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天子一諾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489章 天子一諾

  正日長假之後,因大唐並未允諾各國任何承諾,讓西方各國頗為失望,紛紛離開長安城。

  與此同時,吐火羅地區,也不斷傳回消息。

  消息有好有壞。

  好消息是,大食人撤軍後,吐火羅人不敢再跟大唐正面硬戰。

  薛仁貴和裴行儉率領唐軍,成功將西西斯護送到了吐火羅都城,阿緩城。

  壞消息是,吐火羅王哈維率領王族,已逃到深山之中。

  吐火羅的國家結構,其實類似於突厥部落,區別是突厥人是遊牧部落,他們是山地部落。

  整個吐火羅由二十七個部落組成,吐火羅王族便是其中最大的部落。

  據傳言,真正的吐火羅王族,已於幾百年前消失,如今的王族不過是憑著實力強,便自稱王族,國王則被稱為葉護。

  由此可見,吐火羅地區同樣遵循著強者為尊的規則。

  按理來說,大唐擊敗大食,吐火羅人會支持西西斯為新的吐火羅王才對。

  可實際情況是,吐火羅二十七個部落中,只有五個偏東的部落,願意歸附西西斯,其餘部落依然支持舊王。

  這五個支持的小部落,還是被薛仁貴領兵打了一頓,才乖乖就範。

  吐火羅人如此擁戴舊王,是因大食教已在吐火羅地區生根發芽,大部分人都是大食教徒,自然聽從大食人命令。

  裴行儉和薛仁貴也嘗試領兵去抓捕偽王哈維,卻因吐火羅複雜獨特的地形,數次都沒能成功。

  如此僵持一個多月後,唐軍後勤壓力越來越大,兩人都擔心無法取得戰果,無法向長安交代。

  這一日,薛仁貴找上裴行儉,與他商議退軍之事。

  裴行儉卻搖了搖頭。

  「眼下退軍,吐火羅狼兵必定反撲,西西斯根本不是對手。」

  薛仁貴沉聲道:「那就退兵一大部分,留一部分唐軍駐守。眼下後勤壓力有多大,你該知道,再待在此處,徒耗國家錢糧。」

  裴行儉道:「不如這樣,我們假裝退兵,吸引吐火羅人攻打阿緩城,再聚而殲之?」

  薛仁貴搖頭道:「吐火羅背後有大食人在,只怕此計難以成功。」

  裴行儉也沉默下來。

  最近他幾次用計引誘,想讓吐火羅狼兵主力,從林中出來,一舉消滅,卻都沒成功。

  敵人顯然是打定主意,要用當初對付大食人的消耗之法,逼得唐軍撤走。

  正當兩人都陷入沉默時,門外傳來敲門聲,薛仁貴過去開了門,來人是卑路斯。

  裴行儉問他來意,卑路斯道:「裴都護,薛將軍,眼下局面陷入僵持,恐不利久戰。」

  裴行儉凝視著他,道:「你有什麼辦法嗎?」

  卑路斯目光灼灼道:「不如大軍繼續西進,只要能擊潰大食主力,我就能號召波斯人復國,到時吐火羅人自會歸降!」

  裴行儉和薛仁貴對視一眼,兩人都搖了搖頭。

  吐火羅還未打下,後勤就無法保障,此時前往大食作戰太過冒險,若是戰事不利,很可能葬送所有唐軍。

  卑路斯見兩人都不說話,心中頗為焦急,又道:

  「眼下大食正是虛弱之時,若不趁機進攻,等他們恢復元氣,將來又會捲土重來!」

  裴行儉掃了他一眼,道:「卑將軍,軍事之事,自有本都護和薛大將軍商議,你還是好好輔佐西西斯,多爭取幾個小部落支持,才是正經。」

  卑路斯嘆了口氣,只好告退離去。

  薛仁貴和裴行儉又商議了兩日,依然想不出好辦法。

  裴行儉只好接受薛仁貴的建議,撤軍返回大唐,只留兩萬人,留守阿緩城,防止吐火羅狼兵反撲。

  正當二人籌措著領兵撤退之事時,木鹿谷的崔知辯派人帶來一道長安傳來的旨意。

  兩人看完後,都吃了一驚。

  原來大食人已經派使節團,前往長安談判。

  李治下令讓他們駐軍留守吐火羅,給大食施加壓力,為談判爭取籌碼。

  等談判結束後,再撤軍返回安西。

  皇帝既然選擇讓他們為談判爭取籌碼,便代表有意與大食人達成停戰協議。

  聖旨下達,兩人只好繼續駐紮吐火羅。薛仁貴還親自領兵,駐紮在吐火羅和大食邊境線附近,給大食本土施加壓力。

  裴行儉則依然留守阿緩城。

  這一日,卑路斯忽然找上裴行儉,詢問大唐是否要跟大食談判。

  裴行儉道:「眼下情況陷入僵局,談判是最好的選擇。」

  卑路斯雙目通紅,顯得異常激動。

  「陛下曾答應過幫我波斯復國,現在卻為何要跟大食人談判?」

  裴行儉沒有做聲。

  卑路斯大聲道:「那我返回長安,親自找陛下問個清楚!」

  裴行儉緩緩道:「卑將軍,任何事情都有一個過程,只有先讓吐火羅穩定,將來才能圖謀波斯復國之事,你且再等等!」

  卑路斯咬牙道:「我已等了十多年了,再也等不下去了!」

  次日一大清早,卑路斯便去告別西西斯,準備返回長安。

  西西斯大驚,拉著他道:「卑將軍,你不能走啊,你走了我怎麼辦?」

  卑路斯道:「有薛將軍和裴都護在,大王不必害怕。」

  西西斯苦著臉道:「可我害怕他們,只有你和王后在我身邊,我才能安心。」

  卑路斯微微偏開頭,沒有做聲。

  雪娘拉了拉西西斯,道:「大王,您和我如今都復國成功,自然歡喜。可卑將軍的波斯國,卻依然被大食人占據。他有他的目標,你我就莫要強留了。」

  西西斯愣了一下,伸手按在卑路斯肩膀上,道:「既如此,我就不攔卑將軍了。等將來大唐幫卑將軍復國時,我和王后一定鼎力相助!」

  卑路斯抬頭望著他,心中也沒想到這個隨便找來的吐火羅王室,除膽小外,竟也有仗義的一面。

  他朝西西斯長身一躬,又朝雪娘點了點頭,轉身離開,點了幾名內領衛,朝長安返回。

  此時的長安城內,鴻臚寺官員正在跟大食人進行第三輪談判。

  第一輪談判時,大食人伊本提出用天竺地區,換取唐軍撤軍。

  結果卻被鴻臚寺官員告知,天竺人已經歸唐。

  伊本一開始還不信,以為唐人在騙他。

  結果沒過幾日,便有大食傳來消息,說天竺人殺了駐守天竺的大食守軍,已經叛食。

  穆阿維葉的新指令是,用大勃律國,換大唐退兵。

  第二輪談判時,伊本便提出大食的條件,大唐自然不同意。

  大唐打下吐火羅後,便割斷了大小勃律與大食的聯繫,大唐隨時能打服這兩個小國,讓他們臣服大唐,根本不必大食割讓。

  伊本見大唐強硬,一副非要吐火羅的態勢,也不由暗暗發愁。

  昨日,大食方面傳來新的消息,穆阿維葉又告訴伊本,可以把小勃律國也割讓給大唐,甚至可以對大唐賠錢。

  總而言之,吐火羅是底線,必須讓大唐退兵,不能割讓給大唐。

  故而才有了今天的第三次談判。

  負責主持談判的鴻臚寺官員是張柬之,談判結束後,他來到甘露殿,向李治通報談判情況。

  「陛下,依臣三次談判的觀察,無論如何施壓,大食人也不會讓我們占據吐火羅。」

  李治道:「朕也看出來了,他們需要一個屏障才能安心,看來要獲得吐火羅全境,是不可能的了。」

  張柬之對前方戰事很了解,知道唐軍在吐火羅已陷入僵局。

  唐軍繼續駐紮,雖能控制吐火羅地區,可唐軍只要一撤退,吐火羅狼兵就會反撲。

  眼下的問題是,十幾萬唐軍不可能長期駐紮吐火羅,這樣只會將大唐的財政掏空。

  「陛下,既是如此,不如跟大食人達成協議,唐軍和大食軍都不准在吐火羅駐軍。另外,大食人要承認西西斯國王身份。」

  李治卻搖頭道:「不行,吐火羅都是大食教徒,咱們一撤走,西西斯只怕也會信仰大食教。」

  張柬之道:「既是如此,只好把吐火羅讓給大食了。我軍已打敗大食主力,他們絕不敢再東顧。作為補償,可讓他們賠償一些金銀。」

  李治沉吟不答。

  過了好半晌,他忽然道:「柬之,你說把吐火羅一分為二,西吐火羅歸大食,東吐火羅歸咱們,有操作空間嗎?」

  張柬之怔了怔,細細一思索,眼中閃過一道亮光。

  「陛下,大食人想要的無非一個屏障罷了,吐火羅一分為二,便能滿足他們的需求,臣想他們會答應。」

  李治欣喜道:「那好,你再去跟大食人談判一次。」

  三日後,兩國開展第四次談判。

  當張柬之提出李治的想法後,伊本果然沒有立刻拒絕,只說自己沒有決策權,要派人回大食匯報。

  等候期間,天竺方面也傳來一個消息。

  原來信德王從王玄策處,聽說大唐皇帝要將天竺分解成三十六邦、他可以擔任一邦國主後,嘴裡贊同,心中卻已存反唐之心。

  回到天竺後,他立刻召集各邦酋長,想要聯合對抗大唐。

  只可惜,沒有大唐或者大食在背後支持他,天竺大部分酋長都不鳥他,竟無一人響應號召。

  這幫酋長紛紛前往昆藏,面見王玄策,表示願意歸附大唐,其中還有吐蕃欽陵。

  王玄策召開大會,當著眾人之面,宣讀李治旨意,將天竺分成三十六邦。

  再從這些主動歸附的酋長中,挑選出三十六人,向大唐天子表舉他們擔任國王。

  這些酋長自然大喜,表示願意服從大唐天子旨意。

  回到天竺後,這些人按照大唐劃分的土地,開始遷移,建立邦國。

  這其中,吐蕃分了西南方向最肥沃的天竺河平原一塊土地,剛好在信德國正南方。

  當然,也有一些沒有受到大唐冊封的部落,對此表示不滿。

  這些人以信德王為首,相互抱團,對抗三十六邦的國王。

  眼下天竺內部已經產生爭鬥,王玄策向李治請旨,希望朝廷儘快冊封這三十六邦國王,讓他們名正言順。

  只要有大唐冊封,這些國王的影響力就會大增,自然能輕易擊敗天竺內部的反抗勢力。

  李治命人將奏章送到中書省,擬定冊封誥書,自己最後批紅就行了。

  這日下午,李治正在薰風殿欣賞鄭貴妃新作的曲子,王及善來報,說卑路斯回來了,想要面聖。

  李治一愣,道:「他不是在西西斯旁邊輔佐嗎?怎麼突然回來了?」

  王及善沉聲道:「此人與蘇毗藍雅、金燕不同,一心只想復國,從未有歸屬大唐的念頭。他聽說我們跟大食人談判後,擔心朝廷不再幫他復國,故而回京,想面見陛下。」

  李治聽了後,沉默下來。

  薩珊王朝被吞併那麼久,除非跟大食全面開戰,不然不可能復國。

  經過這次交鋒,他也意識到大食軍隊雖不如唐軍,戰力卻並不弱,又距離遙遠。

  如今大唐連吐火羅都無法拿下,更別提大食了,波斯復國之事,應該是很難了。

  王及善見皇帝不語,便道:「臣知道該怎麼做了。」

  李治抬手道:「你可以告訴他,波斯眼下難以復國,他若有什麼其他要求,朕念在他多年功勞,可以滿足他。」

  王及善道:「是。」

  如此過了幾日,李治都快把此事給忘了,王及善又來面見李治,說卑路斯提出一個要求。

  「他想要什麼?」李治問。

  王及善面色有些古怪,道:「他說想要一個邦國。」

  李治愣道:「什麼?」

  王及善道:「他聽說了陛下分封天竺三十六邦國的事,希望陛下將某一塊土地封給他,再封他為波斯王,如此一來,他也算復國了。」

  李治頓時哭笑不得,看來卑路斯復國的執念太深,寧願選擇要天竺一塊土地,也要復國。

  「他是波斯人,就算朕冊封他為天竺邦國國王,他能管住手下天竺人嗎?就怕到時會被人給推翻。」李治搖頭道。

  王及善卻道:「陛下,臣倒覺得,此事並非不可行。」

  「為何?」

  王及善道:「陛下還記得信德王手下那名波斯國相嗎?」

  李治心中一動,道:「朕記得,那名波斯人很受信德王信任,還組建海盜,專門劫掠大食人的海上商隊。」

  王及善道:「正是,信德國因與薩珊王朝隔海相望,當初薩珊王朝滅亡時,很多波斯人逃到信德國,其中就包括那名信德國相。」

  李治用手指敲了敲龍案,道:「不錯,朕差點都忘了,如此說來,信德地區有很多波斯人,建立波斯國也並非沒有可能。」

  王及善道:「正是。」

  李治轉頭朝王伏勝道:「天竺三十六國的冊封誥書,中書省可擬定好了嗎?」

  王伏勝道:「回陛下,還未送到。」

  李治道:「那就傳朕旨意,讓他們再多冊封一個波斯國,就劃分在信德國故土,由卑路斯擔任國王。」

  王伏勝道:「是。」

  卑路斯聽說皇帝答應了他的請求,大喜過望,請求入宮謝恩。

  李治卻並未再見他,讓他直接前往昆藏都護府。

  等天竺反抗勢力被消滅後,再讓昆藏都護府協助他,在信德舊地建立波斯國。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