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召見祿東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494章 召見祿東贊

  自永徽六年以來,在李治的主導下,大唐內政有過幾次大的改革。

  最先改的是由制,從均由制改為租由制,由地全部收歸國家。

  雖然當初阻力很大,但這幾年下來,百姓們發現與原來的均田制並無區別,反正田還是自己耕種。

  而且改制之時,那些田地被侵占的百姓,又得以重新分配良田。

  那些侵占百姓田產的大戶,不得不將侵占的田產吐出來,相當於一次土地再分配。

  田地歸了國家後,那些大世族想要再吞併百姓的田地,就變得十分困難。

  當然,辦法還是有的,卻需要耗費大量精力,風險也高,這幾年來,土地兼併的現象減少了很多。

  這也是大唐這些年不斷征戰,又將府兵改為募兵、軍費大幅增加,財政盈餘卻依然節節升高的原因。

  田制改革的良好效果,也在無形中提高了皇帝的權威。

  就比如這次對大食的作戰,稱得上勞師遠征,又看不到明顯的好處。

  若是幾年前,朝中文官必定集體反對,如今卻幾乎聽不到反對聲音。

  國家既然有錢,大臣們又何必跟皇帝唱反調呢?

  田制改革後,朝廷也有一系列相應的改革,比如兵制改革。

  如今府兵制正在朝著募兵制緩慢過渡,這次遠線作戰,動用的正是募兵。

  他們不需要顧慮家中農事,每個月都有俸祿可領,直接發放家中,足以養家餬口。

  如此,便可以安心在前線作戰。

  最後一個則是稅制改革。

  稅制改革進行了兩次,第一次的側重點,主要是取消了租庸調中的庸,讓百姓們不必再承受繁重的役。

  此事推進最為困難,因為失去免費勞力,朝廷需要花錢僱傭,會增加一筆額外開支,

  又看不到任何好處,當時反對聲音很大。

  李治通過在魯城縣試點,讓朝廷大臣們認識到,取消役,會在無形中釋放民力,增加生產。

  而且僱傭百姓們幹活,又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領錢做工的效率,比服役的百姓強了數倍。

  這些年來,全國各地的官道、橋樑、渠河等基礎設施,大幅提高,各個州縣的產出也一年比一年高,商業發展迅速,民間一片欣欣向榮,

  尤其是河北地區的百姓,原本對朝廷怨憤甚深,如今日子好過了,這些怨恨也不知不覺消彈於無形。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燕山會在河北已經幾乎銷聲匿跡。

  朝廷攻打高句麗那會,他們還上下跳,結果被河北百姓大量舉報,一批骨幹都被抓了,飛羽班也是那時候被誤抓的。

  剩下的餘孽,見燕山會這個旗號不大管用了,也只好回到老家,耕田為生,畢竟也要生計。

  稅制改革的第二個側重點,是將收糧改為收錢。

  以前都是百姓們向縣府納糧帛,縣府再將糧帛運送到州府,州府最後運送到長安、洛陽。

  所以以前的國庫里,大部分是糧食和布帛。

  李治後來改制,想簡化收稅流程,將收糧帛改為收錢。

  不過後來與朝臣商議,發現如果直接收錢,百姓們需要把糧帛轉換成銅錢,容易遭奸商壓榨。

  因此,百姓們依然交糧帛,再讓縣府官員找糧商布商換成錢,最後再上交國庫。

  這樣可以節省一大部分運力。

  這項改革對民間沒有影響,最大的改變是國庫中堆滿了銅錢和布帛,也導致一度出現銅錢荒,民間多了許多假幣劣幣。

  武媚娘因此建議過李治,鑄造新錢應對,李治卻沒有同意,而是採取從倭國挖取金銀礦,用金銀填補市場銅錢的不足。

  自大唐得到倭國一半左右領土後,戶部便下令瀛州都護府的州縣,僱傭礦工,開採金銀礦。

  因此每個月都有大量金銀流入大唐,緩解了銅錢壓力。

  銅錢不缺了,劣幣和假幣自然不再受青睞,那些背後之人見不能謀利,自然也就去想別的生財法子了。

  西域國家很多都以金銀為錢幣,隨著大唐這次一戰震驚西域,以後來大唐的商人也會越來越多。

  換句話說,流入大唐的金銀也會更多,換取大唐的絲綢和茶葉,貨幣問題正在朝著良性方向發展。

  李治本以為國家內部一切向好,不需再行改革,然而這次羌人收稅的問題,又讓他發現一個新的問題。

  不僅是羌人,百濟、漠北、安西等地的稅收,因特殊緣故,稅收標準都與其他地方不同。

  簡單來說,大唐打下一片新土地後,朝廷會先免稅三年,讓其恢復元氣,再開始收稅稅收的標準,則需要依據戶部的評估。

  就比如昆藏都護府,生長在這裡的吐蕃人,原是半農耕、半遊牧的生活方式。

  這裡無法種植稻粟,主要作物是裸麥(青稞)和小麥,可耕農田不多。

  又因海拔太高,大部分地區都是無人區,戶部評估後,認為其產出很低,便將收稅標準定為其他州縣一半。

  然而仔細一想,吐蕃生產如此之低,當初的吐蕃國又怎能如此強大?

  李治隱隱猜到問題所在,為了確認心中所想,便傳下旨意,召祿東贊入宮。

  祿東贊上次與李治坦白之後,李治便給他換了一個三進大宅居住。

  去年歲末,欽陵來到長安時,又請求李治釋放祿東贊,然而依然被李治拒絕。

  他現在倒並不擔心祿東贊的威脅,留著祿東贊,只是為了隨時徵詢昆藏都護府出現的問題。

  這天上午,李治處理完政務後,在臨湖殿召見了祿東贊。

  這位吐番人的氣色,比上次見面時好多了,這還要多虧李治將吐番遷移到天竺西北處的平原。

  對如今的吐蕃人來說,根本不敢再去想收復昆藏地區,只盼離大唐遠一點就好。

  所以李治將吐蕃向西北遷移的決定,雙方其實都很滿意。

  李治一向對祿東贊很尊重,給他賜座,又命人奉茶,茶畢,才問起吐蕃以前的稅收制度。

  祿東贊毫無隱瞞,將吐蕃稅收制度的三個發展階段全部說了。

  李治聽完後,不由大吃一驚。

  吐蕃稅收之高,遠遠超過他的想像,而且稅收制度,正是祿東贊一手設立。

  松贊干布時期,吐蕃還沒有完善的稅收制度,直到祿東贊當政,吐蕃的財政制度才趨於完善。

  吐蕃稅收制度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種稅收是人頭稅,這一點是學自大唐的人丁稅,

  先普查人口,再按照人丁收稅。

  每戶徵收五升青棵,僅看人頭稅,倒是非常低。

  第二個稅收名為畜牧稅,吐蕃人則稱為「吐稅」。

  吐蕃朝廷會給所有百姓分賜小羊、小牛和小馬,羊一歲以上、牛三歲以上、馬二歲以上,便需要交稅,約為四取一。

  如果只有這兩個稅,吐蕃稅收比大唐還低,然而第三個農業稅,也就是吐蕃人稱呼的「突」稅,才是最沉重的一項。

  吐蕃人收農稅不按照人丁,而是根據資產來徵收,不同地區的稅收也不一樣。

  比如吐蕃人發源地雅隆河谷地區,收稅為十取四,被吐蕃最先征服的象雄、蘇毗等地區,則是十取五。

  另外,還有一些更晚征服的地區,稅收達到驚人的十取六。

  如此壓榨子民,下面竟然並未生亂,這也令李治頗為疑惑。

  當李治詢問祿東贊時,祿東贊微笑道:「陛下,您覺得一個普通百姓,對當前生活是否滿意,取決於什麼?」

  李治想了想,道:「應該是生活是否富足吧?

  祿東贊道:「依鄙人之見,一個人是否對生活滿意,並非他現在過的好不好,而是他現在的生活,是否比以前好。」

  李治心中一動,點頭道:「也有幾分道理。」

  祿東贊緩緩道:「吐蕃統一昆藏之前,昆藏地區年年征戰,各部落子民大都吃不飽飯,還可能隨時喪命。」

  「然而當吐蕃統一各部後,賦稅雖高,卻也帶給他們寧靜和安穩,再不用懼怕死亡,

  也能填飽肚子。」

  李治聽完後,也不由心生感慨。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是因為人心變化。

  戰亂時期,每個人期盼的也只是安穩生活,吃飽穿暖而已,別的什麼也不求了。

  然而當沒有戰爭後,安穩的日子過久了,人心又會變化,普通人縱然吃飽穿暖,也會有新的需求欲望,未必能夠滿足。

  上層階級就更不提了。

  吃飽穿暖這種基本需求,根本無法滿足他們,這幫人變著法兒的取財富,過著醉生夢死、驕奢淫逸的日子,也不管底層人死活。

  當財富全部集中到這些人手中,百姓食不果腹,則到了合久必分的時候。

  李治道:「你說的也許是一部分原因,但如此高稅,百姓卻能承受,應該還有別的原因吧?」

  祿東贊想了想,道:「那可能是我們向貴族也收高稅的緣故吧。」

  李治道:「怎講?」

  祿東贊道:「在我看來,底層民眾都有一個奇怪的心理,當他們發現富人和他們一樣收稅,就算稅收很高,他們也會覺得很公平。」

  李治心中一動,道:「所以你們才按照稅率收稅?」

  祿東贊道:「是的,吐蕃最肥美的耕田,都集中在貴族手中,若是按戶收稅,這些人只用交極少的稅,這不僅不公平,對國家也無好處,因為國家財富和權力,會慢慢分散到他們手中。」

  李治點了點頭。

  大唐目前就是按丁收稅,那些世家大族雖人丁興旺,比普通百姓稅收多一些。

  但如果從他們的收入來看,他們繳納的那點稅收,只占他們收入的九牛一毛,這是個很大的問題。

  祿東贊微微一笑,道:「其實在下敢收如此高額之稅,還有最後一個原因,不過這個原因,陛下恐怕難以效仿。」

  李治問:「什麼原因?」

  祿東贊道:「宗教。」

  李治只能同意。

  吐蕃地區的藏傳佛教,受天竺教影響很大,提倡今生受苦,來生有福,故而百姓忍受力極強。

  這幾點下來,也難怪昆藏百姓能夠承受高額賦稅了。

  相比之下,大唐先免稅三年,接著又定下如此低的稅收,這些昆藏百姓只怕心中不知多麼歡喜。

  這也難怪這幾年來,昆藏再未發生任何動亂了。

  綜合來說,吐蕃當年的高稅制度肯定不可取,不過其中按率收稅的法子,可以採納,

  讓官員世族增加稅收。

  這件事難度很大,必定遭到所有當朝權貴反對。

  不過,現在不再是永徽六年,以李治如今的威望,完全可以強行推進。

  而且按率收稅,也可以讓大唐各個地區統一收稅標準了,唐人和胡人一視同仁,不會有誰吃虧了。

  現在的問題是,昆藏、百濟、瀛州等地方,原本收稅標準是低於其他州縣,突然統一標準,這些地方的百姓很可能不滿。

  就比如昆藏地區的百姓,稅收標準一直只有正州半數。

  這時候讓他們和其他州縣一致,他們不會感激先前的低稅,反而會因為稅收標準突然增高,心生不滿,這就是人性。

  當然,要解決此事也不是沒有辦法。

  李治抬頭看向了祿東贊。

  祿東贊似乎看出李治的想法,問道:「陛下是否想按照稅率收稅,並且在所有州縣統一標準?」

  李治笑道:「祿卿覺得這樣做如何?」

  祿東贊道:「在下以為很好,不過統一稅率的話,昆藏地區的子民,可能會不滿。」

  李治道:「那怎麼辦呢?」

  「在下有一策,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李治目光閃動:「祿卿有什麼辦法?」

  祿東贊道:「陛下若是信得過祿東贊,可派祿東贊前往昆藏,由在下負責昆藏地區的稅收改制。」

  「如此一來,昆藏子民只會怨恨在下,怨恨吐蕃,陛下既能達到目的,也能讓昆藏子民歸心大唐。」

  李治見他主動提出,也不由贊他識趣,緩緩道:「祿卿果然識大體,可有什麼要求嗎?」

  祿東贊撫胸道:「吐蕃既臣服大唐,祿東贊為陛下分憂,是理所應當之事,不敢提要求。」

  李治沉吟了一會,道:「這樣,你做成此事後,朕許你回吐蕃一趟,今年歲末,你再返回長安。以後朕還有很多事情,需要向祿卿請教。

  祿東贊心中大喜,撫胸致謝。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