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李孝的婚約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442章 李孝的婚約

  二月初春,河南道地區的百姓開始為農作而忙碌。

  河南道地處南北之間,故而種植的作物也特別豐富,既有江南的水稻、桑蠶,也有河北的粟、麥、菽(大豆)。

  李孝三人前往萊州時,畢竟走的太急,沿途雖也欣賞路邊風光,卻無法瞧個仔細。

  如今戰事結束,三人收到聖旨,返回長安。

  聖旨並未規定何時回到長安,他們在墨佳軒打工的半年期限也早就過了,故而在歸途路上,走的特別慢,仔細觀察著路邊的一切。

  李廉緊緊盯著田間農人忙碌,見他們挖開土,將一些紫色的小球種在土裡,心中疑惑,問:「張校尉,現在才至二月,那些人種的是什麼糧食呀?」

  一名跟隨在馬車旁邊的騎士看了一眼田地,笑道:「四公子,那並不是糧食,而是蔬菜。田舍漢們,會在主作物收種之間的間隙,種些蔬菜,如此不僅能讓田地更肥沃,還能讓田地產量達到最高。」

  李廉點點腦袋,感嘆道:「看來種田也是一門學問呢。」

  那騎士笑道:「公子說的極是。」

  李廉又看了一會,將腦袋從車窗收了回來,側頭一看,車中只有李孝一人,只見他正皺著眉,一副冥思苦想的表情。

  「二兄,你說三兄怎麼還不來,要不要放慢速度,再多等一會他。」他問。

  李孝「嗯」了一聲,回答的很隨意,顯然心不在焉。

  李廉伸手在他眼睛前揮了揮,問道:「二兄,你在想什麼?」

  李孝回過神來,側頭看了他一眼,道:「四郎,你注意到沒有,大兄經常去掖城縣尉的家裡,最忙的時候,也要抽空去上一趟。」

  李廉笑道:「掖城縣尉負責掖城治安,大兄過去與他商議公務,這很正常啊。」

  李孝搖頭道:「沒那麼簡單,我找人打聽過,據說掖城縣尉有個女兒,二八年華,容止美,曲藝佳,還愛騎馬狩獵。」

  李廉愣道:「二兄,你到底想說什麼,這跟大兄有什麼關係?」

  李孝斜了他一眼,道:「你覺得有沒有可能,大兄是衝著掖城縣尉的女兒去的?」

  李廉驚愕道:「這怎麼可能,大兄可是皇子,怎麼可能與一個縣尉的女兒……更何況那掖城縣尉出身寒門,毫無背景啊!」

  李孝道:「你還記不記得,那天用晚膳時,大兄收到一封長安來的信,看完後眉開眼笑。當時我坐他旁邊,瞟眼看到了。」

  「記得啊。」李廉點點頭,問:「寫的什麼?」

  李孝沉聲道:「那是劉姨娘給他寫的信,問他在萊州有沒有意中人。」

  李廉呆了一下,道:「難道劉姨娘聽到什麼風聲?」

  李孝擺手道:「無論劉姨娘聽沒聽到,這封信就大有問題。萊州並無名門大族,劉姨娘問他在萊州有沒有意中人,這代表什麼?」

  李廉恍然道:「劉姨娘並不在意女方門第!」

  李孝道:「正是如此,而且這應該不僅是劉姨娘的意思,也是父親的意思,所以大兄才那般喜悅。」

  劉充嬡一向沒什麼主見,在兒子婚姻大事上,肯定要聽李治的意見,她既然寫這封信,顯然已經從李治那裡得了准信。

  李廉笑了笑,道:「二兄,你什麼時候,突然關心起大兄的婚事了?」

  李孝嘆了口氣,道:「我只是因為他的事,突然想起一件舊事。」

  李廉問:「何事?」

  李孝微微偏開頭,低聲道:「兩年前,臨川姑姑來我府上,向我提到一門親事,說等我大幾歲後,便娶韋氏女為正妃。」

  臨川公主的母親是韋太妃,她撮合韋氏女與李孝成婚,這很正常。

  李廉從桌子上抓了一個乾枯,一邊吃著,一邊說:「聽說京兆韋氏多出美人,家教也好,二兄得娶韋氏女,不也挺好的嗎?」

  李孝搖了搖頭,表情有幾分煩躁,道:「我當時年紀還小,沒有多想,但現在一想,我的婚事幹嘛要聽臨川姑姑的?我想自己做主!」

  李廉聽到這裡,總算明白過來。

  李孝是見李忠能夠在婚事上自己做主,便心生羨慕,這才不痛快。

  李廉笑道:「這簡單啊,你回長安後跟臨川姑姑說一嘴,她應該不會勉強你吧?」

  李孝搖頭道:「恐怕不行,每次臨川姑姑過來,都跟我提她那個外甥女,還說韋氏一直在為大婚準備,只等韋氏女及笄,就讓韋太妃和慎王向父親上奏,請父親成全這門婚事!」

  李廉微微一驚。

  女方既然都準備到這個份上,甚至連慎王都扯進來了,李孝確實沒法輕易拒絕了。

  「二兄,要不然你就勉強答應了吧,等你娶了正妃,將來又不是不能再娶側妃。」

  李孝低聲道:「你說的輕鬆,正妃只有一個,關係到我將來一輩子,哪能隨意決定?」

  李廉在男女事上還沒開竅,並不明白這有什麼好煩惱的,又將腦袋伸出車外,喃喃道:「三兄怎麼還不來?」

  上午經過一座小鎮時,馬車直接過了鎮子,可李勇聽到鎮口茶棚處,有人在議論高句麗的戰事,尤其是在讚頌薛仁貴。

  李勇頓時來了興致,讓李孝和李廉先走,他也不認生,跑過去跟人家一起坐下,飲茶暢談。

  張望了不一會,只聽馬蹄聲響,後面追來幾騎,騎在最前面的正是李勇。

  「嘿,三兄總算趕過來了!」李廉笑道。

  不一會,李勇追上馬車隊,上了馬車,手中還提著些吃食,用荷葉包住。

  「喏,拿去吃吧。」他遞給了兩個兄弟。

  李廉好奇的問:「三兄,這是什麼,怎麼看起來像馬蹄?」

  李勇哈哈一笑,道:「老四,你這眼睛還真准,這東西就叫馬蹄糕,是江南一種糕點。」

  李廉拿起一塊,發現又軟又滑,折而不裂,撅而不斷,咬了一小口,味道香甜可口,入口即化。

  「唔,好吃!」他一口將馬蹄糕塞入嘴裡。

  李孝也拿起一塊嘗了嘗,卻覺得太甜了,吃一塊就不吃了,問:「河南道哪兒來的江南糕點?」

  李勇笑道:「剛才茶棚的商人中,有一人是個江南人,他跟我相談甚歡,便送了一袋給我過嘴。」

  李廉和李孝都知道他的德性,所謂的相談甚歡,估計就是那江南漢子也崇拜薛仁貴,兩人對上了眼。

  李勇見他們一副不感興趣的樣子,便轉移話題:「你們知道我剛才還打聽到什麼消息嗎?」

  李廉是個吃貨,嘴裡塞滿了馬蹄糕,嘟囔道:「什麼消息?」

  李勇嘿嘿一笑,道:「倭國大亂了!」

  李孝不以為然道:「倭國不是早就大亂了嗎?」

  「那不一樣,這次亂的特別厲害。據說新羅和靺鞨,都大舉朝倭國調兵,靺鞨調集了五萬騎兵,分三路南下,一路上勢如破竹,已經攻下了甲裴和信濃!」

  李孝愣道:「他們這是想攻占倭國都城?」

  李勇笑道:「有可能,聽說他們不僅攻打倭國,就連昔日盟友蝦夷,也沒有放過。」

  李孝哼道:「果然是蠻夷之國,毫無信義可言。」

  李廉卻不以為然道:「二兄,跟蠻夷講什麼信義,靺鞨不打蝦夷,蝦夷也遲早會偷襲靺鞨。」

  李勇點頭附和。

  李孝見兩個弟弟跟自己意見不同,便望著窗外風景,不做聲了。

  李勇和李廉則繼續討論著,猜測父親會不會調集高句麗的大軍,直接登陸倭國,掃蕩倭國!

  若是以前,他們根本不用討論,覺得趁勢攻打倭國,是最好的選擇。

  因為倭國趁著大唐不備,偷襲了隼州,這便給了大唐口實。

  可他們如今親手管理過後勤,知道打仗打的不僅是兵和將,同時打的是後勤和資源。

  這次前線打得如此順利,少不了他們這些後勤人員的默默付出。

  故而要繼續攻打倭國,需要重新調度足夠的糧食,運送隼州。

  這可不容易,畢竟從萊州去隼州的海路,比去熊津更遠。

  不過仔細一想,大唐打下平壤後,得了不少糧食,可以從高句麗調糧到熊津港,再從熊津運送到隼州,應該足夠支持一場戰事。

  所以經過最終討論,他們都覺得父親很有可能會出兵倭國。

  一路走走停停,回到長安時,已經到了四月。

  三人的馬車剛從春明門進去,便見城門口,一名錦衣少年從另一輛華貴的馬車上下來,快步走了過來。

  「二殿下,您終於回來了。」來人正是臨川公主的兒子周伯瑜。

  李孝皺了皺眉,因為飛羽班的事,他對周伯瑜印象大減。

  「你怎麼在這?」

  周伯瑜笑道:「我聽說陛下召幾位殿下回京,故而一直在城門口等候,想為上次之事,向二殿下致歉。」

  李孝擺了擺手:「不必了,以後你行事時,注意分寸,不可再仗勢欺人。另外,鬥雞並非正務,以後不要再耍了。」

  周伯瑜忙道:「是,多謝二殿下教導,小可在家中備了接風宴,想請三位殿下……」

  「我們都要入宮面見父親,不必大費周章了。」李孝揮了揮手。

  不等周伯瑜再說什麼,他便回了馬車,命車夫駕車朝皇宮而去。

  周伯瑜望著他漸漸遠去的背影,眼中閃動著光芒。

  一名手下來到他身後,低聲道:「郎君,既然二殿下回來了,那女子一定會有所行動。」

  周伯瑜轉過頭,冷冷望著他,道:「若是讓那賤人見到了許王,我要你的腦袋!」

  那手下渾身一抖,急忙道:「那需得加派人手,監視許王府,才能萬無一失!」

  周伯瑜不耐煩道:「那就去監視!這種小事何必問我,我只要儘快抓到那賤人,不讓她跟許王見面,懂嗎?」

  「是,是!」手下領命去了。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