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比拼綜合國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472章 比拼綜合國力

  寒食節除第一日外,接下來幾日,天空俱是陰沉沉一片,烏雲密布,雨水將下未下。

  原本按照計劃,薛仁貴在寒食節之後,就要領軍奔赴安西。

  然而當張柬之得知李治要往安西增兵時,立刻上疏了一道奏章。

  李治看完之後,不得不讓薛仁貴暫緩行動。

  張柬之的奏疏很簡單,如果前線增兵,長安可能會出現糧食問題,需得慎重。

  其實這些年來,隨著虞部栽樹成林,禁止砍伐,秦嶺植被已漸恢復,關中可耕種面積也已開始增長。

  關中百姓一年收成,足以供應長安。

  三門峽開通後,糧食也在不斷朝長安運送,長安倉的糧食存儲,已從李治剛來大唐時的一兩成,達到半倉。

  這些糧食足夠支撐西邊再打一場大戰。

  可話說回來,這次要打的其實有兩場戰爭,吐火羅若起戰事,大食人肯定也會進攻昆藏。

  昆藏守軍有五萬唐軍,三萬地方軍,安西有三萬安西軍,五萬昭武軍,加起來達到十六萬大軍。

  平日不打仗時,蘇定方和裴行儉都採取屯田政策,開荒屯田,讓士兵自給自足。

  可戰事一起,土兵們便不能從事生產,只會消耗,且糧食運送中,也會徒增消耗。

  如今又增派五萬人馬,整個西邊,兵力達到二十多萬,全部都由長安供糧,長安倉的供糧壓力很大。

  這些年來,大唐通過田制改革,糧食產量節節攀升,小災不多,大災卻只有江南的一次旱災。

  各州縣的糧倉儲備都很充足,大唐稱得上家底豐厚,並非打不起仗。

  關中以東,有運河交通各地,運輸方便,戰事若在東邊,自然毫無問題。

  關內卻不同,只能通過三門峽的黃河水道,將洛陽糧食運來長安。

  三門峽的三座石門雖已炸開,運力卻也非常有限。

  故而戰事拖延時間太長,例如三年五載,長安糧食依然有可能支撐不住。

  當然,如果真出現這種情況,李治還能帶領文武百官,前往洛陽就食。

  洛陽含嘉倉的糧食,每年皆是滿倉。

  所以問題其實並不大。

  但張柬之是個一絲不苟的性子,他認為在長安以西開戰,糧食問題必須極為重視,不能有任何疏忽。

  他提議派出官員,核查長安倉和含嘉倉中的糧食,確認糧食儲備與戶部記載完全一致,方能開啟戰事。

  孫子云: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李治不敢怠慢,當即下旨,讓吳王李吉去戶部調查。

  至於含嘉倉調查的糧食,李治決定讓太子李弘去調查。

  當李治把李弘喊過來,告訴他此事時,李弘只提出一個條件,希望讓李賢同去。

  李治皺眉道:「弘兒,這次可是正事,你帶他做什麼?」

  李弘忙道:「六郎主意多,如果遇到問題,孩兒可以讓他幫忙出出主意。」

  李治想了想,道:「也罷,那就讓他隨你一起去吧,六郎性子貪玩,你可別被他帶偏,忘了正事。」

  李弘忙道:「孩兒記下了。」告退離開。

  李治剛安排好此事後,薛仁貴又過來求見。

  他這邊已經準備妥當,兵將都挑好了。

  兩名副將,一個是高侃,一個是李元芳,五萬唐軍中,有兩萬具裝騎兵,兩萬唐騎,

  還有一萬精銳步卒。

  他不知李治為何讓他暫緩進軍,特來詢問。

  李治便將張柬之上奏的情況跟他說了。

  「朕已經派人檢查長安和洛陽的糧倉,等長安倉檢查完畢,並無問題,你就可以出發了。」

  薛仁貴道:「陛下,既是如此,臣能否讓高侃帶兩萬騎兵先行,以防安西出現變化?

  》

  「什麼變化?」李治問。

  薛仁貴道:「大食人既能稱雄西域,定非善於之輩,他們若見我們積極備戰,很可能先發制人,突襲康國!」

  康國是昭武九國之首,當初差點就投入大食懷抱,大食若要進攻昭武九國,康國必定首當其衝。

  李治擺手道:「你不必心急,朕相信裴行儉定有應對方案,西域那邊就交給他,你且耐心等候。」

  裴行儉從未向李治要過援軍,從這一點就能看出,他認為手中的八萬唐軍,足以對付大食。

  李治派出薛仁貴,也只是為了以防萬一,防止大食將四大兵團,全部投入西域戰場裴行儉寡不敵眾。

  眼下大食在吐火羅也不過七八萬人馬,康國也有三萬守軍,就算擋不住,加上裴行儉和其他八國的援軍,優勢顯然在已方。

  某種意義來說,李治倒希望大食人主動攻打康國。

  如此一來,己方又能占據地利,只要擊破大食主力,順勢反攻,便能輕易奪下吐火羅薛仁貴聽李治如此說,也不再多言,正要告退,一名內侍來報,說高有道二人回來了。

  李治笑道:「回來的正是時候,薛卿,咱們一起聽他們講講大食情況吧!」

  宣兩人勤見。

  未己,兩人一起來到大殿,向李治見禮。

  「臣高有道(杜易簡),拜見陛下!」

  李治細細端詳他們,發覺兩人皮膚變得黑了些,臉上盡顯風霜之色,感慨道:「兩位愛卿一路辛苦了!」

  兩人齊聲道:「為國效力,不敢言苦。」

  李治道:「薛將軍即將奔赴安西,與大食人作戰,關於大食的情況,你們跟他說一下吧。」

  兩人應諾一聲,將此次前往大馬士革的所見所聞,詳細道來。

  薛仁貴靜靜聽著,忽然問:「高舍人,你覺得大食人最大的問題,在什麼地方?」

  高有道想了想,說道:「依我之見,大食人看似團結,其實內部矛盾尖銳。」

  「何出此言?」

  高有道道:「他們利用宗教聚攏人心,確有諸般好處,但同樣也有弊端,容易產生矛盾。據我所知,大食國好幾代君王,都是死於刺殺,而且是內部人的刺殺!」

  李治聽了後,暗暗點頭。

  宗教內部很容易出現分支,比如什葉派、遜尼派,什葉派中又可以分激進派、保守派宗教確實可以讓人狂熱,但過於狂熱又會讓人失去理智,那些激進派極難控制,稍有不慎,就會反噬。

  高有道接著道:「另外我還發現,大食人因擴張太急,與周圍國家關係都不太好。眼下他們實力強大,別人都畏懼他們,一旦他們虛弱,便會受到群起攻之!」

  其實大食與吐蕃很像,都是短時間內,迅速崛起,也都是利用宗教,整合人心,發展壯大。

  高有道說到這,就不作聲了。

  李治見杜易簡張口無言,躍躍欲試,便問:「杜卿有什麼想說的嗎?』

  杜易簡忙道:「陛下,臣覺得大食人並不想跟我大唐全面交戰,反倒是周邊那些小國家,希望咱們跟他們打起來。」

  「何以見得?」

  杜易簡道:「我們在大食期間,有好幾個國家使節找過我們,挑撥我們與大食關係,

  還有意讓我們覺得,大食必定攻打我們。」

  李治看向高有道:「高卿,是這樣嗎?」

  高有道道:「確是如此。」

  李治沉吟了一會,道:「其實這也不奇怪,那些小國怕大食雷霆一擊落到他們頭上,

  自然希望我們跟大食兩敗俱傷,他們好隔岸觀火。」

  杜易簡道:「既是如此,咱們何必跟大食人打,讓那些小國漁翁得利呢?」

  李治問:「杜卿,你覺得大食人不希望跟我們打,是為什麼?」

  杜易簡道:「他們也知道我大唐強大,故而不想與我們兩敗俱傷吧?」

  「那你覺得大食人以後還會攻打我們嗎?」

  杜易簡張了張嘴,一時有些掌不定主意。

  高有道道:「等他們解決內部問題,擊敗周圍的威脅,定會來犯!」

  李治道:「這就是了,大食人現在不願跟我們打,是因為他們準備不充足,等他們準備好了後,必定還會來犯,是不是?」

  杜易簡終於點了點頭,道:「是的。」

  李治道:「既是如此,這一仗就應該現在打。我們不必管其他國家怎麼想,只要達成我們自己的目的就行了。」

  杜易簡深吸一口氣,拱手道:「臣明白了。」

  這時,薛仁貴忽然問:「高舍人,杜舍人,你們除了關注大食軍隊外,可注意到大食人吃的主食嗎?」

  高有道點頭道:「我找本地人問過,他們主要種植的穀物是大麥、小麥和椰棗。」

  「那你覺得他們糧食可充足?」薛仁貴又問。

  高有道想了想,道:「大食國地區有大片沙漠,土地遠不及我大唐,人口也比不上我們,又連年征戰,他們的糧食儲備應該不及我們。

  杜易簡附和道:「不錯,我還問過大馬士革的普通百姓,他們這幾年賦稅不斷增加,

  由此可見,他們錢糧儲備不多,才對民間徵收高稅。」

  薛仁貴點了點頭,不再發問。

  李治見此,揮手道:「辛苦兩位了,你們下去休息吧。」

  待兩人告退離去,李治朝薛仁貴問:「薛卿,你為何突然問起大食國的糧食?」

  薛仁貴道:「根據安西情報,大食在吐火羅駐軍五萬,在大勃律國駐軍更多,他們將兵力駐紮在屬國,負擔一定比我們更重。」

  李治點頭道:「不錯。」

  薛仁貴道:「臣以為這次我軍跟大食人打仗,可以利用他們後勤不足的缺點,將作戰時間拖長。」

  李治若有所思道:「你的意思是說,咱們這次的戰爭,打的不僅是軍隊戰力,也跟他們打後勤?」

  薛仁貴道:「正是。」

  強國之間的爭鬥,原本就是綜合國力的比拼,並非一兵一卒之爭。

  大唐為這場戰爭準備的更充足,反觀穆阿維葉,剛剛結束內戰,國家內部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

  這種情況下,他被逼著派軍隊前往大勃律國,跟大唐形成對峙局面,必定忍受著很大壓力。

  所以杜易簡剛才沒說錯,穆阿維葉確實不想跟大唐打,至少現在不想打。

  裴行儉也正是抓住這個時間點,提出幫吐火羅復國的計劃,才形成眼下對大唐有利的對峙局面。

  薛仁貴顯然是通過高有道的話,領會到裴行儉的戰略意圖,這才問起大食後勤問題。

  李治此時也明白過來。

  這一戰將跟以往的作戰都不相同。

  也許唐軍能在戰場上占據一定優勢,但如果指望像對付高句麗、百濟、倭國一樣,在戰場上碾壓大食軍,並不現實,還可能吃敗仗。

  只有穩紮穩打,沉心定氣,做好持久戰的準備,才有可能成為最後的勝利者。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