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 肢解天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487章 肢解天竺

  清晨,五更二刻,太極正門承天門的城樓上,第一聲報曉鼓響起。

  隨著這道鼓聲在城中傳開,長安城內十幾條大街上的鼓樓,也會依次跟進,聲音仿佛波浪一般傳開。

  城內一百多所寺廟也會撞響晨鐘。

  激昂的鼓聲與厚重的鐘聲交織在一起,整個長安城從黑夜中甦醒,迎接著從東方天際噴薄而出的朝陽。

  當晨鼓聲敲響三百下後,駐守長安城各大城門的監門衛,便會打開東、西、南三個方向的城門。

  城門外早已排起了長長的隊伍,尤其是西門之外,又有幾支外國使節團,來到長安城。

  此時已到十二月,長安城內聚集的外國使節團數量,已達到歷朝之最。

  一共一百三十多個國家,派遣使節出使長安,其中一半,都是來自大食西邊的國家。

  有拜占庭帝國、可薩汗國、哥特國、法蘭克國、斯拉夫部落聯盟、不列顛島國聯盟、阿瓦爾汗國、柏柏人諸部、馬庫里亞國、閃米國、倫巴第國、貝內文托國等等。

  很多國家的使節,都是第一次來長安,從未想過世上竟有如此繁華之城。

  西域各國,皆信仰宗教,他們心中都懷疑長安便是聖地,是聖典中提到的安樂園。

  如此美好所在,竟在世界東方,只可惜大唐太過強大,不然就可以聖典記載為由,奪取過來。

  不少國家使節不通禮節,粗陋野蠻,他們見唐人友善,以為其懦弱,偷行不法之事。

  一開始金吾衛和雍州府按照大唐律法管理,卻根本約束不住這些外國使節。

  尤其是他們帶來的隨從奴僕,行事更是毫無顧忌,在大街上拉屎撒尿,惹得長安百姓非常惱怒。

  甚至還有長安女子出行時,竟受到這些外國人騷擾,想要揭開她們面巾。

  雖然旁邊的長安健兒將這幫人狠狠暴打了一頓,依然無法出氣,紛紛去雍州府抗議。

  長孫詮也有些無奈,他已經在按照大唐律法最嚴格的標準,管理這些外邦人了,並未有任何偏袒,卻發現根本管不住他們。

  這些人被關押幾日,出來後照樣鬧事,深受長安百姓厭惡。

  長孫詮只好去找長孫無忌請教,長孫無忌笑道:「這還不容易,殺幾個便是。」

  長孫詮皺眉道:「可按照大唐律法,還不足以給他們定死罪,難道要違律行事?」

  永徽疏律中,明確記載:諸化外人,同類相犯者,依本俗法;異類相犯者,以唐律論。

  長孫詮已經採用最強硬的處置了,無論同國之間,還是異國之間,都按大唐律法處置。

  長孫無忌緩緩道:「四郎,你可知道,為何不同朝代的律法,各不相同嗎?」

  長孫詮搖頭。

  長孫無忌道:「因為不同朝代,民風不同,各個朝代,都會制定最符合當時境況的律法,才能讓國家穩定。」

  「我們同一族群,不同時期,尚且要制定不同律法,你想想看,我大唐律法,能適用這些化外蠻族嗎?」

  「自然不能。」

  長孫無忌道:「這就對了,大唐律法是為大唐而存在,沒必要非用唐律標準,應對化外蠻夷。」

  「那該以什麼標準,應對他們呢?」

  長孫無忌淡淡道:「只有一個標準,讓他們在我大唐土地守規矩。只要滿足這一點,無論你如何處置他們,陛下都不會怪責!」

  長孫詮取到經後,第二天,便下令將犯重罪的外國使節隨從,全部在西市斬首示眾。

  隨從犯罪,使節連坐,全部杖責二十,以示懲罰。

  各國使節十分驚怒,有人向鴻臚寺官員抗議,此事最終傳到聖人耳中。

  根據李吉的消息,聖人聽到此事後,只說了一個「好」字,再無後文。

  長孫詮這才放心,在處置這幫外國使節時,再不顧忌。

  這些外國使節見唐人如此兇狠,這才感到恐懼,嚴厲約束隨從,總算再沒有人敢在長安違法亂紀。

  這場鬧劇,也在鴻臚寺中形成了一個奇怪的國家鄙視鏈。

  比如六詔、爪哇、真臘等南方國家,一向被西域、遼東諸國鄙視,認為他們不通教化,屬於蠻族。

  如今六詔、爪哇等國,發現竟有許多比他們更野蠻的國家,便也暗暗鄙視他們,覺得他們才是真正的蠻族。

  稱其為西蠻。

  這次出使大唐的國家中,還有一個特殊的國家,天竺國。

  正使人選不是別人,正是天竺總督,信德王!

  天竺人當初派遣援軍,相助大食人對付唐軍。

  結果大食人戰敗,還派人過來把信德王訓斥一頓,怪他手下的天竺兵太過無能,拖累了大食軍。

  信德王原本還準備再派十萬軍隊援助,見大食人如此態度,心中大為惱怒,遂決定不再增援了。

  信德王是個欺弱怕強的人,被大食人羞辱後,心中惱怒,決定拿吐蕃人出氣。

  吐蕃主力原本就只剩三萬左右,其中兩萬被大食人消滅,只剩一萬左右,正是個可以捏的軟柿子。

  信德王親自率領十萬天竺兵,大兵壓境,攻打吐蕃,結果卻被悉若率領一萬吐蕃兵,打得落花流水。

  信德王倉皇逃回天竺,心中氣悶,恰在這時,吐火羅傳來消息,大食人又被唐軍打敗,損失十萬軍隊!

  信德王見風向不對,便帶領軍隊,將駐守天竺的一千大食軍隊全部殺死,對外宣稱要歸唐。

  他自己也帶著一幫使節,星夜急行,進入昆藏地區,找到王玄策,表示願意歸附大唐。

  王玄策大喜,帶著他朝長安返回,總算趕在十二月,來到長安城,同行的還有欽陵。

  信德王因被一萬吐蕃人打敗,惱羞成怒,一路上不住奚落欽陵。

  欽陵並不理他,只不過每次看向他時,眼中殺機閃動。

  來到長安後,信德王見這麼多國家的使節都來到長安,不少還都是國王親臨,便知自己這次騎牆騎對了,心中頗為得意。

  他能言善辯,很擅長吹牛,在他大肆吹噓下,各國使節都以為天竺是大國,對他十分尊敬。

  另一邊,王玄策回到長安後,先回家看望了一下家人,又泡了個澡,這才入宮面聖。

  前往承天門的路上,恰好遇到了張柬之,也要面聖,二人便即同行。

  在承天門外通傳之後,二人一起來到甘露殿,在偏殿等了不一會,皇帝派人召見他們。

  來到正殿,李治放下手中御筆,抬頭看向兩人,問:「兩位愛卿入宮見朕,所為何事?」

  王玄策示意張柬之先開口。

  張柬之也不推讓,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今日上午,拜占庭使節找上臣,向臣提議,各國可組建聯盟,臣以為事關重大,特來向陛下奏報。」

  「聯盟?」李治目光一閃。

  張柬之道:「是的,拜占庭使節的意思是,這次聚集長安的國家之多,亘古未有,可組建各國聯盟,由我大唐擔任盟主,再選幾個副盟主,決策國家之間的爭端,如此可消除許多戰爭!」

  李治怔住了,這不就是聯合國嗎?

  拜占庭人竟有如此眼光?

  轉念一想,他便明白,拜占庭人並非真的想要組建聯合國,只是想將大食人排除在外,組成一個反大食人的聯盟,由大唐擔任盟主。

  他們這是見唐軍擊敗大食軍,所以想借大唐之勢,徹底消滅大食,他們才能睡的踏實。

  李治出兵對付大食,一是為了確保大食人不敢東顧,二是為了將大唐影響力推到中東,促進商業發展。

  盟主這種事,不過是被人推出來,拿來當槍使,李治自不會讓他們如願以償。

  再者,大食人雖有侵略性,西邊那幫貨色也好不了多少,等他們強大後,只會更加惡劣。

  想到此處,李治問:「張卿,你以為此事如何?」

  張柬之道:「臣以為此事既有益處,也有弊處。」

  「說說看。」

  張柬之道:「擔任各國盟主,可提高大唐在西域威望,有利於商路發展,這是益處。」

  「弊端呢?」

  張柬之道:「昔年,隋殤帝為顯虛名,在萬國來朝時,大肆顯擺,鋪張浪費,導致國家重虛輕實,最終走向滅亡。」

  「倘若我大唐成為盟主,各國之事,便成為我大唐之事,倘若大唐廟堂只顧外事,就會忽視本國民生,民間疾苦,於國於民,皆無好處。」

  「臣以為眷戀虛名,忽略國家根本利益,乃亡國之道。」

  李治微笑道:「照你的說法,弊大於利,不可採納。」

  張柬之道:「正是。」

  王玄策聽了張柬之這番言論,也暗暗心驚,心想自己建議皇帝取天竺之地,是否也有幾分沾慕虛名之嫌?

  不等他多想,李治已採納了張柬之的建議,朝他問道:「王卿,你有何事要奏?」

  王玄策定了定神,拱手道:「陛下,臣此次回京,是為天竺之事。」

  李治眉頭一皺,道:「你又想勸朕取天竺之地?」

  王玄策忙道:「天竺信德王這次隨臣一起回京,他表示願意將天竺獻給大唐!」

  李治哼了一聲,道:「他這是見大食勢弱,就擺向咱們,這種牆頭草,朕要之何益?」

  王玄策道:「陛下若不想要天竺之地,臣另有一策,可利於我大唐。」

  李治問:「何策?」

  王玄策沉吟道:「陛下可下旨,將天竺分成三十六邦國,我們並不直接管轄,讓他們自治,只派一名總督,領軍駐守,讓他們每年向大唐繳納一定賦稅、特產、方物即可。」

  李治心中一動,王玄策這是想肢解天竺,再殖民他們。

  不過,既是天竺,好像也沒什麼負擔,從歷史來看,這就是正確統治他們的最好辦法。

  「王卿,咱們把天竺劃分三十六邦國,天竺人會同意嗎?」李治問。

  王玄策微笑道:「陛下請放心,天竺人原本就是分散聯盟,被大食人強行捏合在一起,陛下下旨讓他們分開,他們反而會感激陛下恩德。」

  李治想了想,道:「這件事倒是可以操作一下,你去擬個具體實施的奏章,改日呈上,給朕瞧瞧。」

  「臣領旨。」

  這時,張柬之見王玄策說完,又上奏了另一件事。

  當初欽陵搖擺向大食國時,李治曾答應他,只要他對抗大食,就允許他攻打天竺土地。

  最近天竺入侵,被吐蕃擊退,欽陵向李治請旨,允許他攻打天竺。

  李治想了想,道:「你可以轉告他,天竺已經歸附,等朕將天竺分為三十六邦後,再劃出一邦,併入吐蕃,算是朕對他的承諾。」

  張柬之道:「陛下,臣以為吐蕃若在我大唐之側,必定時刻覬覦舊土,何不將吐蕃劃分到天竺別處?」

  李治心中一動,道:「依你之見劃分到哪裡?」

  張柬之道:「可在天竺以南,劃出一塊肥沃土地,兩倍於吐蕃之地,讓吐蕃人遷移過去。」

  李治聽了後,也不由有幾分意動。

  現在的吐蕃國,人數不到十萬,欽陵等人率眾南下後,必將融入天竺。

  最多兩三代人,就再沒有吐蕃人,只有天竺人,他們這幾萬人,會被天竺同化。

  這相當於用另一種方法,消滅了吐蕃。

  李治又問了問王玄策的意見,王玄策拱手表示同意。

  李治揮手道:「既是如此,此事就交由你二人去辦。」

  兩人領了命令,告退離去。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