直都在刻意引導蕭寶玄,沒有什麼比教導一位君王更富有挑戰性了,他委婉道:「若是陛下對稅收一事分外上心,那三五年內應當是沒有人使么蛾子的。但長久下去也不好說,畢竟負責收稅的是地方官吏,盲目加征田稅對他們來說易如反掌,隱匿田產對於地主而言也不是難事兒,所以……」
蕭寶玄情緒低落了些許:「所以,即便有了這些也不能一勞永逸,對嗎?」
是的,宋允知心道,這本就是不公正的世道,想要靠著這點圖冊就讓百姓免受壓迫,根本不可能。宋允知點頭之後,還在打量蕭寶玄的神色。
出乎意料的,蕭寶玄並沒有難受多久,很快便振奮了起來,甚至還有一股莫名的自信:「無妨,我會督促父皇的。」
他們好不容易完成了南北一統,好不容易解決了鄭廷,絕不能讓悲劇再次上演。若是將來,父皇也忘了,只要他不會忘了百姓就行,他會比父皇,做得更好。
宋允知看出了點苗頭,壓住了嘴角,卻還是露出了點笑容,看來他們這位將來的儲君殿下很有魄力嘛。
「殿下,這次的魚鱗圖冊只是個開胃小菜,接下來還有更重的活哦。」
蕭寶玄目光堅定,不怕,他相信自己跟允哥兒會做的一次比一次好。
第162章 準備 婚事進行中
年關將近,宋允知幾個人開始返程。圖冊已經繪好,新的稅法順利完成,等到明年,北方的百姓便可以按照新稅發納稅了。
無地或者少地的百姓,身上的擔子也能跟著清減許多。
政令直接下發到地方,百姓們雖大多不識字,可唯獨這一篇政令他們反反覆覆看了好多遍,即便不認字兒,裡面的內容也都背下來了。宋允知他們回程時,還有不少百姓大著膽子過來詢問,明年是不是真的不用交丁稅了?
宋允知壞心眼地將蕭寶玄推了出來,讓他應付。
蕭寶玄任勞任怨地給他們挨個承諾,承諾朝廷確實改了稅法,往後他們都不用再多交稅。
雖然自己說了一遍又一遍,但是蕭寶玄並不覺得厭煩,只因他知道,這句話對每個人鼓起勇氣過來求證的人都十分要緊。若是自己的一句話能夠讓他們安心一整個年關,何樂而不為呢?
又拖了幾日,才到了長安,彼時長安城內剛下了一場雪,城內各處旅店都住滿了前來應試的學子。朝廷開設恩科,不少衙門也添了吏選試,沉寂已久的北方學子都卯足了勁前來碰一碰運氣,就連不少南方學子都不遠千里來到長安城,為恩科拼一把。
若是能中,自然最好;若是中不了,回頭還有常試,權當是為了後面的常試積攢一番經驗了。
因為這些學子的湧入,長安城內的文氣頓時濃郁了起來,城中常有文人學子開設文會。
南方來的學生本來不大喜歡跟北方學子有什麼交集,南北分割這麼久,各種差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淡化的,南方文氣鼎盛,大儒頻出,學子們心態上便有些驕縱,瞧不上北方學生,覺得對方低自己一等,因而總喜歡自己抱團。
北方的文人又不是傻子,哪裡看不出來自己被輕賤了?雖然北戎統轄北方的這些年,北方人的教化確實比不上南方,但是這也不該是南方人瞧不起他們的理由!上面的皇帝陛下還沒開口呢,南方的這些學生倒是心高氣傲先瞧不起人了。
真當他們願意熱臉貼人家冷屁股?不喜歡就不喜歡,他們日後也抱團好了。
雙方互不搭理的情況卻沒有持續多久,在陳素親自下場邀請北方學子參加文會後,風氣立馬為之一變。
陳素年事已高,平日不大喜歡經營什麼文會,近來更是年小輩都見得少了,嫌他們吵鬧。他願意主動邀約,也是擔心兩邊學子嫌隙漸多,最後影響南北雙方的關係,給朝廷帶來不利的影響。
陳素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南邊那些學子們瞬間乖覺起來。
這位既是太傅也是國子監祭酒,在文壇久負盛名,如今陛下最器重的那位丞相便是他的關門弟子,除了這位丞相之外,其他弟子也各有建樹,初出茅廬的學子們當然要給陳素麵子。
後面國子監的其他先生也出面調和了矛盾,不說讓南北雙方化解了矛盾重修舊好,但總歸是能讓他們坐下來,心平氣和地說話相處了。
「這已是極大的不易。」宋允知聽先生提到這個爛攤子事兒後,如是感嘆道。
陳素也覺得麻煩,但這都是可以預想的麻煩,南北方還有的磨合呢:「這回陛下的意思是,想在恩科時多照顧一下北方的學子,但是統一考試,糊名閱卷,哪裡能把握得那麼精準?」
北方教育不如南方,這是共識,將他們放在一塊兒考試本就不公平,起碼三五年內都是不公平的。
宋允知嘴比腦子快:「那就分開考唄。」
「恩科已經迫在眉睫了,改不了了。」
「那就改錄用規則。」宋允知腦筋一轉,主意便來了,在他看來,辦法總比困難多,這些都是小事兒而已,「同一場考試,但是考生按照南北兩個考場分坐,將錄用的名額定好,各自按照比例錄用就是了,沒必要混在一起閱卷。」<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宋允知並未點頭,他這段時間一直都在刻意引導蕭寶玄,沒有什麼比教導一位君王更富有挑戰性了,他委婉道:「若是陛下對稅收一事分外上心,那三五年內應當是沒有人使么蛾子的。但長久下去也不好說,畢竟負責收稅的是地方官吏,盲目加征田稅對他們來說易如反掌,隱匿田產對於地主而言也不是難事兒,所以……」
蕭寶玄情緒低落了些許:「所以,即便有了這些也不能一勞永逸,對嗎?」
是的,宋允知心道,這本就是不公正的世道,想要靠著這點圖冊就讓百姓免受壓迫,根本不可能。宋允知點頭之後,還在打量蕭寶玄的神色。
出乎意料的,蕭寶玄並沒有難受多久,很快便振奮了起來,甚至還有一股莫名的自信:「無妨,我會督促父皇的。」
他們好不容易完成了南北一統,好不容易解決了鄭廷,絕不能讓悲劇再次上演。若是將來,父皇也忘了,只要他不會忘了百姓就行,他會比父皇,做得更好。
宋允知看出了點苗頭,壓住了嘴角,卻還是露出了點笑容,看來他們這位將來的儲君殿下很有魄力嘛。
「殿下,這次的魚鱗圖冊只是個開胃小菜,接下來還有更重的活哦。」
蕭寶玄目光堅定,不怕,他相信自己跟允哥兒會做的一次比一次好。
第162章 準備 婚事進行中
年關將近,宋允知幾個人開始返程。圖冊已經繪好,新的稅法順利完成,等到明年,北方的百姓便可以按照新稅發納稅了。
無地或者少地的百姓,身上的擔子也能跟著清減許多。
政令直接下發到地方,百姓們雖大多不識字,可唯獨這一篇政令他們反反覆覆看了好多遍,即便不認字兒,裡面的內容也都背下來了。宋允知他們回程時,還有不少百姓大著膽子過來詢問,明年是不是真的不用交丁稅了?
宋允知壞心眼地將蕭寶玄推了出來,讓他應付。
蕭寶玄任勞任怨地給他們挨個承諾,承諾朝廷確實改了稅法,往後他們都不用再多交稅。
雖然自己說了一遍又一遍,但是蕭寶玄並不覺得厭煩,只因他知道,這句話對每個人鼓起勇氣過來求證的人都十分要緊。若是自己的一句話能夠讓他們安心一整個年關,何樂而不為呢?
又拖了幾日,才到了長安,彼時長安城內剛下了一場雪,城內各處旅店都住滿了前來應試的學子。朝廷開設恩科,不少衙門也添了吏選試,沉寂已久的北方學子都卯足了勁前來碰一碰運氣,就連不少南方學子都不遠千里來到長安城,為恩科拼一把。
若是能中,自然最好;若是中不了,回頭還有常試,權當是為了後面的常試積攢一番經驗了。
因為這些學子的湧入,長安城內的文氣頓時濃郁了起來,城中常有文人學子開設文會。
南方來的學生本來不大喜歡跟北方學子有什麼交集,南北分割這麼久,各種差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淡化的,南方文氣鼎盛,大儒頻出,學子們心態上便有些驕縱,瞧不上北方學生,覺得對方低自己一等,因而總喜歡自己抱團。
北方的文人又不是傻子,哪裡看不出來自己被輕賤了?雖然北戎統轄北方的這些年,北方人的教化確實比不上南方,但是這也不該是南方人瞧不起他們的理由!上面的皇帝陛下還沒開口呢,南方的這些學生倒是心高氣傲先瞧不起人了。
真當他們願意熱臉貼人家冷屁股?不喜歡就不喜歡,他們日後也抱團好了。
雙方互不搭理的情況卻沒有持續多久,在陳素親自下場邀請北方學子參加文會後,風氣立馬為之一變。
陳素年事已高,平日不大喜歡經營什麼文會,近來更是年小輩都見得少了,嫌他們吵鬧。他願意主動邀約,也是擔心兩邊學子嫌隙漸多,最後影響南北雙方的關係,給朝廷帶來不利的影響。
陳素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南邊那些學子們瞬間乖覺起來。
這位既是太傅也是國子監祭酒,在文壇久負盛名,如今陛下最器重的那位丞相便是他的關門弟子,除了這位丞相之外,其他弟子也各有建樹,初出茅廬的學子們當然要給陳素麵子。
後面國子監的其他先生也出面調和了矛盾,不說讓南北雙方化解了矛盾重修舊好,但總歸是能讓他們坐下來,心平氣和地說話相處了。
「這已是極大的不易。」宋允知聽先生提到這個爛攤子事兒後,如是感嘆道。
陳素也覺得麻煩,但這都是可以預想的麻煩,南北方還有的磨合呢:「這回陛下的意思是,想在恩科時多照顧一下北方的學子,但是統一考試,糊名閱卷,哪裡能把握得那麼精準?」
北方教育不如南方,這是共識,將他們放在一塊兒考試本就不公平,起碼三五年內都是不公平的。
宋允知嘴比腦子快:「那就分開考唄。」
「恩科已經迫在眉睫了,改不了了。」
「那就改錄用規則。」宋允知腦筋一轉,主意便來了,在他看來,辦法總比困難多,這些都是小事兒而已,「同一場考試,但是考生按照南北兩個考場分坐,將錄用的名額定好,各自按照比例錄用就是了,沒必要混在一起閱卷。」<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