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你能理解朕嗎?
第511章 你能理解朕嗎?
次日上午,金仁問離開鴻臚寺館驛,在大街上閒逛,先去宣陽坊逛了逛,然後慢慢到平康坊。
平康坊青樓位於北門三曲之地,人煙稠密,喧囂繁華。
金仁問一路走著,很快在大街上找到了清風樓,卻並不進去,而是先去對門的春風樓。
春風樓是高檔青樓,賣藝不賣身。
金仁問點了一支曲目,有藝人為他吹著小曲、跳著小舞,還有兩名女子一左一右,給他陪酒。
這種左擁右抱的滋味,果然不錯。
凡是外族人來到長安,都會忍不住來到平康坊。
因為他們長期被大唐壓著,心中有一股悶感,如今享受著唐朝女子的服侍,心中就會有釋放出一種奇異的快感。
金仁問在春風樓待了一個多時辰,就用去了兩銅錢,相當於普通人一月工錢,果然是個銷金窟。
出了春風樓,瞧瞧日頭,已到了正午時分,金仁問來到清風樓,四顧一掃,很快發現了扶餘福信。
他不動聲色的來到扶餘福信附近的桌子,用力拍打著桌子,讓店伙上菜。
他這般粗魯的行為,自然引起周圍人注意。
扶餘福信同樣朝他瞄了一眼,頓時認出他來,盯著他看了一會,收回目光,並未過去打招呼。
金仁問一直用眼角觀察福信,見他並未主動上前,眉頭一皺,心中暗嘆一口氣。
如果福信真的對現狀不滿,極圖改變,肯定會主動上前,與他交談。
如今對方不理不問,那麼想要說服他的難度,就非常大了。
無奈之下,金仁問只好裝模作樣的打量四周,瞧見扶餘福信後,故意發出一聲驚呼。
「咦,這不是扶餘兄嗎?」
扶餘福信掃了他一眼,遙遙一拱手,道:「金王子。」
金仁問微笑著走了過去,在他對面坐下,道:「想不到你我竟在長安再見,這頓飯我請了。」
扶餘福信見他主動示好,也不好再扳著個臉,勉強擠出一絲笑容。
「那就多謝了,金王子怎麼忽然來了長安?」
「別這麼生分,若是扶餘兄看得起我,就叫我一聲金老弟吧。不瞞兄長,小弟是奉命來長安參加正日大典的。」
扶餘福信喃喃道:「又要到正日了嗎?時間過的還真快啊。」
金仁問感嘆道:「誰說不是?世事變化,物是人非,怎不令人晞噓?來,我敬扶餘兄一杯。」
扶餘福信長嘆一口氣,舉杯與他飲了。
金仁問問起他在長安境況,福信只不住嘆氣喝酒,沒有說話,由此可知,他如今確實非常落魄。
金仁問見此情景,對策反他多了幾分把握,不過此事不急,他沒有再追問,而是提到唐軍在幽州調運糧草之事。
福信聽了後,異道:「竟有此事?」
金仁問見他神情,便知他並不知此事,笑道:「是啊,如今大唐一調動糧草,各國哪個不心驚膽戰?」
福信深深看了他一眼,道:「若是回到十年之前,金兄還會聯合大唐,對付我百濟和高句麗嗎?」
金仁問沉默不答。
兩人又飲了幾杯,金仁問忽然道:「只可惜陛下今日召我覲見,不然定要與兄一醉方休!」
福信愣道:「陛下召你覲見,所為何事?」
金仁問搖頭道:「不知道,扶餘兄可有聽到什麼消息嗎?」
福信皺眉道:「昨日飲酒,倒是聽人提過,說劉仁軌、劉仁願、趙持滿都回京了,還受到皇帝召見,會不會與此事有關?」
金仁問心中一凜,暗道:「大唐天子把劉仁軌都召回來了,看來真的要動手了,難道我新羅國祚,真就到此為止了嗎?」
他雖是一個親唐派,卻也不願從小生長的國家被吞併。
只可惜,局勢至此,大唐吞併高句麗、百濟後,勢力愈來愈強,只要他們用兵,新羅根本沒有半點勝算!
從福信口中再問不出有用的消息後,金仁問便離開了清風樓,回到館驛。
此時距離面聖只差一個時辰,金法敏已經換好衣服,準備妥當。
金仁問一回,金法敏便拉著他來到屋中,命心腹守在外面,急問:「見面情況如何?」
金仁問沉聲道:「此人似乎已經消沉,在大唐官場極不如意,什麼消息也不清楚,不過拉攏他,倒也不難。」
金法敏不死心的問:「一點消息都沒打聽到?
廣「他倒是提到一件事,說劉仁軌、劉仁願和趙持滿都回長安,受到皇帝召見。」
金法敏聽完此話後,目光一閃,似乎顯得非常喜悅,道:「如果大唐皇帝只要對付我們新羅,見劉仁軌就是了,為何要見劉仁願和趙持滿?」
金仁問愣道:「兄長的意思是」
金法敏眯著眼,笑道:「倭島如今由大唐和兩分,最近又鬧著要建國,大唐會坐視不理?嘿嘿,我看大唐想要對付的是他們!」
金仁問道:「那召見我們做什麼?」
金法敏更得意了,笑道:「還不明白嗎?鞋能打敗我們,肯定也讓大唐感到害怕了,他們是想與我們聯手,對付!
金仁問低聲道:「這樣想是不是太樂觀了?」
金法敏斷然道:「一定是這樣!只有這個可能!現在我們應該考慮的是,要不要幫大唐對付!」
金仁問沉聲道:「那自然不能,倘若連勒也沒了,新羅如何獨存?」
金法敏正色道:「說的一點不錯,那幫蠻人雖蠢,卻也不能坐視他們被滅。哼,
到時候咱們就用這個情報,讓人將侵占我們的領土,全部還給我們!」
金仁問點了點頭,心想:「真是這樣就好了,只可惜父親和兄長總是太盲目樂觀了。
北半個時辰後,有內侍過來傳他們入宮。
兩人跟隨著傳旨內侍,穿過承天門,很快來到臨湖殿,在觀水台見到了李治。
深秋時節,落葉飄零,金黃色的葉子鋪滿了湖面,隨著秋風吹動,在水面蕩漾。
李治穿著一身白色圓袍,正站在柵欄前注視著水面,似乎在思索著什麼。
兩人只好站在觀水台階下,望著李治的背影,默默等候著。
站了好一會,李治才終於轉過身,走到一張椅子上坐下,朝王伏勝吩咐一句。
王伏勝這才領著兩人過去面聖。
兩人行外使禮節,禮畢,李治目光從兩人身上掃了一眼,緩緩道:「朕最近聽說,你們新羅在倭國的地盤,被勒人占領了不少,可有此事?」
金法敏聽了後,暗暗驚喜。
大唐皇帝果然要對付的是勒,所以故意提出此事,這是想挑起他們對勒的不滿,
再讓他們新羅幫助大唐對付耦!
「回陛下,確有此事,勒耦人太強凶霸道了!」金法敏故意裝作一副義憤填膺的表情。
他準備先答應大唐對付,掉頭再將此事暗中告訴耦,讓他們有所防備。
李治忽然道:「金外卿,你可知道吐蕃人的情況嗎?」
金法敏愣住了,好端端的,怎麼突然提到吐蕃。
「外臣倒是聽人提過,說大唐在天竺立三十六邦國,吐蕃便是其中之一。」他小心翼翼的回答。
李治微笑道:「你說的很對,朕給吐蕃人的土地非常肥沃,遠比他們原來的土地更好,你知道朕為何這麼做嗎?」
金法敏見大唐天子越扯越遠,心中頓感不妙,搖頭道:「外臣不知。」
李治沉聲道:「因為吐蕃人總惦記著昆藏地區。按理來說,朕可以趕盡殺絕,滅了吐蕃便是,無需如此麻煩。」
「可最近幾年來,吐蕃一直臣服大唐,又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朕若是發兵剿滅,未免有失仁義。」
「所以朕給了他們一塊更好的土地,讓他們遠離大唐,如此吐蕃便不會再有非分之想,兩國才能和睦相處!」
金法敏最盼望的就是大唐講仁義,守規矩,趕忙稱讚道:「陛下真乃天下第一仁義之君,這是天下各國的福分吶!」
李治斜睨了他一眼:「你能理解朕?」
金法敏笑道:「外臣不僅理解,而且非常支持陛下的行為。」
李治微笑道:「那就最好了,你回去告訴你父親,朕給你們一年時間準備。」
金法敏一愣:「準備什麼?」
「自然是遷移到瀛州島去啊。」
金法敏臉上的笑容頓時僵住了,咽了口吐沫,吶吶道:「陛下,您剛才說什麼,外臣沒太聽明白。」
李治面色一沉,道:「朕的意思很簡單,你們可以效仿吐蕃,舉國遷到瀛州島。朕會派人告訴乞乞仲象,將占據你們的領土還給你們。越前、越後一帶,是倭國少見的平原地帶,比你們新羅本土更加肥沃寬廣,你們並不吃虧!」
金法敏頓時大急。
「陛下,我新羅與大唐一直和睦相處數百年,這與吐蕃不同啊,您為何要將我們趕到倭—啊不,瀛州島呢?」
李治挑眉道:「你們新羅這些年來做的事,以為朕不知嗎?」
金法敏心中急跳了幾下,小聲道:「外臣不明白陛下的意思。」
李治森然道:「這幾年來,你們一直暗中勾結百濟和高句麗地區的反叛勢力,妄圖吞併百濟和高句麗,朕早就聽安東都護府匯報過了。」
金法敏顫聲道:「陛下,是不是有什麼誤會,絕無此事啊!」
李治並不理會他,繼續說:「你們如此不知好歲,朕原本想揮師滅了你們。可念在你們多年臣服大唐,又立下不少功勞,這才給你們一個機會,讓你們像吐蕃一樣。」
「當然,你們若是不要這機會,那也行,朕直接發兵二十萬,滅了你們,也是一樣效果!」
金法敏聽得滿頭大汗,後背都涼透了,腦子裡更是一片空白,嘴唇顫抖,一時間說不出話來。
便在這時,金仁問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您真的能讓將侵占我們的土地全部讓出來嗎?」
李治斜著他,道:「朕乃大唐天子,一言九鼎,你信不過朕?」
金仁問趕忙躬身道:「外臣不敢,既是如此,我等返回新羅後,定會勸父親答應。」
李治揮手道:「你們今年也不必參加正日大朝會了,直接返回新羅,將此事告訴新羅王。告訴他,朕只給他一個月時間考慮。」
金仁問忙道:「是。」
李治揮了揮手,命兩人退下了。
回到館驛後,金法敏大怒,指著金仁問,顫聲道:「誰讓你剛才擅作主張,答應大唐皇帝的?」
金仁文走到椅子上坐下,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淡淡道:「若是不答應的話,兄長準備如何做?直接拒絕陛下嗎?」
「我我—」
金法敏支支吾吾半天,惱羞成怒道:「那也不能如此輕易答應啊,新羅是我們經營數百年的土地,怎能隨隨便便就讓給大唐?」
金仁問抬頭望著他,平靜道:「那兄長回去後,也可以勸父親拒絕,跟大唐打上一仗便是。」
金法敏頓時閉上了嘴巴。
與人的一戰,讓新羅人失去了自信心,深知跟大唐打仗,根本沒有半點勝算。
過了半響,金法敏氣憤憤的道:「這些唐人,虛偽至極,嘴裡念著仁義,行事卻和那些蠻子一樣,強凶霸道!哼,我看中原正統繼承上,他們還不如我們?
金仁問警了他一眼:「如果新羅有大唐的實力,您和父親只怕會將所有周邊國家都吞併吧?」
金法敏氣急敗壞道:「你到底站哪邊?」
金仁問道:「咱們再討論這些也無用,還是趕緊回新羅,將此事稟告父親決斷吧!
2
金法敏哼了一聲,道:「明天你再去找扶餘福信一次,策反了他再走也不遲!」
金仁問提醒道:「若是帶走他,只怕大唐就有攻打我們的藉口了!」
「誰說要帶走他,我只說收買他,將來動手時,讓他給我們提供消息!」金法敏沒好氣道。
金仁問點了點頭。
次日,他帶著一批金子找上扶餘福信,福信正缺錢花,又對大唐朝廷不滿,雙方一拍即合。
到了第三天,金家兄弟便離開了長安城,朝新羅返回。
次日上午,金仁問離開鴻臚寺館驛,在大街上閒逛,先去宣陽坊逛了逛,然後慢慢到平康坊。
平康坊青樓位於北門三曲之地,人煙稠密,喧囂繁華。
金仁問一路走著,很快在大街上找到了清風樓,卻並不進去,而是先去對門的春風樓。
春風樓是高檔青樓,賣藝不賣身。
金仁問點了一支曲目,有藝人為他吹著小曲、跳著小舞,還有兩名女子一左一右,給他陪酒。
這種左擁右抱的滋味,果然不錯。
凡是外族人來到長安,都會忍不住來到平康坊。
因為他們長期被大唐壓著,心中有一股悶感,如今享受著唐朝女子的服侍,心中就會有釋放出一種奇異的快感。
金仁問在春風樓待了一個多時辰,就用去了兩銅錢,相當於普通人一月工錢,果然是個銷金窟。
出了春風樓,瞧瞧日頭,已到了正午時分,金仁問來到清風樓,四顧一掃,很快發現了扶餘福信。
他不動聲色的來到扶餘福信附近的桌子,用力拍打著桌子,讓店伙上菜。
他這般粗魯的行為,自然引起周圍人注意。
扶餘福信同樣朝他瞄了一眼,頓時認出他來,盯著他看了一會,收回目光,並未過去打招呼。
金仁問一直用眼角觀察福信,見他並未主動上前,眉頭一皺,心中暗嘆一口氣。
如果福信真的對現狀不滿,極圖改變,肯定會主動上前,與他交談。
如今對方不理不問,那麼想要說服他的難度,就非常大了。
無奈之下,金仁問只好裝模作樣的打量四周,瞧見扶餘福信後,故意發出一聲驚呼。
「咦,這不是扶餘兄嗎?」
扶餘福信掃了他一眼,遙遙一拱手,道:「金王子。」
金仁問微笑著走了過去,在他對面坐下,道:「想不到你我竟在長安再見,這頓飯我請了。」
扶餘福信見他主動示好,也不好再扳著個臉,勉強擠出一絲笑容。
「那就多謝了,金王子怎麼忽然來了長安?」
「別這麼生分,若是扶餘兄看得起我,就叫我一聲金老弟吧。不瞞兄長,小弟是奉命來長安參加正日大典的。」
扶餘福信喃喃道:「又要到正日了嗎?時間過的還真快啊。」
金仁問感嘆道:「誰說不是?世事變化,物是人非,怎不令人晞噓?來,我敬扶餘兄一杯。」
扶餘福信長嘆一口氣,舉杯與他飲了。
金仁問問起他在長安境況,福信只不住嘆氣喝酒,沒有說話,由此可知,他如今確實非常落魄。
金仁問見此情景,對策反他多了幾分把握,不過此事不急,他沒有再追問,而是提到唐軍在幽州調運糧草之事。
福信聽了後,異道:「竟有此事?」
金仁問見他神情,便知他並不知此事,笑道:「是啊,如今大唐一調動糧草,各國哪個不心驚膽戰?」
福信深深看了他一眼,道:「若是回到十年之前,金兄還會聯合大唐,對付我百濟和高句麗嗎?」
金仁問沉默不答。
兩人又飲了幾杯,金仁問忽然道:「只可惜陛下今日召我覲見,不然定要與兄一醉方休!」
福信愣道:「陛下召你覲見,所為何事?」
金仁問搖頭道:「不知道,扶餘兄可有聽到什麼消息嗎?」
福信皺眉道:「昨日飲酒,倒是聽人提過,說劉仁軌、劉仁願、趙持滿都回京了,還受到皇帝召見,會不會與此事有關?」
金仁問心中一凜,暗道:「大唐天子把劉仁軌都召回來了,看來真的要動手了,難道我新羅國祚,真就到此為止了嗎?」
他雖是一個親唐派,卻也不願從小生長的國家被吞併。
只可惜,局勢至此,大唐吞併高句麗、百濟後,勢力愈來愈強,只要他們用兵,新羅根本沒有半點勝算!
從福信口中再問不出有用的消息後,金仁問便離開了清風樓,回到館驛。
此時距離面聖只差一個時辰,金法敏已經換好衣服,準備妥當。
金仁問一回,金法敏便拉著他來到屋中,命心腹守在外面,急問:「見面情況如何?」
金仁問沉聲道:「此人似乎已經消沉,在大唐官場極不如意,什麼消息也不清楚,不過拉攏他,倒也不難。」
金法敏不死心的問:「一點消息都沒打聽到?
廣「他倒是提到一件事,說劉仁軌、劉仁願和趙持滿都回長安,受到皇帝召見。」
金法敏聽完此話後,目光一閃,似乎顯得非常喜悅,道:「如果大唐皇帝只要對付我們新羅,見劉仁軌就是了,為何要見劉仁願和趙持滿?」
金仁問愣道:「兄長的意思是」
金法敏眯著眼,笑道:「倭島如今由大唐和兩分,最近又鬧著要建國,大唐會坐視不理?嘿嘿,我看大唐想要對付的是他們!」
金仁問道:「那召見我們做什麼?」
金法敏更得意了,笑道:「還不明白嗎?鞋能打敗我們,肯定也讓大唐感到害怕了,他們是想與我們聯手,對付!
金仁問低聲道:「這樣想是不是太樂觀了?」
金法敏斷然道:「一定是這樣!只有這個可能!現在我們應該考慮的是,要不要幫大唐對付!」
金仁問沉聲道:「那自然不能,倘若連勒也沒了,新羅如何獨存?」
金法敏正色道:「說的一點不錯,那幫蠻人雖蠢,卻也不能坐視他們被滅。哼,
到時候咱們就用這個情報,讓人將侵占我們的領土,全部還給我們!」
金仁問點了點頭,心想:「真是這樣就好了,只可惜父親和兄長總是太盲目樂觀了。
北半個時辰後,有內侍過來傳他們入宮。
兩人跟隨著傳旨內侍,穿過承天門,很快來到臨湖殿,在觀水台見到了李治。
深秋時節,落葉飄零,金黃色的葉子鋪滿了湖面,隨著秋風吹動,在水面蕩漾。
李治穿著一身白色圓袍,正站在柵欄前注視著水面,似乎在思索著什麼。
兩人只好站在觀水台階下,望著李治的背影,默默等候著。
站了好一會,李治才終於轉過身,走到一張椅子上坐下,朝王伏勝吩咐一句。
王伏勝這才領著兩人過去面聖。
兩人行外使禮節,禮畢,李治目光從兩人身上掃了一眼,緩緩道:「朕最近聽說,你們新羅在倭國的地盤,被勒人占領了不少,可有此事?」
金法敏聽了後,暗暗驚喜。
大唐皇帝果然要對付的是勒,所以故意提出此事,這是想挑起他們對勒的不滿,
再讓他們新羅幫助大唐對付耦!
「回陛下,確有此事,勒耦人太強凶霸道了!」金法敏故意裝作一副義憤填膺的表情。
他準備先答應大唐對付,掉頭再將此事暗中告訴耦,讓他們有所防備。
李治忽然道:「金外卿,你可知道吐蕃人的情況嗎?」
金法敏愣住了,好端端的,怎麼突然提到吐蕃。
「外臣倒是聽人提過,說大唐在天竺立三十六邦國,吐蕃便是其中之一。」他小心翼翼的回答。
李治微笑道:「你說的很對,朕給吐蕃人的土地非常肥沃,遠比他們原來的土地更好,你知道朕為何這麼做嗎?」
金法敏見大唐天子越扯越遠,心中頓感不妙,搖頭道:「外臣不知。」
李治沉聲道:「因為吐蕃人總惦記著昆藏地區。按理來說,朕可以趕盡殺絕,滅了吐蕃便是,無需如此麻煩。」
「可最近幾年來,吐蕃一直臣服大唐,又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朕若是發兵剿滅,未免有失仁義。」
「所以朕給了他們一塊更好的土地,讓他們遠離大唐,如此吐蕃便不會再有非分之想,兩國才能和睦相處!」
金法敏最盼望的就是大唐講仁義,守規矩,趕忙稱讚道:「陛下真乃天下第一仁義之君,這是天下各國的福分吶!」
李治斜睨了他一眼:「你能理解朕?」
金法敏笑道:「外臣不僅理解,而且非常支持陛下的行為。」
李治微笑道:「那就最好了,你回去告訴你父親,朕給你們一年時間準備。」
金法敏一愣:「準備什麼?」
「自然是遷移到瀛州島去啊。」
金法敏臉上的笑容頓時僵住了,咽了口吐沫,吶吶道:「陛下,您剛才說什麼,外臣沒太聽明白。」
李治面色一沉,道:「朕的意思很簡單,你們可以效仿吐蕃,舉國遷到瀛州島。朕會派人告訴乞乞仲象,將占據你們的領土還給你們。越前、越後一帶,是倭國少見的平原地帶,比你們新羅本土更加肥沃寬廣,你們並不吃虧!」
金法敏頓時大急。
「陛下,我新羅與大唐一直和睦相處數百年,這與吐蕃不同啊,您為何要將我們趕到倭—啊不,瀛州島呢?」
李治挑眉道:「你們新羅這些年來做的事,以為朕不知嗎?」
金法敏心中急跳了幾下,小聲道:「外臣不明白陛下的意思。」
李治森然道:「這幾年來,你們一直暗中勾結百濟和高句麗地區的反叛勢力,妄圖吞併百濟和高句麗,朕早就聽安東都護府匯報過了。」
金法敏顫聲道:「陛下,是不是有什麼誤會,絕無此事啊!」
李治並不理會他,繼續說:「你們如此不知好歲,朕原本想揮師滅了你們。可念在你們多年臣服大唐,又立下不少功勞,這才給你們一個機會,讓你們像吐蕃一樣。」
「當然,你們若是不要這機會,那也行,朕直接發兵二十萬,滅了你們,也是一樣效果!」
金法敏聽得滿頭大汗,後背都涼透了,腦子裡更是一片空白,嘴唇顫抖,一時間說不出話來。
便在這時,金仁問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您真的能讓將侵占我們的土地全部讓出來嗎?」
李治斜著他,道:「朕乃大唐天子,一言九鼎,你信不過朕?」
金仁問趕忙躬身道:「外臣不敢,既是如此,我等返回新羅後,定會勸父親答應。」
李治揮手道:「你們今年也不必參加正日大朝會了,直接返回新羅,將此事告訴新羅王。告訴他,朕只給他一個月時間考慮。」
金仁問忙道:「是。」
李治揮了揮手,命兩人退下了。
回到館驛後,金法敏大怒,指著金仁問,顫聲道:「誰讓你剛才擅作主張,答應大唐皇帝的?」
金仁文走到椅子上坐下,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淡淡道:「若是不答應的話,兄長準備如何做?直接拒絕陛下嗎?」
「我我—」
金法敏支支吾吾半天,惱羞成怒道:「那也不能如此輕易答應啊,新羅是我們經營數百年的土地,怎能隨隨便便就讓給大唐?」
金仁問抬頭望著他,平靜道:「那兄長回去後,也可以勸父親拒絕,跟大唐打上一仗便是。」
金法敏頓時閉上了嘴巴。
與人的一戰,讓新羅人失去了自信心,深知跟大唐打仗,根本沒有半點勝算。
過了半響,金法敏氣憤憤的道:「這些唐人,虛偽至極,嘴裡念著仁義,行事卻和那些蠻子一樣,強凶霸道!哼,我看中原正統繼承上,他們還不如我們?
金仁問警了他一眼:「如果新羅有大唐的實力,您和父親只怕會將所有周邊國家都吞併吧?」
金法敏氣急敗壞道:「你到底站哪邊?」
金仁問道:「咱們再討論這些也無用,還是趕緊回新羅,將此事稟告父親決斷吧!
2
金法敏哼了一聲,道:「明天你再去找扶餘福信一次,策反了他再走也不遲!」
金仁問提醒道:「若是帶走他,只怕大唐就有攻打我們的藉口了!」
「誰說要帶走他,我只說收買他,將來動手時,讓他給我們提供消息!」金法敏沒好氣道。
金仁問點了點頭。
次日,他帶著一批金子找上扶餘福信,福信正缺錢花,又對大唐朝廷不滿,雙方一拍即合。
到了第三天,金家兄弟便離開了長安城,朝新羅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