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大唐以東,再無敵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449章 大唐以東,再無敵人

  李慎吃了一驚,怔怔望著韋待價。

  韋待價眼中閃動著奇異的光芒,緩緩道:「高句麗之戰,我大唐銳士在前方浴血奮戰,不少將士,也因此埋骨他鄉。」

  「而長安這些紈絝貴胄,只知利用父母給予的權勢,為非作歹,欺男霸女。他們欺負的那些普通人,有可能就是前方某一位將士的親人,若不從嚴處置,豈不寒了將士的心?」

  李慎默然良久,低嘆一聲:「這個道理我明白。但畢竟是自己從小看大的孩子,真要袖手旁觀,總有些於心不忍。」

  韋待價沉聲道:「您現在救了周伯瑜,未必是對他好。一個人犯了錯,卻不受任何懲罰,難道他就會洗心革面,再不做這種事了?」

  李慎抬手道:「不必說了,孤知道了,咱們回去吧。」

  韋待價拱手道:「您回去便是,我還要入宮一趟。」

  李慎愣道:「你還要面聖?」

  韋待價點點頭:「我想替一個人,向陛下求情。」

  李慎知道那個人肯定不是周伯瑜,此時心情低落,也沒心情詢問,擺手道:「那好,你我便在此處分手吧。」

  韋待價當即下了馬車,策馬朝皇宮而去。

  來到承天門外,向守門監門衛通傳。

  此時已到了巳時中牌時分,李治正在甘露殿處理政務,聽說韋待價求見,眉頭頓時一皺。

  「伏勝,你說韋待價入宮,是為了什麼?」

  王伏勝細聲道:「回陛下,臣聽說今早,韋府設了一場宴會,連韋太妃也請過去了,為慎王接風洗塵。」

  李治道:「照你這麼說,韋待價應該在韋府參宴才是。」

  「正是,而且臨川公主應該也會參加宴會。」

  李治看了他一眼,道:「你的意思是說,韋待價是受臨川公主之託,來替周伯瑜求情?」

  王伏勝道:「極有可能。」

  李治想了想,搖頭道:「不對,臨川公主要找人求情,應該是紀王才對,為何紀王不來,來的卻是韋待價?」

  王伏勝猜測道:「也許是讓韋待價先來探個口風。」

  李治搖了搖頭,懶得多想了。

  為了這事,他已經費了不少頭腦,不願再花費更多精力,就算李慎真的來求情,他也會直接拒絕。

  「傳他覲見吧。」

  不一會,韋待價來到甘露殿。

  敘禮畢,李治抬手道:「起來吧。朕已經聽李公說了,石城山谷之戰,是鄭仁泰的過失,韋卿在突圍時,奮勇當先,助大軍成功突圍,有功無過!」

  韋待價拱手道:「陛下,大軍能夠突圍,並非臣的功勞,而是鄭總管沉著冷靜,調動有方。」

  李治愣道:「你不會是為鄭仁泰求情來的吧?」

  韋待價單膝跪地,叩首道:「臣只是想將石城山谷一戰的詳細情況,告知陛下。」

  鄭仁泰因為石城山谷之戰不利,險些被奪了軍權,幸好薛仁貴和契苾何力進軍順利,他才能戴罪立功。

  只可惜,平壤之戰,以高句麗人投降落幕,鄭仁泰沒能立到寸功,按理來說,依然要被問罪。

  韋待價身為鄭仁泰副將,這時候過來求情,倒也可以理解。

  李治揮手道:「那好,你說吧。」

  韋待價一五一十,將信誠如何引誘大軍冒進,大軍如何被堵在峽谷進退不得,趙持滿營救時鄭仁泰如何冷靜指揮軍隊突圍,每一個細節全部講清楚了。

  李治默默聽著,聽完後,也點了點頭。

  如果韋待價講的不錯,突圍能夠成功,確實是鄭仁泰的功勞。

  而且更令他滿意的是,韋待價不惜捨棄功勞,也要講明真相保全鄭仁泰,這份心性更加難能可貴。

  李治原本對韋氏一族印象並不好,此時瞧見韋待價後,也有幾分改觀。

  「既是如此,朕會讓吏部重新計功,不過如此一來,你的功勞可就要減少了。」

  韋待價拱手道:「不屬於臣的功勞,臣不敢冒領。臣替鄭將軍,多謝陛下!」

  李治揮手道:「行了,你退下吧。」

  韋待價拱手告退離開大殿。

  甘露殿的地板都是由大理石所制,光潔如鏡,韋待價一進一出後,地板上被踩出一排髒腳印。

  由此可見,他入宮之前,並未湯浴換衣,很可能是剛剛回京,就過來面聖了。

  按理來說,面聖時衣不得體,是可能被問罪的,甚至可以治一個大不敬的罪名。

  所以一般人面聖時,都要清洗身子,換一身衣服,甚至還有人會齋戒幾日。

  韋待價這般面聖,稱得上無禮。

  不過他的目的卻是為了替鄭仁泰求情,把自己的功勞讓給鄭仁泰。

  這反而讓李治更賞識他了。

  「伏勝,你覺得這個韋待價如何?」

  王伏勝笑道:「韋將軍勇猛過人,義薄雲天,臣以為可堪大用。不過臣覺得有另一位將軍,在這次高句麗之戰中的表現,還要蓋過韋將軍。」

  李治微笑道:「你說的是趙持滿吧?」

  「陛下聖明。」

  趙持滿的第四路大軍,一路上勢如破竹,連克數城,隨後救下鄭仁泰部,勸降泉男生,又帶兵威懾靺鞨。

  仔細一想的話,他的功勞並不比薛仁貴和契苾何力差。

  尤其是他帶兵鎮守丸都山,屬於一個吃力不討好的差事,年紀輕輕,就有如此擔當,確實是一員良將。

  這次的高句麗之戰,不僅老一輩將領發揮出色,最讓李治滿意的便是出了很多新生代將領。

  除薛仁貴、姜恪、高侃之外,又出了趙持滿、韋待價等人,全都是能獨當一面的人才。

  將來要對付大食這種強敵,就需要有更多的年輕將領踴躍出來。

  如此大唐軍魂才能傳承下去,不至斷層。

  遼東暫時的問題,基本上都已經解決,接下來只需要在倭國打一場小規模戰爭,奪下長門和石見,便可告一段落。

  等高句麗和百濟都穩定下來,再平推新羅、倭國和靺鞨,讓大唐東邊,再無敵人,成為和江南一樣的穩定後方。

  當然,在軍事上做到這一點不難,民族融合卻是一個大問題,遼東各部族之間,肯定會因為風俗文化,產生各種矛盾,不斷叛亂。

  也不知自己有生之年,能不能做成此事。

  想到此處,李治搖了搖頭,決定不去多想,朝王伏勝問道:「趙持滿沒有隨李勣回京吧?」

  王伏勝道:「沒有,他原本就是李大總管從隼州調過來的,戰事一結束,又調回隼州了。」

  李治在一堆奏章中翻找,很快找到了李勣為諸將請功的名單,在裡面翻到了趙持滿的名字。

  李勣表舉趙持滿為左驍衛將軍,開國縣侯,領隼州副都督。

  李勣將他調回倭國,應該也是為接下來報復倭國做準備。

  等姜恪領兵返回熊津港,就可以對倭國動手了。

  李治又拿起營州剛剛上奏的一份公文,上面記載了高句麗百姓的遷調情況,已在順利進行。

  想到此處,李治拿起玉筆,寫下一道旨意,讓隼州小心戒備,做好戰爭準備。

  旨意剛寫好,還沒拿去兵部,便有內侍來報,說兵部尚書郝處俊求見。

  李治揮手道:「宣。」

  不一會,郝處俊進入大殿。

  「陛下,隼州剛剛傳來消息,倭國內部,分裂成了四股勢力,正處於虛弱之時。劉都督請旨攻打倭國。」

  李治之前就聽說倭國內部分裂,只是不清楚詳細情況。

  「哪四股?」他問。

  郝處俊道:「其中兩股分別是中大兄和寶女王。另外兩股,則是占據伊予島的長宗我部氏,還有占據三河國的蘇我氏等貴族。」

  倭國這種地名和人名,李治聽得不太習慣,當即命郝處俊將奏章呈上來,仔細閱覽。

  劉仁願寫的很詳細,看完之後,李治也終於明白倭國如今的形勢。

  當初中大兄與寶女王暫時聯合起來,想收復被新羅、靺鞨、蝦夷占據的地方。

  結果因內部相互防備,連新羅占據的越前都打不下來。

  後來大唐攻打高句麗,倭國與新羅、靺鞨暗中達成協議。

  新羅和靺鞨全部撤軍,倭國也調兵向西,準備偷襲九州。

  只可惜,李治早有防備,向劉仁願下旨警惕倭國,導致倭國偷襲失敗。

  其實最開始,在偷襲大唐的事情上,寶女王與中大兄就有分歧。

  寶女王不願再與大唐為敵,反對偷襲。

  可中大兄卻認為,不驅逐九州的唐軍,將來唐軍必定會穿過馬關海峽,吞併倭國全境。

  為了獲得寶女王的支持,他提出了一個讓寶女王無法拒絕的計劃。

  首先,此計劃完全由中大兄手下的軍隊執行,寶女王不參與,而且她還可以掐好時間,向大唐告密。

  只要時間拿捏的好,長安得到消息時,戰爭已經結束了。

  倘若偷襲成功,從大唐手中奪回九州,那就不用擔心大唐了,由中大兄駐守九州,防備大唐。

  寶女王的軍隊負責驅逐新羅、靺鞨和蝦夷。

  如果偷襲失敗,中大兄就會將手中所有兵力,全部交給寶女王,他再親自前往長安謝罪。

  如此一來,大唐也不好再追究了。

  結果,中大兄偷襲失敗了,寶女王告密的效果也不好,大唐皇帝直接下令,不准倭人再進入大唐領土。

  眼瞧著高句麗被大唐消滅,倭人都充滿了恐慌。

  寶女王希望中大兄完成諾言,將手中兵力交出來,再親自前往大唐請罪。

  中大兄哪裡肯答應!

  他當初說這些話,只是為了讓寶女王答應突襲大唐,不搗亂罷了,一開始就沒打算真去請罪。

  寶女王大怒,派手下的阿倍比羅夫出兵攻打中大兄。

  結果雙方這一內鬥,手下人不幹了。

  長宗我部氏脫離了中大兄,逃到了伊予島(四國島),蘇我氏脫離了寶女王,逃到了三河地區。

  另外一些地方上的守護率,也不再聽從寶女王、中大兄的命令。

  這時候,靺鞨、新羅也向倭國調兵,開始擴張地盤,尤其是靺鞨,分兵多路,直奔都城飛鳥城。

  寶女王無可奈何,只好率軍駐守飛鳥,也顧不得再跟中大兄內訌。

  中大兄則率軍駐守長門和石見,防備大唐。

  他知道倭國最大的威脅不是靺鞨,也不是新羅,而是占據九州的大唐。

  只有光明正大的打敗一次唐軍,他在倭國的威名,甚至在整個遼東的威名,就會到達頂峰。

  到時候才能整合倭國內部的力量,驅逐所有外部勢力。

  他的想法雖然美好,可如今的局勢下,倭國軍隊早已失去鬥志,士兵們不斷叛逃,甚至還有人想兵變。

  劉仁願便是看準這一點,才請旨攻打長門和石見。

  李治看完奏章後,問道:「扶餘福信已經被倭國消滅了嗎?」

  郝處俊道:「隼州傳來的奏報中,並未提到過扶餘福信,料來已經被倭人消滅了。」

  李治搖了搖頭,道:「沒有消息,說明消息被倭人給隱藏了。隼州只有一萬多軍隊,不可貿然行動,傳旨劉仁願,小心防備,等候命令,不可小瞧倭人!」

  郝處俊拱手道:「臣領旨!」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