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你能給朕什麼?
第463章 你能給朕什麼?
回到館驛後,拜占庭使將高有道請了過去,以拜占庭的美酒款待他,
這酒的味道一般,不過後勁倒是十足,高有道喝了幾杯後,隱隱有幾分醉態。
他見拜占庭使依然不住勸酒,心中多了幾分警惕,不肯再喝。
拜占庭使見此,也不再勸酒,討論其宗教,他先將本國的羅馬正教簡單介紹了幾句,
又問起大唐有什麼宗教。
高有道道:「我大唐並不禁宗教,任何教派,只要接受我朝管理,尊我大唐律法,便可在大唐生存。」
拜占庭使感嘆道:「那就難怪大食人對貴國如此凱了。」
高有道皺眉道:「此話何意?」
拜占庭使緩緩道:「根據我們得到的消息,大食人準備傾舉國之力,攻打大唐。」
高有道聽到此話,反應卻非常平靜,淡淡道:「是嗎?」
拜占庭使望看他,正色道:「正因我們得到這個消息,本國皇帝才派我來到這裡,向大食人示弱。也不瞞唐使閣下,我們和大食周圍的所有國家,都希望大食跟你們大唐打起來。」
「貴使倒坦率。」
拜占庭使嘆道:「因為我們很清楚,大食人若是全力攻打我們,我們必將滅國,不僅我們,無論大食攻打哪一國,都能滅其國。可他們跟大唐打,就有可能被你們擊敗,到時候大食人元氣大傷,我們就不用再害怕了。」
高有道見他如此坦率,不由感到好奇。
「既是如此,大食人為何會攻打我大唐,而不是攻打別的國家呢?」
拜占庭使道:「因為大唐沒有宗教,聽,準確來說,是沒有一個主體宗教。」
「那又如何?」
拜占庭使笑道:「您應該也知道宗教之間的爭鬥吧,我們是羅馬正教,就算大食人打下我們,我們也不可能輕易改信大食教,必定繼續與他們爭奪到底。」
「換句話說,他們擊敗我們容易,要想吸收我們,卻難上加難,可能需要一百年。」
「但大唐不同,他們只要打敗大唐,就能輕易讓唐人都信仰大食教,到時候他們就能完全吸收大唐的力量,實力遠超其他國家,最終吞併所有國家,讓所有人信仰大食教,達成他們的最終目的。」
「所以他們攻打大唐的風險很大,收益卻更大,貴國一定要小心。」
高有道聽後,沉吟不語。
拜占庭使笑道:「不提這些了,來,咱們繼續喝酒!」
這頓酒又喝了半個多時辰,高有道才告辭離開。
高有道回到館驛後,杜易簡問他拜占庭使找他過去談了什麼。
高有道道:「也沒說什麼,就是想告訴我,大食人很可能會對我們第一個動手。」
杜易簡笑一聲,道:「他這是故意拱火,想挑撥我們跟大食人打起來,好漁翁得利吧?」
高有道沉聲道:「無論他怎麼想,大食人確實有攻打我們的可能。明天我們就返回長安,儘快將大食情況,告知陛下。」
次日清晨,兩人向大食官員提出回唐要求,下午便得了批文,離開大馬士革,朝長安返回。
唐人有長亭送別的風俗。
長安城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有十幾座送別的長亭,都被稱為十里長亭。
城西的一座十里長亭內,一壺美酒,四碟小菜,都擺在石桌之上,紫羅雲紗高高支起這是一頓送行宴。
李孝將杯中酒一飲而盡,道:「好了,時辰不早了,你們倆趕緊回去吧。」
李廉皺眉道:「二兄,你此去一定要注意身體,我聽說昆藏地區有怪疾,很多人都無緣無故就病死了。」
李孝笑道:「不必擔心,昨天父親特意把我喊過去,告訴我說,昆藏的怪疾是因海拔太高的緣故,只要路上走慢一點,讓身體逐漸適應,就不會有事。」
李勇奇道:「海拔是什麼?」
「就是山的高度,反正父親是這樣說的,那肯定不會錯。」
李廉嘆道:「我還是不明白,大唐那麼多州縣,你去哪裡就藩不好,非要請旨去昆藏?」
李孝警了李勇一眼,笑道:「老三應該知道我的心思吧?」
李勇嘿嘿一笑,道:「你是瞧准了昆藏馬上要打仗了,所以想參和進去,立一份功勞吧?」
李孝雙眼閃動著亮光,道:「正是如此!」
李廉奇道:「你們倆怎麼知道昆藏要打仗了?」
李勇伸出兩根手指,道:「很簡單啊,第一,父親突然下旨,把吐蕃使節給扣留下來。第二,父親向昆藏增調了三萬軍隊,這顯然是要打仗了嘛。」
李廉皺眉道:「如此說來,是吐蕃要叛唐了?」
李勇道:「應該不會錯。以他們的膽子,原本不敢輕易叛唐,如今敢這麼做,只怕已經投靠大食人了。」
李廉微微變色,道:「聽說大食人已經結束內亂,若是大食人聯合吐蕃、天竺,聯手攻打昆藏,豈不是很危險?」
李勇擺手道:「有蘇定方老將軍鎮守,能有什麼危險?你就別瞎擔心了。」
李孝道:「好了,就說到這吧,時辰不早,我必須走了,三郎,四郎,有空記得幫我入宮看望一下阿娘,另外——」
說到這,停頓了一下。
李勇嘿嘿一笑,接口道:「你放心吧,我們也會經常入宮看望嫂子,等到歲末,再吃你跟嫂子的喜酒。」
鄭才人已經將李孝跟徐玲的事告訴了武媚娘。
武媚娘聽說李治已經同意,便沒有反對。
畢竟是親王的大婚,不能過於馬虎,婚事安排在今年十二月,等李孝就蕃回京,再舉辦大婚。
兩人將李孝送走後,策馬朝看長安返回。
正行之間,身後忽然傳來馬蹄聲,轉頭一看,一騎疾馳而來,騎手身後插著一根驛旗,原來是名傳令驛卒。
驛卒擁有先行權,行人馬車都得避讓。
兩人趕忙帶著隨從讓到路旁,讓驛卒經過。
等驛卒走遠,李廉奇道:「看起來像是六百里加急啊,莫不是前線出了狀況?
1
李勇捏著下巴,分析道:「從這個時間點來看,只可能是昆藏都護府傳來的消息。」
「會不會是吐蕃人偷襲昆藏了?」李廉擔憂道。
李勇哼道:「就算他們偷襲,蘇定方將軍也肯定會擊退他們!」
話雖這樣說,心中也多了幾分擔憂。
兩人當即揚鞭策馬,加快速度回城,也好打聽到底出什麼事了。
卻說那驛卒一路東行,很快進了長安城,來到朱雀門,將公文袋遞給監門衛。
「昆藏六百里加急!」
監門衛拿著公文,一路送到兵部,郝處俊接過看完後,便朝著甘露殿而去。
來到殿外,恰好李治還在殿內處理公務,當即宣他進殿「陛下,昆藏六百里加急,有一支五萬人的大食軍隊進入小勃律國,吐蕃和天竺也在邊境陳列重兵,瞧此情形,是想對我大唐昆藏都護府動兵了!」
李治目光一凜,命王伏勝將奏疏呈了上來,拿過一看。
從時間來看,大食人的大典剛剛結束沒多久,高有道和杜易簡應該還在返回長安的路上。
大食人直接就向前線增兵,看來是對李治的挑頗為不滿,決定與大唐開戰了。
這一戰李治準備多時,倒並不怕他,如今唐軍士氣正盛,穆阿維葉卻是剛剛繼位,大食人要打,那就奉陪到底!
至於吐蕃人的突然反水,長孫無忌早就提醒過了,李治已經派人提醒過蘇定方,又派出三方軍隊增援昆藏,沒什麼可擔心的。
吐蕃和天竺原本就無足輕重,兩國無論倒向哪一邊,都不會有太大影響。
況且昆藏地區對天竺地區,天然形成優勢,他們要想攻打,必定事倍功半。
這一戰需得分兩個戰場,第一個戰場在昆藏,大唐以守為主。
第二個戰場是吐火羅地區,裴行儉為這一戰準備很久了,大唐將採取攻勢。
綜合來看,這兩片戰場大唐是占據優勢的。
因為只要打下吐火羅,便能隨時切斷大食人後路,他們將無法再攻打昆藏地區,只能撤軍。
接下來,就看裴行儉能否打下吐火羅了。
關於吐火羅復國之事,李治一直沒有太多過問,此時卻不得不問了。
「伏勝,宣王卿勤見。」他吩咐道。
王及善來的很慢,李治旨意傳達了半個多時辰,他才來到甘露殿,而且他一見到李治,便說:「陛下,臣剛才去見過國舅了。」
吐蕃叛唐之事,便是長孫無忌最先發現,說明長孫無忌一直在關注著西域局勢。
李治聽到此話,不敢怠慢,問:「國舅找你過去的嗎?」
王及善道:「是的。」
「他說什麼了?」
「國舅希望陛下去見祿東贊一面。」
李治挑眉道:「他讓朕去見祿東贊?」
王及善道:「國舅說了,祿東贊是聰明人,如今的局勢下,他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李治沉吟了一會,大約猜到了長孫無忌的用意,點頭道:「那好,朕就去見他一面。
半個時辰後,李治微服出宮,帶著王及善和王伏勝來到胡王街。
王及善敲了敲祿東贊的屋門,剛敲第三聲,屋門便被拉開了。
祿東贊原本以為來的是長孫無忌,待瞧見屋外之人是李治後,眼中露出驚異之色,屈身行禮,道:「祿東贊拜見大唐天子。」
李治微笑道:「祿先生不必多禮。」
祿東贊把幾人請入屋中,關好門,垂手而立,並不多言。
不過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他神情並不像以前一樣鎮定。
李治也不開口,靜靜坐在桌案後,拿起案上一本書看了起來,這本書是一本遊記,是一位魏晉時期的士人遊歷天下時所寫。
祿東贊見李治一直不開口,只好主動說道:「陛下,您來找祿東贊,是有什麼話要吩咐嗎?」
李治目光依然放在書本上,頭也不抬的道:「想必你也聽說了,朕已經下旨把你兒子政贊關起來了,你可知原因?」
祿東贊沉默不語。
李治緩緩道:「祿先生,你是聰明人,依你來看,吐蕃將來的命運會如何?」
祿東贊沉默良久,緩緩道:「吐蕃人的命運,掌握在您的手中。」
李治目光一閃,抬頭望著祿東贊,笑道:「祿先生為何會這麼想,你們吐蕃有大食人為靠山,難道還會怕我大唐嗎?」
祿東贊道:「倘若大唐不知我們已經背叛,我們也許還有幾分機會,如今既被察覺,
大唐只要不攻打吐火羅,將矛頭對準我們吐蕃,大食人根本不會救我們!」
李治微微一笑,道:「難得祿先生還能如此清醒。」
祿東讚嘆道:「陛下,有句話您可能不信,祿東贊卻還是想告訴您。」
「講。」
祿東贊道:「其實吐蕃原本並無叛唐之心,我們只想與大唐聯手,拿下天竺,如此才能有一片棲息之地。」
李治挑眉道:「你們打下天竺後,便能恢復元氣,到時候,難道會不想再收復昆藏?」
祿東贊道:「後人怎麼想,祿東贊不知道,但至少我和欽陵,絕不會再圖謀昆藏。」
李治笑道:「朕可不信。」
祿東贊緩緩道:「陛下不信也能理解,其實嚴格來說,我們並非不想,而是深知做不到。」
「哦?」
祿東讚嘆道:「昆藏地區,得天獨厚,與天竺有大雪山天險阻隔,縱然十倍兵力,也難攻打,更何況我們實力本就不如大唐。」
李治點點頭,道:「這倒是句實話。」
祿東贊道:「可陛下對我們防範太深,不讓我們取天竺,如今我吐蕃只有一塊狹小貧瘠的土地,根本無法久存,我和欽陵也是無可奈何,只好選擇投靠大食,尋找變數。」
站在祿東贊和欽陵的角度上,他們確實是無可奈何,甚至還有幾分悲憤!
因為他們怎麼也想不通,大唐皇帝為何如此防備他們,他們都這麼弱小了,還將他們當做大敵。
李治道:「那你現在準備怎麼做?」
祿東贊道:「事到如今,我吐蕃做出的每一個選擇,其實都並非由我和欽陵決定,我們根本沒有選擇,哪條路能讓吐蕃存續下去,我們就會走哪條路。」
李治道:「還有辦法存續嗎?」
祿東贊望著李治,道:「那就看陛下是否還願意相信我們了。」
李治目光灼灼的道:「若是朕相信,你能帶給朕什麼?」
祿東贊道:「我們可以讓陛下戰勝大食的機會,增加一分。」
李治笑道:「你倒是謙虛,那你說說,如何才能增加朕的勝算呢?」
祿東贊道:「我會給欽陵寫一封信,讓他突襲小勃律國的大食軍隊,陛下以為如何?
吐蕃若是突襲大食軍,便是交投名狀,自斷後路,將來只能依靠大唐。
無論輸贏,這對大唐都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祿東贊確實是個聰明人,這個提議讓李治無法拒絕。
況且大唐只需靜觀其變,什麼也不用做,更不必擔心吐蕃有什麼陰謀。
「好,朕可以答應你,朕會放了政贊,你把信交給他,讓他親自帶信回吐蕃。」
祿東贊撫胸道:「多謝陛下!我吐蕃這次突襲,無論輸贏,都必將元氣大傷,不知陛下能否答應我一個懇求。」
「說說看。」
「如果我吐蕃這次幫陛下擊敗大食人,還請陛下將天竺一部分地區,劃分給我們吐蕃,如此我吐蕃才能存續。」
李治沉吟片刻,權衡了一番利弊,揮手道:「好,朕可以答應你!」
回到館驛後,拜占庭使將高有道請了過去,以拜占庭的美酒款待他,
這酒的味道一般,不過後勁倒是十足,高有道喝了幾杯後,隱隱有幾分醉態。
他見拜占庭使依然不住勸酒,心中多了幾分警惕,不肯再喝。
拜占庭使見此,也不再勸酒,討論其宗教,他先將本國的羅馬正教簡單介紹了幾句,
又問起大唐有什麼宗教。
高有道道:「我大唐並不禁宗教,任何教派,只要接受我朝管理,尊我大唐律法,便可在大唐生存。」
拜占庭使感嘆道:「那就難怪大食人對貴國如此凱了。」
高有道皺眉道:「此話何意?」
拜占庭使緩緩道:「根據我們得到的消息,大食人準備傾舉國之力,攻打大唐。」
高有道聽到此話,反應卻非常平靜,淡淡道:「是嗎?」
拜占庭使望看他,正色道:「正因我們得到這個消息,本國皇帝才派我來到這裡,向大食人示弱。也不瞞唐使閣下,我們和大食周圍的所有國家,都希望大食跟你們大唐打起來。」
「貴使倒坦率。」
拜占庭使嘆道:「因為我們很清楚,大食人若是全力攻打我們,我們必將滅國,不僅我們,無論大食攻打哪一國,都能滅其國。可他們跟大唐打,就有可能被你們擊敗,到時候大食人元氣大傷,我們就不用再害怕了。」
高有道見他如此坦率,不由感到好奇。
「既是如此,大食人為何會攻打我大唐,而不是攻打別的國家呢?」
拜占庭使道:「因為大唐沒有宗教,聽,準確來說,是沒有一個主體宗教。」
「那又如何?」
拜占庭使笑道:「您應該也知道宗教之間的爭鬥吧,我們是羅馬正教,就算大食人打下我們,我們也不可能輕易改信大食教,必定繼續與他們爭奪到底。」
「換句話說,他們擊敗我們容易,要想吸收我們,卻難上加難,可能需要一百年。」
「但大唐不同,他們只要打敗大唐,就能輕易讓唐人都信仰大食教,到時候他們就能完全吸收大唐的力量,實力遠超其他國家,最終吞併所有國家,讓所有人信仰大食教,達成他們的最終目的。」
「所以他們攻打大唐的風險很大,收益卻更大,貴國一定要小心。」
高有道聽後,沉吟不語。
拜占庭使笑道:「不提這些了,來,咱們繼續喝酒!」
這頓酒又喝了半個多時辰,高有道才告辭離開。
高有道回到館驛後,杜易簡問他拜占庭使找他過去談了什麼。
高有道道:「也沒說什麼,就是想告訴我,大食人很可能會對我們第一個動手。」
杜易簡笑一聲,道:「他這是故意拱火,想挑撥我們跟大食人打起來,好漁翁得利吧?」
高有道沉聲道:「無論他怎麼想,大食人確實有攻打我們的可能。明天我們就返回長安,儘快將大食情況,告知陛下。」
次日清晨,兩人向大食官員提出回唐要求,下午便得了批文,離開大馬士革,朝長安返回。
唐人有長亭送別的風俗。
長安城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有十幾座送別的長亭,都被稱為十里長亭。
城西的一座十里長亭內,一壺美酒,四碟小菜,都擺在石桌之上,紫羅雲紗高高支起這是一頓送行宴。
李孝將杯中酒一飲而盡,道:「好了,時辰不早了,你們倆趕緊回去吧。」
李廉皺眉道:「二兄,你此去一定要注意身體,我聽說昆藏地區有怪疾,很多人都無緣無故就病死了。」
李孝笑道:「不必擔心,昨天父親特意把我喊過去,告訴我說,昆藏的怪疾是因海拔太高的緣故,只要路上走慢一點,讓身體逐漸適應,就不會有事。」
李勇奇道:「海拔是什麼?」
「就是山的高度,反正父親是這樣說的,那肯定不會錯。」
李廉嘆道:「我還是不明白,大唐那麼多州縣,你去哪裡就藩不好,非要請旨去昆藏?」
李孝警了李勇一眼,笑道:「老三應該知道我的心思吧?」
李勇嘿嘿一笑,道:「你是瞧准了昆藏馬上要打仗了,所以想參和進去,立一份功勞吧?」
李孝雙眼閃動著亮光,道:「正是如此!」
李廉奇道:「你們倆怎麼知道昆藏要打仗了?」
李勇伸出兩根手指,道:「很簡單啊,第一,父親突然下旨,把吐蕃使節給扣留下來。第二,父親向昆藏增調了三萬軍隊,這顯然是要打仗了嘛。」
李廉皺眉道:「如此說來,是吐蕃要叛唐了?」
李勇道:「應該不會錯。以他們的膽子,原本不敢輕易叛唐,如今敢這麼做,只怕已經投靠大食人了。」
李廉微微變色,道:「聽說大食人已經結束內亂,若是大食人聯合吐蕃、天竺,聯手攻打昆藏,豈不是很危險?」
李勇擺手道:「有蘇定方老將軍鎮守,能有什麼危險?你就別瞎擔心了。」
李孝道:「好了,就說到這吧,時辰不早,我必須走了,三郎,四郎,有空記得幫我入宮看望一下阿娘,另外——」
說到這,停頓了一下。
李勇嘿嘿一笑,接口道:「你放心吧,我們也會經常入宮看望嫂子,等到歲末,再吃你跟嫂子的喜酒。」
鄭才人已經將李孝跟徐玲的事告訴了武媚娘。
武媚娘聽說李治已經同意,便沒有反對。
畢竟是親王的大婚,不能過於馬虎,婚事安排在今年十二月,等李孝就蕃回京,再舉辦大婚。
兩人將李孝送走後,策馬朝看長安返回。
正行之間,身後忽然傳來馬蹄聲,轉頭一看,一騎疾馳而來,騎手身後插著一根驛旗,原來是名傳令驛卒。
驛卒擁有先行權,行人馬車都得避讓。
兩人趕忙帶著隨從讓到路旁,讓驛卒經過。
等驛卒走遠,李廉奇道:「看起來像是六百里加急啊,莫不是前線出了狀況?
1
李勇捏著下巴,分析道:「從這個時間點來看,只可能是昆藏都護府傳來的消息。」
「會不會是吐蕃人偷襲昆藏了?」李廉擔憂道。
李勇哼道:「就算他們偷襲,蘇定方將軍也肯定會擊退他們!」
話雖這樣說,心中也多了幾分擔憂。
兩人當即揚鞭策馬,加快速度回城,也好打聽到底出什麼事了。
卻說那驛卒一路東行,很快進了長安城,來到朱雀門,將公文袋遞給監門衛。
「昆藏六百里加急!」
監門衛拿著公文,一路送到兵部,郝處俊接過看完後,便朝著甘露殿而去。
來到殿外,恰好李治還在殿內處理公務,當即宣他進殿「陛下,昆藏六百里加急,有一支五萬人的大食軍隊進入小勃律國,吐蕃和天竺也在邊境陳列重兵,瞧此情形,是想對我大唐昆藏都護府動兵了!」
李治目光一凜,命王伏勝將奏疏呈了上來,拿過一看。
從時間來看,大食人的大典剛剛結束沒多久,高有道和杜易簡應該還在返回長安的路上。
大食人直接就向前線增兵,看來是對李治的挑頗為不滿,決定與大唐開戰了。
這一戰李治準備多時,倒並不怕他,如今唐軍士氣正盛,穆阿維葉卻是剛剛繼位,大食人要打,那就奉陪到底!
至於吐蕃人的突然反水,長孫無忌早就提醒過了,李治已經派人提醒過蘇定方,又派出三方軍隊增援昆藏,沒什麼可擔心的。
吐蕃和天竺原本就無足輕重,兩國無論倒向哪一邊,都不會有太大影響。
況且昆藏地區對天竺地區,天然形成優勢,他們要想攻打,必定事倍功半。
這一戰需得分兩個戰場,第一個戰場在昆藏,大唐以守為主。
第二個戰場是吐火羅地區,裴行儉為這一戰準備很久了,大唐將採取攻勢。
綜合來看,這兩片戰場大唐是占據優勢的。
因為只要打下吐火羅,便能隨時切斷大食人後路,他們將無法再攻打昆藏地區,只能撤軍。
接下來,就看裴行儉能否打下吐火羅了。
關於吐火羅復國之事,李治一直沒有太多過問,此時卻不得不問了。
「伏勝,宣王卿勤見。」他吩咐道。
王及善來的很慢,李治旨意傳達了半個多時辰,他才來到甘露殿,而且他一見到李治,便說:「陛下,臣剛才去見過國舅了。」
吐蕃叛唐之事,便是長孫無忌最先發現,說明長孫無忌一直在關注著西域局勢。
李治聽到此話,不敢怠慢,問:「國舅找你過去的嗎?」
王及善道:「是的。」
「他說什麼了?」
「國舅希望陛下去見祿東贊一面。」
李治挑眉道:「他讓朕去見祿東贊?」
王及善道:「國舅說了,祿東贊是聰明人,如今的局勢下,他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李治沉吟了一會,大約猜到了長孫無忌的用意,點頭道:「那好,朕就去見他一面。
半個時辰後,李治微服出宮,帶著王及善和王伏勝來到胡王街。
王及善敲了敲祿東贊的屋門,剛敲第三聲,屋門便被拉開了。
祿東贊原本以為來的是長孫無忌,待瞧見屋外之人是李治後,眼中露出驚異之色,屈身行禮,道:「祿東贊拜見大唐天子。」
李治微笑道:「祿先生不必多禮。」
祿東贊把幾人請入屋中,關好門,垂手而立,並不多言。
不過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他神情並不像以前一樣鎮定。
李治也不開口,靜靜坐在桌案後,拿起案上一本書看了起來,這本書是一本遊記,是一位魏晉時期的士人遊歷天下時所寫。
祿東贊見李治一直不開口,只好主動說道:「陛下,您來找祿東贊,是有什麼話要吩咐嗎?」
李治目光依然放在書本上,頭也不抬的道:「想必你也聽說了,朕已經下旨把你兒子政贊關起來了,你可知原因?」
祿東贊沉默不語。
李治緩緩道:「祿先生,你是聰明人,依你來看,吐蕃將來的命運會如何?」
祿東贊沉默良久,緩緩道:「吐蕃人的命運,掌握在您的手中。」
李治目光一閃,抬頭望著祿東贊,笑道:「祿先生為何會這麼想,你們吐蕃有大食人為靠山,難道還會怕我大唐嗎?」
祿東贊道:「倘若大唐不知我們已經背叛,我們也許還有幾分機會,如今既被察覺,
大唐只要不攻打吐火羅,將矛頭對準我們吐蕃,大食人根本不會救我們!」
李治微微一笑,道:「難得祿先生還能如此清醒。」
祿東讚嘆道:「陛下,有句話您可能不信,祿東贊卻還是想告訴您。」
「講。」
祿東贊道:「其實吐蕃原本並無叛唐之心,我們只想與大唐聯手,拿下天竺,如此才能有一片棲息之地。」
李治挑眉道:「你們打下天竺後,便能恢復元氣,到時候,難道會不想再收復昆藏?」
祿東贊道:「後人怎麼想,祿東贊不知道,但至少我和欽陵,絕不會再圖謀昆藏。」
李治笑道:「朕可不信。」
祿東贊緩緩道:「陛下不信也能理解,其實嚴格來說,我們並非不想,而是深知做不到。」
「哦?」
祿東讚嘆道:「昆藏地區,得天獨厚,與天竺有大雪山天險阻隔,縱然十倍兵力,也難攻打,更何況我們實力本就不如大唐。」
李治點點頭,道:「這倒是句實話。」
祿東贊道:「可陛下對我們防範太深,不讓我們取天竺,如今我吐蕃只有一塊狹小貧瘠的土地,根本無法久存,我和欽陵也是無可奈何,只好選擇投靠大食,尋找變數。」
站在祿東贊和欽陵的角度上,他們確實是無可奈何,甚至還有幾分悲憤!
因為他們怎麼也想不通,大唐皇帝為何如此防備他們,他們都這麼弱小了,還將他們當做大敵。
李治道:「那你現在準備怎麼做?」
祿東贊道:「事到如今,我吐蕃做出的每一個選擇,其實都並非由我和欽陵決定,我們根本沒有選擇,哪條路能讓吐蕃存續下去,我們就會走哪條路。」
李治道:「還有辦法存續嗎?」
祿東贊望著李治,道:「那就看陛下是否還願意相信我們了。」
李治目光灼灼的道:「若是朕相信,你能帶給朕什麼?」
祿東贊道:「我們可以讓陛下戰勝大食的機會,增加一分。」
李治笑道:「你倒是謙虛,那你說說,如何才能增加朕的勝算呢?」
祿東贊道:「我會給欽陵寫一封信,讓他突襲小勃律國的大食軍隊,陛下以為如何?
吐蕃若是突襲大食軍,便是交投名狀,自斷後路,將來只能依靠大唐。
無論輸贏,這對大唐都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祿東贊確實是個聰明人,這個提議讓李治無法拒絕。
況且大唐只需靜觀其變,什麼也不用做,更不必擔心吐蕃有什麼陰謀。
「好,朕可以答應你,朕會放了政贊,你把信交給他,讓他親自帶信回吐蕃。」
祿東贊撫胸道:「多謝陛下!我吐蕃這次突襲,無論輸贏,都必將元氣大傷,不知陛下能否答應我一個懇求。」
「說說看。」
「如果我吐蕃這次幫陛下擊敗大食人,還請陛下將天竺一部分地區,劃分給我們吐蕃,如此我吐蕃才能存續。」
李治沉吟片刻,權衡了一番利弊,揮手道:「好,朕可以答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