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後宮訓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460章 後宮訓狗

  十二月中旬,武媚娘改好了一百二十個簡體字,取名為「簡舒體」。

  在一次宮廷宴會上,李治將武媚娘的字帖拿出來,給眾大臣欣賞,並且讚賞有加。

  經過此事,簡舒體算是正式流傳到了長安士林界,成為一種新的俗體字。

  字體簡化之事,需循序漸進。

  李治的計劃是讓武媚娘一次改一部分,慢慢推行到民間,先讓民間熟悉這種新字體,再通過引導方式,讓這種字體成為主流。

  當然,他這種做法也引起朝中不少大臣反對,尤其是國子監祭酒令狐德棻帶頭上諫。

  這老儒上了一份奏章,認為不應如此隨意創造出新字體,皇帝更不應該推波助流,這會影響大唐人文風氣。

  李治召見了令狐德棻,以給國子監增加預算為條件,賄賂這老儒。

  其實打完高句麗後,李治就準備擴大國子監規模。

  當初故意壓著,就是知道簡體字推行時,有一群老儒要跳出來反對,就把這張牌捏著不放。

  大唐的這些老臣,其實一個比一個精賊,並非頑固不化的那種人。

  別看令狐德棻是儒家大佬,其實頗能靈活變通,他見皇帝給足了自己面子,好處也拿到手了,就一聲不吭的接受了。

  李治與令狐德棻談妥之後,便召見了戶部尚書盧承慶,讓他將國子監的預算增加一成。

  盧承慶倒是沒有討價還價,只提到了另一件事。

  「陛下,今年氣候嚴寒,燕然都護府和瀚海都護府又無法上交稅收,還需要朝廷賑濟,長期以往,朝廷占據此處,似乎並無益處。」

  李治看了他一眼,道:「依卿之意呢?」

  盧承慶道:「不如恢復舊制,讓他們自行治理,不用向朝廷上稅,也不能再讓朝廷賑濟。如此一來,也不必在兩地駐軍,可節省大量開銷。」

  他見李治皺了皺眉,忙道:「漠北人煙稀少,情況特殊,故而特殊處理,其他地方,依然可以按照新的羈糜政策施行。」

  李治道:「那如果突厥人和鐵勒人又造反怎麼辦?」

  盧承慶微笑道:「以我唐軍之軍力,平定叛亂易如反掌。況且臣以為,他們如今也不敢再反叛了。」

  李治搖頭道:「此事朕意已決,不必多言。漠北地區必須駐軍,也必須由朝廷直接管轄,這兩點都不能變,花再多錢也值得!」

  盧承慶見皇帝態度斬釘截鐵,想了想,又提出一個折中的法子。

  「陛下,既是如此,不如採取一個政策,慢慢將一部分漠北牧民,遷調到關中,讓他們開墾荒地,如此應能彌補些收支。」

  李治揮手道:「這個辦法可行,你上一份具體施行的誥書,拿來朕看。」

  盧承慶應諾一聲,告退下去了。

  李治站起身,伸了個懶腰,感覺肩膀有些酸痛了。

  因為高有道和杜易簡出使大食,導致東台少了兩個得力幹將。

  李治雖調了駱賓王和杜復兩人進入東台,替代兩人。

  但駱賓王和杜復畢竟業務不熟練,導致出現很多爭議和問題,都拿到李治這裡裁決。

  這也讓李治的工作量大幅增加。

  再者,李治如今也快四十歲了,年紀越來越大,精力比不上剛來大唐那會了。

  他邁著四方步離開正殿,準備去後宮找一個嬪妃給自己捏捏肩膀,舒展舒展。

  手引技巧最好的是楊才人和鄭才人,李治前幾日去找過楊才人了,本著雨露均沾的原則,便朝著承香殿去了。

  沿著宮道,來到承香殿,卻發現門口站崗的內侍和宮人一個都看不到。

  王伏勝眉毛一皺,便要進去收拾那些擅自離崗的人,被李治攔住了。

  「無妨,先進去瞧瞧。」他一路進入東院,暢通無阻,沒有遇到任何守值宮人。

  邁步來到正堂時,才總算發現一群宮人、內侍們都站在走廊外,探頭看向屋內,似乎在看什麼有趣之事。

  一陣陣笑聲從屋中傳來,隱隱還有狗吠之聲。

  李治大感好奇,邁步來到正堂外,朝屋內一看。

  只見一隻白色小狗正在屋內跑來跑去,旁邊有一名女子拿著一根竹棒,棒上掛著鈴鐺,似乎正在指揮它。

  那小狗隨著竹棒揮動,做出各種高難度動作,仿佛雜耍動物一樣。

  那女子李治也見過幾面,是劉充嬡剛收的義女,名叫徐玲。

  李治也沒想到她竟有訓狗的本事,而且技巧高超,不僅鄭才人看得津津有味,劉充嬡也在屋中,笑聲連連。

  這時,王伏勝咳了一聲,終於有內侍注意到李治來了,急忙跪下見禮。

  「聖人萬安。」眨眼間,便黑壓壓跪倒一大片。

  屋中之人也都趕忙跑出來見禮,更有趣的是,那隻小白狗竟然也跑了出來,蹲在地上,朝李治搖尾巴。

  李治心情頓時舒暢,抬手道:「不必多禮。」邁步進入屋中,在上首榻上坐下。

  劉充嬡和鄭才人也跟了進來,徐玲跟在後頭。

  李治朝徐玲問道:「你訓狗的本事不錯,哪裡學的?」

  徐玲低頭垂目,小聲道:「回陛下,奴婢是在戲班裡學的。」

  李治詫異道:「戲班?」

  鄭才人趕忙解釋道:「陛下,徐玲以前是飛羽班的訓猴師,善於訓練寵物。」

  李治心中一動,道:「你說的飛羽班,莫不是孝兒遇到的那個飛羽班?」

  鄭才人道:「正是。」

  李治看了徐玲一眼,心中隱隱明白了什麼,也不再多問,讓徐玲繼續表演訓狗。

  徐玲在李治面前有些緊張,好幾次指示出了錯。

  幸虧那小白狗很是機靈,在她下達錯誤指示時並不動,還會「汪汪」叫兩聲,仿佛在糾正主人。

  李治看得興趣盈然,在這深宮之中,待的久了,對每日單調的生活,會有幾分厭倦。

  他以前在電視上也看過更有趣的海豚、鯨魚等表演,此時瞧見徐玲訓狗,大感親切。

  表演結束後,他大手一揮,命王伏勝賞了徐玲二十匹蜀錦,便讓她退下了。

  劉充嬡知道李治是來找鄭才人的,也知趣的告退離開。

  很快,李治靠坐在鋪著毯子的錦榻上,閉上眼睛,享受著鄭才人給他手引按摩。

  鄭才人的手精心保養過,修長晶瑩,柔軟滑膩,按在身上十分舒服,而且她跪坐在李治身後,讓李治的腦袋能枕在她綿軟的酥胸上。

  此時雖是寒冬,屋中卻點上很多銅爐,暖融融一片。

  不一會,李治便舒服的要睡著了。

  鄭才人不願錯過與李治交談的機會,柔聲道:「陛下,您覺得徐玲如何?」

  李治閉著眼睛,也不多思考,只說了「不錯」兩個字。

  鄭才人笑道:「這孩子頗為乖巧溫順,又懂得體貼人,人也聰明,禮儀學的極快,若非出身低了些,倒是孝兒的良配。」

  李治哼了一聲,道:「出身低又怎麼了,男女之間,貴在知心,門當戶對那一套,朕不喜歡。」

  鄭才人目光一亮,道:「那如果將她嫁給孝兒,陛下以為如何?」

  李治早就猜到徐玲出現在宮中,與李孝有關,笑道:「孝兒和徐玲若是都中意對方,朕看這門婚事也不錯。」

  鄭才人大喜:「那妾身就向皇后殿下匯報此事了?」

  李治「嗯」了一聲。

  鄭才人解決了兒子的婚姻之事,心情暢快,話也比平時多了一些,笑道:「陛下,您可知道張公藝老先生嗎?」

  李治道:「沒聽過,他是誰?」

  鄭才人微笑道:「最近妾身的一個堂妹,嫁到了張府,真可算是大開眼界。」

  李治睜開眼,奇道:「怎麼?」

  鄭才人笑道:「那張府位於鄆州,一家人竟有九百多口,九世同居,竟還能和睦相處,您說是不是不可思議?」

  李治心中一動,只說張公藝的話,他腦海中並無太深印象。

  但九世同居這個典故,他卻是看到過,主人公好像就是張公藝。

  所謂九世同居,指的是九世之內的親族,共居一宅。

  試想一下,婆媳之間相處,都經常鬧出各種矛盾,更何況那麼多親戚住在一起,那還不鬧翻天?

  「真是九世同居嗎?」李治懷疑道。

  鄭才人笑道:「從我堂妹的來信來看,應該不假,族譜有記載,光族人就有近千,而且那張公藝還在派人尋找族人,倘若生活艱難,就接他們來一起住。」

  近千名同族人生活在一起,李治想想就頭大,詳細詢問細節,也好學習一二。

  根據鄭才人所言,那張公藝立廣堂,制典則,設條教以戒子侄。

  故而父慈子孝,兄友弟和,夫正婦順,姑婉媳聽,合家九百人,每日鳴鼓會食。

  且張府建有食堂,裁縫房,全家人的衣服、鞋襪統一裁製,孩子統一看管上塾!」

  李治笑道:「若真是如此,張公藝確有治家之能。」

  鄭才人笑道:「聽說張府的家訓,是一首百字歌,又叫百忍歌!」

  李治道:「你記得內容嗎?」

  「妾身只記得前面幾句。」

  「無妨,說給朕聽聽。」

  鄭才人悠悠道:「忍是大人之氣量,忍是君子之根本。能忍夏不熱,能忍冬不冷。能忍貧亦樂,能忍壽亦永。貴不忍則傾,富不忍則損……妾身就記得這些了。」

  李治低聲重複了一遍,感慨道:「百忍成金,這張公藝倒是一個奇人。」

  鄭才人道:「聽說他們家的狗都有一百隻,只要一隻不到,其餘九十九隻都不吃食,等到齊了才開食。」

  李治笑道:「這和軍犬差不多了。」

  在承香殿按了會摩,說了會話,李治疲憊盡消,精神抖擻。

  ……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