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賞錦袍,賜御酒!
第451章 賞錦袍,賜御酒!
春明門外,早已圍滿了百姓,人們得到消息後,都自發的來到城門口迎接。
除了百姓之外,還有很多王公貴胄也來迎接,他們都站在城牆之上,以少年人居多。
李勇也和李廉並肩站在城牆上,一起來瞧熱鬧,卻不見李孝人影。
原來飛羽班的人都被釋放了,周伯瑜也已經被流放隼州。
紀王李慎回京有幾天了,皇帝卻並未談起婚事。
李孝還以為是武皇后在中間起了作用,這樁婚事已經取消,特意請了李廉一頓酒,表示感謝。
他原本還想順勢向李治請旨,娶徐玲為妻,但鄭才人卻覺得現在請旨太過唐突。
她給兒子想了個辦法,讓劉充嬡收徐玲為義女,讓徐玲住在宮中,學習禮儀,同時也能在李治面前混個臉熟。
等時機成熟,再找機會向李治請旨,成功的機會更大。
李孝覺得有理,便同意了。
劉充嬡是個綿軟性子,兒子李忠不在身邊,聽到鄭才人求情,便收了徐玲這個義女。
如今徐玲已經搬到承香殿去住了,也因為這個緣故,李孝天天去宮中請安。
李勇本來也想拉他一起來看熱鬧,結果去許王府撲了個空。
此時已經能看到遠處的獻捷大軍,正穿過滻水,朝著城門口行來。
李勣、尉遲恭和程知節行在最前頭,身後則是薛仁貴、鄭仁泰、契苾何力、李元芳等人。
眾人來到城門口時,忽見城門內奔出幾匹快馬,原來是一群內侍,為首的赫然是王伏勝。
王伏勝不等馬停,伸手在馬鞍上一按,一個乾淨利落的姿勢,翻身下馬,引得周圍一群百姓讚嘆。
「咦,想不到王大監騎術如此精湛?」李廉驚奇道。
李勇笑道:「這有什麼奇怪的,我曾聽薛將軍說,王大監武藝不凡,若是上戰場,也是一員猛將呢!」
李廉嘖嘖稱奇。
王伏勝代表的是李治,眾將領瞧見他後,紛紛下馬,拱手示意。
王伏勝並不還禮,身軀站的筆直,朗聲道:「聖人口諭,諸位將軍浴血奮戰,勞苦功高,朕心甚慰,特賞錦袍一件,賜御酒一杯,今晚在承慶殿設宴,朕親自為諸卿接風!」
眾將領齊齊跪地,叩首道:「臣等謝恩!」
一排內侍從城門內魚貫而出,所有出征主將和副將,都獲賜一件紅色錦袍,一杯御酒。
王伏勝傳旨之後,便策馬離去,並不過多寒暄。
諸將也紛紛進城,各自回府歇息,至於他們帶來的高句麗俘虜、降將、戰利品,自有禮部官員接收。
李元芳進城之後,便與薛仁貴分了手,正準備先去大理寺一趟,和狄仁傑打聲招呼,便聽到街邊傳來喊聲。
轉頭一看,喊他的正是狄仁傑。
「狄寺卿,你怎麼親自來了?」李元芳牽著馬走了過去,一臉驚喜。
狄仁傑也牽著一匹馬,笑道:「摯友沙場得勝而歸,我當然要親自來迎接了。原本還準備請你去清風樓接風,既然聖人親自設宴,我就不跟聖人爭了。」
李元芳忙道:「別別別,難得你請我一次,可不能就這麼算了,這頓酒可以改到明日!」
狄仁傑笑道:「好,明日就明日。」
城門口太過喧囂,兩人便牽著馬,邊走邊說。
狄仁傑問起他在高句麗的戰事,聽完後點點頭,道:「果然如我猜測。」
李元芳愣道:「什麼?」
狄仁傑看了他一眼,道:「有個壞消息要告訴你,你聽了可別沮喪。」
李元芳心中一凜,道:「什麼消息?」
狄仁傑緩緩道:「這次高句麗之戰,讓很多人一戰成名,那些老將不提,年輕將領中,討論最多的是趙持滿、韋待價、姜恪、高侃等等。只可惜,很少有人提到你。」
李元芳苦笑道:「這很正常,我本來就不如他們。」
狄仁傑搖頭道:「不,就從你剛才那幾戰的功勞來看,你的功勞至少在韋待價之上,可你的名氣卻遠不如他。」
李元芳笑道:「狄寺卿過譽了,我只是跟著薛將軍,撿了幾個功勞罷了。」
狄仁傑看了他一眼,道:「你能這樣想,那我也沒什麼好擔心的了。此事不提也罷。」
李元芳忙道:「別,我只是說說罷了。到底什麼緣故,為何我名聲不顯?」
狄仁傑緩緩道:「總體來說,你是受薛將軍連累了。」
李元芳驚道:「怎麼會?」
狄仁傑道:「我的意思是說,因為薛將軍名聲太大,光芒太甚,故而把身邊之人都掩蓋住了。」
李元芳搖頭笑道:「原本就是薛將軍抬舉,我才能參加這一戰。若是這樣,那沒什麼好說的。」
狄仁傑不再多言,只拍了拍他的肩膀。
李元芳回家洗了個澡,又換了身衣服,酉時中旬,動身入宮,參加承慶殿的宴會。
這場宮宴因為都是武將參加,大家沒那麼多講究,敞開肚皮喝酒吃肉,顯得比平日更加熱鬧。
酒過三巡,李治親自下階,向諸將敬酒。
他先來到李勣跟前,朝李勣舉杯道:「李公,朕未負你,你亦不辜負朕之期望,朕敬你一杯!」
李勣聽到此話,想起當初他與李治的約定,不由虎目含淚,舉杯道:「老臣感謝陛下信任,能讓臣於垂暮之年,再領兵沙場,立此奇功。」
李治微笑道:「你能立功,靠的是自己,當然,也靠諸將齊心合力,浴血奮戰,方能有此結果。」
邁動腳步,又來到薛仁貴跟前,舉杯道:「薛卿永遠不會讓朕失望。」
薛仁貴舉杯道:「陛下謬讚,此戰幾位老將軍表現更為出色,臣不敢居功。」
李治和薛仁貴喝了一杯後,目光轉向坐在薛仁貴旁邊的契苾何力。
「契苾老將軍打下安市城,大振我軍士氣,當為首功。對了,程老將軍呢?」
契苾何力道:「回陛下,程兄因在安市城一戰中身受重傷,被李公安排在營州養傷,已提前回了長安,這幾日身體抱恙,故未能赴宴。」
李治點點頭,吩咐道:「伏勝,待會宴會之後,安排一名御醫去程府,替程老將軍瞧瞧。」
王伏勝應諾。
李治又踱步來到尉遲恭和程知節的桌案前,舉杯道:「兩位愛卿不急不躁,嚴格執行了作戰計劃,這次勝利,兩位也功不可沒!」
尉遲恭剛才喝了不少酒,面紅耳赤,笑道:「陛下肯讓我們這兩個老傢伙再上戰場,縱然我們不能替陛下立下大功,至少也不能拖後腿不是?」
程知節笑道:「南路軍能夠進軍順利,也多虧姜恪將軍配合。」
他們倆在熊津都督府時,沒少占姜恪便宜,心中其實也都有數。
對他們這個歲數來說,功勞已經不重要了,兩人更看重的是青史留名。
將來史書上記載大唐滅高句麗之戰,有他們倆的名字就行了。
至於功勞,可以讓給年輕後輩。
姜恪和高侃都被留在高句麗駐守,趙持滿被調到了隼州,剩下的將領之中,只剩下鄭仁泰了。
李治剛來到鄭仁泰桌案前,鄭仁泰便跪在地上,叩首道:「老臣有罪,請陛下責罰。」
李治將他扶了起來,溫言道:「韋卿已將情況都跟朕說了,老將軍雖不慎中計,卻能臨危不亂,成功突圍,朕看可以將功抵罪。」
鄭仁泰道:「老臣多謝陛下!」
李治敬了一圈後,眾大臣又一起敬了李治一杯,隨後眾將放飛自我,開始在大殿蹈舞,盡抒心中喜悅!
當李治在宮廷設宴,為諸將慶賀時,隼州都督府也設了一場宴會,替趙持滿接風。
這次接風宴,不僅都督府的官員參加了,甚至還邀請了隼族四大酋長。
這四人是隼州都督府南部最大的四個酋長,擔任豐州、肥州、日州和隅州的刺史。
當初倭國占據九州時,這四人也割據著南方,後來大唐占據九州,他們依然割據南方。
而且他們發現大唐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強大,理由便是大唐官員對他們非常尊敬。
在他們看來,別人對自己尊敬時,便代表他們畏懼自己、又或者有求於自己。
如果大唐真像傳言那麼強大,應該對他們動輒打罵,盤剝他們。
若真是如此,他們也許還會乖乖順服,可實際情況卻剛好相反,怎不令人生疑?
這次大唐消滅高句麗後,他們原本還認為唐人會對他們改變態度。
卻不想,趙持滿急急忙忙就回到隼州,劉仁願還特意邀請他們參加趙持滿的接風宴席。
這說明什麼?
這說明大唐雖然打下高句麗,卻不像他們說的那麼好聽,輕易獲勝。
真相是,大唐與高句麗兩敗俱傷,損失慘重!
正因如此,唐人擔心倭國反撲,所以趙持滿才急忙回來,討好他們隼人族,就是為了對付倭人。
大唐人表現的越友善,說明他們越虛弱,故而四人暗地裡開始與倭國互通曲款。
九州原本就是他們的,理應由他們統治,趁著唐人虛弱時,奪回九州,豈不更好?
日州刺史名叫日向義男,生性好色。
他早就聽人提過,說趙持滿的夫人長得極為貌美,且善於舞蹈,心中已經暗戳戳的在想,等奪下九州,就要搶了趙持滿的女人。
酒醉之下,他忍不住吐露出心聲,大聲道:「趙將軍,聽說你夫人善於蹈舞,給大傢伙蹈一曲,助助興如何?」
「砰」的一聲,趙持滿直接將手中酒杯扔了過去,砸中他腦袋。
日向義男頓時被砸破了頭,伸手一摸,滿手鮮血,霎時間,酒被激醒,抬頭一看,只見趙持滿冷冰冰的望著自己。
日向義男被這一下砸蒙了,一時竟不敢做聲。
倒是其他三位酋長,紛紛站起身,怒視著趙持滿。
「趙將軍,你這是什麼意思?」
「日向兄只是跟你開個玩笑,你不願就算了,為何動手?」
「你們如此對待我們隼人,這就是你們之前說的,想要跟我們和睦相處嗎?」
趙持滿一言不發,「鏘」的一聲,拔劍出鞘,滿臉殺機!
四位酋長大吃一驚,急忙靠攏在一起,看向劉仁願。
劉仁願抬手道:「趙老弟,冷靜一下,他們畢竟是大唐的刺史!」
趙持滿冷哼一聲,收劍回鞘,冷冷道:「劉都督,告辭。」大步離去。
四位酋長見他退讓,頓時氣焰大漲。
日向義男一拍桌子,大聲道:「劉都督,你需得給我一個交代!」
劉仁願原本就是個暴躁脾氣,讓他拉著趙持滿,已經強他所難了,此時見這幫隼人蹬鼻子上臉,頓時暴怒。
「狗鼠痴奴!要不是劉都護囑咐,剛才我就幫著趙老弟剁了你們,還不給我滾!」
四人見他態度大變,頓時大吃一驚,又感到害怕了。
面面相覷了一陣,灰溜溜離開了。
出了都督府,四人帶著手下,也不去館舍,朝著各自部族返回,心中都極為惱怒。
他們原本還有幾分猶豫,是否要幫著倭人對付唐人。
如今不用考慮了,等唐人與倭人打起來時,便突襲隼州都督府!
(本章完)
春明門外,早已圍滿了百姓,人們得到消息後,都自發的來到城門口迎接。
除了百姓之外,還有很多王公貴胄也來迎接,他們都站在城牆之上,以少年人居多。
李勇也和李廉並肩站在城牆上,一起來瞧熱鬧,卻不見李孝人影。
原來飛羽班的人都被釋放了,周伯瑜也已經被流放隼州。
紀王李慎回京有幾天了,皇帝卻並未談起婚事。
李孝還以為是武皇后在中間起了作用,這樁婚事已經取消,特意請了李廉一頓酒,表示感謝。
他原本還想順勢向李治請旨,娶徐玲為妻,但鄭才人卻覺得現在請旨太過唐突。
她給兒子想了個辦法,讓劉充嬡收徐玲為義女,讓徐玲住在宮中,學習禮儀,同時也能在李治面前混個臉熟。
等時機成熟,再找機會向李治請旨,成功的機會更大。
李孝覺得有理,便同意了。
劉充嬡是個綿軟性子,兒子李忠不在身邊,聽到鄭才人求情,便收了徐玲這個義女。
如今徐玲已經搬到承香殿去住了,也因為這個緣故,李孝天天去宮中請安。
李勇本來也想拉他一起來看熱鬧,結果去許王府撲了個空。
此時已經能看到遠處的獻捷大軍,正穿過滻水,朝著城門口行來。
李勣、尉遲恭和程知節行在最前頭,身後則是薛仁貴、鄭仁泰、契苾何力、李元芳等人。
眾人來到城門口時,忽見城門內奔出幾匹快馬,原來是一群內侍,為首的赫然是王伏勝。
王伏勝不等馬停,伸手在馬鞍上一按,一個乾淨利落的姿勢,翻身下馬,引得周圍一群百姓讚嘆。
「咦,想不到王大監騎術如此精湛?」李廉驚奇道。
李勇笑道:「這有什麼奇怪的,我曾聽薛將軍說,王大監武藝不凡,若是上戰場,也是一員猛將呢!」
李廉嘖嘖稱奇。
王伏勝代表的是李治,眾將領瞧見他後,紛紛下馬,拱手示意。
王伏勝並不還禮,身軀站的筆直,朗聲道:「聖人口諭,諸位將軍浴血奮戰,勞苦功高,朕心甚慰,特賞錦袍一件,賜御酒一杯,今晚在承慶殿設宴,朕親自為諸卿接風!」
眾將領齊齊跪地,叩首道:「臣等謝恩!」
一排內侍從城門內魚貫而出,所有出征主將和副將,都獲賜一件紅色錦袍,一杯御酒。
王伏勝傳旨之後,便策馬離去,並不過多寒暄。
諸將也紛紛進城,各自回府歇息,至於他們帶來的高句麗俘虜、降將、戰利品,自有禮部官員接收。
李元芳進城之後,便與薛仁貴分了手,正準備先去大理寺一趟,和狄仁傑打聲招呼,便聽到街邊傳來喊聲。
轉頭一看,喊他的正是狄仁傑。
「狄寺卿,你怎麼親自來了?」李元芳牽著馬走了過去,一臉驚喜。
狄仁傑也牽著一匹馬,笑道:「摯友沙場得勝而歸,我當然要親自來迎接了。原本還準備請你去清風樓接風,既然聖人親自設宴,我就不跟聖人爭了。」
李元芳忙道:「別別別,難得你請我一次,可不能就這麼算了,這頓酒可以改到明日!」
狄仁傑笑道:「好,明日就明日。」
城門口太過喧囂,兩人便牽著馬,邊走邊說。
狄仁傑問起他在高句麗的戰事,聽完後點點頭,道:「果然如我猜測。」
李元芳愣道:「什麼?」
狄仁傑看了他一眼,道:「有個壞消息要告訴你,你聽了可別沮喪。」
李元芳心中一凜,道:「什麼消息?」
狄仁傑緩緩道:「這次高句麗之戰,讓很多人一戰成名,那些老將不提,年輕將領中,討論最多的是趙持滿、韋待價、姜恪、高侃等等。只可惜,很少有人提到你。」
李元芳苦笑道:「這很正常,我本來就不如他們。」
狄仁傑搖頭道:「不,就從你剛才那幾戰的功勞來看,你的功勞至少在韋待價之上,可你的名氣卻遠不如他。」
李元芳笑道:「狄寺卿過譽了,我只是跟著薛將軍,撿了幾個功勞罷了。」
狄仁傑看了他一眼,道:「你能這樣想,那我也沒什麼好擔心的了。此事不提也罷。」
李元芳忙道:「別,我只是說說罷了。到底什麼緣故,為何我名聲不顯?」
狄仁傑緩緩道:「總體來說,你是受薛將軍連累了。」
李元芳驚道:「怎麼會?」
狄仁傑道:「我的意思是說,因為薛將軍名聲太大,光芒太甚,故而把身邊之人都掩蓋住了。」
李元芳搖頭笑道:「原本就是薛將軍抬舉,我才能參加這一戰。若是這樣,那沒什麼好說的。」
狄仁傑不再多言,只拍了拍他的肩膀。
李元芳回家洗了個澡,又換了身衣服,酉時中旬,動身入宮,參加承慶殿的宴會。
這場宮宴因為都是武將參加,大家沒那麼多講究,敞開肚皮喝酒吃肉,顯得比平日更加熱鬧。
酒過三巡,李治親自下階,向諸將敬酒。
他先來到李勣跟前,朝李勣舉杯道:「李公,朕未負你,你亦不辜負朕之期望,朕敬你一杯!」
李勣聽到此話,想起當初他與李治的約定,不由虎目含淚,舉杯道:「老臣感謝陛下信任,能讓臣於垂暮之年,再領兵沙場,立此奇功。」
李治微笑道:「你能立功,靠的是自己,當然,也靠諸將齊心合力,浴血奮戰,方能有此結果。」
邁動腳步,又來到薛仁貴跟前,舉杯道:「薛卿永遠不會讓朕失望。」
薛仁貴舉杯道:「陛下謬讚,此戰幾位老將軍表現更為出色,臣不敢居功。」
李治和薛仁貴喝了一杯後,目光轉向坐在薛仁貴旁邊的契苾何力。
「契苾老將軍打下安市城,大振我軍士氣,當為首功。對了,程老將軍呢?」
契苾何力道:「回陛下,程兄因在安市城一戰中身受重傷,被李公安排在營州養傷,已提前回了長安,這幾日身體抱恙,故未能赴宴。」
李治點點頭,吩咐道:「伏勝,待會宴會之後,安排一名御醫去程府,替程老將軍瞧瞧。」
王伏勝應諾。
李治又踱步來到尉遲恭和程知節的桌案前,舉杯道:「兩位愛卿不急不躁,嚴格執行了作戰計劃,這次勝利,兩位也功不可沒!」
尉遲恭剛才喝了不少酒,面紅耳赤,笑道:「陛下肯讓我們這兩個老傢伙再上戰場,縱然我們不能替陛下立下大功,至少也不能拖後腿不是?」
程知節笑道:「南路軍能夠進軍順利,也多虧姜恪將軍配合。」
他們倆在熊津都督府時,沒少占姜恪便宜,心中其實也都有數。
對他們這個歲數來說,功勞已經不重要了,兩人更看重的是青史留名。
將來史書上記載大唐滅高句麗之戰,有他們倆的名字就行了。
至於功勞,可以讓給年輕後輩。
姜恪和高侃都被留在高句麗駐守,趙持滿被調到了隼州,剩下的將領之中,只剩下鄭仁泰了。
李治剛來到鄭仁泰桌案前,鄭仁泰便跪在地上,叩首道:「老臣有罪,請陛下責罰。」
李治將他扶了起來,溫言道:「韋卿已將情況都跟朕說了,老將軍雖不慎中計,卻能臨危不亂,成功突圍,朕看可以將功抵罪。」
鄭仁泰道:「老臣多謝陛下!」
李治敬了一圈後,眾大臣又一起敬了李治一杯,隨後眾將放飛自我,開始在大殿蹈舞,盡抒心中喜悅!
當李治在宮廷設宴,為諸將慶賀時,隼州都督府也設了一場宴會,替趙持滿接風。
這次接風宴,不僅都督府的官員參加了,甚至還邀請了隼族四大酋長。
這四人是隼州都督府南部最大的四個酋長,擔任豐州、肥州、日州和隅州的刺史。
當初倭國占據九州時,這四人也割據著南方,後來大唐占據九州,他們依然割據南方。
而且他們發現大唐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強大,理由便是大唐官員對他們非常尊敬。
在他們看來,別人對自己尊敬時,便代表他們畏懼自己、又或者有求於自己。
如果大唐真像傳言那麼強大,應該對他們動輒打罵,盤剝他們。
若真是如此,他們也許還會乖乖順服,可實際情況卻剛好相反,怎不令人生疑?
這次大唐消滅高句麗後,他們原本還認為唐人會對他們改變態度。
卻不想,趙持滿急急忙忙就回到隼州,劉仁願還特意邀請他們參加趙持滿的接風宴席。
這說明什麼?
這說明大唐雖然打下高句麗,卻不像他們說的那麼好聽,輕易獲勝。
真相是,大唐與高句麗兩敗俱傷,損失慘重!
正因如此,唐人擔心倭國反撲,所以趙持滿才急忙回來,討好他們隼人族,就是為了對付倭人。
大唐人表現的越友善,說明他們越虛弱,故而四人暗地裡開始與倭國互通曲款。
九州原本就是他們的,理應由他們統治,趁著唐人虛弱時,奪回九州,豈不更好?
日州刺史名叫日向義男,生性好色。
他早就聽人提過,說趙持滿的夫人長得極為貌美,且善於舞蹈,心中已經暗戳戳的在想,等奪下九州,就要搶了趙持滿的女人。
酒醉之下,他忍不住吐露出心聲,大聲道:「趙將軍,聽說你夫人善於蹈舞,給大傢伙蹈一曲,助助興如何?」
「砰」的一聲,趙持滿直接將手中酒杯扔了過去,砸中他腦袋。
日向義男頓時被砸破了頭,伸手一摸,滿手鮮血,霎時間,酒被激醒,抬頭一看,只見趙持滿冷冰冰的望著自己。
日向義男被這一下砸蒙了,一時竟不敢做聲。
倒是其他三位酋長,紛紛站起身,怒視著趙持滿。
「趙將軍,你這是什麼意思?」
「日向兄只是跟你開個玩笑,你不願就算了,為何動手?」
「你們如此對待我們隼人,這就是你們之前說的,想要跟我們和睦相處嗎?」
趙持滿一言不發,「鏘」的一聲,拔劍出鞘,滿臉殺機!
四位酋長大吃一驚,急忙靠攏在一起,看向劉仁願。
劉仁願抬手道:「趙老弟,冷靜一下,他們畢竟是大唐的刺史!」
趙持滿冷哼一聲,收劍回鞘,冷冷道:「劉都督,告辭。」大步離去。
四位酋長見他退讓,頓時氣焰大漲。
日向義男一拍桌子,大聲道:「劉都督,你需得給我一個交代!」
劉仁願原本就是個暴躁脾氣,讓他拉著趙持滿,已經強他所難了,此時見這幫隼人蹬鼻子上臉,頓時暴怒。
「狗鼠痴奴!要不是劉都護囑咐,剛才我就幫著趙老弟剁了你們,還不給我滾!」
四人見他態度大變,頓時大吃一驚,又感到害怕了。
面面相覷了一陣,灰溜溜離開了。
出了都督府,四人帶著手下,也不去館舍,朝著各自部族返回,心中都極為惱怒。
他們原本還有幾分猶豫,是否要幫著倭人對付唐人。
如今不用考慮了,等唐人與倭人打起來時,便突襲隼州都督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