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帝國機器,全力運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429章 帝國機器,全力運轉!

  安王后忽然猛地一擺腦袋,撞開泉男產,她頭上一撮頭髮,也因此被拽下來。

  她顧不得疼痛,快步奔過去,擋在高寶藏身前,面對著殺神一般的泉男建。

  泉男建伸出手中長劍,抵在她胸口,冷笑道:「你想先死?」

  安王后臉上毫無懼色,凝視著他,厲聲道:「大王不死,將來你們被唐軍圍困後,只要投降,還能有一條生路!大王若死,你們每一個人,都再無退路,必死於唐軍之手!」

  話音一落,忽然往前一衝。

  「嗤」的一聲,長劍從她胸口穿過。

  她忍著劇痛,一步一步走到泉男建跟前,一口鮮血噴在他臉上,罵道:「你這亂臣賊子,我在下面等著你!」

  泉男建又驚又怒,剛才安王后朝他走過來時,他竟為對方氣勢所懾,下意識後退了一步,此時不由惱羞成怒。

  「賤女人,去死!」他拔出長劍,一劍將安王后腦袋砍了下來。

  「王、王后!」高寶藏又驚又怕,顫聲喊道。

  泉男建余怒未消,擦了擦臉上的血,手執長劍,朝高寶藏一步一步走了過去,仿佛死神一般。

  泉男生已經被弟弟嚇呆了,他從未想到,這個平日沉默寡言的弟弟,竟如此兇殘。

  在他身上,竟仿佛能看到父親的影子。

  信誠正在思索如何扭轉局面,也沒心思管這些。

  眼瞧著高寶藏要死在泉男建劍下,一隻手按在了泉男建手臂上。

  「二兄,暫且把他性命留著吧,也許以後還能有用!」阻止的竟然是泉男產。

  泉男建看了他一眼,心知泉男產被安王后最後那句話說動,故而想留下一條後路。

  他需要泉男產支持,才能奪取泉男生的莫離支之位,故而給他面子,沒有再殺高寶藏。

  很快,泉男建將目光轉向了泉男生。

  泉男生心中一陣恐懼,顫巍巍的道:「二、二弟,你想做什麼?」

  泉男建沒有說話,目光又看向了信誠。

  他已經收復了乙支辰,然而信誠手中,還掌控著城外軍營的三萬人馬,他希望得到信誠的效忠。

  信誠與他對視了一會,目光看向泉男生,說道:「莫離支,屬下以為,應立刻將高寶藏叛國之事,在全國宣揚!」

  泉男生急忙道:「對,對,應該這麼做!」

  信誠接著又道:「全國子民們得知此事後,必定非常不安,所以還請莫離支出巡國中,安撫百姓!」

  此言一出,泉家三兄弟都愣住了。

  信誠讓泉男生現在離開平壤,泉男建肯定會自立為莫離支。

  這相當於是讓泉男生主動讓出莫離支的位置,苟全一條性命!

  泉男生怔怔望著信誠,沉默良久後,也意識到這是他唯一活命的辦法,低聲道:「好,我……願意出巡。」

  泉男建卻沒有說話,只冷冷盯著信誠。

  信誠坦然與他對視,道:「二公子,您可以弒君,因為朝中大部分朝臣,都是老莫離支留下的,可您若是殺了兄長,他們未必還會擁戴您!」

  泉男建森然一笑,道:「我可以學父親一樣,把他們都殺了,再換一批大臣!」

  信誠道:「這是個不錯的法子,但當初老莫離支殺了滿朝文武,重新穩定國家,用了一年時間,您又要用多久呢?」

  泉男建冷笑道:「你以為我一定不如父親?」

  信誠道:「就算您有辦法穩定局面,城外那三萬人馬,您又打算如何應對?」

  泉男建揚了揚眉,道:「殺了你,我再派一位統帥便是。不過我很欣賞你,所以想給你一個選擇的機會!」

  信誠凝望著他,道:「您確實更像老莫離支,我可以為您效忠。不過,我受老莫離支囑託,所以必須保大公子一命!」

  泉男建臉色變幻不定,顯然正在猶豫。

  信誠道:「城外那三萬守軍中的將官,都是我一手提拔的親信,我敢保證,我若死了,他們必然譁變!」

  「鏘」的一聲,泉男建收劍回鞘,朝泉男生道:「兄長,明日你就出巡吧!」

  泉男生面色蒼白,嘴唇微微顫動著,最終點了點頭。

  ……

  鄭仁泰是第一個到達神龍殿的。

  當其他幾人陸續來到神龍殿時,鄭仁泰心中充滿狂喜。

  在他之後來的將領順序,依次是:尉遲恭、程知節、契苾何力、高侃、薛仁貴、李勣!

  從這六人身份便能看出,這次的集議,肯定與攻打高句麗有關,而且參加集議的人,很可能就是這次出征的統帥!

  對於出征高句麗之事,鄭仁泰原本還以為自己沒希望。

  自新皇登基以來,他從未受到過重用,幾場大的戰事,也都沒他的份!

  這次攻打高句麗,皇帝竟然讓他上陣,他心中竊喜的同時,也不由暗暗感激著蕭嗣業。

  當初消滅契丹後,以李勣為首的大臣們都提議立刻攻打高句麗。

  幾乎滿朝文武,都一面倒的支持攻打高句麗。

  鄭仁泰原本也是支持的,可蕭嗣業卻偷偷告訴他,皇帝並不希望立刻出兵。

  於是鄭仁泰為了獲得皇帝好感,站到了群臣對立面,還差點被尉遲恭給打了。

  如今來看,若沒有他當時的鼎力支持,滿朝那麼多武將,皇帝怎麼可能還記得他?

  只可惜蕭嗣業已經死了,不然他一定請旨,調蕭嗣業進他的軍中,擔任副將,也給他一個立功機會。

  其他幾人也都詫異的望著鄭仁泰,尤其是尉遲恭,面色很不友善,似乎覺得他不配坐在這裡。

  不一會,外面傳來唱喏聲,李治大步走了進來,幾人齊刷刷起身,向皇帝見禮。

  李治走到上手坐下,伸手壓了壓,道:「眾卿不必多禮,剛剛營州傳來消息,泉蓋蘇文的二兒子泉男建,將泉男生逐出了平壤城,自封為莫離支,如今是時候,對高句麗出兵了!」

  眾將聽到此話,都露出驚喜之色。

  李勣更是心中感嘆:「又被陛下預測到了。」

  李治緩緩道:「攻打高句麗的作戰計劃,想必你們已經聽李卿講過了,朕就不再重複,現在朕來公布,八路大軍的人選!」

  七人聽了此話,紛紛站起身,臉上都帶著幾分緊張之色。

  李治目光看向李勣,道:「李卿,朕任命你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兼遼水道行軍總管,負責統率八路大軍,水陸並進,南北夾擊,共擊高句麗!」

  李勣眼中閃過一道亮光,一字字道:「老臣,領旨!」

  李治又道:「薛仁貴聽旨!」

  「臣在!」

  李治道:「朕任命你為遼東道行軍副大總管,兼平遼道行軍總管!」

  「臣領旨!」

  唐朝的行軍總管和大總管名號,都是根據作戰地名來取。

  從名稱就能看出,李勣和薛仁貴這兩路人馬,都是從營州出發的北四路人馬。

  李治又依次冊封了程知節、尉遲恭、契苾何力、鄭仁泰、高侃。

  契苾何力為蘇木道行軍總管,鄭仁泰為建安道行軍總管,兩人率領的是北四路另外兩支人馬。

  程知節和尉遲恭都被安排為南三路統帥。

  程知節為馬戶道行軍總管、尉遲恭為木岳道行軍總管。

  另外由姜恪擔任南三路最後一路人馬的統帥,任命為漢水道行軍總管。

  高侃被任命為卑沙道行軍總管,是唯一的水軍統帥。

  李治宣布完畢後,說道:「你們都可以去準備一下了。副總管的人選,還有將領人選,都可以討論一下,到時候將名單拿過來給朕。正式的冊封聖旨,過幾日再頒布!」

  為了想出這八路軍統帥,李治已經費了不少心力,底下那些將領名單,他自然不肯再費腦筋去想。

  幾人領了旨意,離開神龍殿,前往左衛衙署開會,商討手下將領人選。

  按照唐軍傳統,手下副將都由主將舉薦,這也能讓主將打仗時,更得心應手。

  當然,若是利用這一點任人唯親,打了敗仗,受到的處罰也要加上一等。

  所以李勣與眾將商議幾句後,就讓他們自己篩選得力之人,到時候向他打聲招呼,他再擬定名冊,向皇帝請旨。

  集議結束後,諸將紛紛離開屋子,三三兩兩聚在一起,討論有哪些年輕將領能堪重用。

  高侃快步趕上薛仁貴,與他並肩而行,問道:「薛兄,你準備選誰為副將?」

  薛仁貴道:「還在考慮中。」

  高侃苦笑一聲,道:「你們都走陸路,我卻走水路,這副將的人選,倒還真不好選!」

  他之前因為被調去對付東突厥人,錯過了攻打倭國的戰爭。

  這次被皇帝選中攻打高句麗,正想大顯身手,卻被任命為水軍行軍總管,頓時有點受打擊!

  薛仁貴看了他一眼,道:「高兄,在我看來,你這一路其實是最重要的。」

  高侃目光一亮,問:「怎講?」

  薛仁貴道:「你可知當年的高句麗之戰,為何沒能攻滅高句麗嗎?」

  高侃搖頭。

  薛仁貴緩緩道:「因為大軍過於求穩,推進太慢,尤其是在安市城外,被耽擱了兩個多月,糧食供應不足,只能撤退。」

  高侃心中一凜,道:「我也有所耳聞。」

  推進太慢的原因,主要是李世民御駕親征,諸將擔心皇帝有失,故而不肯冒一點風險。

  薛仁貴接著道:「安市城是一座險峻山城,背靠山脈,易守難攻。這次攻打高句麗,依然會成為我軍一個難題。」

  「你率領的這一路人馬,有水路優勢,只要進軍順利,便可繞過安市城,跨過鴨綠江,直取平壤!」

  高侃心中一振,道:「多謝薛兄指點,只是這副將人選,小弟拿不定主意,還請薛兄指教。」

  薛仁貴想了想,道:「你率領的既然是萊州水師,最好選萊州本土將領為副總管,如此方能儘快掌控軍隊!」

  高侃道:「在下聽說萊州都督孫仁師是一員悍將,不知傳言可信否?」

  薛仁貴道:「此人可信。」

  他帶出來的羽林衛與倭國交戰時,與孫仁師打過交道,從那些部將寫來的信中,他對孫仁師也有一定了解。

  高侃其實也聽過孫仁師的名聲,只是這一戰太過重要,這才徵詢薛仁貴意見,見他這般說,再無懷疑。

  諸將出了左衛軍署後,便各自分開,回自家軍署,為戰爭做準備。

  然而,薛仁貴卻並未前往禁苑,而是一路出了朱雀門,朝著大理寺而去。

  數日之後,李治便收到了李勣送上來的出征名單。

  各軍副將人選都已經選好了。

  從這份名單中,就能看出來,這次的出征隊伍,除蘇定方、裴行儉等人外,堪稱大唐最豪華的將領陣容。

  連前營州都督程名振這樣的老將,也只能擔任一個行軍副總管。

  除了老將,這份名單之上的人,也有很多年輕將領,比如韋待價,被鄭仁泰選為副總管。

  李勣的副總管更令人驚訝,竟然選了趙持滿,與其他副總管相比,稱得上官職最低的一個了。

  不過趙持滿畢竟跟姜恪齊名,憑著姜恪這些年在遼東的出色發揮,也順帶將他的名聲提起來了。

  況且趙持滿曾出使倭國,膽色一流,確實值得一用。

  黑齒常之也成為一名副總管,李治原以為他會是姜恪的副總管,不知為何,竟成了程知節的副總管。

  這背後發生了什麼事,李治就不太明白了。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作為南三軍三總管之一,無論誰選擇黑齒常之當做副手,都是占便宜的。

  在李治印象中,程知節確實是一個很善於占便宜的人,姜恪人在百濟,沒機會發聲,只能說他倒霉了。

  姜恪的副將是潘龍,此人也是劉仁軌麾下一員虎將,倒也不算太差的選擇。

  尉遲恭的副將最令李治詫異,是一個叫李謹行的人。

  此人的名字李治倒是知道,擔任左監門衛將軍,只是關於他詳細的情況,並不了解。

  命人將李謹行的檔案拿過來一看,才知此人並不一般,他的父親突地稽是靺鞨族一位首領,率部投靠隋朝,後來投靠大唐。

  也就是說,李謹行是一位靺鞨裔大唐人,而且他原來的部落,與高句麗是死敵。

  李謹行既有這一層身份,對高句麗必定非常了解,尉遲恭選擇他作為副將,顯然是有這一層的考量。

  當李治看到薛仁貴的副總管後,忍不住笑了,薛仁貴選擇的副手,竟然是李元芳。

  這個李元芳,也不過是李治一時戲謔之心,才選出來的一個人,讓他跟隨保護狄仁傑。

  薛仁貴既然選擇他作為副將,那便說明此人確實有一定的能力,給他一個舞台也不妨。

  高侃的副總管選的是孫仁師,這算得上諸將之中,最正常的一人了。

  如此一來,出征大名單就出來了。

  行軍大總管:李勣。

  行軍副大總管:薛仁貴。

  行軍總管(副總管):李勣(趙持滿)、薛仁貴(李元芳)、契苾何力(程名振)、鄭仁泰(韋待價)、高侃(孫仁師)、程知節(黑齒常之)、尉遲恭(李謹行)、姜恪(潘龍)。

  李治大筆一揮,通過了李勣遞上來的出征名單,同時又下了幾道旨意。

  首先,任命劉仁軌為河北饋運使,負責河北諸州糧草調度。

  這些年來,河北一直採取輕賦政策,就是為了高句麗這一戰,如今已有十年左右,就算徵調糧草,河北百姓應該也能承受。

  另外,任命李義府為河南饋運使,前往萊州,負責將河南諸州糧食,轉運入海,為高侃一路、百濟三路大軍提供糧草。

  陳王李忠為副使,協助李義府。

  任命高福男為右衛將軍,平壤道安撫大使,隨軍出征。

  旨意下達後,文武官員各司其職,

  武將們率領羽林衛,奔赴前線。文官們調度後勤,三省六部九卿五監,每一個部門的官員,都得到旨意,全力協助此戰。

  內領府也派出大量密探,奔赴營、萊兩州、以及熊津都督府,打探情報。

  大唐帝國這座軍事機器,此刻已全力運轉起來。

  一共十五萬步騎,在營、萊、熊三個地區不斷集結。

  一場大戰即將來臨。

  (本章完)

章節目錄